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拥挤地球的生态福音本书若能为这一裸中的婴儿带来福音,为新世纪的中国生态学吹来新风,为东西方生态思想的融合以及国家、民族和全球的永续发展推波助澜,编者将不胜荣幸。王如松2005年9月,北京8
序——拥挤地球的生态福音 8 本书若能为这一襁褓中的婴儿带来福音,为新世纪的中国生态学吹来新风,为东西方生态 思想的融合以及国家、民族和全球的永续发展推波助澜,编者将不胜荣幸。 王如松 2005 年 9 月,北京
前言前言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和作用的科学。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世界人口剧增,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以及对生态系统的不断干扰和破坏,全球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如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大气和水体污染、生物入侵、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生态系统退化、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全球性生态与环境问题和生态灾难。人类社会正面临环境、资源危机与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经济越发展,环境越重要。21世纪全人类面临的可持续发展挑战可谓“世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21世纪的生态学不仅将指导人类生存和发展,而且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核心。研究和探讨中国生态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华民族生态工作者所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科学没有国界。为了中国生态科学超越国界,走向世界,为了及时报道国际上的最新动态,进一步增进与国内同行在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由中华海外生态学者协会(SINO-ECO)的几位会员,伍业刚、缪世利、古滨河博士倡议,翻译由美国生态学会主持编写的《生态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远景报告》以及发表在《生态学与环境科学前沿》上的相应文章。该报告包括三个战略目标:(1)强化以生态学为基础的科学决策:(2)推进面向拥挤地球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创新性生态学研究:(3)促进生态学中文化氛围的交融以开创一个前瞻性和国际化的生态学事业。本书由部分中华海外生态学者协会会员翻译。他们都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放弃周末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抽出时间赶译出来的。特别是古滨河博士花了大量时间,逐遂句修改每篇文章,统一重要术语,统审全书。此外,本译书得到中华海外生态学者协会、美国生态学会一亚洲分会,中国生态学会及《生态学与环境科学前沿》刊物总编SueSilver博士的大力支持。为此,我们十分欣慰为这部十分重要的译著写上几句前言,并借此机会推荐本书给我国的生态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的决策人员、管理者和关心环境问题的企业家、大专院校的研究生和学生。希望该书能为中国21世纪生态学的发展和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最后,值此译著出版之际,我们特向支持和参与本书翻译的所有译者、有关单位和学术团体,再一次表示衷心的感谢。彭长辉博士缪世利博士中华海外生态学者协会现任主席美国生态学会一亚洲分会现任主席加拿大首席科学家,魁北克大学教授美国南佛罗里达洲水资源管理局高级主管研究员9
