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别离》讲课稿 课前的话 同学们早上好!我们今天的语文课就要开始了,今天要学习的内 容是我国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写的《今别离》,诗歌文档已经发在钉 钉群里面了,相信大家都有看过。 刚才大家听到的乐曲是日本著名作曲家久石让为宫崎骏的动画 片《千与千寻》所做的主题曲《 Aways With Me》,久石让的音乐真的 是太有日本风格了,纯净、简单、唯美,听他的音乐,让我们产生对 日本悠远的联想 日本是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国度,它与我国文化上的联系异 常密切。春天到了,暮春时节,到日本著名的城市神户看樱花,那简 直是人生的一大享受 我为什么在讲黄遵宪的诗歌之前讲关于日本的事情呢? 因为他跟日本有着非常深切的关系,他是清政府派出的第一任驻 日外交官—一驻日参赞。在日本期间,他写下了著名的《日本国志》, 被日本史学界评为“最有风度、最有教养的外交家”。 黄遵宪是在日本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结集成为《日本杂 事诗》。这部诗集不仅在我国非常著名,在日本也非常受欢迎。 这里有一个故事很能说明他是怎样受日本友人看重的 1880年,日本友人源辉声先生在征得黄遵宪同意后,把《日本 杂事诗》的部分原稿,埋藏在东京墨江畔的家里,由黄遵宪题写了“日 本杂事诗最初稿冢”九个字,刻石竖碑,作为中日两国人民永久友谊 的象征 碑石上还刻着黄遵宪的两句诗:一卷诗兮一抔土,诗与土兮共千 古。同时还有源辉声先生和的诗:诗有灵兮土亦香,我愿与丽句兮永 为邻 源辉声先生逝世后,安葬于东京都北部的平林寺,诗冢也被迁到 该处。这件事成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一段动人的佳话 关于黄遵宪与日本的关系我们就介绍到这里。下面我们进入正题
《今别离》讲课稿 一.课前的话 同学们早上好!我们今天的语文课就要开始了,今天要学习的内 容是我国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写的《今别离》,诗歌文档已经发在钉 钉群里面了,相信大家都有看过。 刚才大家听到的乐曲是日本著名作曲家久石让为宫崎骏的动画 片《千与千寻》所做的主题曲《Aways With Me》,久石让的音乐真的 是太有日本风格了,纯净、简单、唯美,听他的音乐,让我们产生对 日本悠远的联想…… 日本是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国度,它与我国文化上的联系异 常密切。春天到了,暮春时节,到日本著名的城市神户看樱花,那简 直是人生的一大享受。 我为什么在讲黄遵宪的诗歌之前讲关于日本的事情呢? 因为他跟日本有着非常深切的关系,他是清政府派出的第一任驻 日外交官——驻日参赞。在日本期间,他写下了著名的《日本国志》, 被日本史学界评为“最有风度、最有教养的外交家”。 黄遵宪是在日本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结集成为《日本杂 事诗》。这部诗集不仅在我国非常著名,在日本也非常受欢迎。 这里有一个故事很能说明他是怎样受日本友人看重的。 1880 年,日本友人源辉声先生在征得黄遵宪同意后,把《日本 杂事诗》的部分原稿,埋藏在东京墨江畔的家里,由黄遵宪题写了“日 本杂事诗最初稿冢”九个字,刻石竖碑,作为中日两国人民永久友谊 的象征。 碑石上还刻着黄遵宪的两句诗:一卷诗兮一抔土,诗与土兮共千 古。同时还有源辉声先生和的诗:诗有灵兮土亦香,我愿与丽句兮永 为邻。 源辉声先生逝世后,安葬于东京都北部的平林寺,诗冢也被迁到 该处。这件事成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一段动人的佳话。 关于黄遵宪与日本的关系我们就介绍到这里。下面我们进入正题
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简单了解黄遵宪的诗歌创作理念 2对黄遵宪的故居人境庐做一些介绍,重点介绍里面的四副对联, 加深我们对黄遵宪的了解 3解读课文《今别离》的内容; 4分析一下《今别离》的艺术特色 5概括介绍黄遵宪诗界革命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 6课外拓展:拿黄遵宪的《今别离》与当时被誉为晚清诗坛巨擘 的王闿运所创作的同题作品《今别离》进行比较,来加深对黄遵宪诗 歌创作特点的了解; 7.布置课余作业一—一道简单的诗歌理解题。 明天星期四与星期六对调,休息,我准备了一套2018年中国诗 词大会的选择题发给大家,作为周末作业,最迟下周一公布答案,大 家也可以在网上自己找答案校对。 二黄遵宪和他的诗界革命 黄遵宪,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广东梅州人,假如你去梅州旅 游,或者你是梅州人,到了梅州,建议你去黄遵宪故居人境庐看看, 可以直观地加深你对黄遵宪的理解。 