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所载的“汤居亳,与葛为邻”、“汤使毫众往为之耕”难以解释, 因葛在今河南宁陵县(见《汉节·地理志》宁陵条下引孟康语),其 地距偃师约六、七百里,况且一般都认为偃师二里头遗址为夏之都 城,夏王朝无论如何也不会让商族人在自己的中心地区建立都城, 这是西毫说的一大症结。南毫说和北毫说也有他们的难解之处,即 二者都不见于汉代及以前的文献,《帝王世纪》既言偃师为汤都,为 何又言南毫为汤都?同样,《括地志》既言汤都南毫,为何又言汤都 在北毫? 之所以出现上述疑窦,这与夏商时期的都城设置制度有着直 接的关系。夏商时期,在都城设置上,往往是两都或数都并存,与后 世的一都独尊的情祝有别。夏初有都城阳城,同时又有平阳、安邑、 晋阳等都(见于《世本》),商中期既有般都,又有“毫之殷地”(今揠 师,见于《殷本纪·集解》)商末既有殷都,又有别都朝歌(今淇县, 见于《汉书·地理志》)。因此,西毫、南毫、北毫的纠葛,正是商初数 都并存的历史事实的具体反映。 先言南毫。南毫应为商汤时期的主要都城,又是商汤时期最早 建立的都城。不仅《帝王世纪》、《水经·睢水注》、《括地志》等文献 皆言南毫为“汤所都”、“汤都也”,而且南毫(商丘)与葛(宁陵)的位 置,与《孟子·滕文公》记载的二地为邻、“汤使毫众往为之耕”的记 载在情理上也能说得通。 次言北毫。北亳距南毫不过百里。从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其 地位应是拱卫南毫的门户,是南毫以外的另一都城。这里有宫室, 有宗庙心,更主要的这里是“个军事重镇。所以《左传》昭公四年有 “夏启有钧台之享,商汤有景毫之命,周武有孟津之普”的记载。《殷 本纪·正义》引《括地志》日:“宋州北五十里大蒙城为景毫,汤所盟 也,因景山为名。”景毫即蒙,亦即北毫(曹县)。汤之伐桀,这里是其 出发点,是商汤的军事大本营。 《史记·般本纪》记载说:“汤既胜夏…归至于泰卷陶…还 g13
毫。”《书序》也说:“汤归自夏,至于大垌。…复归于毫。”这里是说 商汤灭夏之后,不久又回到了“毫”都。据考证,“泰卷陶”当为“泰 卷”,即“大垌”,亦即后世的定陶③。定陶在曹县北,二地相距不远, 足见这里所说的“毫”当为北毫无疑。以此可见,北毫确实为商汤的 军事大本营,汤灭夏之后,又率军回到北毫。 再言西亳。从文献记载上看,西毫也是商汤时期的都城之一, 只是它建立的时间要晚于南亳与北亳。在商汤初期,地区狭小,力 量薄弱,编居于河、济一隅。既至灭夏之后,疆域骤然扩大起来,正 如《诗·商颂》所说:“正域彼四方…奄有九有”、“自彼氐羌,莫敢 不来享,莫敢不来王。”为了有效地统治如此广阔的地区,仅靠偏处 河济地区的南毫、北亳,显然不够了。故商汤又在亳都之外,在原来 夏王朝统治的中心地区,建立另一“亳”都,亦即后人所称西毫。这 样不仅可以控制厦遗民的反抗,而且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也可作为 统治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军事重镇。 考古发掘证明了西毫的存在。1984年以来,在偃师县城西南 的户乡沟一带,考古工作者发掘了一处商城遗址③。这里发现了大 规模的城墙设施和宏伟的宫殿建筑,其始建年代略早于二里冈下 层,应为商代初期所营建。同时,该城址军事色彩十分浓厚,突出表 现在城墙宽厚,达18米左右:而城门却相对狭窄,只有2.4米(西 二城门)。此外,城墙上还有专门的军事设施一“马道”,城内又有 “宫城”,宫城东面和西面,又分置两个小城,小城内有大量的排房 式建筑,显然是做军队营房或武库之用,小城是宫城的拱卫城,起 保护宫城的作用。很师商城的始建年代和浓厚的军事色彩,与汤建 西亳的年代和目的正好吻合,充分说明西亳确实是商初的都城之 。14·
种 二、灭夏的举措 1,内政清明 夏王朝末年,桀昏庸腐朽,奢侈腐化,不仅残害异己,且偏听妹 喜之言,对内进行残酷的压迫和掠夺。正如《史记·夏本纪》所言: “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而商汤的做法则与之不同。他 很注意如何才能得到其臣民的拥护和支持。这方面,古文献多有记 载。如《国语·鲁语》云: 汤以宽治民,而除其邪· 《淮南子·脩务训圳》云: 汤夙兴夜寐,以致聪明。'轻赋薄敛,以宽民氓。布德施 惠,以振困穷。吊死问浅,以养孤孀。百姓亲附,政令流行。 上述颂扬之词未必完全符合实际,但至少说明处于上升阶段 的商族统治者政治清明,百姓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共同对外。 