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作文指导(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中学生要应付生活,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就不能不在文学 之外,同时以这种普通文为对象。”普通文“包括书信、宣言、报告书、说明书等等应用文, 以及平正地写状一件东西载录一件事情的记叙文,条畅地阐明一个原理发挥一个意见的论说 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是使学生在初中阶段写好应用文、记叙文、议论文。当然,在一篇 文章里,可能同时会用到记叙、议论、抒情等不同表述方式 “说”是“写”的基础 1.尽管说话不等同于写文章,但说话对于活跃思维、恰当选用句式和词语有非常积极 的作用。 想写好文章,就应当敢于说话,恰当的说话 2.把“复述”作为“说话训练”的重要方式 复述主要是复述课文,也可以复述他人的话。复述的形式很多 (1)改换“人称 比如原文是第一人称,复述时变成第三人称,这与背诵不同。 (2)大意与原话的合理链接 概括大意,合理的链接起来,这是一种能力 (3)变换顺序。 先从“说”做起,说的过程中还可以改造一下,变换顺序。可以先把原文的结尾提出来, 变成倒叙,或者插叙。这都是有意识的训练自己说话,训练组织语言、语句的能力 (4)关键之处略加评议。 在复述时,也可以在关键之处发表自己的看法、评价。 总之,这种创造性整合以后的复述是说话中较高级的训练方式,它是写作的基础。“说”、 有相关性 第九讲作文指导(
第九讲 作文指导 (一)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中学生要应付生活,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就不能不在文学 之外,同时以这种普通文为对象。”普通文“包括书信、宣言、报告书、说明书等等应用文, 以及平正地写状一件东西载录一件事情的记叙文,条畅地阐明一个原理发挥一个意见的论说 文”。 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是使学生在初中阶段写好应用文、记叙文、议论文。当然,在一篇 文章里,可能同时会用到记叙、议论、抒情等不同表述方式。 一、“说”是“写”的基础 1.尽管说话不等同于写文章,但说话对于活跃思维、恰当选用句式和词语有非常积极 的作用。 想写好文章,就应当敢于说话,恰当的说话。 2.把“复述”作为“说话训练”的重要方式。 复述主要是复述课文,也可以复述他人的话。复述的形式很多: (1) 改换“人称”。 比如原文是第一人称,复述时变成第三人称,这与背诵不同。 (2) 大意与原话的合理链接。 概括大意,合理的链接起来,这是一种能力。 (3) 变换顺序。 先从“说”做起,说的过程中还可以改造一下,变换顺序。可以先把原文的结尾提出来, 变成倒叙,或者插叙。这都是有意识的训练自己说话,训练组织语言、语句的能力。 (4) 关键之处略加评议。 在复述时,也可以在关键之处发表自己的看法、评价。 总之,这种创造性整合以后的复述是说话中较高级的训练方式,它是写作的基础。“说”、 “写”有相关性。 第九讲 作文指导(一)
二、诵读与摘抄,强化好文章的影响力 诵读好文章、摘抄好文章中的段落、语句,就是强化了好文章的影响。 很多同学都会有这样的经验:除了课文,课外阅读的文章作品对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重 要作用。但是,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习不一样:课内一般是精读为主,课外是泛读。可以在 泛读的基础上,向精读前进。诵读好文章,读的过程中有体会,就把好的词语、语句乃至段 落抄下来,一边抄一边琢磨。这样做的效果就是强化了对写作范本的理解。模仿优秀的作品 最后自己写出优秀的作品。所以要养成习惯,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1.诵读:好文章诉诸于口,其优点、妙处就显露得更清楚。理解之后再读出来会觉得 妙不可言。 2.摘抄如慢镜头回放,文章的精华可以看得更真切。 这两个做法都如同细嚼慢咽,可以更好地吸取营养。笨功夫有时候更锻炼人,所以要把 说、诵读、摘抄作为提高作文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养成习惯。 第九讲作文指导(-) 、培养动笔习惯,从记实入手 动笔不一定就是写大文章。面对作文题,有的同学没有多少材料,或者想不好切入点, 丧失了一次有效练笔的机会。平常得用主动的练笔来弥补写作中的缺失 所以,动笔是为了培养习惯,要从记实入手,写自己耳闻目睹、经历体验过的。 1.作文之苦 (1)没材料。 当然主要指的是命题作文时的情况 (2)不知如何构思 材料太多,太滥。 (3)一大堆“文体”知识,限制了动笔的自由 一开始就想是叙述还是夹叙夹议,还是叙议结合,结果无从下笔
