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晋南这个大范围之内,相距并不甚远,即所谓的“唐、虞及夏同 都冀州”(《左传》哀公六年引《夏书》杜注)。 既然能够确定尧、舜、禹诸部落皆在今之晋南,又从《尧典》中 证明契部落也参加了这一部落联盟的活动,故知契部落最早的活 动地区当然也不会远离这一地区。因此,商之始祖契的居地蕃应该 也在晋南一带。 据《世本》记载:“殷契,帝普子”。即契之父为帝凿。又据《殷本 纪·集解》引孔安国语:“契父帝喾都毫”。毫与薄相通。“帝喾之 毫”则因晋南薄山缘起。因居薄山附近,其居地名薄。《括地志》载: “汾阴故城裕名殷汤城,在浦州汾阴县北。”此“殷汤城”距薄山不 远,应是汤之先祖所居之地,后人误认为是商汤之所居,故称之为 殷汤城。此外,《殷本纪》记载:“殷契,母日简狄,有贼氏之女,为帝 喾次妃。”《正义》则日:“有娥当在蒲州也,”可见,与帝喾部落有姻 亲关系的有娥氏居于蒲州一带,则帝普部落也不会远离这-一地区。 故帝辔部落之活动地区当在薄山附近。 契为帝喾之子,居蕃.《水经·渭水注》云:“〔渭水)又东过郑县 北。滑水又东径峦都城北故蕃邑,殷契之所居。《世本》曰:‘契居 蕃?。阚咽日:‘蕃在郑西’。然则今峦城是矣。”据此,契居蕃即后世 的峦都城,地在薄山以西不过百里。此-一事实说明,契部落做为帝 喾部落的分支,刚刚从主部落中脱离出来,其居地亦未远离主部 落。又由于与有城氏有姻亲关系,因而儿平与有城氏毗邻 综上所述,商族的策源地,亦即契居蕃之所在,应在今山西永 济至陕西华县之间。 2.昭明时期的迁徙 商族自契之后,最初的一次大迁徙,当是昭明由蕃迁砥石,即 《世本》所云“昭明居砥石”。砥石即底柱,亦即《禹贡》所言“(导河) 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底柱”之底柱。《水经·河水注》云:“(河水)又 东过砥柱间。砥柱,山名也。苦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 ·8
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日砥柱。”清人张 澍粹《世本集补注》据此,也提出“砥石即底柱也”。因此,昭明所迁 之砥石,当在今河南三门峡市以北。有人以河北省南部之泜水,甚 至以东北的砥石山当作昭明所居砥石,则未免与商族的迁徙路线 失之过远。 昭明时,商族还进行了第二次迁徙,即由砥石迁商地。《荀子· 成相说:“(昭明)居于砥石迁于商。”商之名源于滴水。在卜辞中, 滴字屡见,在受祀的河流中,除河、洹、渪之外,就有滴水,而且在祈 年的祀典中,只有河、滴二水,可见滴水在商代是一条重要河流。关 于滴水是今日的哪条河流,有人据漳、滴古字通,断定滴水即今漳 河®,显然缺乏必要的证据。李学勤以卜辞为据,认为“滴在商西盂 东,是条较大的河流,显然即是花水,此说可从。观察一下商 族自西向东的迁徙路线,就可以看出,昭明之迁徙是沿黄河北岸和 太行山以南的地带东迁的,由砥石东迁,首先就会遇到沁水.因此, 今日之沁水,在昭明迁徙经过之时,始名为滴水,而商地盖由滴水 所致,是以商族之名商盖亦即从此始。·之所峡昭明把礼水命名为 滴,这显然与商之先祖居薄有关。因为滴、薄古音可对转。 3.相土时期的迁徙 、, 相土时,商人逐渐兴盛发达起来,逐步向四周扩展,其主要方 向仍是向东发展。首先东迁泰山下。这实际上是相土东征到达泰 山附近,声威大振,以至于形成“相土烈烈,海外有截”。但由于泰山 周围多是山地、丘陵,不适宜农业生产;又因远离商人渊源地,故时 间不久,相土又迁回商邱。 关于相土所迁商邱之地望,《左传》蹈公元年记载:“陶唐氏之 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根土因之,故商主大火,调之 辰,故辰为商星。”《帝王世纪》日:“(商丘),今濮阳是也。”《水经· 瓠子水注》:“河水旧东河,经濮阳城东北,故卫也,帝颛顼之虚。昔 额项自穷桑徙次,号日商丘,或谓之帝丘.,本陶唐氏火正阏伯之所 ·9
居,亦夏伯昆吾之邦,相土因之。”以此看来,相土所迁商邱亦即帝 丘,当在今之河南濮阳一带。 4.相土以后商族的活动区域 从相土始,商族开始活动于豫北地区。相土以后,商族继续活 动于豫北、冀南和豫东地区。《竹书纪年记载王亥曾到有易地区并 遒到杀害。其子上甲微“假师于河伯”,灭有易。显然商族所居地距 “河伯”不远,亦应当在豫北地区。上甲微继王亥之后,把常居地迁 到殷地,后又迁回到商邱,其活动区域仍不离豫北地区。上甲微之 后的诸先公居于何地,文献没有载明。但至少从汤始,商族已南下 豫东地区,并迁居毫地,此毫应是今之河南商丘。 相土之后商族活动于豫北、冀南地区,并有由北南渐之势,此 据考古材料可以得到证实。众所周知,郑州二里冈文化为商代前期 文化,而早于二里冈文化又与商文化关系密切的文化遗存应为先 商文化。