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 蝉 教学目标:1、培养学习的阅读能力 2、结合本文学习写作理论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蝉的一生体会生命的意义 教学难点:欲扬先抑,托物寓意的写法 导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课——蝉 作者: 小思,原名卢玮銮,香港作家 朗读: 板书:聒噪 四、理解 1、问:这篇文章可以分哪几个部分? 答:三部分 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6),第三部分(7)。 2、问:第二部分先讲对蝉声的厌烦,再讲对蝉的理解,这样可分哪几部分? 答:二部分,第二段为一部分,后面为一个部分 3、问:这样课文可以分四个部分,各是什么意思? (方式:先给时间让学生思考再做讨论总结) 答:第一部分(1):蝉鸣 第二部分(2):厌烦 第三部分(3-6):生命; 第四部分(7):宽恕 五、思路: 点题一一承接一一转换一一总结 六、鉴赏 (先给时间让学生思考再做讨论总结) 1、思路清晰:起一一承一一转一一合 2、层次分明,结构完整。 3、欲扬先抑:第一二部分厌烦,第三四部分赞扬,前后对比,立意更加鲜明突出。 4、托物言志:蝉一一生命感悟 七、主题 本文赞扬了生命脆而短暂的蝉对生命意义的不懈追求,启发人们应该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创造生命 八、板书设计 理解: 思路:鉴赏 一(1):蝉鸣 点题1、思路清晰 二(2):厌烦 承接2、结构完整 三(3-6):生命转换3、欲扬先抑 四(7):宽恕结论4、托物言志 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案 - 5 - 3、短文两篇 蝉 教学目标: 1、培养学习的阅读能力。 2、结合本文学习写作理论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蝉的一生体会生命的意义。 教学难点: 欲扬先抑,托物寓意的写法。 一、导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课——蝉。 二、作者: 小思,原名卢玮銮,香港作家。 三、朗读: 板书:聒噪 四、理解: 1、问:这篇文章可以分哪几个部分? 答:三部分。 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6),第三部分(7)。 2、问:第二部分先讲对蝉声的厌烦,再讲对蝉的理解,这样可分哪几部分? 答:二部分,第二段为一部分,后面为一个部分。 3、问:这样课文可以分四个部分,各是什么意思? (方式:先给时间让学生思考再做讨论总结) 答:第一部分(1):蝉鸣; 第二部分(2):厌烦; 第三部分(3-6):生命; 第四部分(7):宽恕。 五、思路: 点题——承接——转换——总结 六、鉴赏: (先给时间让学生思考再做讨论总结) 1、思路清晰:起——承——转——合 2、层次分明,结构完整。 3、欲扬先抑:第一二部分厌烦,第三四部分赞扬,前后对比,立意更加鲜明突出。 4 、托物言志:蝉——生命感悟 七、主题: 本文赞扬了生命脆而短暂的蝉对生命意义的不懈追求,启发人们应该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创造生命。 八、 板书设计 理解: 思路: 鉴赏: 一(1):蝉鸣 点题 1、思路清晰 二(2):厌烦 承接 2、结构完整 三(3-6):生命 转换 3、欲扬先抑 四(7):宽恕 结论 4、托物言志
贝壳 、导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课——《贝壳》 、作者 席慕蓉,台湾,画家、作家。有诗集《七里香》、散文集〈〈有一首歌〉〉等。 朗读 板书:卑微 丝不苟 四、理解 1、问:本文几段,可分哪几部分? 答:四部分 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3),第三部分(4-5),第四部分(6)。 2、问:各是什么意思? 答:第一部分(1):捡到了一枚贝壳 第二部分(2-3):为了尊重珍爱生命,上苍制作了坚硬精致的贝壳 第三部分(4-5):做好自已的事,才能尊重珍爱生命 第四部分(6):只有“固执和简单”才能留下值得珍惜,令人惊奇的东西 五、鉴赏 1、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结构完整。 有哲理性,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3、托物言志,贝壳一一生命 六、主题: 本文从贝壳谈起,启示人们应该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努力奋斗,留下让人惊叹珍惜的东西。 请学生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 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 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七、板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案 - 6 - 贝壳 一、导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课——《贝壳》。 二、作者; 席慕蓉,台湾,画家、作家。有诗集《七里香》、散文集〈〈有一首歌〉〉等。 三、朗读: 板书:卑微 一丝不苟 四、理解: 1、问:本文几段,可分哪几部分? 答:四部分。 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3),第三部分(4-5),第四部分(6)。 2、问:各是什么意思? 答:第一部分(1):捡到了一枚贝壳。 第二部分(2-3):为了尊重珍爱生命,上苍制作了坚硬精致的贝壳。 第三部分(4-5):做好自已的事,才能尊重珍爱生命。 第四部分(6):只有“固执和简单”才能留下值得珍惜,令人惊奇的东西。 五、鉴赏: 1、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结构完整。 2、有哲理性,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3、托物言志,贝壳——生命 六、主题: 本文从贝壳谈起,启示人们应该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努力奋斗,留下让人惊叹珍惜的东西。 请学生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 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 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七、板书设计
