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由一个前后径为20mm的单球面折光体构成 B.节点在球形界面后5mm处,后主焦点在折光体后极 C.在折光效果上与未经调节的正常眼相同,但较简单 D.正好能使6m以内物体发出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 E.利用它可方便算出不同远近物体在视网膜上像的大小 38.临床上较为多见的色盲是 A.红色盲 绿色盲 C.红色盲和绿色盲 D.黄色盲和蓝色盲 E.黄色盲 39.下列有关色盲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全色盲较多,呈单色视觉 B.部分色盲相对少见,为缺乏对某种颜色的辨别能力 C.部分色盲中最多见的是蓝色盲 D.部分色盲中最少见的是红色盲和绿色盲 E.色盲绝大多数由遗传因素引起 0.下列关于远视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近点比正视眼近 B.看远物时不需要调节 C.眼球前后径过短 D.可用柱面镜矫正 E.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太强 41.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中需要光照的是 A.全反型视黄醛转变成全反型视黄醇 B.全反型视黄醛转变成11顺视黄醛 C.全反型视黄醇转变成11-顺视黄醇 D.视黄醛与视蛋白合成视紫红质 E.视蛋白和视黄醛分离 42.下列关于近视的叙述,正确的是 A.眼球前后径过短 B.近点大于正视眼 C.平行光线聚焦于视网膜后 D.可用凹透镜纠正 E.眼的折光力过弱 43.乘电梯上升时可反射性引起四肢的 A.伸肌紧张抑制,下肢屈曲 B.伸肌紧张加强,下肢伸直 C.屈肌紧张抑制,下肢伸直 03
203 A. 由一个前后径为 20 mm 的单球面折光体构成 B. 节点在球形界面后 5 mm 处,后主焦点在折光体后极 C. 在折光效果上与未经调节的正常眼相同,但较简单 D. 正好能使 6 m 以内物体发出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 E. 利用它可方便算出不同远近物体在视网膜上像的大小 38. 临床上较为多见的色盲是 A. 红色盲 B. 绿色盲 C. 红色盲和绿色盲 D. 黄色盲和蓝色盲 E. 黄色盲 39. 下列有关色盲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全色盲较多,呈单色视觉 B. 部分色盲相对少见,为缺乏对某种颜色的辨别能力 C. 部分色盲中最多见的是蓝色盲 D. 部分色盲中最少见的是红色盲和绿色盲 E. 色盲绝大多数由遗传因素引起 40. 下列关于远视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近点比正视眼近 B. 看远物时不需要调节 C. 眼球前后径过短 D. 可用柱面镜矫正 E. 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太强 41. 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中需要光照的是 A. 全反型视黄醛转变成全反型视黄醇 B. 全反型视黄醛转变成 11-顺视黄醛 C. 全反型视黄醇转变成 11-顺视黄醇 D. 视黄醛与视蛋白合成视紫红质 E. 视蛋白和视黄醛分离 42. 下列关于近视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眼球前后径过短 B. 近点大于正视眼 C. 平行光线聚焦于视网膜后 D. 可用凹透镜纠正 E. 眼的折光力过弱 43. 乘电梯上升时可反射性引起四肢的 A. 伸肌紧张抑制,下肢屈曲 B. 伸肌紧张加强,下肢伸直 C. 屈肌紧张抑制,下肢伸直
D.伸肌和屈肌紧张都加强,下肢无姿势改变 E.伸肌和屈肌紧张都抑制,下肢无姿势改变 44.人眼近点的远近主要决定于 A.空气-角膜界面 B.晶状体弹性 C.角膜曲度 D.瞳孔直径 E.眼球前后径 45.使平行光线聚集于视网膜前方的眼称为 A.远视眼 B.散光眼 C.近视眼 D.正视眼 E.老花眼 视觉通路中的第一级感觉神经元是 A.神经节细胞 B.水平细胞 C.无长突细胞 D.双极细胞 E.视锥与视杆细胞 47.正常人耳能感受的振动频率范围为 A.20~20000Hz B.200~20000Hz C.1000~20000Hz D.2000~20000Hz E.10000~20000Hz 48.听阈是指 A.某一频率的声波刚能引起鼓膜疼痛的最小强度 B.所有频率的声波刚能引起鼓膜疼痛的平均强度 C.某一频率的声波刚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强度 D.所有频率的声波刚能引起听觉的平均强度 E.某一频率的声波刚能引起听觉的平均强度 49.下列有关基底膜振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卵圆窗膜内移时,前庭膜上移,圆窗膜内移 B.卵圆窗膜内移时,基底膜下移,圆窗膜外移 C.卵圆窗膜内移时,基底膜上移,圆窗膜内移 D.卵圆窗膜外移时,前庭膜下移,圆窗膜外移 E.卵圆窗膜外移时,基底膜下移,圆窗膜内移 0.最大可听阈是指 A.能引起听觉的某一声频的最大强度 B.能引起听觉的任何频率的最大强度 C.能引起听觉的某一声频的最小强度 D.能引起鼓膜破裂的某一声频的最小强度