二、诵读与摘抄 , 强化好文章的影响力 诵读好文章、摘抄好文章中的段落、语句,就是强化了好文章的影响。 很多同学都会有这样的经验:除了课文,课外阅读的文章作品对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重 要作用。但是,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习不一样 : 课内一般是精读为主,课外是泛读。可以在 泛读的基础上,向精读前进。诵读好文章,读的过程中有体会,就把好的词语、语句乃至段 落抄下来,一边抄一边琢磨。这样做的效果就是强化了对写作范本的理解。模仿优秀的作品, 最后自己写出优秀的作品。所以要养成习惯,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1.诵读:好文章诉诸于口,其优点、妙处就显露得更清楚。理解之后再读出来会觉得 妙不可言。 2.摘抄如慢镜头回放,文章的精华可以看得更真切。 这两个做法都如同细嚼慢咽,可以更好地吸取营养。笨功夫有时候更锻炼人,所以要把 说、诵读、摘抄作为提高作文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养成习惯。 第九讲 作文指导(一) 三、培养动笔习惯,从记实入手 动笔不一定就是写大文章。面对作文题,有的同学没有多少材料,或者想不好切入点, 丧失了一次有效练笔的机会。平常得用主动的练笔来弥补写作中的缺失。 所以,动笔是为了培养习惯,要从记实入手,写自己耳闻目睹、经历体验过的。 1.作文之苦 (1) 没材料。 当然主要指的是命题作文时的情况。 (2)不知如何构思。 材料太多,太滥。 (3) 一大堆“文体”知识,限制了动笔的自由。 一开始就想是叙述还是夹叙夹议,还是叙议结合,结果无从下笔
没材料只是相对而言:不知道如何构思是因为缺少训练;知识束缚了自已创作的积极性, 这是思维方式有问题,或者学习方法不够科学。应当想办法从这种被动局面中走出来,变苦 为乐 练笔从记实入手,这是个原则问题,写自己看到的、体验过的。有些感兴趣的事听到了 也可以记下来。古人的“采风”也是做记录。先把创作放在一边,过“写”这一关。不要一味依 赖电脑,要让手和笔亲密接触。 2.从记实入手,提倡“三不要”,变苦为乐 (1)不要怕“短”,有内容就是文;没有废话,就是好文。 不少短文流传至今,堪称精品,在于内容丰富,内涵丰富,思想精深,情感真挚 为什么要提“不要怕“短”?因为文章不在于字数,有内容、言简意赅,即使是几十个字 百个字也有价值。 当然字数的局限在考试时不可避免,但在练笔时不要怕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 话说则尽量精炼,没话就不要说 (2)不要受“文体”限制,表达形式为我所需。 现在考试改革,命题要求一般都是文体不限,不再用形式束缚内容、束缚思想。茅以升 写《中国石拱桥》,事先就未必想到“我要写一篇说明文”,作者所做的就是介绍中国石拱桥 的发展史、特点,其中有些段落写得非常灵活。 (3)不要在遣词用语上过多费气力,有话直说。叶圣陶先生说过,“平正的状写,条畅 的阐明”,这就可以了。不要事先设想“使用多少排比句,用几个形容词,双重定语是不是更 好”,因为过多注重形式往往会以辞害意 记实就是写学习、生活札记,社会见闻记录,三言五语的日记 鲁迅的日记有一篇只有几个字,但很重要,可能诱发了他写《一件小事》。日记中写“车 夫衣蔽,予一元”。车夫衣服破旧,我资助他一元钱。这几个字就把很重要的一件事情记下 来了。鲁迅的日记有时候只有两个字,如“无事”。所以他提出“写不出来的时候不应写”。但 是每天学习、生活,总有一定的见闻和经历,这些都是可用的材料 也可以在电脑上开个专栏,力争每天写一点,定期修改、整理,积累下来,作为一种辅 助练习。 下面是一位中学生的“札记”,用的是记实手法。(括号中的字为老师的解说) 卸下牙套 剪子、刀子、锥子—叮叮叮!