前 言 9 前 言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和作用的科学。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世界人 口剧增,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以及对生态系统的不断干扰和破坏, 全球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如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大气和水体污染、生物入 侵、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生态系统退化、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全球性生态与环 境问题和生态灾难。人类社会正面临环境、资源危机与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 经济越发展,环境越重要。21 世纪全人类面临的可持续发展挑战可谓“世之大事,死 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21 世纪的生态学不仅将指导人类生存和发展,而且是人 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核心。研究和探讨中国生态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华民 族生态工作者所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 科学没有国界。为了中国生态科学超越国界,走向世界,为了及时报道国际上的最新 动态,进一步增进与国内同行在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由中华海外生态 学者协会(SINO-ECO)的几位会员,伍业刚、缪世利、古滨河博士倡议,翻译由美国生 态学会主持编写的《生态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远景报告》以及发表在《生态学与环境科 学前沿》上的相应文章。该报告包括三个战略目标: (1) 强化以生态学为基础的科学决策; (2) 推进面向拥挤地球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创新性生态学研究; (3) 促进生态学中文化氛围的交融以开创一个前瞻性和国际化的生态学事业。 本书由部分中华海外生态学者协会会员翻译。他们都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放弃周末 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抽出时间赶译出来的。特别是古滨河博士花了大量时间,逐句修改 每篇文章,统一重要术语,统审全书。此外,本译书得到中华海外生态学者协会、美国生 态学会-亚洲分会,中国生态学会及《生态学与环境科学前沿》刊物总编 Sue Silver 博士 的大力支持。 为此,我们十分欣慰为这部十分重要的译著写上几句前言,并借此机会推荐本书给我 国的生态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的决策人员、管理者和关心环境问题 的企业家、大专院校的研究生和学生。希望该书能为中国 21 世纪生态学的发展和制定适合 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最后,值此译著出版之际,我们特向支持和参与本书翻译的所有译者、有关单位和学 术团体,再一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彭长辉 博士 缪世利 博士 中华海外生态学者协会 现任主席 美国生态学会-亚洲分会 现任主席 加拿大首席科学家,魁北克大学教授 美国南佛罗里达洲水资源管理局高级主管研究员
原文刊于2004年5月28日《Science》304卷1251-1252页,www.sciencemag.0rg拥挤地球的生态学Margaret Palmer*, Jennifer Morse, Emily Bernhardt, Elizabeth ChorneskyScott Collins, Andrew Dobson, Clifford Duke, Rhonda Kranz, Barry Gold, Robert Jacobson,Sharon Kingsland, Michael Mappin, M. Luisa Martinez, Fiorenza Micheli; Stephen PalumbiMichael Pace, Mercedes Pascual, O. J. Reichman, Ashley Simons, Alan Townsend, MonicaTurner本文英文原文刊于2004年5月28日《Science》304卷1251-1252页,www.sciencemag.org今后50到10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80到100亿,维持如此巨额人口的生存将会变得十分困难。人类消耗对健康至关重要的资源的速率远远超过了其供给能力,有限的地球空间难以承载人类如此巨大的生态足迹(,2)。化石燃料燃烧和化肥生产所排放的氮已超过地球固氮速率的两倍,这在肥沃地球荒芜土地的同时也加剧了日益严重的富营养化过程3)。全球化的商业贸易导致病虫害的扩散和为害,因为它们脱离了其自然天敌的控制4)。