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写作指导 记叙文按写作内容可以划分为三类: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记叙文 记叙文的一般结构 文章结构指的是文章内容的组织和排列形式,主要包括开头和结尾、段落和层次、 过渡和照应等等。它们在体现文章结构的总体设计中,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任务。 记叙文的开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篇文章的开头是很重要的。文章有了好的开头 不仅能带动全篇,使文章顺利展开,而且能抓住读者,引人入胜。这里,向大家介绍几 种记叙文常见的开头方法 (1)交代事件基本要素的叙述法 《挥手之间》的开头,交代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清早 从青凉山望下去,见有不少人顺着山上大路朝东门外飞机场走去 (2)开门见山、揭示主题的点题法 《背影》一文的开头写到:“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多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 背影。”《白杨礼赞》一文开头就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 样的开头简洁明快,直截了当,读了开头,能立刻抓住文章的中心 (3)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的描写法 《驿路梨花》的开头描写了自然环境:“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色群山一座挨 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春色中。”渲染了哀牢山中深远迷茫的气氛,对后文 写边疆军民助人为乐的感人事迹起了反面衬托的作用。 多收了三五斗》描写的是社会环境:“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 里出来的敞口船。船里满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齐着船舷的菜叶和垃圾被白腻 的泡沫包围着,一漾一漾的,填没了这只船和那只船的空隙。”这段描写给人留下的印 象是船多、米多,暗示了丰收的年景。而这种丰收景象与后文农民的遭遇与失望形成了 鲜明的对比,揭示了主题。 (4)引人入胜的悬念法
1 记叙文写作指导 记叙文按写作内容可以划分为三类: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记叙文。 记叙文的一般结构 文章结构指的是文章内容的组织和排列形式,主要包括开头和结尾、段落和层次、 过渡和照应等等。它们在体现文章结构的总体设计中,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任务。 记叙文的开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篇文章的开头是很重要的。文章有了好的开头, 不仅能带动全篇,使文章顺利展开,而且能抓住读者,引人入胜。这里,向大家介绍几 种记叙文常见的开头方法: (1)交代事件基本要素的叙述法 《挥手之间》的开头,交代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清早, 从青凉山望下去,见有不少人顺着山上大路朝东门外飞机场走去。” (2)开门见山、揭示主题的点题法 《背影》一文的开头写到:“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多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 背影。”《白杨礼赞》一文开头就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 样的开头简洁明快,直截了当,读了开头,能立刻抓住文章的中心。 (3)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的描写法 《驿路梨花》的开头描写了自然环境:“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色群山一座挨 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春色中。”渲染了哀牢山中深远迷茫的气氛,对后文 写边疆军民助人为乐的感人事迹起了反面衬托的作用。 《多收了三五斗》描写的是社会环境:“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 里出来的敞口船。船里满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齐着船舷的菜叶和垃圾被白腻 的泡沫包围着,一漾一漾的,填没了这只船和那只船的空隙。”这段描写给人留下的印 象是船多、米多,暗示了丰收的年景。而这种丰收景象与后文农民的遭遇与失望形成了 鲜明的对比,揭示了主题。 (4)引人入胜的悬念法
就是从事件过程或人物经历中截取最关键,最紧张、最能吸引读者的一个情节作为 文章的开头,然后再依次记叙事件发生发展或人物行为经历的始末。 (5)有关名言、警句、诗歌的引用法 名言开路,就是开头先引用名言、格言或警句,用以揭示文章的主题,然后再以所 引用的名言、格言、警句为中心,组织材料,展开记叙。例如,《琐忆》一文的开头是: 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子孺子牛。”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 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这里引用的诗句,就是文章所要表现的主 题。尽管文章中所记叙的都是琐细的事情,但所有的事情又能以小见大,体现诗句中的 精神。 (6)表达写作目的的动机交代法 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记述了各界人士悼念鲁迅的隆重场面,表达了人们 对鲁迅的崇敬与怀念。文章的开头即交代了写作的动机,奠定了文章悲痛与激动的感情 基调:“朋友,你要我告诉你一些关于那个老人的最后的事情。