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子的小河边……在那浓雾弥漫的黑暗时代,鲁迅先生在那里开始磨砺他的剑 锋,终生把持它,划破黑暗,露出曙光。今天我决定要去瞻仰磨剑的圣地 湖水轻轻地拍岸,像是赞同我的决心,天空也对我显出无可奈何的气色。七点钟 我们就从北山下乘车前去。这时云雾渐渐稀散,清风吹送着月桂的芳香,阳光从 薄云后面透射出来,像放下轻轻的纱帐,爱护似的,笼罩着大地。 汽车一转弯,将要到钱塘江大桥了,我看见髙大的六和塔,岿然坐在林木蓊郁的 山岗上,背负着远山与高空,下临浩渺的白水,气象非常雄伟 在髙楼钱塘江大桥有两层,底层走火车,上层走汽车,因此说像髙楼一样的大桥。 样的大桥上,俯看江水,像一条潇洒的阔带,从西面群山之下,一撇而来,越 流越宽,向东长逝,到眼睛所能见到的尽头,水和云都融合成一片混沌 山川的壮丽和我心里正在思想的巨人形象,也融合在一起。 车在奔驰,风在欢笑,将要成熟的晚稻,沉沉地压在整片大地上。远处是重重叠 叠、连绵不断的山峰,山峰青得像透明的水晶,可又不那么沉静,我们的车子奔 跑着,远山也像一起一伏的跟着赛跑;萧山、河桥,刚刚落到眼前,却又远远退 到车的后面。 中午到了绍兴城 我们走在青石铺成的古老的街道上,心情是这样严肃又欢愉,眼睛四处张望,处 处都像有生动的故事在牵引人。 片粉墙反映着白日的光辉。新台门的门口簇拥着一群红领巾。他们一看到新来 的客人,便又簇拥过来,牵牵客人的衣袖,抚弄客人的围巾,亲密地交谈,并争 先要领路。我就和这些孩子们一道拥进了黑漆的大门。 这是一座古老朴素的房屋,空阒无人,可是,这方桌,这条台,这窗前的一把椅 子都告诉了我们许多故事,就是在这座房子里,鲁迅先生幼年和农民儿子结成朋 友;在父亲的病中分担了母亲的忧愁;从这里他认识了封建社会的欺骗与毒辣; 被侮辱与损害的究竟是哪一些人!十七岁的时候,在一个刮风下雨的早晨,带了 点简单的行装,辞别了母亲,走出这座黑漆大门,奔向他一生战斗的长途 百草园是芳草萋萋的后院。这是幼年鲁迅的乐园。孩子们在园里跑着,笑着,在 那儿寻觅,可还有像人形一样的何首乌?他们又围在亭子旁边,仰着头,望着塑 像;孩子们的脸,像朝阳照耀下初开的百合花,眼睛像星星一样的明亮,亮着无 限亲切爱慕的光。 座曲折如画的小石桥把我和孩子们引到三味书屋。书房里的陈设,正像鲁迅先 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的一样,正中的书桌上,现在还放着寿老先生手 抄的唐诗。好像这儿刚刚放学,老先生和学生们都吃饭去了。 今天,我们的孩子,有了明亮的课室,有了大片的草地,还有细沙铺成的球场。 他们有了自由广阔的天地。我这样想着。突然在脑中出现一座勇士的雕像: 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我抚摸着身边一个孩子的头发,心中油然生出感激的深情。 我正在默默地寻思,一只小手伸过来了,又一只,又一只。原来时间已经不早 他们要整队回去了。我们热情地握手,说着:我们还要见面。 回来的路上,我们让车在河边慢慢开行。在静静的黄昏里,发光的小河上,滑着 只乌篷船。船尾坐着一个农民,戴着毡帽,有节奏地划动一根大桨。河岸上 有时是稻田,有时又是开着红花、黄花的青草地,草地上有一群牧童在放牛,牛 背平得像一块石板,牧童从牛角间爬上爬下,牛万般温存地驯服着 我不知道这可就是著名的山阴道?
