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相望:互相怀念。一涯:一个角落。这句说:两人各在一方,彼此殷切想 念。 ④离杯:这里以″离杯″暗喻″离人"。浊酒:新酿的酒 ⑤愁眼:忧愁的眼光。黄花:菊花。 ⑥这句说:天地间还存在有肝胆相照的人 ⑦阅:经历。鬓华:鬓发花白。华,同”花”,这句说:经历江山(指国家) 的兴衰变化,不觉两鬓已经花白。 ⑧讯:问讯 ⑨逐客:这里指作者已流落在外,就象被放逐一样。 【解析】 这是一首赠诗。王处士,名炜是作者的好友。此诗写出了他们虽天涯沦落, 却肝胆相照的的友情,写得沉着深挚。这是一首酬答诗,但与一般应酬之作不同 它在抒写离情別愫之中,又交织着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而这两种情感却是如 此有机地熔铸在一起,整首诗苍凉沉郁,情切意深,表达了作者对清朝统治者的 不满,颇能打动读者的心弦。 4.(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果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③相望:互相怀念。一涯:一个角落。这句说:两人各在一方,彼此殷切想 念。 ④离杯:这里以"离杯"暗喻"离人"。浊酒:新酿的酒。 ⑤愁眼:忧愁的眼光。黄花:菊花。 ⑥这句说:天地间还存在有肝胆相照的人。 ⑦阅:经历。鬓华:鬓发花白。华,同"花",这句说:经历江山(指国家) 的兴衰变化,不觉两鬓已经花白。 ⑧讯:问讯。 ⑨逐客:这里指作者已流落在外,就象被放逐一样。 【解析】 这是一首赠诗。王处士,名炜是作者的好友。此诗写出了他们虽天涯沦落, 却肝胆相照的的友情,写得沉着深挚。这是一首酬答诗,但与一般应酬之作不同。 它在抒写离情别愫之中,又交织着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而这两种情感却是如 此有机地熔铸在一起,整首诗苍凉沉郁,情切意深,表达了作者对清朝统治者的 不满,颇能打动读者的心弦。 4.(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 分) 山 居 即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果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答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 16.(5分) (1)“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 的幽静。 (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 表现闲适的心情。 【解析】 首联是他独自隐居山中时的心态写照。顾安《唐律销夏录》谓“此诗首句既 有‘掩柴扉’三字,而下面七句皆是门外情景,如何说得去?不知古人用法最严, 用意最活,如‘掩柴扉’下紧接以‘苍茫对落晖’句,便知‘掩柴扉’三字是虚 句,不是实句也。”何必强作“虚”解,作“实”解亦通。人在门外亦可掩扉也, 当是室内寂莫,故出门掩扉,环视山居外景以解闷,正切诗题“即事”者,咏眼 前景物也。倘闭关室中,有何事可即!山居所见,皆幽寂澄淡之景,即之使人悠 悠然,陶陶然,无复寂莫之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16.(5 分) ⑴“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 的幽静。 ⑵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 表现闲适的心情。 【解析】 首联是他独自隐居山中时的心态写照。顾安《唐律销夏录》谓“此诗首句既 有‘掩柴扉’三字,而下面七句皆是门外情景,如何说得去?不知古人用法最严, 用意最活,如‘掩柴扉’下紧接以‘苍茫对落晖’句,便知‘掩柴扉’三字是虚 句,不是实句也。”何必强作“虚”解,作“实”解亦通。人在门外亦可掩扉也, 当是室内寂莫,故出门掩扉,环视山居外景以解闷,正切诗题“即事”者,咏眼 前景物也。倘闭关室中,有何事可即!山居所见,皆幽寂澄淡之景,即之使人悠 悠然,陶陶然,无复寂莫之感
颔联用对比。夕照满山,鸟鹊还巢,行人归宅,柴扉紧掩,诗人以最传神的 字眼来表现景物给他的最突出的印象和感受,以突出景象的自然生态和任其消歇 的流变特征,构成禅趣颇深的整体暗示,光色彩象的转瞬即逝的恍惚,归人却在 若即若离恍有恍无之间。从文艺美学角度看,生态活泼,情趣盎溢,弥满诗画气 息的宁静生活极富运动感极富生命力的美。 颈联故衣指莲花败叶。颈联用“绿竹”对“红莲”、“新粉”对“故衣”, 光影流转里体现岀摩诘对隐逸生活的喜爱。王维天性擅画,精通画理,且移植画 艺以丰富和提高诗歌的表现力。此句即为力证 尾联(“烟火”一作“灯火”) 尾联末字落在一个“归”上,暗合其归隐之意,隐隐有陶潜之情。 在王维的田园诗中,尽管周围是热闹活泼,生生不息,充满了活力的大自然, 但诗人的心却是孤寂的。大自然的万物都是热闹鲜活的,嫩竹、红莲,唯有诗人 的心是寂寞孤独的。这样的心态,促使王维潜心地去发现去欣赏田园。 5.(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画堂春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1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1捻(nian):持取,捻弄
颔联用对比。夕照满山,鸟鹊还巢,行人归宅,柴扉紧掩,诗人以最传神的 字眼来表现景物给他的最突出的印象和感受,以突出景象的自然生态和任其消歇 的流变特征,构成禅趣颇深的整体暗示,光色彩象的转瞬即逝的恍惚,归人却在 若即若离恍有恍无之间。从文艺美学角度看,生态活泼,情趣盎溢,弥满诗画气 息的宁静生活极富运动感极富生命力的美。 颈联故衣指莲花败叶。颈联用“绿竹”对“红莲”、“新粉”对“故衣”, 光影流转里体现出摩诘对隐逸生活的喜爱。王维天性擅画,精通画理,且移植画 艺以丰富和提高诗歌的表现力。此句即为力证。 尾联(“烟火”一作“灯火”) 尾联末字落在一个“归”上,暗合其归隐之意,隐隐有陶潜之情。 在王维的田园诗中,尽管周围是热闹活泼,生生不息,充满了活力的大自然, 但诗人的心却是孤寂的。大自然的万物都是热闹鲜活的,嫩竹、红莲,唯有诗人 的心是寂寞孤独的。这样的心态,促使王维潜心地去发现去欣赏田园。 5.(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 分)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 1 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1 捻(niǎn):持取,捻弄
