而海南大季 5、新鲜胶乳颜色不仅取决于FW粒子数量,还取决于W粒子着色程度。 6、简要区分B乳清与C乳清。 7、B乳清为茧色体的连续相,C乳清为粒、非胶粒的连续相:黄色体的分散相为直径小于 μm带阳电荷的粒子,天然胶乳的分散相为胶粒和非胶粒。 8、简述黄色体对胶乳的粘度及其胶体性质的影响。 9、简述黄色体对制胶生产的影响。 10、胶粒“双电层”概念的提出依据。 山、如何理解胶粒表面带上了阴电荷。 12、指出关于天然橡胶贮存硬化的三种观点。 13、简要说明蛋白质对天然胶乳化学性质与加工工艺、对浓缩胶乳和天然生胶性能有何影响 14、简要说明丙酮溶物对天然橡胶性能的影响。 15、解释“压缩双电层” (三)作业 1、如何正确理解所谓天然胶乳具有的“天然稳定性”与“后天不稳定性”(要点)。 2、用盐酸羟胺和双甲酮抑制橡胶贮存硬化,测得它们的临界浓度分别为0.11%和0.44%。如橡 胶的粘均分子量为760000,试分别求每个橡胶分子的醛基含量,并进行比较。 3、简要说明黄色体对天然胶乳性质及其加工、性能的影响。 4、列表描述新鲜胶乳中各种非胶组分的含量、分布、组成及其对胶乳本身性质、加工、品厨 的影响。 5、区分B乳清与C乳清。 6、从橡胶制品角度,分析丙酮溶物含量的选择。 教 教学时,突出新鲜胶乳的胶体性质,直接影响胶乳的稳定性及其后续加工的工艺性能:对天然 胶乳结构的新认识,为天然橡胶的加工提供科学依据。 记 第三章新鲜胶乳变质与保存 课时6 。了解新鲜胶乳的“腐败”/“变质 2.了解并掌握新鲜胶乳自然凝固过程及其原因分析 3.了解影响新鲜胶乳变质的因素分析 4.了解新鲜胶乳早保、防止变质的意义 教学目的 5.了解新鲜胶璃早保、防止弯质的方法 6。掌握杀菌剂的杀菌抑酶原理 7.了解并掌握理想保存剂的条件 8.了解新鲜胶乳常用保存剂及其使用方法,掌握新鲜胶乳的复合保存体系 9.关注天然胶乳保存体系研究进展(课外阅读) 教学重点 2杀菌剂含义及其杀菌抑酶原理
10 5、新鲜胶乳颜色不仅取决于 FW 粒子数量,还取决于 FW 粒子着色程度。 6、简要区分 B 乳清与 C 乳清。 7、B 乳清为黄色体的连续相,C 乳清为胶粒、非胶粒的连续相;黄色体的分散相为直径小于 1 μm 带阳电荷的粒子,天然胶乳的分散相为胶粒和非胶粒。 8、简述黄色体对胶乳的粘度及其胶体性质的影响。 9、简述黄色体对制胶生产的影响。 10、胶粒“双电层”概念的提出依据。 11、如何理解胶粒表面带上了阴电荷。 12、指出关于天然橡胶贮存硬化的三种观点。 13、简要说明蛋白质对天然胶乳化学性质与加工工艺、对浓缩胶乳和天然生胶性能有何影响。 14、简要说明丙酮溶物对天然橡胶性能的影响。 15、解释“压缩双电层” (三)作业 1、如何正确理解所谓天然胶乳具有的“天然稳定性”与“后天不稳定性”(要点)。 2、用盐酸羟胺和双甲酮抑制橡胶贮存硬化,测得它们的临界浓度分别为 0.11%和 0.44%。如橡 胶的粘均分子量为 760000,试分别求每个橡胶分子的醛基含量,并进行比较。 3、简要说明黄色体对天然胶乳性质及其加工、性能的影响。 4、列表描述新鲜胶乳中各种非胶组分的含量、分布、组成及其对胶乳本身性质、加工、品质 的影响。 5、区分 B 乳清与 C 乳清。 6、从橡胶制品角度,分析丙酮溶物含量的选择。 教 学 后 记 教学时,突出新鲜胶乳的胶体性质,直接影响胶乳的稳定性及其后续加工的工艺性能;对天然 胶乳结构的新认识,为天然橡胶的加工提供科学依据。 章 第三章 新鲜胶乳变质与保存 课时 6 节 / 教学目的 1.了解新鲜胶乳的“腐败”/“变质” 2.了解并掌握新鲜胶乳自然凝固过程及其原因分析 3.了解影响新鲜胶乳变质的因素分析 4.了解新鲜胶乳早保、防止变质的意义 5.了解新鲜胶乳早保、防止变质的方法 6.掌握杀菌剂的杀菌抑酶原理 7.了解并掌握理想保存剂的条件 8.了解新鲜胶乳常用保存剂及其使用方法,掌握新鲜胶乳的复合保存体系 9.关注天然胶乳保存体系研究进展(课外阅读) 教学重点 1.新鲜胶乳自然凝固过程及其原因 2.杀菌剂含义及其杀菌抑酶原理