没材料只是相对而言;不知道如何构思是因为缺少训练;知识束缚了自己创作的积极性, 这是思维方式有问题,或者学习方法不够科学。应当想办法从这种被动局面中走出来,变苦 为乐。 练笔从记实入手,这是个原则问题,写自己看到的、体验过的。有些感兴趣的事听到了 也可以记下来。古人的“采风”也是做记录。先把创作放在一边,过“写”这一关。不要一味依 赖电脑,要让手和笔亲密接触。 2.从记实入手,提倡“三不要”,变苦为乐 (1) 不要怕“短”,有内容就是文;没有废话,就是好文。 不少短文流传至今,堪称精品,在于内容丰富,内涵丰富,思想精深,情感真挚。 为什么要提“不要怕‘短'”?因为文章不在于字数,有内容、言简意赅,即使是几十个字、 一百个字也有价值。 当然字数的局限在考试时不可避免,但在练笔时不要怕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 话说则尽量精炼,没话就不要说。 (2) 不要受“文体”限制,表达形式为我所需。 现在考试改革,命题要求一般都是文体不限,不再用形式束缚内容、束缚思想。茅以升 写《中国石拱桥》,事先就未必想到“我要写一篇说明文”,作者所做的就是介绍中国石拱桥 的发展史、特点,其中有些段落写得非常灵活。 (3) 不要在遣词用语上过多费气力,有话直说。叶圣陶先生说过,“平正的状写,条畅 的阐明”,这就可以了。不要事先设想“使用多少排比句,用几个形容词,双重定语是不是更 好”,因为过多注重形式往往会以辞害意。 记实就是写学习、生活札记,社会见闻记录,三言五语的日记…… 鲁迅的日记有一篇只有几个字,但很重要,可能诱发了他写《一件小事》。日记中写“车 夫衣蔽,予一元”。车夫衣服破旧,我资助他一元钱。这几个字就把很重要的一件事情记下 来了。鲁迅的日记有时候只有两个字,如“无事”。所以他提出“写不出来的时候不应写”。但 是每天学习、生活,总有一定的见闻和经历,这些都是可用的材料。 也可以在电脑上开个专栏,力争每天写一点,定期修改、整理,积累下来,作为一种辅 助练习。 下面是一位中学生的“札记”,用的是记实手法。(括号中的字为老师的解说) 卸下牙套 剪子、刀子、锥子——叮叮叮!