篮子的小河边……在那浓雾弥漫的黑暗时代,鲁迅先生在那里开始磨砺他的剑 锋,终生把持它,划破黑暗,露出曙光。今天我决定要去瞻仰磨剑的圣地。 湖水轻轻地拍岸,像是赞同我的决心,天空也对我显出无可奈何的气色。七点钟 我们就从北山下乘车前去。这时云雾渐渐稀散,清风吹送着月桂的芳香,阳光从 薄云后面透射出来,像放下轻轻的纱帐,爱护似的,笼罩着大地。 汽车一转弯,将要到钱塘江大桥了,我看见高大的六和塔,岿然坐在林木蓊郁的 山岗上,背负着远山与高空,下临浩渺的白水,气象非常雄伟。 在高楼钱塘江大桥有两层,底层走火车,上层走汽车,因此说像高楼一样的大桥。 一样的大桥上,俯看江水,像一条潇洒的阔带,从西面群山之下,一撇而来,越 流越宽,向东长逝,到眼睛所能见到的尽头,水和云都融合成一片混沌。 山川的壮丽和我心里正在思想的巨人形象,也融合在一起。 车在奔驰,风在欢笑,将要成熟的晚稻,沉沉地压在整片大地上。远处是重重叠 叠、连绵不断的山峰,山峰青得像透明的水晶,可又不那么沉静,我们的车子奔 跑着,远山也像一起一伏的跟着赛跑;萧山、河桥,刚刚落到眼前,却又远远退 到车的后面。 中午到了绍兴城。 我们走在青石铺成的古老的街道上,心情是这样严肃又欢愉,眼睛四处张望,处 处都像有生动的故事在牵引人。 一片粉墙反映着白日的光辉。新台门的门口簇拥着一群红领巾。他们一看到新来 的客人,便又簇拥过来,牵牵客人的衣袖,抚弄客人的围巾,亲密地交谈,并争 先要领路。我就和这些孩子们一道拥进了黑漆的大门。 这是一座古老朴素的房屋,空阒无人,可是,这方桌,这条台,这窗前的一把椅 子都告诉了我们许多故事,就是在这座房子里,鲁迅先生幼年和农民儿子结成朋 友;在父亲的病中分担了母亲的忧愁;从这里他认识了封建社会的欺骗与毒辣; 被侮辱与损害的究竟是哪一些人!十七岁的时候,在一个刮风下雨的早晨,带了 一点简单的行装,辞别了母亲,走出这座黑漆大门,奔向他一生战斗的长途。 百草园是芳草萋萋的后院。这是幼年鲁迅的乐园。孩子们在园里跑着,笑着,在 那儿寻觅,可还有像人形一样的何首乌?他们又围在亭子旁边,仰着头,望着塑 像;孩子们的脸,像朝阳照耀下初开的百合花,眼睛像星星一样的明亮,亮着无 限亲切爱慕的光。 一座曲折如画的小石桥把我和孩子们引到三味书屋。书房里的陈设,正像鲁迅先 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的一样,正中的书桌上,现在还放着寿老先生手 抄的唐诗。好像这儿刚刚放学,老先生和学生们都吃饭去了。 今天,我们的孩子,有了明亮的课室,有了大片的草地,还有细沙铺成的球场。 他们有了自由广阔的天地。我这样想着。突然在脑中出现一座勇士的雕像: 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我抚摸着身边一个孩子的头发,心中油然生出感激的深情。 我正在默默地寻思,一只小手伸过来了,又一只,又一只。原来时间已经不早, 他们要整队回去了。我们热情地握手,说着:我们还要见面。 回来的路上,我们让车在河边慢慢开行。在静静的黄昏里,发光的小河上,滑着 一只乌篷船。船尾坐着一个农民,戴着毡帽,有节奏地划动一根大桨。河岸上, 有时是稻田,有时又是开着红花、黄花的青草地,草地上有一群牧童在放牛,牛 背平得像一块石板,牧童从牛角间爬上爬下,牛万般温存地驯服着。 我不知道这可就是著名的山阴道?