(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2)“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 【参考答案】 (1)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 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2)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 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 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解析】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秦观应礼部试,落第罢归。赋《画堂春》。这首 词就是写他落第后的不快心情。应是一首伤春之作,于春归之景色所引起的一片 单纯锐感的柔情。 这首画堂春是写的雨后春天的景色。词的一开头写道:“落红铺径水平池, 弄晴小雨霏霏”,读到这句的时候,让人有忍不住的心中一动的感觉,落红铺径 水平池、弄晴小雨,这是怎样的一幅景色啊,给人一缕伤感,伤感但不痛心。紧 接着,作者又进一步描写了雨后的景色“杏园憔悴杜鹃啼”,在这里,作者点明 了具体的时间,春暮。杏花谢了,花谢作者只用了憔悴二字,这也正给出了那种 内心深处的纤柔和对大自然的怜惜之情。而“无奈春归”四字,正是对上面的 个总结。在发生了这许多以后,作者只用了无奈春归四字来作结
(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 分) (2)“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 分) 【参考答案】 (1)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 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2)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 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 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解析】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秦观应礼部试,落第罢归。赋《画堂春》。这首 词就是写他落第后的不快心情。应是一首伤春之作,于春归之景色所引起的一片 单纯锐感的柔情。 这首画堂春是写的雨后春天的景色。词的一开头写道:“落红铺径水平池, 弄晴小雨霏霏”,读到这句的时候,让人有忍不住的心中一动的感觉,落红铺径、 水平池、弄晴小雨,这是怎样的一幅景色啊,给人一缕伤感,伤感但不痛心。紧 接着,作者又进一步描写了雨后的景色“杏园憔悴杜鹃啼”,在这里,作者点明 了具体的时间,春暮。杏花谢了,花谢作者只用了憔悴二字,这也正给出了那种 内心深处的纤柔和对大自然的怜惜之情。而“无奈春归”四字,正是对上面的一 个总结。在发生了这许多以后,作者只用了无奈春归四字来作结
柳外画楼独上,凭阑独捻花枝”,如果说上片是纯静态的描写,是对景 色的一个总结的话,那这句就是动态的表现了。独上、独捻,两个独字写出了 种孤单、落寞的身形。这时,当读者都在猜测独捻花枝后是否该折花归去的时候, 作者却出人意表的“放花无语对斜晖”,读到这里,不由心中感叹多多。那些所 谓的花开堪折当须折、折来喜作新年看等等,所有的折花动作,哪怕是描写的再 怎么优美,都是那样的粗鲁不堪,放花无语,这才是秦观啊。于是,在这种氛围 下,此恨谁知,虽然这恨字是那样的沉重,这里却显得异常的轻柔。终于知道 因为一句话,再重的字眼也可以变的轻柔啊,因为一个动作,再重的字眼也可以 触动人的内心。 掩卷罢,闭上眼,想着这首词,脑海中似乎涌现出一个优美的画面,那是真 正的画,一幅能深及人的内心的画。女郎之笔,原来,最能扣及人的内心的,也 正是这女郎之笔。那样的纤弱、柔软,也那样的细腻、敏锐。这就是秦观,得之 于内,故不能传的词心。 6.(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李世南画扇①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9):字天启, 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 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低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8.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 样的气氛?(5分)
“柳外画楼独上,凭阑独捻花枝”,如果说上片是纯静态的描写,是对景 色的一个总结的话,那这句就是动态的表现了。独上、独捻,两个独字写出了一 种孤单、落寞的身形。这时,当读者都在猜测独捻花枝后是否该折花归去的时候, 作者却出人意表的“放花无语对斜晖”,读到这里,不由心中感叹多多。那些所 谓的花开堪折当须折、折来喜作新年看等等,所有的折花动作,哪怕是描写的再 怎么优美,都是那样的粗鲁不堪,放花无语,这才是秦观啊。于是,在这种氛围 下,此恨谁知,虽然这恨字是那样的沉重,这里却显得异常的轻柔。终于知道, 因为一句话,再重的字眼也可以变的轻柔啊,因为一个动作,再重的字眼也可以 触动人的内心。 掩卷罢,闭上眼,想着这首词,脑海中似乎涌现出一个优美的画面,那是真 正的画,一幅能深及人的内心的画。女郎之笔,原来,最能扣及人的内心的,也 正是这女郎之笔。那样的纤弱、柔软,也那样的细腻、敏锐。这就是秦观,得之 于内,故不能传的词心。 6.(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 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 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低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8.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 样的气氛?(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