锤子、钳子、凿子—一当当当! (这两个句子对的很工整,声音也形容出来了。) 漱口 (也没说谁喊的,肯定是医生。) 我含了一口水,吐出来。水里掺杂着血丝、血块,不由得心疼—都是我的血呀 (有人说这句话是废话。但是这么写有用意,我的血我当然心疼啦!) 个多小时,各种各样的工具,累得满头大汗的大夫,疼得满头大汗的我—我的牙套 终于卸下来了! (观察、体会:大夫是满头大汗,“我”是满头大汗,不过大夫是累的,“我”是疼的。牙 长的不齐,用牙套矫正。卸下牙套这件事就很重要,不光是美观,人不受罪了,所以值得 我从椅子上跳下来,找镜子,没有。舔舔牙齿,光溜溜的,止不住欢喜。 (“没有”用的好,表现一种失落感。没有镜子怎么办?“舔舔牙齿,光溜溜的”,心情就 是“止不住欢喜”。) 出了医院,走在街上,咧开大嘴—没人看我 (这些话都很短。人家也不知道这背景。 我的身体变得很轻很轻,是因为太高兴吗?仿佛能飞,或许用“飘”更合适 (琢磨“飘”这个词,真妙。) 作者写的全都是心里话。虽然短了些,但确是有效的动笔、有价值的记实。有内容没废 话,叙述事实时也写心情,这就是好文章 这一篇题目就吸引人 24小时都有饭 (上、下学看见了一个招牌,引发了一些想法。写真实的想法,这也属于记实。) 阳光照在身上,我骑着自行车悠然前行,车筐里是新买的书;悠然间,我抬头一瞥—“24 小时都有饭”的大招牌已映入眼帘 (可能是一个饭馆的招牌。从下文看作者是北京的一个考生。)
锤子、钳子、凿子——当当当! (这两个句子对的很工整,声音也形容出来了。) “漱口!” (也没说谁喊的,肯定是医生。) 我含了一口水,吐出来。水里掺杂着血丝、血块,不由得心疼——都是我的血呀! (有人说这句话是废话。但是这么写有用意,我的血我当然心疼啦!) 一个多小时,各种各样的工具,累得满头大汗的大夫,疼得满头大汗的我——我的牙套 终于卸下来了! (观察、体会:大夫是满头大汗,“我”是满头大汗,不过大夫是累的,“我”是疼的。牙 长的不齐,用牙套矫正。卸下牙套这件事就很重要,不光是美观,人不受罪了,所以值得一 写。) 我从椅子上跳下来,找镜子,没有。舔舔牙齿,光溜溜的,止不住欢喜。 (“没有”用的好,表现一种失落感。没有镜子怎么办?“舔舔牙齿,光溜溜的”,心情就 是“止不住欢喜”。) 出了医院,走在街上,咧开大嘴——没人看我。 (这些话都很短。人家也不知道这背景。) 我的身体变得很轻很轻,是因为太高兴吗?仿佛能飞,或许用“飘”更合适。 (琢磨“飘”这个词,真妙。) 作者写的全都是心里话。虽然短了些,但确是有效的动笔、有价值的记实。有内容没废 话,叙述事实时也写心情,这就是好文章。 这一篇题目就吸引人: 24 小时都有饭 (上、下学看见了一个招牌,引发了一些想法。写真实的想法,这也属于记实。) 阳光照在身上,我骑着自行车悠然前行,车筐里是新买的书;悠然间,我抬头一瞥——“24 小时都有饭”的大招牌已映入眼帘。 (可能是一个饭馆的招牌。从下文看作者是北京的一个考生。)
这是北京隆福医院北侧的一家饭馆,上面悬着这醒目的招牌,红底黑字,有股别无分号 的气派。我没进去吃过饭,只是把它当成一个标志性建筑。比如,有人问我“隆福医院怎么 走”,我不会说“在三联书店北边”,也懒得扯上赫赫有名的“中国美术馆”,一定是说“在“24小 时都有饭南边 作者的观察很仔细:隆福医院是一个医院,北边就是24小时都有饭”,南边是“三联 书店”,这儿离中国美术馆也很近。他显然对这招牌很感兴趣,也暗示这个招牌有些特殊, 路过的人都能注意到。有了感觉,下面写的就是这种感觉。所以,记录自己的体验也是记实。) 如果有一天,午夜时分我路过这儿,饥肠辘辘,也许会推开红底黑字的大招牌下面的门 -而更大的可能是,我会用最快的速度赶回家。(意味深长:24小时都有饭,也不如家里 的好。)