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5戈特利布·戴姆勒的四轮车 波尔多的往返里程。比赛结果有9辆汽车跑完全程,其中8 辆是内燃机汽车,另1辆无记录。这一结果宣告了内燃机汽 车的绝对胜利。蒸汽机汽车由此逐渐退出市场,直到1923 年停止生产。 第三节世界汽车工业略史 世界汽车工业史广义地应包括燕汽机汽车工业史。因为 在19世纪末,蒸汽机汽车已具有相当规模,据史料记载, 美国洛克比姆公司在1899-1902年期间生产4000辆,全美 国约80辆保有量。另一个理由是内燃机汽车在底盘技术 上与之有继承的关系。这里的汽车工业史是狭义地指内燃机 汽车史 从工业化生产的角度看,内燃机汽车有幼稚期(1885 1895)、单件生产期(1895~1914)和大生产期(1914~)。 1895年巴黎首届汽车竞赛宣告内燃机汽车的胜利之前 人们并未承认这种新的“怪物”,甚至藐视它。只有发明家 们夜以继日地改进刚刚诞生不久的内燃机及其附配件,发展
石油燃料、润滑剂。因此,实际上没有工业生产可言 这一时期内燃机迅速由单气缸变为多气缸,转速和压缩 比逐渐提高,因而发动机功率迅速增加,汽车最大速度也逐 渐提高。 1895年内燃机汽车受到关注,作为最新技术产品和灵 活机动的交通工具受到欢迎,逐步形成工业化生产。到 1914年之前,欧洲和北美已形成数量极多的制造各种型 汽车的工厂,工厂规模都不足年产万辆。从生产形式上看 属于单件或小批量生产方式。在这一时期内,汽车技术的发 展更是惊人 汽车的最大速度一方面表现其动力的强大程度,另一方 面反映其整车操纵技术和安全技术的水平,因此,常常可以 作为技术水平的显性指标。1886年本茨第一辆车是16km/h 的最大速度,1907年本茨厂的轿车已达95km/h的水平,专 广的赛车速度已达150km/h,1909年的赛车达到230km/h 1914年是现代汽车工业史的另一个里程碑,美国福特 汽车公司的汽车流水装配线正式投产,年生产福特T型车 30万辆,相当于当时全美300多厂家生产的总和。由此开 始了汽车大生产的历史 福特汽车公司的生产方式包含二大技术成果,第一是亨 利·福特先生关于开发大众化轿车的决策。这个思想一反汽 车诞生之后轿车的豪华化趋势,为轿车作为民众交通工具的 普及作出了决定性贡献。第二是嫁接了机械制造的标准化思 想(有人称之为标准化哲学)和流水化生产组织方式,福特 T型车成为世界上以标准化思想和流水组织生产的大众化车 辆,具有性能良好、规格统一、便于维修、成本低廉等优势 的新产品。1908年的福特T型车售价890美元,1914年流 水线生产的T型车售价490美元,1924年更进一步降低到
290美元。继福特之后出现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产量均以百 万辆计。1924年美国达到每7人一辆汽车的高普及度就是 这样形成的。 汽车大生产在北美诞生和发展,欧洲和日本在两次大成 中受到很大影响,没有形成汽车大生产的能力。欧洲和日本 真正开始汽车大生产的局面是60年代。 英国工业恢复后,直到1954年汽车产量才超过年产百 万辆大关,法国是1958年才达到年产百万辆,德国是1956 年。日本在1956年仅产汽车11万辆,1963年才超过百万 辆线。1980年日本跃过1100万辆大关,成为世界当年第 汽车大国—一当年美国实产800万辆(生产能力达1200万 辆,但开工不足)。 1980年可看作世界汽车工业史上又一个有特征的年份 这一年世界汽车生产形成明确的三足鼎立局面:北美、欧洲 共同体和日本,各自产汽车量均为千万辆级。同时,它们又 共同构成传统的汽车市场。在市场上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 我的剧烈竞争。 另一个特征是传统市场逐渐走向饱和,因此,整个西方 汽车工业开始向全世界寻求新市场。于是出现了汽车生产厂 向第二世界迁移,汽车技术向全球扩散的局面。在这个趋势 之下,第二批汽车生产大国开始出现 亚洲较成功的是韩国。1961年韩国汽车生产没有记录; 1965年为百辆;1970年为28万辆;1980年为123万辆; 1993已跃过268万辆,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大国之一员 南美的巴西从1960年13.3万辆起步,1980年跃过百 万辆线。 以中国、印度、印尼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也正以不同 的速度加入这股潮流之中
第四节中国汽车工业略史 从现有档案查证,中国土地上第一辆汽车是1903年输 入的美国产奥斯莫比尔牌轿车,领得第一号汽车行驶牌照, 其所有者为上海富商。同年,犹太富商为他的雷诺牌汽车领 得的牌照是第7号。由此推测,当时汽车总量在百辆之数。 现存于北京的最早的轿车是1908年袁世凯奉献给慈禧 后的。 中国制造汽车的尝试在何时、何地、何人未曾详考。 1928年,沈阳北大营军工厂在奉系军阀张学良将军支持下 聘请美闷技师指导,300多名汽车修理工成功仿造了美国万 国牌载货汽车,一年中装出10辆。 1936年中国政府曾有计划与德国本茨汽车公司合作, 成立官办“中国汽车制造公司”,拟先组装汽车、后制造汽 车。翌年,抗日战争爆发,此议遂搁置下来。抗日战争期 间,一些爱国企业家和知识分子也曾作过类似努力,甚至动 手组装出儿辆汽车,毕竟战争临近难以持续。直到1949年 国民党离开大陆,中国只有汽车使用和修理,没有汽车制造 949年新中国成立。经短暂的经济恢 1953年第 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市奠基。1956年从第一汽车制造厂流 水装配线上开出第一台解放牌汽车。这一段时期,中国汽车 技术和厂业生产是在当时苏联的指导和帮助下发展起来的。 1958年左右,中苏交恶。中国汽车工业与其它经济部 一起进入自力更生的时期。在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基础工业 之后,我国各地纷纷仿造和试制了多款汽车,逐渐形成了几 个较有规模的汽车制造厂。除第一汽车制造厂外,较大规模
的有南京汽车制造厂、北京汽车制造厂等。1964年开始筹 建第二汽车制造厂,从当时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建设观点出 发选择湖北省西北部山区(现今十堰市)建厂。全国相关行 业大协作,从1967年开始动工,其中经过文化大革命, 1978年开始批量投产,80年代中期达到年产中型载货汽车 10万辆以上的规模 1978年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改变,改革开放的政策在 中国逐渐实施,与汽车技术、汽车生产向全球扩散的进程恰 好同步。中国的汽车生产逐渐开始走上与世界工业经济接轨 的道路。第一家大型中外合资企业是80年代中期在上海兴 建的上海大众汽车公司。以后,国际交流合作大大增加, 内汽车产量也在不断增长。到本世纪末,中国将形成若干大 型汽车生产基地。如第一汽车集团、东风汽车公司、上海汽 车工业公司等,汽车生产能力预计将达到总共200~300万 辆的能力。在增加汽车产量的同时,人们已注意到提高自主 开发能力的重要性,努力培植自己的汽车产品开发队伍 第五节汽车的类型与组成 、汽车的类型 汽车产品有多种分类方式,以表示不同特征。 .汽车产品按社会属牲的分类 为了回答汽车是生产资料还是消费品的问题,要从汽车 产品实际用途出发,汽车分三类。 凡被用作国家防备及军事用途者,属军需品,统称军用 汽车。 凡被用作社会公务和生产用途者,属生产资料。为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