虽然对所剩无儿并迅速退化的原生生态系统的研究十分重要,可现在该是研究面向未来的生态学的时候了。由于在可以预料的将来,地球人口会过度膨胀,而自然资源的消耗速率在进一步加快,人类对地球的改造只会加剧。因此,将人类活动融入地球生态系统的一个整合组分来研究十分必要,未来研究的焦点将是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维持地球生命系统的活力。生态学在改善人民生活中起过重要的作用。而对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能力和恢复能力的研究已经开始(6,7)。人们到处都在讨论伙伴关系并制定所需要的研究计划8)。本文将推荐一个有关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恢复与设计科学的研究议程。生态系统服务科学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大量生态服务,如纯净的饮水,植物的水土保持,菌源性传播疾病的缓冲,花粉传授等。这些服务在大多数场合下是不可替代的,或即使有技术可替代也是十分昂贵的。比如,人们经常建议的为自然保育和发展生产使用的在淡水资源缺乏之地区推广的盐碱地治理技术,其成本是大多数淡水用户支付意愿的两倍以上(9)维护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要求对提供服务的自然格局和过程有一更透彻的了解(10)。要回答以下一些关键问题需要创新型的研究方法:哪些生态服务是不可替代或十分昂贵的或其替代技术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负面效果?哪些生境必须保护以保障生态系统能为人类提供关键的服务功能?哪些因素会削弱生态服务?怎样才能减缓或逆转它们的影响?个人、企业和政府的行为是怎样维持或削弱生态服务功能的?当自然保育对策不能生效时,生态学家能采取些什么样的对策?对某些服务功能来说,其作用机理已经清楚,但这些知识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应用。比如,由于硬化地表和屋顶没有植被覆盖,原本渗透到土壤中去的雨水通过下水管道或地表径流白白流进江河湖海,导致洪涝灾害和水体富营养化。开发过程中,人们往往忽10
原文刊于 2004 年 5 月 28 日《Science》304 卷 1251-1252 页, www.sciencemag.org 10 拥挤地球的生态学 Margaret Palmer*, Jennifer Morse, Emily Bernhardt, Elizabeth Chornesky, Scott Collins, Andrew Dobson, Clifford Duke, Rhonda Kranz, Barry Gold, Robert Jacobson, Sharon Kingsland, Michael Mappin, M. Luisa Martinez, Fiorenza Micheli; Stephen Palumbi, Michael Pace, Mercedes Pascual, O. J. Reichman, Ashley Simons, Alan Townsend, Monica Turner 本文英文原文刊于 2004 年 5 月 28 日《Science》304 卷 1251-1252 页, www.sciencemag.org 今后 50 到 100 年,世界人口将达到 80 到 100 亿,维持如此巨额人口的生存将会变得 十分困难。人类消耗对健康至关重要的资源的速率远远超过了其供给能力,有限的地球空 间难以承载人类如此巨大的生态足迹(1, 2)。化石燃料燃烧和化肥生产所排放的氮已超过地球 固氮速率的两倍,这在肥沃地球荒芜土地的同时也加剧了日益严重的富营养化过程(3)。全 球化的商业贸易导致病虫害的扩散和为害,因为它们脱离了其自然天敌的控制(4)。 虽然对所剩无几并迅速退化的原生生态系统的研究十分重要,可现在该是研究面向未 来的生态学的时候了。由于在可以预料的将来,地球人口会过度膨胀,而自然资源的消耗 速率在进一步加快,人类对地球的改造只会加剧。因此,将人类活动融入地球生态系统的 一个整合组分来研究十分必要,未来研究的焦点将是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维持地球生命 系统的活力。 生态学在改善人民生活中起过重要的作用(5)。而对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能力和恢复能 力的研究已经开始(6, 7)。人们到处都在讨论伙伴关系并制定所需要的研究计划(8)。本文将推 荐一个有关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恢复与设计科学的研究议程。 生态系统服务科学 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大量生态服务,如纯净的饮水,植物的水土保持,菌 源性传播疾病的缓冲,花粉传授等。这些服务在大多数场合下是不可替代的,或即使有技 术可替代也是十分昂贵的。