紫藤萝瀑布 教学目标:①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 ②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感情 ③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提高观察力和想像力 ④自我反思,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19世纪,有一位英国将军在战场上打了败仗,落荒而逃,躲进农舍的草堆里避风雨,又痛 苦,又懊丧。茫然中,他忽然发现墙角处有一只蜘蛛在风中拼力结网。蛛丝一次一次被风吹断,蜘蛛一次 次地拉丝重结,毫不气馁,终于把网结成。将军深受激励,后来重整旗鼓,终于在滑铁卢战役中打败了 拿破仑。这位将军就是赫赫有名的威灵顿 威灵顿将军受到蜘蛛的启发,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女作家宗璞写的散文《紫 藤萝瀑布》,看看作者曾有过怎样的际遇?面对紫藤萝花,作者有些什么感悟?而我们又会从中得到怎样的 人生启迪? 、作者作品简介 、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 2、默读思考 (1)试着给课文划分层次。 文章围绕紫藤萝花来抒发感情。由看花(1-6)、忆花(7一9)和思花(10、11)三部分组成。 (2)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因为家庭遭遇迫害、小弟身患绝症等原因,多年来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面对生机勃勃的 紫藤萝花,作者深受启发和鼓舞,产生了精神上宁静和生的喜侻,进而感悟岀人生的哲理。 (3)这篇课文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意思?试着找出最能表现课文中心的句子 作者见到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大 意正确即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四、研读与赏析 1、教师导学 本文以“紫藤萝瀑布”为题,但文章的主要内容显然不仅仅是描写紫藤萝。作者面对盛开的紫藤萝花, 深受启示,抚今追昔,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这种写法称之为“托物言志”或曰“借景抒情”。下面我 们深入细致地研讨一下课文,看看紫藤萝在哪些方面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影响?为什么面对紫藤萝瀑 布,作者的感情会产生那样的变化,对生命有那样的感悟?大家可围绕这个话题,再深入提出问题,进行 讨论,力求对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2、自主探究 (1)紫藤萝有过怎样的变迁?作者为什么会对紫藤萝产生这样浓厚的感情? “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株大紫藤萝,后来被拆掉毁坏了。过了这么多年,紫藤萝花又盛开了 作者通过紫藤萝的变迁,联想到类似的家庭境状和人生际遇,触景生情,思想感情自然随之起伏涌动。 (2)联系背景材料,试说说紫藤萝的命运有什么象征意义。 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毁掉,再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 (3)作者是怎样由紫藤萝的形象感悟出人生的意义的?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议一议 引导学生品味第7段和第10段的内容,并理解 面对眼前盛开的紫藤萝瀑布,作者触景生情:尽管家庭、人生以至国家、民族等都像紫藤萝一样,有 着不幸的过去,但毕竟事过境迁。重要的是现在,一切都像紫藤萝一样,好起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因之 得以升华,对人生的意义有了全新的深刻的理性认识。 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案 - 7 - 4、紫藤萝瀑布 教学目标:①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 ②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感情。 ③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提高观察力和想像力。 ④自我反思,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19 世纪,有一位英国将军在战场上打了败仗,落荒而逃,躲进农舍的草堆里避风雨,又痛 苦,又懊丧。茫然中,他忽然发现墙角处有一只蜘蛛在风中拼力结网。蛛丝一次一次被风吹断,蜘蛛一次 一次地拉丝重结,毫不气馁,终于把网结成。将军深受激励,后来重整旗鼓,终于在滑铁卢战役中打败了 拿破仑。这位将军就是赫赫有名的威灵顿。 威灵顿将军受到蜘蛛的启发,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女作家宗璞写的散文《紫 藤萝瀑布》,看看作者曾有过怎样的际遇?面对紫藤萝花,作者有些什么感悟?而我们又会从中得到怎样的 人生启迪? 二、作者作品简介 三、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 2、默读思考 (1)试着给课文划分层次。 文章围绕紫藤萝花来抒发感情。由看花(1—6)、忆花(7 一 9)和思花(10、11)三部分组成。 (2)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因为家庭遭遇迫害、小弟身患绝症等原因,多年来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面对生机勃勃的 紫藤萝花,作者深受启发和鼓舞,产生了精神上宁静和生的喜悦,进而感悟出人生的哲理。 (3)这篇课文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意思?试着找出最能表现课文中心的句子。 