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教学目的与要求 ①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及名句。 ②感受文章的结构美、语言美和意境美。 ③体会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2、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精巧的结构、出色的语言及优美的意境。 3、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教学创意】 学习就像一杯咖啡,有点苦,特别在中学阶段,苦味儿更浓。我想做的,就 是结合文本内容试着往里边加糖:①加“新鲜时尚”的糖一一用拍戏的方式梳理 文章结构,激发学生兴趣;②加“赞美欣赏”的糖一—努力为学生搭建表现自我 的舞台,让他们不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③加“幽默调侃”的糖一一以诙谐的 语言(包括表情、肢体等语言)营造快乐的氛围,放松学生心情,使之处于良好 状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说我的发现一一收获预习成果 师:好像是读初一的时候,我看一本小说,里面有一个句子: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当时惊叹:哇!这个句子真给力!后来才知道,原创者是欧阳修 他老大人。(生笑) 谁能帮我介绍一下他呢? 【点评:好的导语是一堂课成功的开始。这里从老师读初中的经历引入, 下子拉近了师生距离;时尚的“给力”与“老大人”的调侃,旋即奠定了课堂欢 乐的基调,跟文本的情感十分吻合。】 生: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师(笑):你的记忆力真好,把课下的注释都能背下来。谁有补充 生:欧阳修是吉州一一也就是现在的江西一一永丰人,宋代文学家
《醉翁亭记》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教学目的与要求 ① 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及名句。 ② 感受文章的结构美、语言美和意境美。 ③ 体会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2、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精巧的结构、出色的语言及优美的意境。 3、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教学创意】 学习就像一杯咖啡,有点苦,特别在中学阶段,苦味儿更浓。我想做的,就 是结合文本内容试着往里边加糖:①加“新鲜时尚”的糖——用拍戏的方式梳理 文章结构,激发学生兴趣;②加“赞美欣赏”的糖——努力为学生搭建表现自我 的舞台,让他们不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③加“幽默调侃” 的糖——以诙谐的 语言(包括表情、肢体等语言)营造快乐的氛围,放松学生心情,使之处于良好 状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说我的发现——收获预习成果 师:好像是读初一的时候,我看一本小说,里面有一个句子: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当时惊叹:哇!这个句子真给力!后来才知道,原创者是欧阳修 他老大人。(生笑) 谁能帮我介绍一下他呢? 【点评:好的导语是一堂课成功的开始。这里从老师读初中的经历引入,一 下子拉近了师生距离;时尚的“给力”与“老大人”的调侃,旋即奠定了课堂欢 乐的基调,跟文本的情感十分吻合。】 生: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师(笑):你的记忆力真好,把课下的注释都能背下来。谁有补充? 生:欧阳修是吉州——也就是现在的江西——永丰人,宋代文学家