回游南大季 3.理想保存剂的条件 4.“氨”及其与“甲醛、羟胺、硼酸,等”并用作保存剂的作用机制 5.“氨+TT/Z0”复合保存体系的保存机制 1新鲜胶乳自然凝固机制 教学难点 2杀菌抑酶原理 3.“氨”及其并用、复合保存体系保存胶乳的作用机制 相关素材(参考资料、指导学生阅读材料等): 1.何映平主编.天然橡胶加工学.海南出版社,2007年10月 2.G·维哈尔主编、赵灿文等译.天然橡胶加工.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3.农业部工人技术培训教材编审委员会编.橡胶制胶和天然橡胶产品检验.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4.魏邦柱编.胶乳·乳液应用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一、引言 所谓胶乳保存,是使胶乳保持胶体稳定状态的措施。胶乳保存有两种方式:一种为长期保 存,是使浓缩胶乳用作制品前长时间保持胶体稳定状态的措施 种为早(短)期保存, 使新鲜胶乳从橡胶树开割流出后到制胶厂加工前保持胶体稳定状态的措施。 二、教学内容正文(含讲课内容、提问设计、课堂练习等) 新鲜胶乳的“腐败”1“变质” 从橡胶树流出的新鲜胶乳,流动性好,带有特殊的甜香气味。放置一段时间后,就会慢签 变稠,粘度增加,逐渐散发出一种臭鸡蛋的气味,开始时臭味很小,以后越来越臭,而且会逐 渐出现小凝粒,继而变成豆腐花状,最后凝固成豆腐一样的凝块。若观察到胶乳变稠或闻有轻 微臭味时,就说明胶乳已经开始“腐败”:当这种臭味很浓,甚至肉眼都能看到凝粒和凝块时, 说明胶乳己经严重腐败,导致“变质 (二)、新鲜胶乳自然凝固过程及其分析 第一阶段,形状和大小各异的黄色体中,一些较小的黄色体聚集成较大的团块,并嵌入 过 部分橡胶粒子。此时,胶乳仍保持良好的液态,粘度也较低: 第一阶段,苗色体团块猴续增大,在显微镜下观察好似一块三角洲,且有很多支流的“河 流沿若大岛作的河提之间流动 河流”中仍密布自由流动的橡胶粒子,而“岛屿”则是以黄色 体为核心,四周包围者 大堆静止的橡胶粒子。此时,胶乳仍然是液态,但粘度已经增高: 第三阶段,“河流”变狭,自由流动的橡胶粒子逐渐减少,而“岛屿因粘附更多的橡胶粒子 而不断增大,并互相连接起来,这样,三角洲就变成了“丘陵地”,在其中的“小山丘”之间有许 多“湖泊”和“小溪”。在这一阶段中,胶乳己不能再自由流动而变成糊状。最后,“河流”和“湖泊 都干涸,胶乳变为凝块 ③新鲜胶乳自然凝固根本原因一一韭胶物质发生了变化,而非胶物质变化主要是由细菌和酸及 金属离子作用所致。 )、影响新鲜胶乳变质的因素分析 1、雨冲 2、高温 3、抽叶、开花期
11 3.理想保存剂的条件 4.“氨”及其与“甲醛、羟胺、硼酸,等”并用作保存剂的作用机制 5.“氨+TT/ZnO”复合保存体系的保存机制 教学难点 1.新鲜胶乳自然凝固机制 2.杀菌抑酶原理 3.“氨”及其并用、复合保存体系保存胶乳的作用机制 相关素材(参考资料、指导学生阅读材料等): 1.何映平主编.天然橡胶加工学.海南出版社,2007 年 10 月 2.G·维哈尔主编、赵灿文等译.天然橡胶加工.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3.农业部工人技术培训教材编审委员会编.橡胶制胶和天然橡胶产品检验.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4.魏邦柱编.胶乳•乳液应用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教 学 过 程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一、引言 所谓胶乳保存,是使胶乳保持胶体稳定状态的措施。胶乳保存有两种方式:一种为长期保 存,是使浓缩胶乳用作制品前长时间保持胶体稳定状态的措施;另一种为早(短)期保存,是 使新鲜胶乳从橡胶树开割流出后到制胶厂加工前保持胶体稳定状态的措施。 