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一、学习要点 (仁)概述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infectious atypical pneumonia)是由SARS冠状病毒(SARS-CoV) 引起的急性呼吸系统传染病,又称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主要通过短距离飞沫、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及密切接触传播。临床 上以发热、头痛、肌肉酸痛、乏力、干咳少痰为特征,严重者出现气促或呼吸窘迫。 曰病原学特点 SARS冠状病毒是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其基因和蛋白与已知的人类和动物冠状病 毒差异较大,完全属于新一类的冠状病毒。病毒颗粒直径80~l40nm。SARS病毒能在Vero 细胞和猴肾细胞中培养繁殖。将SARS病毒接种于猴子,可出现与人类相同的临床表现和 病理改变。SRS冠状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和稳定性要强于其它人类冠状病毒。但当暴露 于常用的消毒剂或固定剂后即失去感染性。SARS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在急性期或恢复早 期达高峰,约3个月后消失。IgG抗体较迟出现,但可长时间维持高滴度,IgG抗体可能 是保护性抗体。 曰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尤其是急性期患者传染性强。个别患者可造成数十甚至 成百人感染,被称之为“超级传播者(super-spreader)。潜伏期患者传染性低或无传染 性,康复患者无传染性。本病未发现慢性患者。从果子狸、貉等野生动物体内可分离出与 人SARS病毒基因序列高度同源的冠状病毒,提示这些动物有可能是SARS病毒的寄生宿主 和本病的传染源,但有待证实。 传播途径:短距离的飞沫传播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当患者咳嗽、打喷嚏或大声讲 话时,SARS病毒以气溶胶颗粒的形式喷出后被易感者吸入而感染。接触患者的体液或分 泌物亦可导致感染。SARS亦可通过实验室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发病者以青壮年居多。患者家庭成员和收治患者的医务人 员属高危人群。患病后可获得较持久免疫力。 流行特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于2002年11月中旬首先在广东省出现,随后蔓延到山 西、北京、内蒙古、天津、河北、香港、台湾等2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 111
111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一、学习要点 ㈠ 概述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infectious atypical pneumonia)是由 SARS 冠状病毒(SARS-CoV) 引起的急性呼吸系统传染病,又称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主要通过短距离飞沫、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及密切接触传播。临床 上以发热、头痛、肌肉酸痛、乏力、干咳少痰为特征,严重者出现气促或呼吸窘迫。 ㈡ 病原学特点 SARS 冠状病毒是一种单股正链 RNA 病毒,其基因和蛋白与已知的人类和动物冠状病 毒差异较大,完全属于新一类的冠状病毒。病毒颗粒直径 80~140nm。SARS 病毒能在 Vero 细胞和猴肾细胞中培养繁殖。将 SARS 病毒接种于猴子,可出现与人类相同的临床表现和 病理改变。SARS 冠状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和稳定性要强于其它人类冠状病毒。但当暴露 于常用的消毒剂或固定剂后即失去感染性。SARS 病毒特异性 IgM 抗体在急性期或恢复早 期达高峰,约 3 个月后消失。IgG 抗体较迟出现,但可长时间维持高滴度,IgG 抗体可能 是保护性抗体。 ㈢ 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尤其是急性期患者传染性强。个别患者可造成数十甚至 成百人感染,被称之为“超级传播者(super-spreader)。潜伏期患者传染性低或无传染 性,康复患者无传染性。本病未发现慢性患者。从果子狸、貉等野生动物体内可分离出与 人 SARS 病毒基因序列高度同源的冠状病毒,提示这些动物有可能是 SARS 病毒的寄生宿主 和本病的传染源,但有待证实。 传播途径:短距离的飞沫传播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当患者咳嗽、打喷嚏或大声讲 话时,SARS 病毒以气溶胶颗粒的形式喷出后被易感者吸入而感染。接触患者的体液或分 泌物亦可导致感染。SARS 亦可通过实验室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发病者以青壮年居多。患者家庭成员和收治患者的医务人 员属高危人群。患病后可获得较持久免疫力。 流行特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于 2002 年 11 月中旬首先在广东省出现,随后蔓延到山 西、北京、内蒙古、天津、河北、香港、台湾等 26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