204 D. 伸肌和屈肌紧张都加强,下肢无姿势改变 E. 伸肌和屈肌紧张都抑制,下肢无姿势改变 44. 人眼近点的远近主要决定于 A. 空气-角膜界面 B. 晶状体弹性 C. 角膜曲度 D. 瞳孔直径 E. 眼球前后径 45. 使平行光线聚集于视网膜前方的眼称为 A. 远视眼 B. 散光眼 C. 近视眼 D. 正视眼 E. 老花眼 46. 视觉通路中的第一级感觉神经元是 A. 神经节细胞 B. 水平细胞 C. 无长突细胞 D. 双极细胞 E. 视锥与视杆细胞 47. 正常人耳能感受的振动频率范围为 A. 20~20000 Hz B. 200~20000 Hz C. 1000~20000 Hz D. 2000~20000 Hz E . 10000~20000 Hz 48. 听阈是指 A. 某一频率的声波刚能引起鼓膜疼痛的最小强度 B. 所有频率的声波刚能引起鼓膜疼痛的平均强度 C. 某一频率的声波刚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强度 D. 所有频率的声波刚能引起听觉的平均强度 E. 某一频率的声波刚能引起听觉的平均强度 49. 下列有关基底膜振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卵圆窗膜内移时,前庭膜上移,圆窗膜内移 B. 卵圆窗膜内移时,基底膜下移,圆窗膜外移 C. 卵圆窗膜内移时,基底膜上移,圆窗膜内移 D. 卵圆窗膜外移时,前庭膜下移,圆窗膜外移 E. 卵圆窗膜外移时,基底膜下移,圆窗膜内移 50. 最大可听阈是指 A. 能引起听觉的某一声频的最大强度 B. 能引起听觉的任何频率的最大强度 C. 能引起听觉的某一声频的最小强度 D. 能引起鼓膜破裂的某一声频的最小强度
E.能引起听觉同时还会引起鼓膜疼痛的声音强度 51.当耳蜗受到声音刺激时,在耳蜗及附近结构记录到一种具有交流性质的电变化是 A.耳蜗内电位 B.内淋巴电位 C.听神经动作电位 微音器电位 E.毛细胞内电位 2.能引起耳蜗底部的基底膜产生最大振幅的是 A.高强度声波 B.低强度声波 C.高频声波 D.中频声波 E.低频声波 53.下列关于骨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指经过骨链的传导途径 B.敏感性与气传导基本相同 C.在正常声波传导中作用很小 D.中耳病变时常受损害 E.耳蜗病变时通常不受损 54.下列关于耳蜗内电位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正电位,约160mV B.内淋巴中蓄积大量Na C.是毛细胞上Na-K泵活动的结果 D.毛细胞顶端膜内外电位差特别大 E.对缺氧和哇巴因不敏感 55.声波由鼓膜经听骨链到达卵圆窗膜时,振动的 A.压强增大,振幅不变 B.压强增大,振幅减小 C.压强增大,振幅增大 D.压强减小,振幅减小 E.压强减小,振幅不变 6.耳蜗血管纹的主要作用是 A.营养基底膜 B.产生外淋巴 C.吸收内淋巴 D.缓冲蜗管内压力变化 E.产生和维持蜗管内正电位 57.耳蜗微音器电位 A.其频率、幅度与声波一致 B.易发生疲劳 C.易发生适应现象 D.有一定的阈值 E.是单一毛细胞感受器电位 58.晕船是由于下列哪一部位的感受器受到过度刺激所引起? A.外、后半规管 B.上、外半规管 C.上、后半规管 D.椭圆囊 E.球囊 9.前庭器官中各类毛细胞的适宜刺激是
205 E. 能引起听觉同时还会引起鼓膜疼痛的声音强度 51. 当耳蜗受到声音刺激时,在耳蜗及附近结构记录到一种具有交流性质的电变化是 A. 耳蜗内电位 B. 内淋巴电位 C. 听神经动作电位 D. 微音器电位 E. 毛细胞内电位 52. 能引起耳蜗底部的基底膜产生最大振幅的是 A. 高强度声波 B. 低强度声波 C. 高频声波 D. 中频声波 E. 低频声波 53. 下列关于骨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是指经过骨链的传导途径 B. 敏感性与气传导基本相同 C. 在正常声波传导中作用很小 D. 中耳病变时常受损害 E. 耳蜗病变时通常不受损 54. 下列关于耳蜗内电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是正电位,约 160 mV B. 内淋巴中蓄积大量 Na+ C. 是毛细胞上 Na+ -K+ 泵活动的结果 D. 毛细胞顶端膜内外电位差特别大 E. 对缺氧和哇巴因不敏感 55. 声波由鼓膜经听骨链到达卵圆窗膜时,振动的 A. 压强增大,振幅不变 B. 压强增大,振幅减小 C. 压强增大,振幅增大 D. 压强减小,振幅减小 E. 压强减小,振幅不变 56. 耳蜗血管纹的主要作用是 A. 营养基底膜 B. 产生外淋巴 C. 吸收内淋巴 D. 缓冲蜗管内压力变化 E. 产生和维持蜗管内正电位 57. 耳蜗微音器电位 A. 其频率、幅度与声波一致 B. 易发生疲劳 C. 易发生适应现象 D. 有一定的阈值 E. 是单一毛细胞感受器电位 58. 晕船是由于下列哪一部位的感受器受到过度刺激所引起? A. 外、后半规管 B. 上、外半规管 C. 上、后半规管 D. 椭圆囊 E. 球囊 59. 前庭器官中各类毛细胞的适宜刺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