比如,人们经常建议的为自然保育和发展生产使用的在淡水资 源缺乏地区推广的盐碱地治理技术,其成本是大多数淡水用户支付意愿的两倍以上(9)。 维护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要求对提供服务的自然格局和过程有一更透彻的了解(10)。要 回答以下一些关键问题需要创新型的研究方法:哪些生态服务是不可替代或十分昂贵的, 或其替代技术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负面效果?哪些生境必须保护以保障生态系统能为人类 提供关键的服务功能?哪些因素会削弱生态服务?怎样才能减缓或逆转它们的影响?个 人、企业和政府的行为是怎样维持或削弱生态服务功能的?当自然保育对策不能生效时, 生态学家能采取些什么样的对策? 对某些服务功能来说,其作用机理已经清楚,但这些知识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应 用。比如,由于硬化地表和屋顶没有植被覆盖,原本渗透到土壤中去的雨水通过下水管道 或地表径流白白流进江河湖海,导致洪涝灾害和水体富营养化。开发过程中,人们往往忽
原文刊于2004年5月28日《Science》304卷1251-1252页,www.sciencemag.0rg视绿色廊道、河岸保护区、泄洪设施等可以减缓生态退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公众评估将有利于促进科学和管理的结合。在德国的很多城市,屋项花园和其它有关降低硬化地表的环境影响的技术正在得到广泛的支持。没有全社会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福补关系的广泛了解,科学是没有用的。比如,美国东部切沙匹克海湾集水区的居民们都懂得保护湾区水质和渴望恢复美国牡蛎的退化生境。他们懂得干净的海水和适宜的牡蛎生境为他们提供了多大的物质、文化和精神价值。他们希望改进水处理设施,引进外地牡蛎种以替代本地的贝类。但是,他们应该明白,在引进外来种的同时,也引进了风险,科学证据表明,不改变现行的土地利用方式,要恢复原来的贝类是不可能的。要确定自然系统是怎样提供生态服务的,必须有一测度方法并研究其相应生态系统尺度的动力学机制。要弄清生态响应是如何依赖于时间和空间的,需要探讨空间的、解析的和其它定量分析的新方法)。开展集多变量的因果关系分析,非线性的反馈机理和基于个体行为的决策为一体的交叉学科研究,是将人类组分纳入生态系统研究的关键。人工生态设计生态系统恢复已成为美国社会的一个热门事务,每年有数十亿美元用手污染水体的修复,以及退化、破碎或表层铺装王地的植被重建(见附图1)。然而,人工设计的生态系统已经超越了将生态系统修复到过去状态的传统理念,有些是可能或有些是不可能的。它要求创造一个功能完善的生物群落,并与人类耦合成自然一社会复合生态系统,使其为人类提供最优的生态服务。人工设计的生态系统可以包括从对原生生态系统的轻微改造到重新设计的不可替代的生态系统。后者是一类为满足人类的生态、社会和经济目标而刻意创造的综合型系统。比如在荷兰,一些人口密集的城市多年来一直在抽取海滩沙丘底下的淡水作为饮用水,为减缓对地下水的过度抽取,建了一些人工湖泊,并向沙丘底层回灌内河淡水。尽管还不能完全杜绝环境问题,这些生态举措确实展现了很大的潜力(12)。这类系统并不一定要象恢复自然生态系统那样恪守特定地点的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传统理念。相反,一个人工生态系统可以设计成通过各种组合的技术手段并配以当地物种的新型组合来减缓不利的生态影响,并有利于特定生态服务功能的培育。这种公然倡导人工设计生态系统的作法可能会引起一些自然保护主义者和一些自然生态学家的反感。我们当然不提倡用这种人工设计系统去替代自然生态系统,但毫无疑问,他们将成为未来可持续世界的一部分。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人类需求,我们需要建立人工生态设计科学。为此,研究工作者必须与实施恢复工作的机构、公司和相关团体紧密结合,帮助他们在在下列问题上掌握分寸,建立指导原则:要将某一地点维持或恢复到某一可接受的基线,需要多大的人工干预?何时恢复努力不起作用或没有好处?生态设计方法需要将生态学原则与其他学科的方法和技术相结合。比如,污水处理工程师与生态学家享有共同的科学兴趣,但很少彼此对话。工艺过程设计可以从生态学基于新的分子技术的营养传输方法中受益,而生态学家可以引进生物系统工程作为研究工具11