2003年初迅速波及越南、加拿大、新加坡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本次流行全球累计感染 8千多人,死亡900余人。该次流行发生于冬末春初。有明显的家庭和医院聚集发病现象, 医务人员发病约占20%。社区发病以散发为主,偶见点状暴发流行。主要流行于人口密 度集中的大都市,农村地区甚少发病。其后在新加坡,我国北京、台湾出现实验室感染病 例,2004年初广东省出现零星散发病例。SRS具有传染性强、群体发病、病死率较高等 特点。该病流行对人民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对社会、经济带来巨大冲击。我国将其列入法 定传染病管理范畴,列为乙类传染病,但其预防、控制措施采取甲类传染病的方法执行, 倒临床特点 潜伏期多为3~5d。典型患者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常超过38℃,呈不规 则热或弛张热,稻留热等,热程为1~2周。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全身乏力,部分患者 有腹泻。常无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可有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肺部体征 不明显,部分患者可闻少许湿啰音。病情于10~14达到高峰,可出现频繁咳嗽,气促和 呼吸困难。这个时期易发生呼吸道的继发感染。病程进入2~3周后,发热渐退,其它症 状与体征减轻乃至消失。肺部炎症的吸收和恢复则较为缓慢。 轻型患者临床症状轻,病程短。重症患者病情重,进展快,易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 儿童患者的病情似较成人轻。有少数患者不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尤其是有近期手术史或有 基础疾病的患者。 国诊断 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资料①与发病者有密切接触史、或属受传染的群体发病者之一,或有 明确传染他人的证据:②发病前2周内曾经前往或居住于目前有SRS流行的区域。 2.症状与体征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38℃;可伴有畏寒、头痛、 关节酸痛、肌肉酸痛、乏力、腹泻:常无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可有咳嗽,多为干咳、少痰: 可有胸闷,严重者出现呼吸窘迫或呼吸困难。肺部体征不明显,部分患者可闻及少许湿啰 音,或有肺实变体征。 3.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一般不升高或降低;常有淋巴细胞计数减少。胸 部X线检查可发现肺部有不同程度的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呈网状改变,部分患者进 展迅速,呈大片状阴影:阴影吸收消散较慢:肺部阴影与症状体征可不一致。特异性病原 学检查可发现血清SARS-CoV抗体阳性,分泌物SARS-CoV RNA检测阳性。 诊断标准: 112
112 2003 年初迅速波及越南、加拿大、新加坡等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本次流行全球累计感染 8 千多人,死亡 900 余人。该次流行发生于冬末春初。有明显的家庭和医院聚集发病现象, 医务人员发病约占 20%。社区发病以散发为主,偶见点状暴发流行。主要流行于人口密 度集中的大都市,农村地区甚少发病。其后在新加坡,我国北京、台湾出现实验室感染病 例,2004 年初广东省出现零星散发病例。SARS 具有传染性强、群体发病、病死率较高等 特点。该病流行对人民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对社会、经济带来巨大冲击。我国将其列入法 定传染病管理范畴,列为乙类传染病,但其预防、控制措施采取甲类传染病的方法执行。 ㈣ 临床特点 潜伏期多为 3~5d。典型患者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常超过 38℃,呈不规 则热或弛张热,稽留热等,热程为 1~2 周。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全身乏力,部分患者 有腹泻。常无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可有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肺部体征 不明显,部分患者可闻少许湿啰音。病情于 10~14d 达到高峰,可出现频繁咳嗽,气促和 呼吸困难。这个时期易发生呼吸道的继发感染。病程进入 2~3 周后,发热渐退,其它症 状与体征减轻乃至消失。肺部炎症的吸收和恢复则较为缓慢。 轻型患者临床症状轻,病程短。