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儿童人口构成 3.1年龄构成 儿童年龄构成 图表7:全国017岁儿童人口金字塔,2010年和2015年 2015年0-5岁学龄前儿童9531万人,6-14 Age in years童缔龄(岁 岁义务教育阶段儿童1.32亿人,15-17岁高中学龄 儿童4387万人(附表1)与2010年相比,学龄 前儿童人数增加了505万人,义务教育阶段与2010 年持平,高中学龄儿童人数减少1372万(图表 7654321 不同发展阶段儿童人口的变化趋势对于各级各类学 校和师资队伍建设与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据来源:根据2010年全国 人口普查和全国1%人口抽样 调查汇总资料计算整理 Populaton in millions百万人 人口年龄结构的整体变化 2000年以来的15年是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极为迅速的时期,儿童人口规模和占总人口比例下降的同时,青少年和青 年群体的规模和比例也在不断下降(附表2)10-19岁青少年人口比例从2000年的18.0%下降至2015年的10.6%,15-24 岁的青年人口比例从2000年的156%下降至2015年的12.8%。2015年10-19岁青少年人口大幅减少,是因为他们出生于 1996-2005年间,正值出生人口持续减少期(参见图表5:出生人口数 与此同时,中国从2000年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10,此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60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在2000-2010年 的10年间上升3个百分点,2010-2015年的5年间继续上升近3个百分点,2015年该比例达到162%(附表2 3.2性别构成 2015年儿童人口中男性147亿,占54.2%;女性124亿,占458%男孩比女孩多2259万人 出生人口性别比的长期失衡已经反映在儿童人口的性别比上,自80年代以来儿童人口性别比也开始持续上升,从1982 年的1062上升至2015年的1182。儿童人口性别比失衡在一些省份已经异常严重,海南、河南、江西、甘肃、山东、广 东、江苏、安徽和湖南2015年儿童人口的性别比已经超过120(附表3 图表8:全国0-17岁儿童 ale per100 female每100名女性对应的男性人数 性别比,1982-2015年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全国人口 普查和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 汇总资料计算整理 2000 2010 2015 10国际上在定义老龄化社会时通常使用的标准是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7% 6
6 12 8 4 0 4 8 12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Populaiton in millions 百万人 Age in years 儿童年龄 (岁) Male男性 Female 女性 2015年 2010年 三. 儿童人口构成 3.1 年龄构成 儿童年龄构成 2015 年 0-5 岁学龄前儿童 9531 万人,6-14 岁义务教育阶段儿童 1.32 亿人,15-17 岁高中学龄 儿童 4387 万人(附表 1)。与 2010 年相比,学龄 前儿童人数增加了505万人,义务教育阶段与2010 年持平,高中学龄儿童人数减少 1372 万(图表 7)。 不同发展阶段儿童人口的变化趋势对于各级各类学 校和师资队伍建设与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人口年龄结构的整体变化 2000 年以来的 15 年是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极为迅速的时期,儿童人口规模和占总人口比例下降的同时,青少年和青 年群体的规模和比例也在不断下降(附表 2)。10-19 岁青少年人口比例从 2000 年的 18.0%下降至 2015 年的 10.6%,15-24 岁的青年人口比例从 2000 年的 15.6%下降至 2015 年的 12.8%。2015 年 10-19 岁青少年人口大幅减少,是因为他们出生于 1996-2005 年间,正值出生人口持续减少期(参见图表 5:出生人口数)。 与此同时,中国从 2000 年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10,此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60 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在 2000-2010 年 的 10 年间上升 3 个百分点,2010-2015 年的 5 年间继续上升近 3 个百分点,2015 年该比例达到 16.2%(附表 2)。 3.2 性别构成 2015 年儿童人口中男性 1.47 亿,占 54.2%;女性 1.24 亿,占 45.8%。男孩比女孩多 2259 万人。 出生人口性别比的长期失衡已经反映在儿童人口的性别比上,自 80 年代以来儿童人口性别比也开始持续上升,从 1982 年的 106.2 上升至 2015 年的 118.2。