原文刊于 2004 年 5 月 28 日《Science》304 卷 1251-1252 页, www.sciencemag.org 11 视绿色廊道、河岸保护区、泄洪设施等可以减缓生态退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对生态系 统服务功能的公众评估将有利于促进科学和管理的结合。在德国的很多城市,屋顶花园和 其它有关降低硬化地表的环境影响的技术正在得到广泛的支持。 没有全社会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福祉关系的广泛了解,科学是没有用的。比如,美国东 部切沙匹克海湾集水区的居民们都懂得保护湾区水质和渴望恢复美国牡蛎的退化生境。他 们懂得干净的海水和适宜的牡蛎生境为他们提供了多大的物质、文化和精神价值。他们希 望改进水处理设施,引进外地牡蛎种以替代本地的贝类。但是,他们应该明白,在引进外 来种的同时,也引进了风险,科学证据表明,不改变现行的土地利用方式,要恢复原来的 贝类是不可能的。 要确定自然系统是怎样提供生态服务的,必须有一测度方法并研究其相应生态系统尺 度的动力学机制。要弄清生态响应是如何依赖于时间和空间的,需要探讨空间的、解析的 和其它定量分析的新方法(11)。开展集多变量的因果关系分析,非线性的反馈机理和基于个 体行为的决策为一体的交叉学科研究,是将人类组分纳入生态系统研究的关键。 人工生态设计 生态系统恢复已成为美国社会的一个热门事务,每年有数十亿美元用于污染水体的修 复,以及退化、破碎或表层铺装土地的植被重建(见附图 1)。然而,人工设计的生态系统 已经超越了将生态系统修复到过去状态的传统理念,有些是可能或有些是不可能的。它要 求创造一个功能完善的生物群落,并与人类耦合成自然-社会复合生态系统,使其为人类 提供最优的生态服务。 人工设计的生态系统可以包括从对原生生态系统的轻微改造到重新设计的不可替代的 生态系统。后者是一类为满足人类的生态、社会和经济目标而刻意创造的综合型系统。比 如在荷兰,一些人口密集的城市多年来一直在抽取海滩沙丘底下的淡水作为饮用水,为减 缓对地下水的过度抽取,建了一些人工湖泊,并向沙丘底层回灌内河淡水。尽管还不能完 全杜绝环境问题,这些生态举措确实展现了很大的潜力(12)。 这类系统并不一定要象恢复自然生态系统那样恪守特定地点的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 传统理念。相反,一个人工生态系统可以设计成通过各种组合的技术手段并配以当地物种 的新型组合来减缓不利的生态影响,并有利于特定生态服务功能的培育。这种公然倡导人 工设计生态系统的作法可能会引起一些自然保护主义者和一些自然生态学家的反感。我们 当然不提倡用这种人工设计系统去替代自然生态系统,但毫无疑问,他们将成为未来可持 续世界的一部分。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人类需求,我们需要建立人工生态设计科学。为此,研究工作者必 须与实施恢复工作的机构、公司和相关团体紧密结合,帮助他们在在下列问题上掌握分寸, 建立指导原则:要将某一地点维持或恢复到某一可接受的基线,需要多大的人工干预?何 时恢复努力不起作用或没有好处? 生态设计方法需要将生态学原则与其他学科的方法和技术相结合。比如,污水处理工 程师与生态学家享有共同的科学兴趣,但很少彼此对话。工艺过程设计可以从生态学基于 新的分子技术的营养传输方法中受益,而生态学家可以引进生物系统工程作为研究工具
原文刊于2004年5月28日《Science》304卷1251-1252页,www.sciencemag.org(13)。当前,在城市化、淡水生态退化和不同生态系统间的物质迁移等领域迫切需要研究生态方案的人工设计。洁净地表水的短缺、地下水的过度抽取以及跨流域的调水等问题正以不寻常的速度发展9。研究的优先领域应包括对怎样恢复水体的自然服务功能,怎样恢复和设计人工调控河流的自然水流,以及怎样降低淡水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快速灭绝速率的研究。河流上游的水源保护对下游河口及海岸带水质和鱼类生境的保护至关重要。迄今在有关怎样最好地恢复上游集水区生态和设计最小化下游和海岸带生态影响的生态方案的基础研究中,自然资源管理者、执法部门以及基础研究工作者间的交流太少。到2030年,世界一半以上人口将生活在城市里,这些城市多数位于沿海地区。城市化,包括那些建成区面积不构成土地利用主导成分的城市,将对区域和全球环境产生重大影响(14)。为减缓伴随城市化过程而急遵增长的进出城市和沿海地区的人流、物流和能流的环境影响,需要设计生态解决方案。需要增加对城市生物多样性和进化过程的设计,以恢复和增强城市生态服务功能。人工设计的生态解决方案对减缓城市化、气候变化和人体健康间的相互作用风险至关重要。比如,水火灾害对于恢复和维持人类赖以支持的自然服务功能有看重要作用,但在人口密集地区这些自然干扰可能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因此社会一生态研究必须处理好人类需求和生态系统需求间的矛盾。生命有机体和非生命物质的流动会影响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这种生态流的变化并不只在城市地区。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氮氧化合物合二氧化硫以及旅游活动的增加,使得全球流行病和入侵物种的加剧扩散,这是一类非人们所期望的生态流。人们期望的生态流包括候鸟的迁徙以及洪水,如果没有这类生物和水的流动,渔业、农业和生物多样性将受到负面影响(15)。