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海南卷)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 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 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 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 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 的题号涂黑 第I卷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变形”,是相对于“常形”而言。“常形”是指显示生活中客观物象的 正常自然形态:“变形”是指客观五香反映带艺术中的形态的改变。在显示生活中, 由于种种原因,物象的形态有时会出现变异,例如两头蛇、三脚鸡等,这种“变 形”虽然怪异,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 形态在艺术边县中的变化及其美学意义 艺术上的“变形”氛围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说,任何种类和流派的艺 术,不论其创作思想和手法多么不同,它所塑造的形象较之原形都会有某些强调 选择、集中乃至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变形乃是不是艺术反映生活的一种普遍 现象。不过一般地说,艺术上关于“变形”的观念是指狭义的“变形”,它表现为 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例如杜甫的《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
绝密★启用前 2008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海南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 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 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 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 答题时使用 0.5 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 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 的答案无效. 4、 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 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 的题号涂黑.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所谓“变形”,是相对于“常形”而言。“常形”是指显示生活中客观物象的 正常自然形态;“变形”是指客观五香反映带艺术中的形态的改变。在显示生活中, 由于种种原因,物象的形态有时会出现变异,例如两头蛇、三脚鸡等,这种“变 形”虽然怪异,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 形态在艺术边县中的变化及其美学意义。 艺术上的“变形”氛围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说,任何种类和流派的艺 术,不论其创作思想和手法多么不同,它所塑造的形象较之原形都会有某些强调、 选择、集中乃至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变形乃是不是艺术反映生活的一种普遍 现象。不过一般地说,艺术上关于“变形”的观念是指狭义的“变形”,它表现为 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例如杜甫的《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
黛色参天二千尺。”宋代科学家沈括(字存中)分析道:“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 乃大细长乎?此亦文章病也。”沈括生得太早一些,他不懂得艺术变形的美学意义。 比沈括稍晚的王观国有所不同,他:“‘四十围’、‘二千尺’者,姑言其大且高也。 诗人之言当如此,而存中乃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其实,湖带诗歌中这类 “变形”甚多,诸如“黄河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等 等都是。当然古代诗人很懂得运用夸张的手法,可是未必有自觉的“变形”观念 宋元以来,“变形”的美学观念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到明清戏曲中,舞曲 程式和脸谱等都是对生活常怒的改变。如脸谱中用红表忠诚,白表奸诈,舞蹈动 作鸣冤叫屈时甩发,生离死别时跪步等,这些“变形”大大丰富和增强了戏曲艺 术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力。 艺术作品中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一种强化,因此艺术家们常用“变 形”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清初八大山人的《鸣鱼图卷》,鱼、鸭的眼眶变 成了圆形,眸子有的画成绿豆小点,有的画成圆弧线,传达出“白眼看天”的蔑 视情绪。这种“变形”美学的本质,是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 是人性的高标,个性的张扬。 (摘编自曾祖荫、曾新《怪异:明淸启蒙美学之特征》) 1.下列关于“变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观物象在显示中具有正常的自然形态,艺术上所谓的“变形”,是 指可挂表物象在艺术中表现出来的形态的改变。 B.在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形态偶然会出现变异,由于这一现象不是艺 术美学研究的对象,所以人们并不把它称为“变形 C.关于“变形”,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表现中所 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美学意义 D.艺术上所说的“变形”往往是指狭义的“变形”,即指在艺术表现中 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杜甫诗“黛色参天二千尺”、礼拜诗“白发三千丈”等,都只是夸张 手法,不见得是自觉的“变形”观念。 B.相对于现实生活,明清戏曲中的舞蹈程式和脸谱是一种典型的“变 形”,这种“变形”有利于戏曲的发展
黛色参天二千尺。”宋代科学家沈括(字存中)分析道:“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 乃大细长乎?此亦文章病也。”沈括生得太早一些,他不懂得艺术变形的美学意义。 比沈括稍晚的王观国有所不同,他:“‘四十围’、‘二千尺’者,姑言其大且高也。 诗人之言当如此,而存中乃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其实,湖带诗歌中这类 “变形”甚多,诸如“黄河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等 等都是。当然古代诗人很懂得运用夸张的手法,可是未必有自觉的“变形”观念。 宋元以来,“变形”的美学观念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到明清戏曲中,舞曲 程式和脸谱等都是对生活常怒的改变。如脸谱中用红表忠诚,白表奸诈,舞蹈动 作鸣冤叫屈时甩发,生离死别时跪步等,这些“变形”大大丰富和增强了戏曲艺 术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力。 艺术作品中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一种强化,因此艺术家们常用“变 形”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清初八大山人的《鸣鱼图卷》,鱼、鸭的眼眶变 成了圆形,眸子有的画成绿豆小点,有的画成圆弧线,传达出“白眼看天”的蔑 视情绪。