重症患者病情重,进展快,易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 儿童患者的病情似较成人轻。有少数患者不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尤其是有近期手术史或有 基础疾病的患者。 ㈤ 诊断 诊断依据: 1. 流行病学资料 ①与发病者有密切接触史、或属受传染的群体发病者之一,或有 明确传染他人的证据;②发病前 2 周内曾经前往或居住于目前有 SARS 流行的区域。 2. 症状与体征 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38℃;可伴有畏寒、头痛、 关节酸痛、肌肉酸痛、乏力、腹泻;常无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可有咳嗽,多为干咳、少痰; 可有胸闷,严重者出现呼吸窘迫或呼吸困难。肺部体征不明显,部分患者可闻及少许湿啰 音,或有肺实变体征。 3.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一般不升高或降低;常有淋巴细胞计数减少。胸 部 X 线检查可发现肺部有不同程度的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呈网状改变,部分患者进 展迅速,呈大片状阴影;阴影吸收消散较慢;肺部阴影与症状体征可不一致。特异性病原 学检查可发现血清 SARS-CoV 抗体阳性,分泌物 SARS-CoV RNA 检测阳性。 诊断标准:
1.临床诊断病例对于有SARS流行病学依据,有症状,有肺部X线影像改变,并能 排除其他疾病诊断者,可以作出SARS临床诊断。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若分泌物SARS-CoV RNA检测阳性,或血清SARS-CoV抗体阳转,或抗体滴度4倍及以上增高,则可作出确定 诊断。 2.疑似病例:对于缺乏明确流行病学依据,但具备其他SARS支持证据者,可以作为 疑似病例,需进一步进行流行病学追访,并安排病原学检查以求印证:对于有流行病学依 据,有临床症状,但尚无肺部X线影像学变化者,也应作为疑似病例。对此类病例,需动 态复查X线胸片或胸部CT,一旦肺部病变出现,在排除其他疾病的前提下,可以作出临 床诊断。 3.医学隔离观察病例:对于近2周内有与SARS患者或疑似SARS患者接触史,但无 临床表现者,应进行医学隔离观察2周。4.重症SARS的诊断标准:具备以下任何一项, 均可以诊断为重症SARS。①呼吸困难,呼吸频率>30次/mi:②明显低氧血症,氧合指 数低于300mmHg,或动脉血氧分压(Pa02)<70mmlg,或动脉血氧饱和度(Sp0)(93%: ③多叶病变且病变范围超过1/3或X线胸片显示48h内病灶进展>50%:④休克或多器官 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州治疗 目前尚缺少特异性治疗手段。临床上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在目前疗效尚不明确的情 况下,应尽量避免多种药物(如抗生素、抗病毒药、免疫调节剂、糖皮质激素等)长期、 大剂量地联合应用。 1.隔离和护理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和护理。疑似病例与临床诊断病例分开收治。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症状、体温、呼吸频率、S0,或动脉血气分析、血象、胸片以及 心、肝、肾功能等。提供足够的维生素和热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病人在隔离初期, 给予心理辅导非常重要。 2.一般治疗卧床休息:避免用力和剧烈咳嗽,咳嗽剧烈者给予镇咳,咳痰者给予 祛痰药:发热超过38.5℃者,可使用解热镇痛药,或给予冰敷、酒精擦浴、降温毯等物 理降温:有心、肝、肾等器官功能损害,应该作相应的处理:早期可给予持续鼻导管吸氧 3.氧疗出现气促或Pa0<70mmlg或Sp0<93%者,应给子持续鼻导管或面罩吸氧。 重症患者的抢救可采用气管插管或切开、呼吸机给氧。 4.糖皮质激素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治疗应有以下指征之一:①有严重中毒症状,高 热持续3d不退:②48h内肺部阴影面积扩大超过50%:③有急性肺损伤(ALI)或出现ARDS。 113
113 1.临床诊断病例 对于有 SARS 流行病学依据,有症状,有肺部 X 线影像改变,并能 排除其他疾病诊断者,可以作出 SARS 临床诊断。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若分泌物 SARS-CoV RNA 检测阳性,或血清 SARS-CoV 抗体阳转,或抗体滴度 4 倍及以上增高,则可作出确定 诊断。 2.疑似病例:对于缺乏明确流行病学依据,但具备其他 SARS 支持证据者,可以作为 疑似病例,需进一步进行流行病学追访,并安排病原学检查以求印证;对于有流行病学依 据,有临床症状,但尚无肺部 X 线影像学变化者,也应作为疑似病例。对此类病例,需动 态复查 X 线胸片或胸部 CT,一旦肺部病变出现,在排除其他疾病的前提下,可以作出临 床诊断。 3.医学隔离观察病例:对于近 2 周内有与 SARS 患者或疑似 SARS 患者接触史,但无 临床表现者,应进行医学隔离观察 2 周。4.重症 SARS 的诊断标准:具备以下任何一项, 均可以诊断为重症 SARS。