作者见到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大 意正确即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四、研读与赏析 1、教师导学 本文以“紫藤萝瀑布”为题,但文章的主要内容显然不仅仅是描写紫藤萝。作者面对盛开的紫藤萝花, 深受启示,抚今追昔,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这种写法称之为“托物言志”或曰“借景抒情”。下面我 们深入细致地研讨一下课文,看看紫藤萝在哪些方面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影响?为什么面对紫藤萝瀑 布,作者的感情会产生那样的变化,对生命有那样的感悟?大家可围绕这个话题,再深入提出问题,进行 讨论,力求对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2、自主探究 (1)紫藤萝有过怎样的变迁?作者为什么会对紫藤萝产生这样浓厚的感情? “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株大紫藤萝,后来被拆掉毁坏了。过了这么多年,紫藤萝花又盛开了 作者通过紫藤萝的变迁,联想到类似的家庭境状和人生际遇,触景生情,思想感情自然随之起伏涌动。 (2)联系背景材料,试说说紫藤萝的命运有什么象征意义。 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毁掉,再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 (3)作者是怎样由紫藤萝的形象感悟出人生的意义的?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议一议。 引导学生品味第 7 段和第 10 段的内容,并理解: 面对眼前盛开的紫藤萝瀑布,作者触景生情:尽管家庭、人生以至国家、民族等都像紫藤萝一样,有 着不幸的过去,但毕竟事过境迁。重要的是现在,一切都像紫藤萝一样,好起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因之 得以升华,对人生的意义有了全新的深刻的理性认识
(4)怎样理解“花和人都有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美好和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要面对新的 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 (5)“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包含了怎样的哲理? 积小流以成江河。每个人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分子,只有每个人都奋发有为,四化大业才能 灿烂辉煌 第二课时 、研读与赏析 1、教师导学 上节课,我们主要就课文思想内容方面进行了研讨。这节课我们就写作方面再进行分析。本文在写法 上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表现方法。借景抒情大家是知道的。所谓托物言志,就是假托一种事 物,赋以某种象征意义,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写景状物是抒情言志的基础,首先要把景物写好,在写 景状物中要饱含感情。待水到渠成,再加以精要的抒情和议论。情从景出,议从景来,才是好文章。同学 们可就下面的问题,展开讨论,看看本文在写作方面会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2、合作探究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对盛开的紫藤萝进行描写的? 先写花瀑,次写花穗,再写花朵。是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描写的 (2)举例说明本文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 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紫藤萝盛开的景象。紫藤萝成片成片地盛开时,居然能ˆ 像一条瀑布.在流动,在欢笑",那″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的"点点银光",多像”迸溅的水花”,那是 阳光下跳动着的紫色的音符,正谱写着生命的欢歌啊!再看那每一条盛开的花,都是鼓满了帆的船,漾满 了笑意的脸,何其蓬勃、何其″辉煌″!作者用贴切的比喻、拟人,绘声绘色地把紫藤萝开放的盛景展现在 读者面前 (3)从哪些内容上,可以看出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含蓄而深沉的? 作者的感情宣泄是很有分寸的,没有大悲大喜。例如,即使对过去家庭所受的苦难,也只是以紫藤萝 花朵的“稀落”和“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作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对“文革”期间思想的荒 谬,也以“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讥讽一下,没有声色俱厉的批判。对于小弟的 病症,仅用“一直压在我心头上的焦虑和悲痛”带过而已… 正是这种感情的节制,冷静的思考,才使得作者能从个人情感的纠葛飞跃到对生命本质的理性认识。 这充分表现了作者思想的深刻性。 (4)本文对景物的描写生动而细致,这源于作者的怎样的功力?这对你有怎样的启 来源于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卓越的文字表现力和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启发我们平时要 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经常练笔,不断积累:同时要大胆想象,探索 创新 二、体验与反思 1、质疑交流 (1)怎样理解“那时的说法,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现在听起来的确不可思议,但是在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里。事实就是这样。人们狭隘地理解劳动人民 的感情,认为赏花不应该是劳动者的本分,赏花是低级情调,甚至认为赏花就会腐化堕落。了解这些有助 于我们认识过去,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2)文章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说“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各有什么含义?