我现在不想说什么话, 实在我也不能够说什么。我只给你写下一些零零碎碎的事情,我永远不能忘却的事情。” 交代了写作目的的开头,多见于运用倒叙的方法、回忆往事的文章 (7)首段设问法 首段设问,就是在开头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再针对问题,逐步展开记叙。例如,《谁 是最可爱的人》开头三段构成一个层次,用来提出“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问题,从而 引出下文的记叙。运用这种技法,要注意提出的问题必须紧扣文章的题材或主题,否则, 下文的记叙就无所依托了。 文章开头的写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不过提示了其中常见的几种。在写作当中,有 时并不能单一地使用某一种方法,而是几种方法兼而有之。究竞使用什么方法开头,要 从文章的整体构思出发考虑,要从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出发,通篇安排整体设计,选择 最恰当的开头方法。 记叙文的结尾 与开头一样,文章的结尾也是相当重要的。成功的结尾,能使读者更深入、更透彻 地理解文章内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精彩的结尾,能唤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 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1)自然结束法 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意深刻的哲理语句, 这样的结尾谓之“自然结束法”。它完全避免了文章画蛇添足、无病呻吟的结尾毛病, 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但讲究“自然”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马虎草率,而是顺着
2 就是从事件过程或人物经历中截取最关键,最紧张、最能吸引读者的一个情节作为 文章的开头,然后再依次记叙事件发生发展或人物行为经历的始末。 (5)有关名言、警句、诗歌的引用法 名言开路,就是开头先引用名言、格言或警句,用以揭示文章的主题,然后再以所 引用的名言、格言、警句为中心,组织材料,展开记叙。例如,《琐忆》一文的开头是: 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子孺子牛。”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 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这里引用的诗句,就是文章所要表现的主 题。尽管文章中所记叙的都是琐细的事情,但所有的事情又能以小见大,体现诗句中的 精神。 (6)表达写作目的的动机交代法 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记述了各界人士悼念鲁迅的隆重场面,表达了人们 对鲁迅的崇敬与怀念。文章的开头即交代了写作的动机,奠定了文章悲痛与激动的感情 基调:“朋友,你要我告诉你一些关于那个老人的最后的事情。我现在不想说什么话, 实在我也不能够说什么。我只给你写下一些零零碎碎的事情,我永远不能忘却的事情。” 交代了写作目的的开头,多见于运用倒叙的方法、回忆往事的文章。 (7)首段设问法 首段设问,就是在开头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再针对问题,逐步展开记叙。例如,《谁 是最可爱的人》开头三段构成一个层次,用来提出“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问题,从而 引出下文的记叙。运用这种技法,要注意提出的问题必须紧扣文章的题材或主题,否则, 下文的记叙就无所依托了。 文章开头的写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不过提示了其中常见的几种。在写作当中,有 时并不能单一地使用某一种方法,而是几种方法兼而有之。究竟使用什么方法开头,要 从文章的整体构思出发考虑,要从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出发,通篇安排整体设计,选择 最恰当的开头方法。 记叙文的结尾 与开头一样,文章的结尾也是相当重要的。成功的结尾,能使读者更深入、更透彻 地理解文章内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精彩的结尾,能唤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 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1)自然结束法 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意深刻的哲理语句, 这样的结尾谓之“自然结束法”。它完全避免了文章画蛇添足、无病呻吟的结尾毛病, 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但讲究“自然”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马虎草率,而是顺着