他著有《人镜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喜欢把新 事物写进诗歌里,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他被公认为晩清“诗界 革命的一面旗帜”,主张“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杂感》),提 倡诗歌创作要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他的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 他的《人境庐诗草》风格清新,一扫旧体诗的陈腐暮气,真实生 动地记录了晚清绝大多数重大历史事件,因此生前即有晚清“诗史” 之誉。 黄遵宪对我国诗歌体裁的革新贡献非常大。我们讲《今别离》目 的就是要通过这首诗,看出黄遵宪在变革旧诗歌,开创新境界上做出 的贡献
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简单了解黄遵宪的诗歌创作理念; 2.对黄遵宪的故居人境庐做一些介绍,重点介绍里面的四副对联, 加深我们对黄遵宪的了解; 3.解读课文《今别离》的内容; 4.分析一下《今别离》的艺术特色; 5.概括介绍黄遵宪诗界革命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 6.课外拓展:拿黄遵宪的《今别离》与当时被誉为晚清诗坛巨擘 的王闿运所创作的同题作品《今别离》进行比较,来加深对黄遵宪诗 歌创作特点的了解; 7.布置课余作业——一道简单的诗歌理解题。 明天星期四与星期六对调,休息,我准备了一套 2018 年中国诗 词大会的选择题发给大家,作为周末作业,最迟下周一公布答案,大 家也可以在网上自己找答案校对。 二.黄遵宪和他的诗界革命 黄遵宪,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广东梅州人,假如你去梅州旅 游,或者你是梅州人,到了梅州,建议你去黄遵宪故居人境庐看看, 可以直观地加深你对黄遵宪的理解。 他著有《人镜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喜欢把新 事物写进诗歌里,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他被公认为晚清“诗界 革命的一面旗帜”,主张“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杂感》),提 倡诗歌创作要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他的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 他的《人境庐诗草》风格清新,一扫旧体诗的陈腐暮气,真实生 动地记录了晚清绝大多数重大历史事件,因此生前即有晚清“诗史” 之誉。 黄遵宪对我国诗歌体裁的革新贡献非常大。我们讲《今别离》目 的就是要通过这首诗,看出黄遵宪在变革旧诗歌,开创新境界上做出 的贡献
三介绍人境庐里面的四幅对联 人境庐是黄遵宪的故居,他非常用心地营建这所建筑风格独特, 明显带有西洋建筑特色的别墅、花园,在那里度过他的晚年 人境庐的门匾是日本友人,著名汉学家和书法家大域成濑温先生 题赠的,这又一次看出黄遵宪在日本文人学者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人境庐的得名来自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大家都 很熟悉,这很能看出主人的人生情怀。 它大门的对联“结庐在人境,步履随春风”是集前人诗句而成的 进一步向人们表明了主人的情趣。黄遵宪是一个积极进取的人,在政 治上他不遗余力,促进变法;他又是一个很懂得生活的人,被贬斥后, 他安居故乡,整理典籍,创作诗歌,以诗人的情怀对待生活。“步履 随春风”,大概就是这种生活的写照。人境庐吸引了很多人去那里参 观 这是人境庐里面花园边的一个亭子,取名“息亭”,有点归去来 兮的味道。陶渊明对黄遵宪的影响看起来是不小的。亭柱上有一副对 联: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从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长 江。从这幅对联可以看出花园环境的优雅,以及主人情怀的幽雅。 “五步楼、十步阁”出自《阿房宫赋》“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百步长江”是指相距百步远的长江—梅江,梅州的母亲河。 这个楼房是著名的无壁楼,最能看出黄遵宪对西方建筑的借鉴 它四面没有砌墙,全部装上玻璃窗,这在清朝末年是很难想象的。