这种“变形”美学的本质,是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 是人性的高标,个性的张扬。 (摘编自曾祖荫、曾新《怪异:明清启蒙美学之特征》) 1. 下列关于“变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客观物象在显示中具有正常的自然形态,艺术上所谓的“变形”,是 指可挂表物象在艺术中表现出来的形态的改变。 B. 在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形态偶然会出现变异,由于这一现象不是艺 术美学研究的对象,所以人们并不把它称为“变形”。 C. 关于“变形”,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表现中所 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美学意义。 D. 艺术上所说的“变形”往往是指狭义的“变形”,即指在艺术表现中 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 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杜甫诗“黛色参天二千尺”、礼拜诗“白发三千丈”等,都只是夸张 手法,不见得是自觉的“变形”观念。 B. 相对于现实生活,明清戏曲中的舞蹈程式和脸谱是一种典型的“变 形”,这种“变形”有利于戏曲的发展
C.艺术上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强化,艺术家们只有采用这种 办法,才能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D.清初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表现了一种蔑视情绪,反映了他对于传 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意识。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上的“变形”是相对于客观物象的“常形”而言的,可以说“变形” 来源于“常形”,有时甚至“变形”就是“常形“。 B.在艺术上,广义层面上的“变形”是艺术反映生活的普遍现象,而狭义 层面上的“变形”只是前者的一种特殊现象。 C.王观国认为沈括对于杜甫诗的批评是“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看 来王观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变形”美学观念。 D.大致上,中国古代的“变形”美学观念在宋元时代受到人们注意,而到明清时候这种观 念在实践中得到了大量的运用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完成4-7题 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十岁而孤,事母孝谨。以父得罪,靖居私门。山 涛领选,启武帝曰:“《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嵇绍贤侔谷缺,宜加旌命,请为秘书 郎。”帝谓涛曰:“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乃发诏征之,起家为秘书丞。绍入洛, 累迁汝阴太守。尚书左仆射裴颜亦深器之,每曰:“使延祖为吏部尚书,可使天下无复遗才 矣。”沛国戴晞少有才智,时人许以远致,绍以为必不成器。晞后为司州主簿,以无行被斥 州党称绍有知人之明。元康初,为给事黄门侍郎。时侍中贾谧以外戚之宠,年少居位,潘岳 杜斌等皆附托焉。谧求交于绍,绍拒而不答。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经凶族,封弋阳子, 迁散骑常侍。太尉、广陵公陈准薨,太常奏谥,绍驳曰:“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 细行受细名。自顷礼宫协情,谥不依本。准谥为过。且谥曰缪。”事下太常。时虽不从,进 行惮焉。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 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冏虽遂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 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艾言于冏曰:“嵇侍中善千丝竹,公可令操之。”左右进琴 绍推不受。同曰:“今日为欢,卿何吝此邪?”绍对曰:“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 后。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若释公 服从私宴,所不敢辞也。冏大惭。艾等不自得而退。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
C. 艺术上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强化,艺术家们只有采用这种 办法,才能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D. 清初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表现了一种蔑视情绪,反映了他对于传 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意识。 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艺术上的“变形”是相对于客观物象的“常形”而言的,可以说“变形” 来源于“常形”,有时甚至“变形”就是“常形“。 B. 在艺术上,广义层面上的“变形”是艺术反映生活的普遍现象,而狭义 层面上的“变形”只是前者的一种特殊现象。 C. 王观国认为沈括对于杜甫诗的批评是“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看 来王观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变形”美学观念。 D.大致上,中国古代的“变形”美学观念在宋元时代受到人们注意,而到明清时候这种观 念在实践中得到了大量的运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 文言文阅读,完成 4-7 题。 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十岁而孤,事母孝谨。以父得罪,靖居私门。山 涛领选,启武帝曰:“《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嵇绍贤侔谷缺,宜加旌命,请为秘书 郎。”帝谓涛曰:“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乃发诏征之,起家为秘书丞。绍入洛, 累迁汝阴太守。尚书左仆射裴颜亦深器之,每曰:“使延祖为吏部尚书,可使天下无复遗才 矣。”沛国戴晞少有才智,时人许.以远致,绍以为必不成器。晞后为司州主簿,以无行被斥, 州党称绍有知人之明。元康初,为给事黄门侍郎。时侍中贾谧以外戚之宠,年少居位,潘岳、 杜斌等皆附托焉。谧求交于绍,绍拒而不答。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经凶族,封弋阳子, 迁散骑常侍。太尉、广陵公陈准薨,太常奏谥,绍驳曰:“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 ............... 细行受细名。 ......自顷礼宫协情,谥不依本。准谥为过。且谥曰缪。”事下太常。时虽不从,进 行惮焉。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 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冏虽遂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 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艾言于冏曰:“嵇侍中善千丝竹,公可令操之。”左右进琴, 绍推不受。冏曰:“今日为欢,卿何吝此邪?”绍对曰:“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 后。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若释公 服从私宴,所不敢辞也。冏大惭。艾等不自得而退。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 .............................