师(笑):很好,你把他没背完的背下来了。我想开阔一下视野,了解课本 以外的介绍。 生:欧阳修诗、词、文都很好,以散文成就最髙。他继承了韩愈的“古文运 动”,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师:还有吗? 生:他是“唐宋八大家”之 师:能说出其他几位吗? 生:唐宋八大家是韩欧王柳、曾巩“三苏”。 师:你好像记的特顺溜,能告诉我们吗? 生:“苏”在方言中念su,我这样一编,就成了顺口溜,当然好记 师(笑):你也很给力!这个方法值得老师学习。(课件展示:作者简介内 容略) 生(跃跃欲试):老师,我还知道六一居士的来历。 师:请讲。 生1:欧阳修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棋一局,常置 酒一壶,加上他自己,就成了六个一,所以号“六一居士”。(生笑) 生2:老师,我查到一个欧阳修的小故事,不知当讲不当讲? 师(笑):你可真会说话,老师不能不让你讲了。请吧! 生:有一个人自认为是才子,对人们称赞欧阳修很不服气,决定找欧阳修较 量一番。途中他看到一棵大杨树,不由得诗兴大发:“门前一棵树,两朵大丫杈。” 但搜索枯肠也续不上下句。这时忽听背后有人续道:“春至苔为叶,冬来雪是 花。”两人来到江边,见一群白鸭扑入河中,嘎嘎欢叫,“才子”又禁不住高声 吟道:“一群好鸭婆,一同跳下河。”陌生人马上接道:“白毛浮绿水,红掌拨 清波。”两人上渡船过江,“才子”又在船头放声高吟:“两人同乘舟,去访欧 阳修。”陌生人微微一笑:“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羞)。”“才子”想了 下,这才明白陌生人就是欧阳修,顿时羞得满脸通红。(生笑) 师(笑):这个故事真有趣!幸好让你讲了,否则还真是咱班的一大损失 有能介绍创作背景的吗? 生:宋庆历五年,也就是1045年,范仲淹等人推行“庆历新政”失败被贬 职,欧阳修上书辩护,也被贬为滁州知州,在第二年写下这篇游记。 师:你记的真清楚
师(笑):很好,你把他没背完的背下来了。我想开阔一下视野,了解课本 以外的介绍。 生:欧阳修诗、词、文都很好,以散文成就最高。他继承了韩愈的“古文运 动”,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师:还有吗? 生: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能说出其他几位吗? 生:唐宋八大家是韩欧王柳、曾巩“三苏”。 师:你好像记的特顺溜,能告诉我们吗? 生:“苏”在方言中念 sōu,我这样一编,就成了顺口溜,当然好记。 师(笑):你也很给力!这个方法值得老师学习。(课件展示:作者简介内 容略) 生(跃跃欲试):老师,我还知道六一居士的来历。 师:请讲。 生 1:欧阳修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棋一局,常置 酒一壶,加上他自己,就成了六个一,所以号“六一居士”。(生笑) 生 2:老师,我查到一个欧阳修的小故事,不知当讲不当讲? 师(笑):你可真会说话,老师不能不让你讲了。请吧! 生:有一个人自认为是才子,对人们称赞欧阳修很不服气,决定找欧阳修较 量一番。途中他看到一棵大杨树,不由得诗兴大发:“门前一棵树,两朵大丫杈。” 但搜索枯肠也续不上下句。这时忽听背后有人续道:“春至苔为叶,冬来雪是 花。”两人来到江边,见一群白鸭扑入河中,嘎嘎欢叫,“才子”又禁不住高声 吟道:“一群好鸭婆,一同跳下河。”陌生人马上接道:“白毛浮绿水,红掌拨 清波。”两人上渡船过江,“才子”又在船头放声高吟:“两人同乘舟,去访欧 阳修。”陌生人微微一笑:“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羞)。”“才子”想了 一下,这才明白陌生人就是欧阳修,顿时羞得满脸通红。(生笑) 师(笑):这个故事真有趣!幸好让你讲了,否则还真是咱班的一大损失。 有能介绍创作背景的吗? 生:宋庆历五年,也就是 1045 年,范仲淹等人推行“庆历新政”失败被贬 职,欧阳修上书辩护,也被贬为滁州知州,在第二年写下这篇游记。 师:你记的真清楚
生:因为《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写于同一年,所以记的特别清楚。 师:你把知识编织成网络来记忆,我很欣赏!咱们鼓励一下(生鼓掌)。(课 件展示:创作背景内容略) 师:关于本课字词,你有自己的发现吗? 生:我说一个一字多义的发现。“日出而林霏开”的“霏”指雾气:在上 课《岳阳楼记》中,“若夫淫雨霏霏”的“霏”是“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师(赞许):很好!这两处都有注释,你能温故知新,并且从一字多义的角 度进行归纳,这个方法高明! 生(调皮地):老师,我的方法更“高明”! 师(惊喜状):噢!何以见得? 