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采用课堂教学与课后拓展阅读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学习要求】1、根据本学科的课程体系制定大学学习计划。2.自主学习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复习与思考】1.复习物联网的发展趋势与应用领域。2.思考行业发展趋势与自我职业规划。【思政案例】案例名称:银河精神-中国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发展史与中国计算机发展史是专业导论的基础知识。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让学生看到中国人的生生不息的“银河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第二章计算机中的数据与物联网核心技术【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二进制、及进制之间的转换,熟练掌握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和运算,并进一步建立起计算思维和科学的思维能力。2.通过学习物联网各层的核心技术,了解物联网常见的核心关键技术和技术难点,探索物联网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其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物联网思维。【课程内容】1.数制,二进制,二进制的算术运算2.数值和非数值数据在计算机中的编码3.物联网各层核心技术【重点、难点】1.重点:计算机进制系统及相互之间的转换,计算思维的概念,物联网各层核心技术。2.难点:物联网各层核心技术。【教学方法】1.采用理论法和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掌握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采用OBE教育理念,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增加课堂互动,帮助学生深入掌握相关理论和知识。【学习要求】1.完成平台练习与作业。2.自主查阅资料,了解RFID的历史和现状。3
3 2.采用课堂教学与课后拓展阅读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学习要求】 1. 根据本学科的课程体系制定大学学习计划。 2. 自主学习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 【复习与思考】 1.复习物联网的发展趋势与应用领域。 2.思考行业发展趋势与自我职业规划。 【思政案例】 案例名称:银河精神-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计算机发展史与中国计算机发展史是专业导论的基础知识。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 让学生看到中国人的生生不息的“银河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第二章 计算机中的数据与物联网核心技术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二进制、及进制之间的转换,熟练掌握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和运算, 并进一步建立起计算思维和科学的思维能力。 2. 通过学习物联网各层的核心技术,了解物联网常见的核心关键技术和技术难 点,探索物联网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其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物联网思维。 【课程内容】 1.数制,二进制,二进制的算术运算 2.数值和非数值数据在计算机中的编码 3.物联网各层核心技术 【重点、难点】 1.重点:计算机进制系统及相互之间的转换,计算思维的概念,物联网各层核心 技术。 2.难点:物联网各层核心技术。 【教学方法】 1. 采用理论法和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掌握知识,帮 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采用OBE教育理念,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增加课堂互动,帮助学生深入掌 握相关理论和知识。 【学习要求】 1.完成平台练习与作业。 2.自主查阅资料,了解 RFID 的历史和现状
【复习与思考】1.复习进制之间的转换2.思考二维码的秘密?【学习资源】1.网络教学平台:学习通自建在线课程《专业导论》。2.教学课件,线上视频、作业、习题等。第三章物联网感知层【学习目标】通过学习物联网感知层的关键技术,RFID的工作原理、系统组成,WSN的概念、特点和应用领域,探索物联网系统如何感知物理世界的信息,具备物联网专业的思维。【课程内容】1.感知层简介2.RFID技术3.传感器4.WSN【重点、难点】1.重点:RFID的工作原理,传感器的工作原理、WSN的概念A2.难点:RFID的工作原理。【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2.课后知识拓展阅读。【学习要求】1.完成平台练习与作业。2.体验任意RFID系统的工作过程(如门禁等)。【复习与思考】1.复习感知层及其关键技术。2.思考进入智能时代,物联网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学习资源】1.网络教学平台:学习通自建在线课程《专业导论》。2.教学课件,线上视频、作业、习题等。【思政案例】案例名称:中国大力发展5G技术的重要性-大局意识和科技报国精神。4
4 【复习与思考】 1.复习进制之间的转换 2.思考二维码的秘密? 【学习资源】 1.网络教学平台:学习通自建在线课程《专业导论》。 2.教学课件,线上视频、作业、习题等。 第三章 物联网感知层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物联网感知层的关键技术,RFID 的工作原理、系统组成,WSN 的概念、 特点和应用领域,探索物联网系统如何感知物理世界的信息,具备物联网专业的思维。 【课程内容】 1.感知层简介 2.RFID 技术 3.传感器 4.WSN 【重点、难点】 1.重点:RFID 的工作原理,传感器的工作原理、WSN 的概念。 2.难点:RFID 的工作原理。 【教学方法】 1. 案例教学。 2. 课后知识拓展阅读。 【学习要求】 1.完成平台练习与作业。 2.体验任意 RFID 系统的工作过程(如门禁等)。 【复习与思考】 1.复习感知层及其关键技术。 2.思考进入智能时代,物联网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学习资源】 1.网络教学平台:学习通自建在线课程《专业导论》。 2.教学课件,线上视频、作业、习题等。 【思政案例】 案例名称:中国大力发展 5G技术的重要性-大局意识和科技报国精神