①呼吸困难,呼吸频率>30 次/min;②明显低氧血症,氧合指 数低于 300 mm Hg,或动脉血氧分压(PaO2)<70mmHg,或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93%; ③多叶病变且病变范围超过 1/3 或 X 线胸片显示 48h 内病灶进展>50%;④休克或多器官 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㈥ 治疗 目前尚缺少特异性治疗手段。临床上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在目前疗效尚不明确的情 况下,应尽量避免多种药物(如抗生素、抗病毒药、免疫调节剂、糖皮质激素等)长期、 大剂量地联合应用。 ⒈ 隔离和护理 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和护理。疑似病例与临床诊断病例分开收治。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症状、体温、呼吸频率、SpO2或动脉血气分析、血象、胸片以及 心、肝、肾功能等。提供足够的维生素和热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病人在隔离初期, 给予心理辅导非常重要。 ⒉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避免用力和剧烈咳嗽,咳嗽剧烈者给予镇咳,咳痰者给予 祛痰药;发热超过 38.5℃者,可使用解热镇痛药,或给予冰敷、酒精擦浴、降温毯等物 理降温;有心、肝、肾等器官功能损害,应该作相应的处理;早期可给予持续鼻导管吸氧。 ⒊ 氧疗 出现气促或 PaO2<70mmHg 或 SpO2<93%者,应给予持续鼻导管或面罩吸氧。 重症患者的抢救可采用气管插管或切开、呼吸机给氧。 ⒋ 糖皮质激素 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治疗应有以下指征之一:①有严重中毒症状,高 热持续 3d 不退;②48h 内肺部阴影面积扩大超过 50%;③有急性肺损伤(ALI)或出现 ARDS
5.其他控制并发和(或)继发细菌感染:早期可试用抗病毒药物:试用增强细胞 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药物:可选用中药辅助治疗。 化预防 1.控制传染源:疫情报告我国新传染病防治法将其列为乙类传染病,但其预防 控制措施采取甲类传染病的方法执行。发现或怀疑本病时,应尽快向卫生防疫机构报告。 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隔离治疗患者对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诊断病例 应在指定的医院按呼吸道传染病分别进行隔离观察和治疗。符合下列条件时可考虑出院: ①体温正常7以上:②呼吸系统症状明显改善:③X线胸片显示有明显吸收。隔离观察 密切接触者对医学观察病例和密切接触者,如条件许可应在指定地点接受隔离观察,为 期14d. 2.切断传播途径:社区综合性预防开展本病的科普宜传:保持公共场所通风换气、 空气流通:对患者的物品、住所及逗留过的公共场所进行充分的消毒处理。保持良好的个 人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避免在人前打喷嚏、咳嗽:确保住所或活动场所通风:勤洗手。 医院设立发热门诊和专用病房收治患者的病区应设立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建立 本病的专门通道:病房、诊室、办公室等均应通风良好:疑似患者与临床诊断患者应分开 病房收治:住院患者应戴口罩,不得任意离开病房:患者不设陪护,不得探视:病区中病 房办公室等各种建筑空间、地面及物体表面、患者用过的物品、诊疗用品以及患者的排泄 物、分泌物均须严格按照要求分别进行充分有效的清毒。医护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进入病 区时,要切实作好个人防护工作。 3.保护易感人群:尚无效果肯定的预防药物可供选择。针对SARS CoV感染的灭活疫 苗正处于临床验证阶段。 二、复习题 ()名词解释 超级传播者(super-spreader) (曰填空题 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由-一-一引起的急性呼吸系统传染病,又称为一-—一。 2.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主要传染源是-一一一,主要传播途径是一 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常见的首发症状是 一,一般持续 一周。 曰选择题 114