据此,考古工作者在豫北、冀南地区发现了早于二里冈商 代前期文化的文化遗存,分别命名为漳河型先商文化和辉卫型先 商文化⑧。漳河型分布于河南安阳地区和河北邯郸、邢台地区。辉 卫型主要分布在河南新乡、焦作两地区。这两个先商文化类型,其 文化面貌既与二里冈商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都有着自己的 特点,在时代上显然早于二里冈商文化,而又与二里冈商文化有着 继承、发展的关系。 此外,在今天黄河以南的郑州地区和开封地区,亦发现有先商 文化遗存。郑州地区的先商文化命名为“南关外型”,其时代早于二 里冈商文化,而与二里冈文化面貌更加接近。近年,考古工作者又 在豫东开封市杞县鹿台岗遗址,发现了先商文化的遗存,其文化性 质接近漳河型@。这说明商人在建国前的一段时间里确实在豫东 地区活动过。· 除豫北、冀南、豫东和郑州地区发现有先商文化的遗存以外, 目前在其它地区还未发现有类似遗存。这从实物上说明了在商汤 ·10
灭夏以前的一段间里,商族人确实活动于豫北、冀南地区。同时, 在先商时期的较晚阶段,商族人已南下豫东地区,并在那里建立反 夏基地,从而最终西向灭掉了夏王期。 综上所述,可以概括地说:商族最早起源于山西南部(包括邻 近的陕西东部的一些地段),后来沿黄河以北的山地、河谷向东迁 徙。昭明时已迁至滴水附近(今沁水),至相土时才有了商的名称, 并在豫北地区兴旺发达起来。此后,商族人一直活动于豫北、冀南 地区,从而使豫北地区成为商族兴盛发展的重要历史舞台。到了先 商后期至汤时,商族的势力范围到达豫东地区,并以此为根据地, 东征西伐,最终灭夏建商。 注释: ①王国维:说自契至于成汤八迁》,《规堂集林》卷十二,中华书局, 1961年。 ②同①。 ③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九。 ④主国维:《般周制度论》,《现堂集林》卷十,《说亳》、《说商》,《观堂集 林》卷十二。 ⑤徐中舒:《殷人服象及象之南迁》,《史语所集刊》第2卷第1期。 ⑥徐中舒:《殷商史中的几个问题,《四川大学学报1979年2期。 ⑦ 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156页。 ⑧·王玉哲:《商族的来源地望试探》,《历史研究1984年1期。: ⑨丁山:《商周史料考证》,中华书局,1988年,第17页。 @李亚农:《殿代杜会生活》,上海人民出版杜,1955年,第3页。 ①傅斯年:《夷夏东西说,《蔡元培先生65岁庆祝论文巢》下册,1935 年。 ②金景芳:《商文化起源于我国东北说》,《中华文史论丛第七辑(复刊 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⑤千志耿等:《商先起源于幽燕说》,《历史研究1985年5期:《商先起 源于幽燕说的再考亲》,《民族研究》1987年1期。 ·11
④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试论夏文化》,文物出版社,190年。 ⑤·李民:《关于商族的起源》,《郑州大学学报1984年1期。 @ 陈昌远:《商族起源地望发微》,《方j史研究》1987年1期。 ⑤ 详见李民:《复商史探案》,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77一80页。 ⑧丁山:《尚周史料考证》,中华书局,1988年,第14页。 ©李学勒:《殷代地理简论》,科学出版社,1959年。 @邹衡:《复商周考古学论文集·试论复文化》,文物出版社,1980年。 ④蒋迎春:《鹿台岗段岗遗址发掘喜获顶果,《中国文物报》1991年1 月13日。 第二节商王朝的建立 一、商汤的都城所在 《史记·殷本纪》记载“汤始居毫”。在灭夏以前,商族人的主要 部分是在毫之附近生活,并在这里为灭夏战争做准备。因此,确定 亳之具体地望,历来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所在。 毫的地望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先后出现过杜陵说(今陕 西长安,见《史记·六国年表》和《说文解宇》)、西毫说(今河南偃 师,见于《汉书·地理志》班固自注)、薄县说或北毫说(今山东曹 县,见于《汉书·地理志山阳郡·薄条下《注》引臣瓒语和《观堂集 林》)、谷熟说或南毫说(今河南商丘,见于《帝王世纪》)、郑毫说(今 河南郑州,见《文物》1978年2期)和垣毫说(今山西垣曲,见《历史 研究1987年1期)等主要观点,此外还有其它说法。 上述诸说,以文献记载而论,当推西毫说、南亳说和北毫说较 为可靠,即所谓的“三毫”。但究竞为何出现如此众多的汤都亳说, 这是许多学者感到十分困扰的问题。若承认西毫说,则《孟子·滕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