单 单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黄遵宪对西洋文化、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那 是非常深的 无壁楼有两副对联值得了解:第一幅是黄遵宪自题无壁楼联:万 象涵归方丈室,四围遍列自家山。它虽无壁,却能够包含万象,主人 心胸异常宽广。“方丈室”,大家可以联系一下归有光的《项脊轩志》: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中国古典文学名篇中的典故,黄遵宪都是信 手拈来,运用自如,准确、生动地表达了他的情怀,非常了不起。 无壁楼另有一幅对联,是黄遵宪的冋乡,梅州蕉岭县人丘逢甲撰
三.介绍人境庐里面的四幅对联 人境庐是黄遵宪的故居,他非常用心地营建这所建筑风格独特, 明显带有西洋建筑特色的别墅、花园,在那里度过他的晚年。 人境庐的门匾是日本友人,著名汉学家和书法家大域成濑温先生 题赠的,这又一次看出黄遵宪在日本文人学者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人境庐的得名来自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大家都 很熟悉,这很能看出主人的人生情怀。 它大门的对联“结庐在人境,步履随春风”是集前人诗句而成的。 进一步向人们表明了主人的情趣。黄遵宪是一个积极进取的人,在政 治上他不遗余力,促进变法;他又是一个很懂得生活的人,被贬斥后, 他安居故乡,整理典籍,创作诗歌,以诗人的情怀对待生活。“步履 随春风”,大概就是这种生活的写照。人境庐吸引了很多人去那里参 观。 这是人境庐里面花园边的一个亭子,取名“息亭”,有点归去来 兮的味道。陶渊明对黄遵宪的影响看起来是不小的。亭柱上有一副对 联: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从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长 江。从这幅对联可以看出花园环境的优雅,以及主人情怀的幽雅。 “五步楼、十步阁”出自《阿房宫赋》“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百步长江”是指相距百步远的长江——梅江,梅州的母亲河。 这个楼房是著名的无壁楼,最能看出黄遵宪对西方建筑的借鉴。 它四面没有砌墙,全部装上玻璃窗,这在清朝末年是很难想象的。单 单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黄遵宪对西洋文化、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那 是非常深的。 无壁楼有两副对联值得了解:第一幅是黄遵宪自题无壁楼联:万 象涵归方丈室,四围遍列自家山。它虽无壁,却能够包含万象,主人 心胸异常宽广。“方丈室”,大家可以联系一下归有光的《项脊轩志》: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中国古典文学名篇中的典故,黄遵宪都是信 手拈来,运用自如,准确、生动地表达了他的情怀,非常了不起。 无壁楼另有一幅对联,是黄遵宪的同乡,梅州蕉岭县人丘逢甲撰
题的:陆沉欲借舟权住,天问翻无壁受呵。这副对联运用了很多的典 故,表现了丘逢甲对黄遵宪遭遇的不平,内容极其丰富。如何深入理 解这副对联,这里我不做讲解,大家可以课后看我提供的课件。 丘逢甲:1864——-1912年,黄遵宪同乡,广东梅县蕉岭人, 著名爱国主义诗人。著有《岭云海日楼诗抄》,梁启超称他为晚清 “诗界革命之巨子”。 上联含蓄地表达了对居室主人黄遵宪被罢归遭遇的同情。 “陆沉”比喻隐居。典出《庄子·则阳》:“方且与世违而心不屑 与之俱,是陆沉者也。”“借舟”,用《南史·张融传》“权牵小船 于岸上住”的故事。一个“权”字,运用准确,将作者与主人对 时局的无奈一泄无遗。 下联以黄遵宪喻屈原,因为政治理念而遭放逐,满腔悲愤无 处倾诉,想写下他的质问,却没有墙壁可以承受。 王逸《楚辞章句》:屈原行吟泽畔,见楚先王庙堂所绘天地 山川、神灵圣贤、怪物行事的壁画,“因书其壁,呵而问之”,写 下了《天问》。作者以古讽今,替黄遵宪抒愦懑,“无壁”二字, 体现了失意人心头郁结的愁怅感情 联语语岀惊人,想象奇特,思接千载,巧妙化用旧典而赋予 了丰富的新意。作者洞悉书房主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报国无 门的痛苦,所以言语之间,充满了质疑和悲愤。对仗虽不是十分 工切,但是感情异常沉痛,思想特别深刻。 串讲课文 对人境庐的介绍就到这里,下面我们进入课文的内容 先听我把作品读一遍: 今别离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有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题的:陆沉欲借舟权住,天问翻无壁受呵。