我们需要研究生态流的路径和由于路径和物质交换速率的变化造成的影响;需要研究利用调节生态流来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案;以及找出用于消除负面影响的生态学原理和方法。面向应用的生态科学人类未来的环境很大一部分将由人工不同程度影响的生态系统所组成,其中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服务功能将越来越难维持。一个更可持续的未来要求科学在设计生态解决方案中取得更大的进展,这种方案不光是通过自然保护和恢复,更需要通过人类对生态系统有目的的干涉去提供生机勃勃的服务。从原生的、现存的、未被扰动的生态系统研究向以人类为重要组分、聚焦生态系统服务和人工生态设计的生态系统新研究的转型,将为维持地球生命的质量和多样性奠定科学基础(16)。(王如松译)参考文献与备注1. J. Lubchenco et al., Ecology 72, 371 (1991).2.A. J.McMichael, C.D.Butler, C.Folke, Science302, 1919 (2003)3. P. M.Vitousek et al., Ecol. Appl. 7, 737 (1997)4.W.F.Font,Bioscience53,1061(2003)5.生态科学在解决关键问题中的作用的例子可在科学杂志的在线参考材料中得到。12
原文刊于 2004 年 5 月 28 日《Science》304 卷 1251-1252 页, www.sciencemag.org 12 (13)。 当前,在城市化、淡水生态退化和不同生态系统间的物质迁移等领域迫切需要研究生 态方案的人工设计。洁净地表水的短缺、地下水的过度抽取以及跨流域的调水等问题正以 不寻常的速度发展(9)。研究的优先领域应包括对怎样恢复水体的自然服务功能,怎样恢复 和设计人工调控河流的自然水流,以及怎样降低淡水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快速灭绝速率的研 究。河流上游的水源保护对下游河口及海岸带水质和鱼类生境的保护至关重要。迄今在有 关怎样最好地恢复上游集水区生态和设计最小化下游和海岸带生态影响的生态方案的基础 研究中,自然资源管理者、执法部门以及基础研究工作者间的交流太少。 到 2030 年,世界一半以上人口将生活在城市里,这些城市多数位于沿海地区。城市化, 包括那些建成区面积不构成土地利用主导成分的城市,将对区域和全球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14)。为减缓伴随城市化过程而急遽增长的进出城市和沿海地区的人流、物流和能流的环境 影响,需要设计生态解决方案。需要增加对城市生物多样性和进化过程的设计,以恢复和 增强城市生态服务功能。人工设计的生态解决方案对减缓城市化、气候变化和人体健康间 的相互作用风险至关重要。比如,水火灾害对于恢复和维持人类赖以支持的自然服务功能 有着重要作用,但在人口密集地区这些自然干扰可能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因此社会-生 态研究必须处理好人类需求和生态系统需求间的矛盾。 生命有机体和非生命物质的流动会影响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这种生态流的变化并不 只在城市地区。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氮氧化合物合二氧化硫 以及旅游活动的增加,使得全 球流行病和入侵物种的加剧扩散,这是一类非人们所期望的生态流。人们期望的生态流包 括候鸟的迁徙以及洪水,如果没有这类生物和水的流动,渔业、农业和生物多样性将受到 负面影响(15)。我们需要研究生态流的路径和由于路径和物质交换速率的变化造成的影响; 需要研究利用调节生态流来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案;以及找出用于消除负面影响的生态学原 理和方法。 面向应用的生态科学 人类未来的环境很大一部分将由人工不同程度影响的生态系统所组成,其中人类赖以 生存的自然服务功能将越来越难维持。一个更可持续的未来要求科学在设计生态解决方案 中取得更大的进展,这种方案不光是通过自然保护和恢复,更需要通过人类对生态系统有 目的的干涉去提供生机勃勃的服务。从原生的、现存的、未被扰动的生态系统研究向以人 类为重要组分、聚焦生态系统服务和人工生态设计的生态系统新研究的转型,将为维持地 球生命的质量和多样性奠定科学基础(16)。 (王如松 译) 参考文献与备注 1. J. Lubchenco et al., Ecology 72, 371 (1991). 2. A. J. McMichael, C. D. Butler, C. Folke, Science 302, 1919 (2003). 3. P. M.Vitousek et al., Ecol. Appl. 7, 737 (1997). 4. W. F. Font, Bioscience 53, 1061 (2003). 5. 生态科学在解决关键问题中的作用的例子可在科学杂志的在线参考材料中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