家是另一个承诺:24小时都有饭,有舒适的床铺,有温柔的灯光,还有爸爸妈妈殷 切的期盼 这篇文章,心理描写很真实。多思考,用感情去思考,写文章就不怕没材料。类似摘下 牙套、看见一个引人注目的招牌等等事情,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 作文之苦,第一是没材料,第二是不知怎么构思,第三是文体。克服这些困难,自然可 以写出有真情实感、有事实、有可读价值的小短文。 第九讲作文指导(一) 四、如何搜集材料 搜集材料要注意四个方面 1.记录每天感觉新鲜的事 比如,有一天见到学校的小黑板上面写了学生会的一个通知,是说有位同学为了救助掉 到水里的小学生,自己也受了伤,需要住院。但他的父母正好都下岗了,家里经济困难。 这样的事,不是每天都会发生的,也不是校园里每天都有这样的公告。这很新鲜,学生 会写这个通告,就是希望大家募捐。对见义勇为的同学,不仅要有精神的鼓励,也要有实际 的帮助。有两个同学就利用课余时间做了采访,弄清楚了这件事的始末。最后,两个人合写 了一篇记实文章:《伸出我们的双手伸出见义勇为的手,伸出热情友谊的手》。 搜集材料是搜集感觉新鲜的事,要有意识的搜集。 2.记录亲身经历的、体会的事 个学生写了一篇作文,写的是在除夕之夜看老教师的合唱演出。退休的、离休的老教 师都来了。作者看他们的服装、白发、皱纹,听他们的歌声,体会他们的精神,引起了非常
这是北京隆福医院北侧的一家饭馆,上面悬着这醒目的招牌,红底黑字,有股别无分号 的气派。我没进去吃过饭,只是把它当成一个标志性建筑。比如,有人问我“隆福医院怎么 走”,我不会说“在三联书店北边”,也懒得扯上赫赫有名的“中国美术馆”,一定是说“在‘24 小 时都有饭'南边”。 (作者的观察很仔细:隆福医院是一个医院,北边就是“24 小时都有饭”,南边是“三联 书店”,这儿离中国美术馆也很近。他显然对这招牌很感兴趣,也暗示这个招牌有些特殊, 路过的人都能注意到。有了感觉,下面写的就是这种感觉。所以,记录自己的体验也是记实。) 如果有一天,午夜时分我路过这儿,饥肠辘辘,也许会推开红底黑字的大招牌下面的门 ——而更大的可能是,我会用最快的速度赶回家。(意味深长:24 小时都有饭,也不如家里 的好。)家是另一个承诺:24 小时都有饭,有舒适的床铺,有温柔的灯光,还有爸爸妈妈殷 切的期盼。 这篇文章,心理描写很真实。多思考,用感情去思考,写文章就不怕没材料。类似摘下 牙套、看见一个引人注目的招牌等等事情,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 作文之苦,第一是没材料,第二是不知怎么构思,第三是文体。克服这些困难,自然可 以写出有真情实感、有事实、有可读价值的小短文。 第九讲 作文指导(一) 四、如何搜集材料 搜集材料要注意四个方面: 1.记录每天感觉新鲜的事 比如,有一天见到学校的小黑板上面写了学生会的一个通知,是说有位同学为了救助掉 到水里的小学生,自己也受了伤,需要住院。但他的父母正好都下岗了,家里经济困难。 这样的事,不是每天都会发生的,也不是校园里每天都有这样的公告。这很新鲜,学生 会写这个通告,就是希望大家募捐。对见义勇为的同学,不仅要有精神的鼓励,也要有实际 的帮助。有两个同学就利用课余时间做了采访,弄清楚了这件事的始末。最后,两个人合写 了一篇记实文章:《伸出我们的双手——伸出见义勇为的手,伸出热情友谊的手》。 搜集材料是搜集感觉新鲜的事,要有意识的搜集。 2.记录亲身经历的、体会的事 一个学生写了一篇作文,写的是在除夕之夜看老教师的合唱演出。退休的、离休的老教 师都来了。作者看他们的服装、白发、皱纹,听他们的歌声,体会他们的精神,引起了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