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有贼之虚”之战。“有城当在蒲州也”(《殷本纪·正义》),也在今 之晋南。相距不远发生两次战事当是可能的。因此,鸣条之地望应 在晋南地区。 鸣条之战,夏桀惨败。从此,夏桀再也无力与商汤对抗,夏商之 战彻底结束。 3.厦桀死于南巢 鸣条之战后,夏桀带领少量人马逃奔南巢,如《国语·鲁语上》 所云“桀奔南巢”。同时,据《帝王世纪》云:桀“奔于南巢之山而死”, 即南巢为夏桀败亡之地。 关于南巢的地望,传统说法认为在南方,即今安徽境内。此说 也存在问题。由于桀奔南巢是在鸣条之战之后,且鸣条在今山西夏 县,夏县、安徽相隔干里,不仅有山河阻挡,而且还要冒很大风险通 过商人占领区,很难想象桀兵败后能够奔逃如此之遥。实际上,南 巢之地也应在今晋南地区。《荀子·解蔽篇》云:“桀死于亭山。”杨 惊注:“亭山,南巢之山,或本作鬲山。”据此,南巢之山即亭山,亦即 鬲山。鬲山,即历山。据《括地志》记载,历山艾名中条山,在“蒲洲 河东县”。因此,南巢应在晋西南地区。此外,《淮南子·洛务训》云: “乃整兵鸣条,困夏南巢”,说明鸣条、南巢相距不远。 以此可以看出,鸣条、南巢皆在晋南地区,二地相距不远。鸣条 之战,夏桀大败,逃奔附近的南巢之山,最后死在山中,这种解释应 该是比较符合历史实际的。 夏桀死后,夏王朝灭亡,商汤代夏。通过对周围地区的征战讨 伐,商族的统治区域有了进一步的扩展,正如《诗·商颂·殷武》所 言:“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日商是常。”一 个强大的商王国终于建立起来。 注释: ①王国维:《观堂集林·说毫》,中华书局,1961年。 ·18·
②详见李民:《夏商史探素》,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98页。 ③赵艺茎、徐殿魁:《偃师尸乡沟商代早期城址》,《中国考古学会第五 次年会论文集》(1985),文物出版社,1988年。 第三节 商王朝时期的重要政治事件 一、总结夏亡教训 夏王朝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泱泱大国,为何在很短的时 间内就被商人灭亡?对于初得政权的商汤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值 得深思的问题。从史料来看,商汤是比较注重吸取夏朝灭亡的经验 教训的。据《史记·殷本纪》记载,早在攻伐葛伯之时,商汤就曾经 对人说过这样的话: 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 实际上,这是商汤以民为本思想的流露。不仅如此,商汤还要 求他的臣属要爱民。据《殷本纪》记载,鹿汤在灭夏还毫之后,作《汤 诰》,告诚诸侯百官应该“毋不有功于民,勤力乃事”,否则“予乃大 罚殛女,毋子怨”。这说明商汤已经注意到不能象夏桀那样奢侈腐 化,不能过度地压榨民众;要勤于政务,“有功于民”,以便更好地维 护其统治。 《国语·鲁语》云汤还注意“以宽治民”。据《吕氏春秋·顺民 篇》记载,汤时天大旱,农作物五年没有收成。《顺民篇》日: 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日: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 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剪 其发,部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说,雨乃 大至。 ·19◆
这种罪己举动,表现出汤对民众的宽厚。此外,《淮南子·脩务 训》也说汤“轻赋薄敛,以宽民氓”。 由于商汤注重总结夏亡教训,让民众休养生息,并采取爱民、 “宽民”、“有功于民”的政策,故在其统治时期,政局稳定,国势日益 强盛。 二、贤人治国 在整个商王朝时期,有许多贤人为相,辅佐商王治理国家。其 中当推伊尹、仲虺、伊陟、巫威、甘盘和傅说最为著名。 1.伊尹和仲虺 伊尹是商初著名的大臣。据《殷本纪》记载,伊尹又名阿衡或 挚,生于空桑,曾为“有莘氏腰臣”。就是这样一个人,“汤举任以国 政”。伊尹帮助商汤灭夏,据说他曾打入夏王朝内部搞离间活动。在 灭夏之后,伊尹继续辅佐商汤治理国家。汤去世后,伊尹又辅佐外 丙、仲壬二王及太甲,卒于袄丁时。