当今世界的主要经济体,都在不遗余力的推动新的互联技术落地以及技术研发,我国也在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作为物联网专业的学生,有责任学好自已的专业知识,树立大局意识和科技报国的理想。第四章物联网信息安全【学习目标】1学习物联网环境中安全隐私的需求以及面临的难题。2.学习RFID安全和隐私保护机制,掌握位置与个人隐私保护方法及手段。【课程内容】1.传感器技术与定位系统2.物联网安全与隐私的相关技术3.物联网职业道德与法律法规【重点、难点】1.重点:RFID安全和隐私保护机制,掌握位置与个人隐私保护方法及手段。2.难点:物联网环境中安全隐私的重要性。【教学方法】1.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尽量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实际实例讲解,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2.结合反向案例,加深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教育学生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学习要求】1.完成平台练习与作业。2.查阅资料,自主学习学科前沿知识。【复习与思考】1.复习物联网中的信息安全。2.思考进入智能时代,AI的发展如何助力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学习资源】1.网络教学平台:学习通自建在线课程《专业导论》。2.教学课件,线上视频、作业、习题等。【思政案例】案例名称:物联网信息安全与道德防范。物联网技术已迅速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利用感知技术与智能装置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识别,通过网络传输互联,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的信息交互和无缝链接。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将人看成物进行对待的进程。信息安全和个人5
5 当今世界的主要经济体,都在不遗余力的推动新的互联技术落地以及技术研发, 我国也在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作为物联网专业的学生,有责任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 树立大局意识和科技报国的理想。 第四章 物联网信息安全 【学习目标】 1.学习物联网环境中安全隐私的需求以及面临的难题。 2.学习 RFID 安全和隐私保护机制,掌握位置与个人隐私保护方法及手段。 【课程内容】 1.传感器技术与定位系统 2.物联网安全与隐私的相关技术 3.物联网职业道德与法律法规 【重点、难点】 1.重点:RFID 安全和隐私保护机制,掌握位置与个人隐私保护方法及手段。 2.难点:物联网环境中安全隐私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1.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尽量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实际实例讲解, 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2.结合反向案例,加深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教育学生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法律 法规。 【学习要求】 1.完成平台练习与作业。 2.查阅资料,自主学习学科前沿知识。 【复习与思考】 1.复习物联网中的信息安全。 2.思考进入智能时代,AI 的发展如何助力我们的学习和工作? 【学习资源】 1.网络教学平台:学习通自建在线课程《专业导论》。 2.教学课件,线上视频、作业、习题等。 【思政案例】 案例名称:物联网信息安全与道德防范。 物联网技术已迅速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利用感知技术与智能 装置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识别,通过网络传输互联,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的信息交互 和无缝链接。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将人看成物进行对待的进程。信息安全和个人
隐私等问题变得愈发凸显。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从法律、技术和伦理三个方面制定规范。五、实践教学安排本课程无实践要求,主要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自主网络平台学习以及案例分析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六、考核方式(一)考核方式课程考核方式分为过程性考核、期末考核。过程性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30分)、单元作业(30分)、大作业(40分),占比50%:期末考核根据课程考核目标及要求,授课教师自主选择考核形式,占比50%。(二)考核方式与课程目标的关系课程目标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及所占比例(%)学科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30%课程目标1大作业、期末考查学科前沿知识与职业素养:20%计算机中的数据及运算:20%课程目标2单元作业、课堂表现、期末考查软件基础和硬件基础知识:30%七、成绩评定(一)评定方式1.总成绩评定总成绩=平时成绩×50%+期末成绩×50%。2.平时成绩评定(1)课堂表现占平时成绩的30%,根据学生出勒表、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在线视频学习情况计分。(2)单元作业占平时成绩的30%,采用百分制计分,所有作业成绩的平均值作为最终作业成绩。学生平时作业提交次数及完成质量(基于平台统计结果计分)。(3)大作业占平时成绩的40%,采用百分制计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和质量计分。一档90-100分,二档80-89分,三档70-79分,四档60-69分,五档60分以下。3.期末成绩评定详见期末考查评分标准。6