二、教学内容正文(含讲课内容、提问设计、课堂练习等) (一)、新鲜胶乳的“腐败”/“变质” 从橡胶树流出的新鲜胶乳,流动性好,带有特殊的甜香气味。放置一段时间后,就会慢慢 变稠,粘度增加,逐渐散发出一种臭鸡蛋的气味,开始时臭味很小,以后越来越臭,而且会逐 渐出现小凝粒,继而变成豆腐花状,最后凝固成豆腐一样的凝块。若观察到胶乳变稠或闻有轻 微臭味时,就说明胶乳已经开始“腐败”;当这种臭味很浓,甚至肉眼都能看到凝粒和凝块时, 说明胶乳已经严重腐败,导致“变质”。 (二)、新鲜胶乳自然凝固过程及其分析 第一阶段,形状和大小各异的黄色体中,一些较小的黄色体聚集成较大的团块,并嵌入一 部分橡胶粒子。此时,胶乳仍保持良好的液态,粘度也较低; 第二阶段,黄色体团块继续增大,在显微镜下观察好似一块三角洲,具有很多支流的“河 流”沿着大岛屿的河堤之间流动,“河流”中仍密布自由流动的橡胶粒子,而“岛屿”则是以黄色 体为核心,四周包围着一大堆静止的橡胶粒子。此时,胶乳仍然是液态,但粘度已经增高; 第三阶段,“河流”变狭,自由流动的橡胶粒子逐渐减少,而“岛屿”因粘附更多的橡胶粒子 而不断增大,并互相连接起来,这样,三角洲就变成了“丘陵地”,在其中的“小山丘”之间有许 多“湖泊”和“小溪”。在这一阶段中,胶乳已不能再自由流动而变成糊状。最后,“河流”和“湖泊” 都干涸,胶乳变为凝块。 ☞新鲜胶乳自然凝固根本原因——非胶物质发生了变化,而非胶物质变化主要是由细菌和酶及 金属离子作用所致。 (三)、影响新鲜胶乳变质的因素分析 1、雨冲 2、高温 3、抽叶、开花期
而海南大季 4、强度割胶 5、化学恻 6、特殊品系 、藏度以氨含计) 一加氨量 8、加氨时间 (四)、新鲜胶乳早保、防止变质的意义 1、变质胶乳对制胶工艺的影响 2、变质胶乳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3、变质胶乳对橡胶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五)、新鲜胶乳早保、防止变质的方法 1、认真做好胶园“六清洁 2、合理使用保存剂 3、努力做好收胶站工作 六 杀菌剂杀菌抑酶原理 1、杀南剂的含义 2、杀菌剂的杀菌原理 (1)对细胞结构的破坏作用 ①对细胞主要成分(蛋白质)的破坏 ②对原生质膜的破坏 (2)对代谢作用的影响 ①对代谢物的影响 ②抗代谢作用 ③破坏细朐的生物氧化还原系续 ④细菌所需金属的螯环化作用 3、杀菌剂的抑酶原理 (1)酶蛋白的变性 (2)酶必要基的改变 (3)辅酸的改变 (4)酶活化剂的除去 5)酶与非正常作用物的结合 (七)、理想保存剂条件 1、保存效果好 (1)杀菌性 (3)碱性 (4)DH缓冲性 (5)金属离子隔离性 (6)胶体稳定性 (7)络合性 2、性不大 3、使用方法简便 4价格合理 5、对制胶与制品工艺和品质没有显著的不良影响
12 4、强度割胶 5、化学刺激 6、特殊品系 7、碱度(以氨含计)——加氨量 8、加氨时间 (四)、新鲜胶乳早保、防止变质的意义 1、变质胶乳对制胶工艺的影响 2、变质胶乳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3、变质胶乳对橡胶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五)、新鲜胶乳早保、防止变质的方法 1、认真做好胶园“六清洁” 2、合理使用保存剂 3、努力做好收胶站工作 (六)、杀菌剂杀菌抑酶原理 1、杀菌剂的含义 2、杀菌剂的杀菌原理 (1)对细胞结构的破坏作用 ①对细胞主要成分(蛋白质)的破坏 ②对原生质膜的破坏 (2)对代谢作用的影响 ①对代谢物的影响 ②抗代谢作用 ③破坏细胞的生物氧化还原系统 ④细菌所需金属的螯环化作用 3、杀菌剂的抑酶原理 (1)酶蛋白的变性 (2)酶必要基的改变 (3)辅酶的改变 (4)酶活化剂的除去 (5)酶与非正常作用物的结合 (七)、理想保存剂条件 1、保存效果好 (1)杀菌性 (2)抑酶性 (3)碱性 (4)pH 缓冲性 (5)金属离子隔离性 (6)胶体稳定性 (7)络合性 2、毒性不大 3、使用方法简便 4、价格合理 5、对制胶与制品工艺和品质没有显著的不良影响