文思发展的自然趋势结束全局。 (2)画龙点睛法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 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 方法又称“卒章显志法”。如《枣核》结尾写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 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记一辆纺车》结尾写道:“跟困难作斗 争,其乐无穷 记一辆纺车。” 有时,用来总结全文的还可以是名言、警句或诗句,这样的结尾更是言简意赅,起 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驿路梨花》的末段“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 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话‘驿路梨花处处开’。” (3)抒情议论法 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绪,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 起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 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给读者以真实 感、充足感。如《回忆我的母亲》结尾的两个自然段就是很典型的抒情议论式的结尾。 鲁迅先生的《故乡》的结尾是最典型的例子:“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议论含蓄、深 刻,一语双关。启发人们为创造新生活勇敢地开辟道路,使全文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 (4)首尾呼应法 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 类文章极常见的收東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呼应, 浑然一体的感觉。如《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写了“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种白色的 确凉衬衫。”结尾写道:“四年来,这件珍贵的衬衫,我精心地收藏着,没有舍得穿它 次。”前文提到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结尾,也是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的。不仅 又一次回答了文首提出的“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这个问题,而且抒发了强烈的感 情,增添了文章的感染力 (5)委婉含蓄,点化主题 有些记叙文的结尾,同时要提示读者注意了解文章的主题,但是作者不是用逻辑思 维的方式和直截了当的语言告诉读者,而是用比喻、象征等形象化的方式暗示给读者 例如,杨朔的《荔枝蜜》就是如此:这黑夜,我做了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 蜂。这里所说的“梦”,就是一个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人们可以通过某人的“所梦”,推断他的“所思”。因此,读者从这个梦里,可以了解 到作者十分赞赏、推崇蜜蜂那种“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渺小”“却 又多么高尚”的品质,并且愿意身体力行,向蜜蜂学习的愿望。而这正是作者所要表现
3 文思发展的自然趋势结束全局。 (2)画龙点睛法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 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 方法又称“卒章显志法”。如《枣核》结尾写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 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记一辆纺车》结尾写道:“跟困难作斗 争,其乐无穷。——记一辆纺车。” 有时,用来总结全文的还可以是名言、警句或诗句,这样的结尾更是言简意赅,起 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驿路梨花》的末段“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 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话‘驿路梨花处处开’。” (3)抒情议论法 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绪,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 起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 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给读者以真实 感、充足感。如《回忆我的母亲》结尾的两个自然段就是很典型的抒情议论式的结尾。 鲁迅先生的《故乡》的结尾是最典型的例子:“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议论含蓄、深 刻,一语双关。启发人们为创造新生活勇敢地开辟道路,使全文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 (4)首尾呼应法 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 类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呼应, 浑然一体的感觉。如《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写了“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种白色的 确凉衬衫。”结尾写道:“四年来,这件珍贵的衬衫,我精心地收藏着,没有舍得穿它 一次。”前文提到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结尾,也是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的。不仅 又一次回答了文首提出的“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这个问题,而且抒发了强烈的感 情,增添了文章的感染力。 (5)委婉含蓄,点化主题 有些记叙文的结尾,同时要提示读者注意了解文章的主题,但是作者不是用逻辑思 维的方式和直截了当的语言告诉读者,而是用比喻、象征等形象化的方式暗示给读者。 例如,杨朔的《荔枝蜜》就是如此:这黑夜,我做了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 蜂。这里所说的“梦”,就是一个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人们可以通过某人的“所梦”,推断他的“所思”。因此,读者从这个梦里,可以了解 到作者十分赞赏、推崇蜜蜂那种“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渺小”“却 又多么高尚”的品质,并且愿意身体力行,向蜜蜂学习的愿望。而这正是作者所要表现