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溃散,唯绍俨然端冕,以 身捍卫,交兵御,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实,左右欲 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 (节选自《晋书·嵇绍传》) [注]行在所:天子所在的地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涛领选,启武帝 启:禀告。 B.如卿所言,乃堪为丞 堪:能够 C.尚书左仆射裴颁亦深器之 器:看重。 D.时人许以远致 许:答应。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说明嵇绍敢于直言谏劝的一组是(3分) ①时人许以致远,绍以为必不成器 ②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 ③自顷礼官协情,谥不依本 ④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 ⑤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 ⑥若释公服从私宴,的不敢辞也。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6.下更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嵇绍是中散大夫嵇康之子,十岁而孤,与母亲居住在家。山海选拔官员时间武帝说 到嵇绍的才能,嵇绍被任为秘书丞,升迁至汝阴太守,并表现出他的知人之前。 B.侍中贾谧以外戚而受宠信,居于高位,众人趋附。贾谧想与嵇绍交往。嵇绍拒而不 答。广陵公陈准死后,太常上奏谥号,嵇绍反驳说,谥号不合实情,应予改谥。 C.齐王冏辅政,大兴土木,以广宅第,嵇绍不以为然,冏虽心中不悦,但也只能停 息其事。齐王冏宴会时又要嵇绍操琴为欢,嵇绍却据理拒绝,使齐王冏大感羞惭。 D.朝廷北征时大败于荡阴,百官及侍卫全都溃散,只有嵇绍奋命捍卫,最终被害于 皇帝之侧。事件平定后,有人欲为皇帝洗衣,皇帝说,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 ........... [.注.].。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溃散,唯绍俨然端冕,以 身捍卫,交兵御,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实,左右欲 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 (节选自《晋书·嵇绍传》) [注]行在所:天子所在的地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山涛领选,启.武帝 启:禀告。 B.如卿所言,乃堪.为丞 堪:能够。 C.尚书左仆射裴颁亦深器之 器:看重。 D.时人许以远致 许:答应。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说明嵇绍敢于直言谏劝的一组是(3 分) ①时人许以致远,绍以为必不成器 ②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 ③自顷礼官协情,谥不依本 ④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 ⑤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 ⑥若释公服从私宴,的不敢辞也。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6.下更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嵇绍是中散大夫嵇康之子,十岁而孤,与母亲居住在家。山海选拔官员时间武帝说 到嵇绍的才能,嵇绍被任为秘书丞,升迁至汝阴太守,并表现出他的知人之前。 B.侍中贾谧以外戚而受宠信,居于高位,众人趋附。贾谧想与嵇绍交往。嵇绍拒而不 答。广陵公陈准死后,太常上奏谥号,嵇绍反驳说,谥号不合实情,应予改谥。 C.齐王冏辅政,大兴土木,以广宅第,嵇绍不以为然,冏虽心中不悦,但也只能停 息其事。齐王冏宴会时又要嵇绍操琴为欢,嵇绍却据理拒绝,使齐王冏大感羞惭。 D.朝廷北征时大败于荡阴,百官及侍卫全都溃散,只有嵇绍奋命捍卫,最终被害于 皇帝之侧。事件平定后,有人欲为皇帝洗衣,皇帝说,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2)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诺驰诣行在所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李世南画扇蔡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 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 这里指山坞 8.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 分) 9.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 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各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士戴其行。 二三其德。(《诗经·氓》) (2)锦瑟无端五十弦, 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3)烟笼寒水月笼沙, 商女不知亡国恨, (杜牧《泊秦淮》) (4)醉翁之意不在酒 。山水之乐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选考题
(2) 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诺驰诣行在所。 (二) 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 ,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 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 这里指山坞。 8.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 分) 9.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 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 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各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士戴其行。 。 二三其德。(《诗经·氓》) (2)锦瑟无端五十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3)烟笼寒水月笼沙,_____________________。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牧《泊秦淮》) (4)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水之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选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