生:“太守归而宾客从也”的“归”是“回”的意思,课下没有注释,是我 自己琢磨出来的;“云归而岩穴暝”的“归”是“聚拢”的意思,是我从译文中 推断出来的。您说是不是“高明”些? 师(夸张地鸡啄米状):佩服,佩服!(生笑) 生:老师,我也会推断! 师(笑):不妨道来。 生1:我要说的是“秀”字。“蔚然而深秀者”的“秀”根据译文推断应该 是“秀丽”的意思:“佳木秀而繁阴”的“秀”就不用推断了,课下有注释(生 笑),是“茂盛、繁茂”的意思。 生2:还有“谓”字。“太守谓谁”的“谓”是“是”的意思,“太守自谓 也”的“谓”推断是“命名”的意思。 师:根据译文推断字词意思,这个方法不错,但有时译文是意译的,推断出 来的意思不一定准确,我们还要通过查阅工具书等途径来求证。 有从“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角度有所发现的吗? 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的“翼”,本义是“翅膀”,这里是“像鸟张 开翅膀”,应该是活用了。 师:的确如此
生:因为《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写于同一年,所以记的特别清楚。 师:你把知识编织成网络来记忆,我很欣赏!咱们鼓励一下(生鼓掌)。(课 件展示:创作背景 内容略) 师:关于本课字词,你有自己的发现吗? 生: 我说一个一字多义的发现。“日出而林霏开”的“霏”指雾气;在上一 课《岳阳楼记》中,“若夫淫雨霏霏”的“霏”是“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师(赞许):很好!这两处都有注释,你能温故知新,并且从一字多义的角 度进行归纳,这个方法高明! 生(调皮地):老师,我的方法更“高明”! 师(惊喜状):噢!何以见得? 生:“太守归而宾客从也”的“归”是“回”的意思,课下没有注释,是我 自己琢磨出来的;“云归而岩穴暝”的“归”是“聚拢”的意思,是我从译文中 推断出来的。您说是不是“高明”些? 师(夸张地鸡啄米状):佩服,佩服!(生笑) 生:老师,我也会推断! 师(笑):不妨道来。 生 1:我要说的是“秀”字。“蔚然而深秀者”的“秀”根据译文推断应该 是“秀丽”的意思;“佳木秀而繁阴”的“秀”就不用推断了,课下有注释(生 笑),是“茂盛、繁茂”的意思。 生 2:还有“谓”字。“太守谓谁”的“谓”是“是”的意思,“太守自谓 也”的“谓”推断是“命名”的意思。 师:根据译文推断字词意思,这个方法不错,但有时译文是意译的,推断出 来的意思不一定准确,我们还要通过查阅工具书等途径来求证。 有从“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角度有所发现的吗? 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的“翼”,本义是“翅膀”,这里是“像鸟张 开翅膀”,应该是活用了。 师:的确如此
生:“负者歌于途”的“负者”课文注释是“背东西的人”,现代汉语里不 是这个意思。班长和我下棋,每次赢了就自称是“胜者”,笑我是“负者”。(生 笑) 师(笑):有意思。现代汉语里的“负者”指输了的一方,祝愿你早日从“负 者”变成“胜者”。(生笑) 老师也有自己的发现,我可以说吗? 生(回敬):您可真会说话,我们不能不让您说了。(生笑) 师(笑):好!恭敬不如从命,大家请看一—(课件展示:字词积累内容 略) 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需要补充好笔记。 【点评:有两处值得一提:其一,在学生回答“唐宋八大家”和创作背景时, 教师敏锐捕捉到学生成果后的“奥妙”,并十分及时地为学生搭建表现平台:其 二,虽然学生讲故事占用了一些时间,但此举极大地保护和激励了学生的探究热 情,课堂也因此掀起一个小小的高潮,这远比单纯教几个知识点具有意义。】 拍我的电影一一学习精巧结构 师(神秘状):告诉你们一个秘密 般人我不告诉一一老师曾经尝试学 导演,后来发现有张艺谋、冯小刚挡着,就赶紧改行教书了(生笑)。不过也不 遗憾,我现在极有可能是导演中最会教书的,教书中最会导演的(生笑)。接下 来,我们来学拍电影。 (课件展示:五个典型画面,分别是全景、远景、中景、近景和特写,配有 全景、远景等字样。) 师:如果隐去画面上的提示,你能说出这些画面分别属于全景、远景等哪个 类型吗? 生:能! 师:好,老师完全相信。请大家看文章第一段的前四句,你会把哪个景物拍 成哪个类型的画面?(生思考,交流。) 师:下面按景物出场的先后顺序,请你开拍 生1:我把第1句拍成全景,把滁州城和周围的山拍到一起。 生2(质疑):那你站到哪儿拍呀?(生笑)