的主题。不过,它不由作者直截了当地说出来的,而是经过作者的“点化”,读者领悟 到的 (6)以人物描写或景物描写结尾。 如《花市》结尾写:“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 兰花吧。”作者用“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比喻姑娘美好的心灵。要注意层次段落之间 的衔接,注意过渡和照应。 段落,又称为自然段,是文章中最基本的意义单位和结构单位。划分段落的基本原 则,是要保持内容的单一性和完整性。所谓单一性,是说一个段落中只能表达一个意思 或表达一个矛盾,或表达矛盾的一个方面,或表达过程的一个阶段,而不能把两个或两 个以上的意思混杂在一个段落中。所谓完整性,是说一个意思一定要在一个段落中讲清 楚、讲完全,而不能把一个意思拆开放在几个段落中。层次,又称为结构段或部分,是 由段落组合而成的较大的意义单位和结构单位。安排层次常用的方法有:并列式、递进 式、连贯式、总分式 所谓过渡,就是把文章中意思不同而处于相邻位置的段落或层次粘合在一起,使它 们形成一个整体,从而共同为表现主题服务。一般地说,在记叙文写作过程中,遇到需 要转换内容时,往往要使用过渡成分。请看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一个例子 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朝鲜人民却是那样地爱,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感情 写作当中,有时要用某些词、句、段贯通文意,起桥梁作用,这就叫“过渡”。过渡可 以用在一篇文章中几件并列的事情之间,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三个事例之间的 抒情和议论的段落,使本来各具独立意思的事情有机地联系了起来。过渡还应用在文中 顺叙、插叙与倒叙互相转换的时候,如《一件小事》的第二自然段从顺叙转入倒叙,衔 接自然紧密。文章中,在变换描写角度时,也需要过渡,如《孔乙己》一文,记述主人 公悲惨遭遇的主体部分有两个层次,分别写断腿前后的孔乙己,这两层之间有这样的过 渡句:“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话承上启下, 使上下文连贯起来 为了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 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这种安排设计叫做“照应” 常见的照应方法有三种: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这三种方法,在《小桔 灯》一文中都有范例 1、首尾照应:开头写道“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 午..”结尾呼应:“但是从那时候起,每逢春节……十二年过去了……” 2、文题照应:全文中,多处照应了题目。如第5段的买桔子,第6、7、8段小姑娘 掰开桔子及做小桔灯的动作。 3、前后照应:如第2段对房间陈设的描写,提到竹凳及墙上的电话;第3段写小姑
4 的主题。不过,它不由作者直截了当地说出来的,而是经过作者的“点化”,读者领悟 到的。 (6)以人物描写或景物描写结尾。 如《花市》结尾写:“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 兰花吧。”作者用“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比喻姑娘美好的心灵。要注意层次段落之间 的衔接,注意过渡和照应。 段落,又称为自然段,是文章中最基本的意义单位和结构单位。划分段落的基本原 则,是要保持内容的单一性和完整性。所谓单一性,是说一个段落中只能表达一个意思 或表达一个矛盾,或表达矛盾的一个方面,或表达过程的一个阶段,而不能把两个或两 个以上的意思混杂在一个段落中。所谓完整性,是说一个意思一定要在一个段落中讲清 楚、讲完全,而不能把一个意思拆开放在几个段落中。层次,又称为结构段或部分,是 由段落组合而成的较大的意义单位和结构单位。安排层次常用的方法有:并列式、递进 式、连贯式、总分式。 所谓过渡,就是把文章中意思不同而处于相邻位置的段落或层次粘合在一起,使它 们形成一个整体,从而共同为表现主题服务。一般地说,在记叙文写作过程中,遇到需 要转换内容时,往往要使用过渡成分。请看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一个例子: 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朝鲜人民却是那样地爱,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感情。 写作当中,有时要用某些词、句、段贯通文意,起桥梁作用,这就叫“过渡”。过渡可 以用在一篇文章中几件并列的事情之间,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三个事例之间的 抒情和议论的段落,使本来各具独立意思的事情有机地联系了起来。过渡还应用在文中 顺叙、插叙与倒叙互相转换的时候,如《一件小事》的第二自然段从顺叙转入倒叙,衔 接自然紧密。文章中,在变换描写角度时,也需要过渡,如《孔乙己》一文,记述主人 公悲惨遭遇的主体部分有两个层次,分别写断腿前后的孔乙己,这两层之间有这样的过 渡句:“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话承上启下, 使上下文连贯起来。 为了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 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这种安排设计叫做“照应”。 常见的照应方法有三种: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这三种方法,在《小桔 灯》一文中都有范例。 1、首尾照应:开头写道“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 午......”结尾呼应:“但是从那时候起,每逢春节……十二年过去了……” 2、文题照应:全文中,多处照应了题目。如第 5 段的买桔子,第 6、7、8 段小姑娘 掰开桔子及做小桔灯的动作。 3、前后照应:如第 2 段对房间陈设的描写,提到竹凳及墙上的电话;第 3 段写小姑