同洛南大季 6、货源充沛,立足国内 (八)、新鲜胶乳常用保存剂的主要机制及其使用特点 1、氢 氨保存剂的优缺点 氨保存新鲜胶乳作用机制 氨作胶乳保存剂的注意事项 话宜的加氨量及其计算 2、亚硫酸钠 3、碳酸钠 4、甲醛 5、羟胺与氨并用 6、硼酸与氨并用 8、生物保存法 9、物理保存法 10、复合保存知 11、新型保存剂 ●天然胶乳保存体系研究进展 三、总结与巩固 (一)小结 当然,十全十美、完全合乎理想的保存剂,是很难找到的。面对胶乳长期保存时,为获 满意结果,往往将两种或更多种的保存剂并用,即一种理想的保存体往往是多种物质组成的复 合保存剂,而非单一物质。 (二)思考题 1、新鲜胶乳自然凝固根本原因- 一非胶物质发生了变化,而非胶物质变化主要是由细菌和壁 以及金屈离子作用所致。 2、简述钙、镁离子存在时对新鲜胶乳去稳原因。 3、简述变质胶乳对制胶工艺的影响。 4、简述变质胶乳对制胶工艺的影响。 (三)作业 1、以+TT/亿0为例,阐述其保存天然胶乳的作用机制: 2、简要说明杀菌剂所起到杀菌抑酶的原理。 3、简要说明橡胶粒子大小及其对性质、性能及其工艺的影响。 学 教学时,侧重分析新鲜胶乳“腐败变质”的成因,进而准确把握各种保存剂的保存机制,特别 是氨及其“氨+TT/Zn0 复合保存体系的保存机制。 记
13 6、货源充沛,立足国内 (八)、新鲜胶乳常用保存剂的主要机制及其使用特点 1、氨 氨保存剂的优缺点 氨保存新鲜胶乳作用机制 氨作胶乳保存剂的注意事项 适宜的加氨量及其计算* 2、亚硫酸钠 3、碳酸钠 4、甲醛 5、羟胺与氨并用 6、硼酸与氨并用 7、尿素 8、生物保存法 9、物理保存法 10、复合保存剂 11、新型保存剂 ●天然胶乳保存体系研究进展 三、总结与巩固 (一)小结 当然,十全十美、完全合乎理想的保存剂,是很难找到的。面对胶乳长期保存时,为获得 满意结果,往往将两种或更多种的保存剂并用,即一种理想的保存体往往是多种物质组成的复 合保存剂,而非单一物质。 (二)思考题 1、新鲜胶乳自然凝固根本原因——非胶物质发生了变化,而非胶物质变化主要是由细菌和酶 以及金属离子作用所致。 2、简述钙、镁离子存在时对新鲜胶乳去稳原因。 3、简述变质胶乳对制胶工艺的影响。 4、简述变质胶乳对制胶工艺的影响。 (三)作业 1、以 NH3+TT/ZnO 为例,阐述其保存天然胶乳的作用机制。 2、简要说明杀菌剂所起到杀菌抑酶的原理。 3、简要说明橡胶粒子大小及其对性质、性能及其工艺的影响。 教 学 后 记 教学时,侧重分析新鲜胶乳“腐败变质”的成因,进而准确把握各种保存剂的保存机制,特别 是氨及其“氨+TT/ZnO”复合保存体系的保存机制
回洛南大香 第四章浓缩天然胶乳生产及其质量调控 课时12 节 L,了解离心浓缩天然胶羽生产工艺流程 2.掌握胶乳离心浓缩原理 了解并掌握离心机结构及其作用 4.掌握胶乳离心分离过程(要点) 教学目的 5.了解并掌握浓度和非胶固体的影响因素及其调控 6.了解并掌握挥发脂肪酸值FO.)的影响因素及其调控 7了解并堂据机城趋定度ST)的影哈因素及其国控 8. 了解蒸发法浓缩天然胶乳 音化法浓缩天然胶乳与电滗法浓缩天然胶乳 9.了解浓缩天然胶乳的积聚 10.了解并掌握浓缩胶乳品质检验13项目及其检测意义 1.胶粒与乳清的分离原理 )胶喷离、浓缩的原理 3.离心转鼓的组成及其作用 4,胶乳离心分离过程的操作要点 教学重点 5.浓度和非胶固体的影响因素及其调控方法 6.挥发脂肪酸值FAQ.)的影响因素及其调控方法 7.机械稳定度ST)的影响因素及其调控方法 调节器组合”的选择原则 【突破方法】结合实际、多作练习 1.胶清与乳清:分配孔、中性孔、中性层:“MST”“热稳”“化稳” 2浓度和非胶固体的调控机理及理论计算 3.