这副对联运用了很多的典 故,表现了丘逢甲对黄遵宪遭遇的不平,内容极其丰富。如何深入理 解这副对联,这里我不做讲解,大家可以课后看我提供的课件。 丘逢甲:1864——1912 年,黄遵宪同乡,广东梅县蕉岭人, 著名爱国主义诗人。著有《岭云海日楼诗抄》,梁启超称他为晚清 “诗界革命之巨子”。 上联含蓄地表达了对居室主人黄遵宪被罢归遭遇的同情。 “陆沉”比喻隐居。典出《庄子·则阳》:“方且与世违而心不屑 与之俱,是陆沉者也。”“借舟”,用《南史·张融传》“权牵小船 于岸上住”的故事。一个“权”字,运用准确,将作者与主人对 时局的无奈一泄无遗。 下联以黄遵宪喻屈原,因为政治理念而遭放逐,满腔悲愤无 处倾诉,想写下他的质问,却没有墙壁可以承受。 王逸 《楚辞章句》:屈原行吟泽畔,见楚先王庙堂所绘天地 山川、神灵圣贤、怪物行事的壁画,“因书其壁,呵而问之”,写 下了《天问》。作者以古讽今,替黄遵宪抒愤懑,“无壁”二字, 体现了失意人心头郁结的愁怅感情。 联语语出惊人,想象奇特,思接千载,巧妙化用旧典而赋予 了丰富的新意。作者洞悉书房主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报国无 门的痛苦,所以言语之间,充满了质疑和悲愤。对仗虽不是十分 工切,但是感情异常沉痛,思想特别深刻。 三.串讲课文 对人境庐的介绍就到这里,下面我们进入课文的内容—— 先听我把作品读一遍: 今别离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有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飞轻气球。 1.对题目及作品主要内容的理解。 《今别离》出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是乐府旧题。作者把“当 代的离别”与“古代的离别”作对比,巧妙地将近代出现的新事物, 与传统思妇游子题材融为一体,以离别之苦写新事物和科学技术的昌 明,又以科学技术的昌明,表现近现代人物在离别观上的新认识 新时代新事物进入传统诗歌,带给人们全新的阅读体验,现代气 息扑面而来。这是《今别离》突出的时代意义。 2.第一层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 这一层可以有两个鉴赏点。 第一个鉴赏点:首句比喻手法的运用。 诗人落笔就把无形的离愁与轮子转动的联系起来,生动地表达出 面对轮船离去时,内心千万重的忧愁。“别肠”虽然是一个形象性很 强的词语,却只有抽象的含义,它是无形的;诗人把它跟轮船双轮的 转动联系起来,化无形为有形,就产生了很强的感染力 第二个鉴赏点:用新事物表达新观念 “轮船”是当时西方出现不久的新事物,我国还很少人见过,特 别的新奇。它转动特别快,“一刻万周”更是对于现代速度传神的描 绘。诗人一落笔就打破传统的时空观念,引进了新奇先进的、现代化 的交通工具,对人们的内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也拓宽了人的视野, 使诗歌的境界焕然一新。 黄遵宪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的诗歌追求在诗歌的开 头就显示出来了,他非常成功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飞轻气球。 1.对题目及作品主要内容的理解。 《今别离》出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是乐府旧题。作者把“当 代的离别”与“古代的离别”作对比,巧妙地将近代出现的新事物, 与传统思妇游子题材融为一体,以离别之苦写新事物和科学技术的昌 明,又以科学技术的昌明,表现近现代人物在离别观上的新认识。 新时代新事物进入传统诗歌,带给人们全新的阅读体验,现代气 息扑面而来。这是《今别离》突出的时代意义。 2.第一层: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 这一层可以有两个鉴赏点。 第一个鉴赏点:首句比喻手法的运用。 诗人落笔就把无形的离愁与轮子转动的联系起来,生动地表达出 面对轮船离去时,内心千万重的忧愁。“别肠”虽然是一个形象性很 强的词语,却只有抽象的含义,它是无形的;诗人把它跟轮船双轮的 转动联系起来,化无形为有形,就产生了很强的感染力。 第二个鉴赏点:用新事物表达新观念。 “轮船”是当时西方出现不久的新事物,我国还很少人见过,特 别的新奇。它转动特别快,“一刻万周”更是对于现代速度传神的描 绘。诗人一落笔就打破传统的时空观念,引进了新奇先进的、现代化 的交通工具,对人们的内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也拓宽了人的视野, 使诗歌的境界焕然一新。 黄遵宪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的诗歌追求在诗歌的开 头就显示出来了,他非常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