甲骨文中有祭祀伊尹的卜辞,可 见他在商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 商汤时期,另一个重要贤相就是仲虺。史载他与伊尹并为商汤 之左、右相,同为后人所称颂。《左传》定公元年:“薛之皇祖奚仲居 薛以为夏车正…仲虺居薛以为汤左相。”《孟子·尽心下》云:“孟 子日: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越破注:“莱朱亦汤贤臣也。一日 仲虺是也。《春秋传》日:‘仲虺居薛为汤左相’,是则伊尹为右相,故 二人等德也。” 仲虺在政治上有一套自已的见解。《尚书序》曾提到“中虺作 浩”,可惜此诰在东汉时已亡佚。现在仅能从先秦文献中,找到一些 零星的仲虺之言。如《左传》襄公三十年记载: 仲虺之志云:乱者取之,亡者侮之,推亡固存,国之利 也。 ,·20
这里讲的是“国之利”之道,即《左传》宣公十二年所云“取乱、 侮亡、兼弱也”。 2.伊陟、巫咸 据《殷本纪》记载:“帝雍已时,殷道衰,诸侯或不至。”在这样的 形势下,做为雍己之弟的太戊当王之后,“立伊陟为相”,同时,又有 “巫减治王家”,从而使商王朝转危为安,“殷复兴,诸侯归之”。 伊陟,《集解》引孔安国日为“伊尹之子”,此恐不确。查汤至太 戊,中间已历五世八王,即便伊尹去世之年代(沃丁时)至太戊之 时,中间也历两世五王,绝对年代当在百年以上。若说伊陟为伊尹 之子,恐怕当时的大还不至于如此长寿。但是,伊陟确实为太戊之 时大臣。据《殷本纪》《尚书序》记载,在太戊之时,“毫有样桑毅共 生于朝”。太戊模,问伊陟。伊陟日:“臣闻妖不胜德,帝之政其有阙 与?帝其修德。”这里,伊陟劝太戊修德。结果,太戊采纳了伊陟的 建议。 巫威,又作“巫戊”。《白虎通·姓名篇》云:“以《尚书》道殷臣有 巫戊,有祖己也。”王引之《经义述闻》日:“巫威,今文盖作巫戊。《白 虎通》用今文《尚书》,故与古文不同。”在卜辞中,有“咸戊”或称作 “咸”的人名,如: 辛未,王令弱伐,先咸戊?《佚383 戊午卜,口口庚戌。余求于减?允若。· 《粹》426 王国维认为:“卜辞中无巫咸,有威戊,疑今文当作咸戊.0即 巫咸或应称作咸戊。 巫咸颜具政治上的才能。《殷本纪》记载说他“治王家有成”,并 作《减艾》、《太戊》两文,论述治国之道。此外,在其它方面,《吕氏春 秋·勿躬》说“巫咸作筮”,《史记·天官书》说“昔者传天数者… 殷商巫咸”,这说明巫成不仅“治王家”,而且天文历法、卜筮也样样 精通。 3.甘盘、傅说 。21·
武丁时期是商代的鼎盛时期,商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 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个时期,比较著名的贤佐一是甘盘, 二是傅说。 《尚书·君奭》云:“在武丁,时则有若甘盘,率惟兹有陈,保X 有殷。”甘盘,《史记·燕世家》作“甘般”,甲骨文则作“师殷”,如:· 贞,令师般? 《前》1·49·1 贞,今二月,师般至? 《续》5·28·4 乎般伐吉口? 《前》6·58·4 戊辰卜,宾贞,乎师般取于夫? 《后上》11·16 甲骨文常见有关师般之事迹,今本《纪年》又有“武丁学于甘 盘”之说,故知甘盘确为武丁初年的重臣。从卜辞“贞,今般死” (《佚》525)可知,甘盘很可能死于武丁中期。《尚书·君奭》伪传: “高宗即位,甘盘佐之,后有傅说。”据此,甘盘死后,代之而辅佐武 丁者,就是傅说。有关傅说的记载甚多,《孟子·告子下》、《墨子· 尚贤下》、《国语·楚语》、《尚书序》等文献都有对傅说的叙述。《殷 本纪》是这样记载的: 帝武丁即位,思复兴殷,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决 定于冢宰,以观国风。武丁夜梦得圣人,名曰说。以梦所见 视群臣百吏,皆非也。于是乃使百工营求之野,得说于傅险 中。是时说为胥靡,筑于傅险。见于武丁,武丁曰是也。得 而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故遂以傅险姓之, 号日傅说。 以上可知,傅说原是一个“举于版筑之间’的“胥靡”(罪犯),因 其有才,被武丁任用为相,“殷国大治”,“殷道复兴”。 三、伊尹放太甲 商汤死后,因长子太丁早卒,由太丁之弟外丙继承王位。外丙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