114 ⒌ 其他 控制并发和(或)继发细菌感染;早期可试用抗病毒药物;试用增强细胞 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药物;可选用中药辅助治疗。 ㈦ 预防 1. 控制传染源:疫情报告 我国新传染病防治法将其列为乙类传染病,但其预防、 控制措施采取甲类传染病的方法执行。发现或怀疑本病时,应尽快向卫生防疫机构报告。 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隔离治疗患者 对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诊断病例 应在指定的医院按呼吸道传染病分别进行隔离观察和治疗。符合下列条件时可考虑出院: ①体温正常 7d 以上;②呼吸系统症状明显改善;③ X 线胸片显示有明显吸收。隔离观察 密切接触者 对医学观察病例和密切接触者,如条件许可应在指定地点接受隔离观察,为 期 14d。 2.切断传播途径:社区综合性预防 开展本病的科普宣传;保持公共场所通风换气、 空气流通;对患者的物品、住所及逗留过的公共场所进行充分的消毒处理。保持良好的个 人卫生习惯 不随地吐痰,避免在人前打喷嚏、咳嗽;确保住所或活动场所通风;勤洗手。 医院设立发热门诊和专用病房 收治患者的病区应设立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建立 本病的专门通道;病房、诊室、办公室等均应通风良好;疑似患者与临床诊断患者应分开 病房收治;住院患者应戴口罩,不得任意离开病房;患者不设陪护,不得探视;病区中病 房办公室等各种建筑空间、地面及物体表面、患者用过的物品、诊疗用品以及患者的排泄 物、分泌物均须严格按照要求分别进行充分有效的清毒。医护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进入病 区时,要切实作好个人防护工作。 3.保护易感人群:尚无效果肯定的预防药物可供选择。针对 SARS CoV 感染的灭活疫 苗正处于临床验证阶段。 二、复习题 ㈠ 名词解释 超级传播者(super-spreader) ㈡ 填空题 1.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由-引起的急性呼吸系统传染病,又称为-。 2.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主要传染源是-,主要传播途径是-。 3.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常见的首发症状是-,一般持续-周。 ㈢ 选择题
1.A1型题 (I)在血清中能检出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的时间是: A.起病后3周内 B.起病后12周内 C.起病后6月内 D.起病后9月内 E.起病后12月内 (②)我国将SARS列入法定传染病管理范畴,属于: A。甲类传染病 B.乙类传染病 C.丙类传染病 D.乙类传染病,但其预防、控制措施采取甲类传染病的方法执行 E。丙类传染病,但其预防、控制措施采取乙类传染病的方法执行 (3)下列哪项对SARS冠状病毒的描述是错误的: A.是一种RNA病毒 B.基因和蛋白与己知的人类和动物冠状病毒基本相同 C.接种于猴子,可出现与人类相同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 D.对外界的抵抗力和稳定性要强于其它人类冠状病毒 E.能在Vero细胞和猴肾细胞中培养繁殖 (M)SARS的传染源不包括: A.急性期患者 B.超级传播者 C.潜伏期患者 D.康复患者 E.动物 (⑤)SARS的传播途径不包括: A.飞沫传播 B.接触传播 C.空气传播 D.实验室传播 E。输血传播 (6)下列人群感染SARS冠状病毒后,哪个死亡率高? A,儿童 B.青壮年 C.老年人 D.男性 E.女性 (T)SARS的主要发病机制是: A.免疫损伤 B.免疫缺陷 C.自身免疫 D.肺纤维化 E。病毒直接损伤 (8)关于SARS的临床表现,下面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可有腹泻 B.潜伏期常见为3~5d C.常有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 D.肺部体征常不明显 E.多表现为干咳、少痰 115
115 1. A1 型题 ⑴ 在血清中能检出 SARS 冠状病毒特异性 IgM 抗体的时间是: A. 起病后 3 周内 B. 起病后 12 周内 C. 起病后 6 月内 D. 起病后 9 月内 E. 起病后 12 月内 ⑵ 我国将 SARS 列入法定传染病管理范畴,属于: A. 甲类传染病 B. 乙类传染病 C. 丙类传染病 D. 乙类传染病,但其预防、控制措施采取甲类传染病的方法执行 E. 丙类传染病,但其预防、控制措施采取乙类传染病的方法执行 ⑶ 下列哪项对 SARS 冠状病毒的描述是错误的: A. 是一种 RNA 病毒 B. 基因和蛋白与已知的人类和动物冠状病毒基本相同 C. 接种于猴子,可出现与人类相同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 D. 对外界的抵抗力和稳定性要强于其它人类冠状病毒 E. 能在 Vero 细胞和猴肾细胞中培养繁殖 ⑷ SARS 的传染源不包括: A. 急性期患者 B. 超级传播者 C. 潜伏期患者 D. 康复患者 E. 动物 ⑸ SARS 的传播途径不包括: A. 飞沫传播 B. 接触传播 C. 空气传播 D. 实验室传播 E. 输血传播 ⑹ 下列人群感染 SARS 冠状病毒后,哪个死亡率高? A. 儿童 B. 青壮年 C. 老年人 D. 男性 E. 女性 ⑺ SARS 的主要发病机制是: A. 免疫损伤 B. 免疫缺陷 C. 自身免疫 D. 肺纤维化 E. 病毒直接损伤 ⑻ 关于 SARS 的临床表现,下面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 可有腹泻 B. 潜伏期常见为 3~5d C. 常有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 D. 肺部体征常不明显 E. 多表现为干咳、少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