6 隐私等问题变得愈发凸显。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从法律、技术和伦理三个方面 制定规范。 五、实践教学安排 本课程无实践要求,主要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自主网络平台学习以及案例分析来 提升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六、考核方式 (一)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方式分为过程性考核、期末考核。 过程性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30 分)、单元作业(30 分)、大作 业(40 分),占比 50%;期末考核根据课程考核目标及要求,授课教师自主选择考核 形式,占比 50%。 (二)考核方式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及所占比例(%) 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1 学科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30% 学科前沿知识与职业素养:20% 大作业、期末考查 课程目标 2 计算机中的数据及运算:20% 软件基础和硬件基础知识:30% 单元作业、课堂表现、期末考查 七、成绩评定 (一)评定方式 1.总成绩评定 总成绩=平时成绩×50%+期末成绩×50%。 2.平时成绩评定 (1)课堂表现占平时成绩的 30%,根据学生出勤表、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在线 视频学习情况计分。 (2)单元作业占平时成绩的 30%,采用百分制计分,所有作业成绩的平均值作 为最终作业成绩。学生平时作业提交次数及完成质量(基于平台统计结果计分)。 (3)大作业占平时成绩的 40%,采用百分制计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和质量计 分。一档 90-100 分,二档 80-89 分,三档 70-79 分,四档 60-69 分,五档 60 分以 下。 3.期末成绩评定 详见期末考查评分标准
(二)评分标准评分标准序评价90-10080-8970-7960-690-59号项目中优良及格不及格按时出勤,认非全勤,上课缺课超过1/3,非全勤,互动缺课较多,上课堂真听课,积极较认真,互动听课不认真,有一定自主课不太认真,较积极,发言互动,主动讨不互动也不发表现性,能够发言。很少发言。言。论,发言积极。次数较多。提交作业次数单元依据平台统计依据平台统计依据平台统计依据平台统计不足或未按时2作业情况综合计分情况综合计分情况综合计分情况综合计分提交完成授课教师完成授课教师完成授课教师完成授课教师设定的作业要设定的作业要设定的作业要设定的作业要作业内容不完大作求。书写不够3求。书写端正整,没有达到求。书写端正,求。书写端正,业清晰,对问题对问题有详细问题分析较全对问题没有展作业要求。没有展开分面。透彻的分析。开分析。析。八、选用教材编者备注教材名称出版社出版时间是否马工程教材无本课程仅有8学时,与各类教材匹配度不高,授课教师可以自行选择主参考教材。九、主要参考书目[1]李世明等,物联网工程导论。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23[2]吴功宜等.物联网工程导论(第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3]王志良.物联网工程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4】刘云浩.物联网导论(第二版).上海:科学出版社.2013十、课程学习建议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当前专业领域最新的研究动态和前沿技术成果,多浏览技术问答社区包括StackOverflow、CSDN等,了解基于群智知识来解决学习问题的方法。A
7 (二)评分标准 序 号 评价 项目 评分标准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 1 课堂 表现 按时出勤,认 真听课,积极 互动,主动讨 论,发言积极。 非全勤,上课 较认真,互动 较积极,发言 次数较多。 非全勤,互动 有一定自主 性,能够发言。 缺课较多,上 课不太认真, 很少发言。 缺课超过 1/3, 听课不认真, 不互动也不发 言。 2 单元 作业 依据平台统计 情况综合计分 依据平台统计 情况综合计分 依据平台统计 情况综合计分 依据平台统计 情况综合计分 提交作业次数 不足或未按时 提交 3 大作 业 完成授课教师 设定的作业要 求。书写端正, 对问题有详细 透彻的分析。 完成授课教师 设定的作业要 求。书写端正, 问题分析较全 面。 完成授课教师 设定的作业要 求。书写端正, 对问题没有展 开分析。 完成授课教师 设定的作业要 求。书写不够 清晰,对问题 没有展开分 析。 作业内容不完 整,没有达到 作业要求。 八、选用教材 教材名称 编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是否马工程教材 备注 无 本课程仅有 8 学时,与各类教材匹配度不高,授课教师可以自行选择主参考教材。 九、主要参考书目 [1]李世明等. 物联网工程导论.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23 [2]吴功宜等.物联网工程导论(第 2 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3]王志良.物联网工程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4] 刘云浩.物联网导论(第二版).上海:科学出版社.2013 十、课程学习建议 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当前专业领域最新的研究动态和前沿技术成果,多浏览技术问 答社区包括 Stack Overflow、CSDN 等,了解基于群智知识来解决学习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