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士不遇赋 司马迁
悲士不遇赋 司马迁
译文 唉,可悲啊!士人生不逢时,自愧顾盼身影孤独 人 时常约束自己,使言行合于礼,唯恐志向与行为 默默无闻。 自信才质很高而世情不正,将至死都永远辛勤。 虽有形相但名声不能彰显于世,空有才能却不得 展示于人 为何困厄与通达容易使人迷惑,美与恶确实很难 辨 时光悠长天地广阔没有穷尽,难道我就只能屈而 不能伸?
译文 ◼ 唉,可悲啊!士人生不逢时,自愧顾盼身影孤独 一人。 ◼ 时常约束自己,使言行合于礼,唯恐志向与行为 默默无闻。 ◼ 自信才质很高而世情不正,将至死都永远辛勤。 ◼ 虽有形相但名声不能彰显于世,空有才能却不得 展示于人。 ◼ 为何困厄与通达容易使人迷惑,美与恶确实很难 辨清。 ◼ 时光悠长天地广阔没有穷尽,难道我就只能屈而 不能伸?
译文 那些公心为国的人都和我志同道合,私心为 自己的人,让我感到无限悲哀! 天道精微,幽深难知,世界辽阔旷远,难以 见 人间事理显而易见,只有互相倾轧、彼此侵 夺。 贪生怕死,是品质的卑贱;爱慕富贵,鄙夷贫 贱,是智虑的混乱 明白透澈,是胸中豁达开朗;糊涂迷乱,是内 心生了毒害
译文 ◼ 那些公心为国的人都和我志同道合,私心为 自己的人,让我感到无限悲哀! ◼ 天道精微,幽深难知,世界辽阔旷远,难以 一见; ◼ 人间事理显而易见,只有互相倾轧、彼此侵 夺。 ◼ 贪生怕死,是品质的卑贱;爱慕富贵,鄙夷贫 贱,是智虑的混乱。 ◼ 明白透澈,是胸中豁达开朗;糊涂迷乱,是内 心生了毒害
译文 我的心意,明智的人已能猜想到;我的言论,明 智的人定能把它入选 终身默默无闻,古人当作羞耻 早晨知道了真理晚上就死去,谁能说不该如此 逆与顺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忽而没落忽而兴起。 没有人能事先就造下洪福,不要去接近祸乱的开 端。 委身于自然吧,万物终究还是要归为一体啊!
译文 ◼ 我的心意,明智的人已能猜想到;我的言论,明 智的人定能把它入选。 ◼ 终身默默无闻,古人当作羞耻。 ◼ 早晨知道了真理晚上就死去,谁能说不该如此。 ◼ 逆与顺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忽而没落忽而兴起。 ◼ 没有人能事先就造下洪福,不要去接近祸乱的开 端。 ◼ 委身于自然吧,万物终究还是要归为一体啊!
主题思想 此赋是汉代伟大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八篇重要赋作中迄今唯 留存的一篇,全文共四十四句,倾述了"士生之不辰,愧顾 影而独存"的悲愤心情,揭示悲剧的社会根源-人世的倾夺和 道德的堕落。短小精悍的《悲士不遇赋》沉实而有锋芒,矛 头直指整个封建地主官僚及其统治下的时世,表白了作者的 理想与志节,同时体现了包括作者在内的一代有理想、有才 能而遭遇不幸的正直士人的悲哀与愤慨。 ■这篇赋是司马迁因李陵事件罹祸后写的,作者为自己的遭遇 感到不平,对当政者的专断横暴、"昏昏罔觉"表示极大的愤 慨,控诉他们善恶不分,公私不明,揭露统治集团的互相倾 夺、贪生恶死、好贵夷贱。篇末"无造福先,无触祸始"和"委 之自然,终归一矣"等语,表露了司马迁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可与《报任安书》中的"从俗浮沉,与时俯仰"相对照
主题思想 ◼ 此赋是汉代伟大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八篇重要赋作中迄今唯一 留存的一篇,全文共四十四句,倾述了"士生之不辰,愧顾 影而独存"的悲愤心情,揭示悲剧的社会根源--人世的倾夺和 道德的堕落。短小精悍的《悲士不遇赋》沉实而有锋芒,矛 头直指整个封建地主官僚及其统治下的时世,表白了作者的 理想与志节,同时体现了包括作者在内的一代有理想、有才 能而遭遇不幸的正直士人的悲哀与愤慨。 ◼ 这篇赋是司马迁因李陵事件罹祸后写的,作者为自己的遭遇 感到不平,对当政者的专断横暴、"昏昏罔觉"表示极大的愤 慨,控诉他们善恶不分,公私不明,揭露统治集团的互相倾 夺、贪生恶死、好贵夷贱。篇末"无造福先,无触祸始"和"委 之自然,终归一矣"等语,表露了司马迁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可与《报任安书》中的"从俗浮沉,与时俯仰"相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