生:“负者歌于途”的“负者”课文注释是“背东西的人”,现代汉语里不 是这个意思。班长和我下棋,每次赢了就自称是“胜者”,笑我是“负者”。(生 笑) 师(笑):有意思。现代汉语里的“负者”指输了的一方,祝愿你早日从“负 者”变成“胜者”。(生笑) 老师也有自己的发现,我可以说吗? 生(回敬):您可真会说话,我们不能不让您说了。(生笑) 师(笑):好!恭敬不如从命,大家请看——(课件展示:字词积累 内容 略) 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需要补充好笔记。 【点评:有两处值得一提:其一,在学生回答“唐宋八大家”和创作背景时, 教师敏锐捕捉到学生成果后的“奥妙”,并十分及时地为学生搭建表现平台;其 二,虽然学生讲故事占用了一些时间,但此举极大地保护和激励了学生的探究热 情,课堂也因此掀起一个小小的高潮,这远比单纯教几个知识点具有意义。】 ↘拍我的电影——学习精巧结构 师(神秘状):告诉你们一个秘密——一般人我不告诉——老师曾经尝试学 导演,后来发现有张艺谋、冯小刚挡着,就赶紧改行教书了(生笑)。不过也不 遗憾,我现在极有可能是导演中最会教书的,教书中最会导演的(生笑)。接下 来,我们来学拍电影。 (课件展示:五个典型画面,分别是全景、远景、中景、近景和特写,配有 全景、远景等字样。) 师:如果隐去画面上的提示,你能说出这些画面分别属于全景、远景等哪个 类型吗? 生:能! 师:好,老师完全相信。请大家看文章第一段的前四句,你会把哪个景物拍 成哪个类型的画面?(生思考,交流。) 师:下面按景物出场的先后顺序,请你开拍。 生 1:我把第 1 句拍成全景,把滁州城和周围的山拍到一起。 生 2(质疑):那你站到哪儿拍呀?(生笑)
生1:坐直升飞机呀!(生笑) 师:有道理,现在拍电影动用直升机还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生3:我把“西南诸峰”拍成远景,站在东北诸峰拍,节约拍摄成本。(生 笑) 生4:我拍“琅琊山”,范围小一些,就拍成中景 生5:我把“酿泉”拍成近景 师:有适合拍成特写的吗? 生6:醉翁亭 生7:醉翁亭上的“醉翁亭”三个字。 生6:课文里没说有这三个字,还是把醉翁亭拍成特写。 生7:课文里也没说没有这三个字啊!(生笑) 师(笑):你们的意思其实是一样的,就是在画面中要重点突出“醉翁亭” 这个主角,对不?(生点头) 拍到这里,你发现了这段文字的写作顺序吗? 生1:空间顺序 生2:由远到近的顺序。 师:对。默读第一段的后半部分,看看写了什么。(生默读) 生1:写了“作亭者”和“名之者” 生2:还有取名“醉翁亭”的原因。 (课件展示——第1段,引入:环滁皆山→琅岈山→酿泉→亭名的由来) 师:同学们看屏幕提示,试背第1段 (生看提示,试背第1段) 师:刚才的拍摄不过是在口头上,现在我们动真格的一一有请四个小组分别 表演第3段的部分内容,老师亲自担任摄影师。(生鼓掌) (四个小组轮番上台表演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老师拍摄
生 1:坐直升飞机呀!(生笑) 师:有道理,现在拍电影动用直升机还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生 3:我把“西南诸峰”拍成远景,站在东北诸峰拍,节约拍摄成本。(生 笑) 生 4:我拍“琅琊山”,范围小一些,就拍成中景。 生 5:我把“酿泉”拍成近景。 师:有适合拍成特写的吗? 生 6:醉翁亭。 生 7:醉翁亭上的“醉翁亭”三个字。 生 6:课文里没说有这三个字,还是把醉翁亭拍成特写。 生 7:课文里也没说没有这三个字啊!(生笑) 师(笑):你们的意思其实是一样的,就是在画面中要重点突出“醉翁亭” 这个主角,对不?(生点头) 拍到这里,你发现了这段文字的写作顺序吗? 生 1:空间顺序。 生 2:由远到近的顺序。 师:对。默读第一段的后半部分,看看写了什么。(生默读) 生 1:写了“作亭者”和“名之者”。 生 2:还有取名“醉翁亭”的原因。 (课件展示──第 1 段,引入:环滁皆山→琅岈山→酿泉→亭名的由来) 师:同学们看屏幕提示,试背第 1 段。 (生看提示,试背第 1 段) 师:刚才的拍摄不过是在口头上,现在我们动真格的——有请四个小组分别 表演第 3 段的部分内容,老师亲自担任摄影师。(生鼓掌) (四个小组轮番上台表演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老师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