此外,商汤还注重任用人才。伊尹出身贫微,却是汤的重要辅 佐之一,帮助商汤出谋划策,在灭夏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 2.拢络方国 在对待周围各方国的问题上,商汤也尽力扩大自已的影响。他 大力争取附近众多小邦的归属,力图取得他们的拥护和支持,做 为对付厦王朝的有生力量。据《孟子·滕文公》记载,为了取得葛伯 的支持,汤曾派人赠送给葛伯牛羊之食,又“使亳众往为之耕,老弱 馈食”。尽管这些收买人心的办法,并未完全收到预期的效果,但汤 确实拉拢、收买了不少方国与部落归附于商。正如《史记·夏本 纪》所载:“汤修德,诸侯皆归商”,《墨子·非命篇》亦云汤时“诸侯 与之,贤士归之”。 3.暂屈从夏 在灭夏的准备过程中,商汤采取了表面上屈服于夏王朝的上 ·15*
策,以避免在羽毛未丰时,过早遭受夏王朝的打击而功亏一箦。由 于商人的势力逐渐壮大,这引起了夏王朝的警觉,一者之间不可避 免地出现了一些矛盾。为了不影响灭夏大计,汤采取了暂时退让的 办法。《史记·夏本纪记载夏桀“乃召汤面囚之夏台,已而释之”。 这说明商汤表面上还是屈从夏王朝的,否则他不会听从夏王朝的 孖唤,同时,在被囚厦台之后,商汤肯定会违心地表示臣服和悔过, 否则桀不会轻易释放他的。 4.攻灭夏属国 在直接和夏王朝军队发生战事之前,商汤先攻灭了一些夏王 朝的附属国,从而扫清了攻夏道路上的障碍。首先从葛国开始。葛 在商族人的西边,是通往夏都的必经之路。据《孟子·滕文公》记 载,商汤为了争取葛的归服,曾多次馈送粮食和牲畜,并派人前去 助耕,但都被顽固的葛伯拒绝。随着商族力量的壮大,汤以葛伯杀 死送饭的儿童为借口,出兵灭葛。 汤灭葛之后,便开始有步骤地扩大攻势,东征西伐。《孟子·滕 文公下》云:“(汤)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 征北狄怨,日:奚为后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在夏王朝 的众方国中,韦,又叫豕韦或室韦,濒于大河东岸,今之河南滑县 东。顾在古济水中游,今之河南范县东南。昆吾位于河济之间的帝 丘,地在今河南濮阳。这三个较大的方国,位于商的西北部,与夏王 朝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是夏王朝统治兖,豫之域的重要支柱。商汤 集中兵力分别击败了三国,剪除了夏王朝的羽翼,夏王朝便势孤力 薄了。这样,商汤逐步完成了灭夏的准备。 三、商汤灭夏 1.进攻伊洛地区 据《殷本纪》记载,夏王朝末年,“夏桀为虐政淫荒”,于是“汤乃 ·I6
兴师率诸侯…遂伐桀”。商汤伐桀的重点是厦王朝的统治中心 伊洛地区。伊洛地区是夏都斟寻的所在地。据史料分析,商汤 很有可能是对桀发动了突然袭击,以致于桀在军事上并没有进行 充分的准备。因此,当汤的军队到来时,并未遇到有组织的抵抗,夏 桀军队不战而逃,正如《吕氏春秋·慎大览》所云“未接刃而桀走”。 在伐夏战争中,商汤身先士卒,兵土:斗志昂扬。汤首先进行战 争动员,作《汤誓》。其主要内容不仅指出夏桀罪大恶极,而且指出 讨伐夏桀是执行上帝的旨意,不可违抗。同时也告诫士兵们,要勇 猛杀敌,有功者受赏,不服从者严惩。在奖罚政策的驱使下,商汤军 队战斗力很强,很快就把桀师赶出伊洛地区。 2.有蜮、鸣条之战 占领夏之都城,夏桀的主要力量并未被彻底消灭。商汤采取了 勇追穷寇的策略,不让夏桀有东山再起的机会。首先,商汤与夏桀 在“有娥之墟”再次相遇,经过战斗,大败夏桀,桀只得再次逃窜。不 久,夏桀纠集力壁,与商汤决战于鸣条之野。 关于鸣条的地望,历来说法不一。有东夷说(见《孟子·离类 下》)、南夷说(见于《尚书·汤普》孔额达疏引郑玄语)、陈留说(见 于《后汉书·逸民传注引《帝王世纪》和安邑说。安邑说见于《尚 书·汤誓序》孔安国传:谓鸣条“地在安邑之西”。此外,《帝王世 纪》日:“桀败于鸣条之野,…今有鸣条亭在安邑之西。”《括地志》 亦云:“鸣条战地在安邑西”。 纵观上述四说,可以看出,东夷说、陈留说都言鸥条在东方,这 种说法与当时的战争态势不符。汤是从东方西向伐夏,东方是商族 人的老根据地。夏桀败逃时,绝不会迎着敌军向敌人的心脏地带逃 窜。南夷说认为鸣条在南方地区,这与伊洛地区相距太远,想必商 汤不会让桀逃至千里之外才与其决战。比较而言,安邑说相对较合 实际。安邑位于晋南夏县,位于夏都之西北。汤自东方攻夏,桀往 西北方向败逃,当是势所必然,合平情理。同时,在鸣条之战前,已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