挥发脂肪酸值(FO)调控机理 教学难点 4机械稳定度Q)调控机理及其理论计算 “调节器组合”的选择 【突破方法】举一反三 相关素材(参考资料、指导学生阅读材料等): 1.何映平主编.天然橡胶加工学.海南出版社,2007年10月 2.G·维哈尔主编、赵灿文等译.天然橡胶加工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3.农业部工人技术培训教材编审委员会编橡胶制胶和天然檬胶产品检验.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4.魏邦柱编.胶乳·乳液应用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一、引言 浓缩天然胶乳问世之前,须将天然生胶直接溶于有机溶剂制成天然橡胶溶液,用以生产 些天然生胶不易成型的薄膜制品。此法虽解决了天然生胶成型的困难,但仍存有一些不足,如 用于溶解天然生胶的溶剂往往易挥发、有毒、易燃、价贵等,因而成本高,对环保不利且易发 生火灾:天然生胶要经过强烈的机械处理,才能较快和较好地溶解,而在机械处理过程中,因 橡胶分子结构遭到极大的破坏,故由天然橡胶溶液生产出来的橡胶制品,力学性能较差:天然 橡胶溶液粘度大,且最高浓度也只能达到12%,如用于生产厚壁制品,则工艺操作非常繁杂
14 章 第四章 浓缩天然胶乳生产及其质量调控 课时 12 节 / 教学目的 1.了解离心浓缩天然胶乳生产工艺流程 2.掌握胶乳离心浓缩原理 3.了解并掌握离心机结构及其作用 4.掌握胶乳离心分离过程(要点) 5.了解并掌握浓度和非胶固体的影响因素及其调控 6.了解并掌握挥发脂肪酸值(VFANO.)的影响因素及其调控 7.了解并掌握机械稳定度(MST)的影响因素及其调控 8.了解蒸发法浓缩天然胶乳、膏化法浓缩天然胶乳与电滗法浓缩天然胶乳 9.了解浓缩天然胶乳的积聚 10.了解并掌握浓缩胶乳品质检验 13 项目及其检测意义 教学重点 1.胶粒与乳清的分离原理 2.胶乳离心浓缩的原理 3.离心转鼓的组成及其作用 4.胶乳离心分离过程的操作要点 5.浓度和非胶固体的影响因素及其调控方法 6.挥发脂肪酸值(VFANO.)的影响因素及其调控方法 7.机械稳定度(MST)的影响因素及其调控方法 8.“调节器组合”的选择原则 【突破方法】结合实际、多作练习 教学难点 1.胶清与乳清;分配孔、中性孔、中性层;“MST”“热稳”“化稳” 2.浓度和非胶固体的调控机理及其理论计算 3.挥发脂肪酸值(VFANO.) 调控机理 4.机械稳定度(MST) 调控机理及其理论计算 5.“调节器组合”的选择 【突破方法】举一反三 相关素材(参考资料、指导学生阅读材料等): 1.何映平主编.天然橡胶加工学.海南出版社,2007 年 10 月 2.G·维哈尔主编、赵灿文等译.天然橡胶加工.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3.农业部工人技术培训教材编审委员会编.橡胶制胶和天然橡胶产品检验.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4.魏邦柱编.胶乳•乳液应用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一、引言 浓缩天然胶乳问世之前,须将天然生胶直接溶于有机溶剂制成天然橡胶溶液,用以生产一 些天然生胶不易成型的薄膜制品。此法虽解决了天然生胶成型的困难,但仍存有一些不足,如 用于溶解天然生胶的溶剂往往易挥发、有毒、易燃、价贵等,因而成本高,对环保不利且易发 生火灾;天然生胶要经过强烈的机械处理,才能较快和较好地溶解,而在机械处理过程中,因 橡胶分子结构遭到极大的破坏,故由天然橡胶溶液生产出来的橡胶制品,力学性能较差;天然 橡胶溶液粘度大,且最高浓度也只能达到 12%,如用于生产厚壁制品,则工艺操作非常繁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