其作用是什 “停住了脚步“是被紫藤萝的繁茂旺盛所吸引。”加快了脚步“是被紫藤萝的生命活力所感染,所催 促。前者的作用是引起悬念,后者的作用是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并深化了主题。 2、经验反馈 (1)课文中哪些句子能引起你的共鸣?谈谈体会。 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案 - 8 - (4)怎样理解“花和人都有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美好和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要面对新的 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 (5)“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包含了怎样的哲理? 积小流以成江河。每个人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分子,只有每个人都奋发有为,四化大业才能 灿烂辉煌。 第二课时 一、研读与赏析 1、教师导学 上节课,我们主要就课文思想内容方面进行了研讨。这节课我们就写作方面再进行分析。本文在写法 上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表现方法。借景抒情大家是知道的。所谓托物言志,就是假托一种事 物,赋以某种象征意义,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写景状物是抒情言志的基础,首先要把景物写好,在写 景状物中要饱含感情。待水到渠成,再加以精要的抒情和议论。情从景出,议从景来,才是好文章。同学 们可就下面的问题,展开讨论,看看本文在写作方面会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2、合作探究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对盛开的紫藤萝进行描写的? 先写花瀑,次写花穗,再写花朵。是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描写的。 (2)举例说明本文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 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紫藤萝盛开的景象。紫藤萝成片成片地盛开时,居然能" 像一条瀑布......在流动,在欢笑",那"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的"点点银光",多像"迸溅的水花",那是 阳光下跳动着的紫色的音符,正谱写着生命的欢歌啊!再看那每一条盛开的花,都是鼓满了帆的船,漾满 了笑意的脸,何其蓬勃、何其"辉煌"!作者用贴切的比喻、拟人,绘声绘色地把紫藤萝开放的盛景展现在 读者面前。 (3)从哪些内容上,可以看出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含蓄而深沉的? 作者的感情宣泄是很有分寸的,没有大悲大喜。例如,即使对过去家庭所受的苦难,也只是以紫藤萝 花朵的“稀落”和“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作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对“文革”期间思想的荒 谬,也以“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讥讽一下,没有声色俱厉的批判。对于小弟的 病症,仅用“一直压在我心头上的焦虑和悲痛”带过而已…… 正是这种感情的节制,冷静的思考,才使得作者能从个人情感的纠葛飞跃到对生命本质的理性认识。 这充分表现了作者思想的深刻性。 (4)本文对景物的描写生动而细致,这源于作者的怎样的功力?这对你有怎样的启示? 来源于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卓越的文字表现力和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启发我们平时要 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经常练笔,不断积累:同时要大胆想象,探索 创新。 二、体验与反思 1、质疑交流 (1)怎样理解“那时的说法,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现在听起来的确不可思议,但是在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里。事实就是这样。人们狭隘地理解劳动人民 的感情,认为赏花不应该是劳动者的本分,赏花是低级情调,甚至认为赏花就会腐化堕落。了解这些有助 于我们认识过去,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2)文章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说“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各有什么含义?其作用是什 么? “停住了脚步“是被紫藤萝的繁茂旺盛所吸引。”加快了脚步“是被紫藤萝的生命活力所感染,所催 促。前者的作用是引起悬念,后者的作用是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并深化了主题。 2、经验反馈 (1)课文中哪些句子能引起你的共鸣?谈谈体会
(2)你认为哪些景物描写得最好,试着仿写几句。 (3)读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应当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 、板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案 - 9 - (2)你认为哪些景物描写得最好,试着仿写几句。 (3)读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应当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 三、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