鲁迅先生在一篇《好的故事》中描写过: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 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 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 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生活本来应该是这样和平、美丽,而且光明,鲁迅先生所说《好的故事》,正是 他所想望的好的生活。然而,在昏沉如夜的时代里,人们只能在朦胧的梦中见到, 即使是梦,也被打碎 今天,鲁迅先生在三十年前朦胧中看见的″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 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的《好的故事》,不是在天上,也不是在水 底,而在我们祖国大地上,到处出现了。并将"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 穷 转过山路,就看见了反映出幕天幽蓝色的湖水。远处城市,电灯通明,烘托着天 空,像一片光的海 九五六年十月,杭州 (选自《中年百年游记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略 有改动) 16.“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句中“故乡”一词的含义是 (4分) 【解析】①鲁迅的故乡 ②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 17.本文可以划分为三大部分,其中第二部分起自“一片粉墙反映着白日的光 辉”,止于 该部分的大意是: (4分) 【解析】.我们还要见面;具体写参观鲁迅故居和三味书屋,表达了作者对鲁迅 精神的追寻和颂扬。 18.文中,作者引述鲁迅先生所说的“好的故事”的用意是什么?“并将‘永是 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穷”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解析】是为了说明鲁迅所向往的好的生活在今天已经成为现实,赞美祖国的今 天,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 19、浙江绍兴,古称山阴。《世说新语》曾载:“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 使人应接不暇。”通观全文,请回答作者为什么将这篇散文题为“在山阴道上” 答
鲁迅先生在一篇《好的故事》中描写过: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 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 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 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生活本来应该是这样和平、美丽,而且光明,鲁迅先生所说《好的故事》,正是 他所想望的好的生活。然而,在昏沉如夜的时代里,人们只能在朦胧的梦中见到, 即使是梦,也被打碎! 今天,鲁迅先生在三十年前朦胧中看见的"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 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的《好的故事》,不是在天上,也不是在水 底,而在我们祖国大地上,到处出现了。并将"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 穷"。 转过山路,就看见了反映出幕天幽蓝色的湖水。远处城市,电灯通明,烘托着天 空,像一片光的海。 一九五六年十月,杭州 (选自《中年百年游记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年版,略 有改动) 16.“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句中“故乡”一词的含义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分) 【解析】①鲁迅的故乡 ②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 17.本文可以划分为三大部分,其中第二部分起自“一片粉墙反映着白日的光 辉”,止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部分的大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4 分) 【解析】.我们还要见面;具体写参观鲁迅故居和三味书屋,表达了作者对鲁迅 精神的追寻和颂扬。 18.文中,作者引述鲁迅先生所说的“好的故事”的用意是什么?“并将‘永是 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穷”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是为了说明鲁迅所向往的好的生活在今天已经成为现实,赞美祖国的今 天,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 19、浙江绍兴,古称山阴。《世说新语》曾载:“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 使人应接不暇。”通观全文,请回答作者为什么将这篇散文题为“在山阴道上”。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解析】与作者游历鲁迅故乡的旅程相吻合,暗寓旅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 的“美不胜收”。 六、文章赏析(16分) 20.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6分) (1)简析《在山阴道上》谋篇布局的技巧 ①本文重点写参观,其选材并不限于对鲁迅故居的访问,而是前伸后延,写了“道 上”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剪裁别具匠心。 ②文章以参观鲁迅故居的游程为外部线索,以追寻精神家园和赞颂鲁迅精神为内 部线索,两条线索互为表里,相互映衬(如,百草园中欢乐的孩子们与肩住闸门 的“勇士雕像”的映衬,归途中田园风光与鲁迅的“好的故事”的映衬),完美 地表现了文章主题。 ③开头与结尾先抑后扬,前后照应,思想和情感逐层推进,逐层深入,从而巧妙 地将文章导向高潮 (2)简析《在山阴道上》联想的巧妙运用 文中联想,主要表现为三处:一是山川的壮美与我心中的“巨人形象”融合在 起;二是目睹孩子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脑中出现“勇士的雕像”;三是牧歌式的 田园风光,使我联想到鲁迅所想望的“好的故事”。 ①三处联想,都自然贴切,意绪贯通。 ②三处联想,层层推进,有力开拓和升华了文章主题。 (3)简析《在山阴道上》景物描写的特色 ①移步换景,情景交融。无论是雄伟的钱塘江大桥、高大的六和塔,还是诗画般 的田园风光,既是作者游程中所见之景,又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情景的交融与 渗透生动地称出文章的精神内涵。 ②虚实相生,虚实结合。文中既有鲁迅塑像。鲁迅故居、三味书屋以及山川桥塔 等作者眼中之景,也有“勇士雕像”和鲁迅笔下的“好的故事”等作者心中之 景。虚实相生的运用,有效地丰富了文章的思想内容 【2007】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17分) 忆刘半农君 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 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半农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 老朋友。但是,这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 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他到北京, 恐怕是在《新青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先生或陈独秀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 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譬如 罢,答王敬轩的双鐄信,“她”字和“牠”字的创造,就都是的。这两件,现在 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 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现在的二 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 了。然而这曾经是事实。 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但是, 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 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倘若失了算,那是因为没有算好的缘故
【解析】与作者游历鲁迅故乡的旅程相吻合,暗寓旅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 的“美不胜收”。 六、文章赏析(16 分) 20.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 300 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6 分) (1)简析《在山阴道上》谋篇布局的技巧 ①本文重点写参观,其选材并不限于对鲁迅故居的访问,而是前伸后延,写了“道 上”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剪裁别具匠心。 ②文章以参观鲁迅故居的游程为外部线索,以追寻精神家园和赞颂鲁迅精神为内 部线索,两条线索互为表里,相互映衬(如,百草园中欢乐的孩子们与肩住闸门 的“勇士雕像”的映衬,归途中田园风光与鲁迅的“好的故事”的映衬),完美 地表现了文章主题。 ③开头与结尾先抑后扬,前后照应,思想和情感逐层推进,逐层深入,从而巧妙 地将文章导向高潮。 (2)简析《在山阴道上》联想的巧妙运用 文中联想,主要表现为三处:一是山川的壮美与我心中的“巨人形象”融合在一 起;二是目睹孩子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脑中出现“勇士的雕像”;三是牧歌式的 田园风光,使我联想到鲁迅所想望的“好的故事”。 ① 三处联想,都自然贴切,意绪贯通。 ② 三处联想,层层推进,有力开拓和升华了文章主题。 (3)简析《在山阴道上》景物描写的特色 ①移步换景,情景交融。无论是雄伟的钱塘江大桥、高大的六和塔,还是诗画般 的田园风光,既是作者游程中所见之景,又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情景的交融与 渗透生动地称出文章的精神内涵。 ②虚实相生,虚实结合。文中既有鲁迅塑像。鲁迅故居、三味书屋以及山川桥塔 等作者眼中之景,也有“勇士雕像”和鲁迅笔下的“好的故事”等作者心中之 景。虚实相生的运用,有效地丰富了文章的思想内容。 【2007】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17 分) 忆刘半农君 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 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半农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 老 朋友。但是,这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 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他到北京, 恐怕是 在《新青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先生或陈独秀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 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譬如 罢,答王敬轩的双鐄信,“她”字和“牠”字的创造,就都是的。这两件,现在 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 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现在的二 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 头的 了。然而这曾经是事实。 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但是, 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 给你一刀, 他是决不会的。倘若失了算,那是因为没有算好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