娘登上凳子要打电话的动作:第2段提到朋友有事出去,第11段则交代朋友已经回来了 第9段写小姑娘的话“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第12段则呼应“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 回来了”。从《小桔灯》行文的处处照应,没有丝亳疏漏,可见作家冰心的写作技巧, 正因为如此,文章才做到细针密线、结构严谨,来龙去脉清晰鲜明。 上面所讲的只是记叙文结构的基本形式,根据不同文章的具体内容,结构形式也要 随之变化,不能千篇一律,不能生搬硬套 记叙文的创新结构 所谓创新结构,就是在作文的结构上打破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而根据自己文章的 特点,采用别人所不常用的结构,如下面列举了几种 1.题记式。即在作文题目之下、正文之上,摘引一段简洁的名人名言,或仿写一段 精粹的言论,单独成段,作为全文的题记,以凸显全文的中心,引导读者阅读 2.后记式。即在全文的正文之后,补写一些文字,作为全文的后记,以说明这次作 文的写作目的、经过、感触,或补充交代一些文中涉及的有关内容,帮助读者进一步理 解全文 3.序数式。即把全文内容细分为几大部分,每部分内容相对集中,再把各部分按序 排列,用数字一、二、三……或字母A、B、C……表示序列的先后,且把数字或字母居中 写在每部分的正文之上,使全文的内容、层次一目了然 4小标题式。即把全文的内容细分为几大部分,每部分都以一个凝练的小标题加以 统帅与凸显,让读者对全文的整体内容先睹为快。恰当地运用小标题,能使文章线索清 楚,层次明晰,且呈现匀称醒目的外在结构之美。如《我最喜欢的学校》这篇作文有三 个小标题,依次是:课堂笑语、师生浓情、节日欢歌。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校园生 活的美好,扣住了中心,而且层次清晰。小标题的运用,使作者的情感表达具有更强的 视觉冲击力。 5.日记式。即有意识地选用几篇有代表性的日记来组成全文的主体部分。这样有点 带面,选取有典型意义的几个片段来表现中心。既然是日记,就要注意必须写明时间, 必须是以第一人称来写,以独白方式写出自己的心里话,也可用来叙事。 6.书信式。即采用书信的结构形式来作文。这种形式更有利于真切地倾诉个人情感 鲜明地表达个人的观点,读者会情不自禁地以收信人的身份阅读全文。这样,作者就可 以一下子拉近了与读者的心理距离,易于感染读者 7.剧本式。有的考生机智地运用剧本这一众多考生尚感陌生的体裁构思成文,体现 出强烈的创新意识。南京市考生的剧本《选择》堪称代表作。四幕剧《选择》的开篇以 “旁白”点题,接着以”上学”、“举报”、“受贿”、“入狱”这四幕表现主人公王 民由朴素廉洁到腐败堕落的过程,虽然时间跨度达30年,但矛盾冲突的层次清晰,反腐
5 娘登上凳子要打电话的动作;第 2 段提到朋友有事出去,第 11 段则交代朋友已经回来了; 第 9 段写小姑娘的话“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第 12 段则呼应“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 回来了”。从《小桔灯》行文的处处照应,没有丝毫疏漏,可见作家冰心的写作技巧, 正因为如此,文章才做到细针密线、结构严谨,来龙去脉清晰鲜明。 上面所讲的只是记叙文结构的基本形式,根据不同文章的具体内容,结构形式也要 随之变化,不能千篇一律,不能生搬硬套。 记叙文的创新结构 所谓创新结构,就是在作文的结构上打破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而根据自己文章的 特点,采用别人所不常用的结构,如下面列举了几种: 1.题记式。即在作文题目之下、正文之上,摘引一段简洁的名人名言,或仿写一段 精粹的言论,单独成段,作为全文的题记,以凸显全文的中心,引导读者阅读。 2.后记式。即在全文的正文之后,补写一些文字,作为全文的后记,以说明这次作 文的写作目的、经过、感触,或补充交代一些文中涉及的有关内容,帮助读者进一步理 解全文。 3.序数式。即把全文内容细分为几大部分,每部分内容相对集中,再把各部分按序 排列,用数字一、二、三……或字母 A、B、C……表示序列的先后,且把数字或字母居中 写在每部分的正文之上,使全文的内容、层次一目了然。 4.小标题式。即把全文的内容细分为几大部分,每部分都以一个凝练的小标题加以 统帅与凸显,让读者对全文的整体内容先睹为快。恰当地运用小标题,能使文章线索清 楚,层次明晰,且呈现匀称醒目的外在结构之美。如《我最喜欢的学校》这篇作文有三 个小标题,依次是:课堂笑语、师生浓情、节日欢歌。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校园生 活的美好,扣住了中心,而且层次清晰。小标题的运用,使作者的情感表达具有更强的 视觉冲击力。 5.日记式。即有意识地选用几篇有代表性的日记来组成全文的主体部分。这样有点 带面,选取有典型意义的几个片段来表现中心。既然是日记,就要注意必须写明时间, 必须是以第一人称来写,以独白方式写出自己的心里话,也可用来叙事。 6.书信式。即采用书信的结构形式来作文。这种形式更有利于真切地倾诉个人情感, 鲜明地表达个人的观点,读者会情不自禁地以收信人的身份阅读全文。这样,作者就可 以一下子拉近了与读者的心理距离,易于感染读者。 7.剧本式。有的考生机智地运用剧本这一众多考生尚感陌生的体裁构思成文,体现 出强烈的创新意识。南京市考生的剧本《选择》堪称代表作。四幕剧《选择》的开篇以 “旁白”点题,接着以”上学”、“举报”、“受贿”、“入狱”这四幕表现主人公王 民由朴素廉洁到腐败堕落的过程,虽然时间跨度达 30 年,但矛盾冲突的层次清晰,反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