儿童人口性别比失衡在一些省份已经异常严重,海南、河南、江西、甘肃、山东、广 东、江苏、安徽和湖南 2015 年儿童人口的性别比已经超过 120(附表 3)。 10 国际上在定义老龄化社会时通常使用的标准是 60 岁及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 10%,或者 65 岁及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 7%。 图表 8:全国 0-17 岁儿童 性别比,1982-2015 年 图表 7:全国 0-17 岁儿童人口金字塔,2010 年和 2015 年 数据来源:根据 2010 年全国 人口普查和全国 1%人口抽样 调查汇总资料计算整理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全国人口 普查和全国 1%人口抽样调查 汇总资料计算整理 106.2 107.9 110.9 112.3 116.2 116.2 118.2 102 104 106 108 110 112 114 116 118 120 1982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2015 Male per 100 female 每100名女性对应的男性人数 0
3.3城乡分布 2015年城镇地区的儿童规模1.3亿,占全国儿童的49.1%;农村地区儿童1.38亿,占全国儿童的50.9% 图表9:全国0-17岁儿童分城乡人口规模及比例,1982-2015年 总人口 儿童人口规模(百万人) 城镇儿童占 城镇化率(%)城镇 农村 儿童人口的比例(% 1982年 21.1 410 16.6 1990年 81.51 383 21.3 2000年 107 31.1 2015年 6.1 133 49.1 数据来源:总人口城镇化率来自于《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其他指标根据历年全囯人口普査和全囯1%人口抽样调査汇总资料计算整理 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取得了巨大进展,全国城镇人口的比例从1982年的21.1%增加到2015年的56.1%,与此同 时,城镇儿童占全国儿童的比例从1982年的16.6%增加到2015年的49.1%,也就是说,全国近一半的儿童已经居住在城镇 地区。虽然1982年以来全国儿童规模持续减少,但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地区的儿童规模一直稳步上升,2015年城镇儿 童规模已经在1982年基础上翻番。与之形成鮮明对比,农村儿童规模在较为迅速并且持续地下降 城镇儿童占儿童人口的比例始终低于总人口的城镇化率。这一方面与农村地区具有较高的生育率、儿童比例偏高有着密 切关联,另一方面可能也与流动人口子女无法全面享受城市公共服务而不得不留守在农村有关。 3.4少数民族儿童 2015年全国0-17岁少数民族儿童规模为3111万人,比2010年略多,增加了48万人。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采取了相 对宽松的生育政策,少数民族生育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加上父母倾向于为民族通婚子女选择少数民族身份以享受相应优 惠政策,少数民族儿童在儿童人口中的占比逐步上升,1982年为76%,2015年上升到115% 各民族儿童人口规模存在较大差异。儿童人口最多的10个少数民族依次是壮族、维吾尔族、回族、彝族、苗族、土家族、 满族、藏族、蒙古族和布依族,合计2507万人,占所有少数民族儿童人口的80.6%。壮族儿童人口最多,达到445万人 占所有少数民族儿童的14.3%。除了布依族儿童人口规模为89万人外,以上其他9个少数民族儿童规模都在100万人以上。 图表10:汉族和少数民族总人口及儿童人口分布,1982-2015年 (百万人) (百万人) (百万人 %) 总人口 1982年 1008 67.30 90年 34 1042 91.20 2000年 106 2010年 114 1375 117 儿童 982 年年 410 379 31.13 6 345 2000年 310 35.39 10.3 2010年 11.0 2015年 数据来源:总人口来源于《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普查年份儿童有关指标根据历年全国人口普查汇总资料计算 整理,2015年儿童分民族数据根据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微观数据计算
7 3.3 城乡分布 2015 年城镇地区的儿童规模 1.33 亿,占全国儿童的 49.1%;农村地区儿童 1.38 亿,占全国儿童的 50.9%。 图表 9:全国 0-17 岁儿童分城乡人口规模及比例,1982-2015 年 总人口 城镇化率 (%) 儿童人口规模(百万人) 城镇儿童占 城镇 农村 合计 儿童人口的比例 (%) 1982 年 21.1 68.08 342 410 16.6 1990 年 26.4 81.51 301 383 21.3 2000 年 36.2 107 238 345 31.1 2010 年 50.0 124 154 279 44.6 2015 年 56.1 133 138 271 49.1 数据来源:总人口城镇化率来自于《2016 年中国统计年鉴》,其他指标根据历年全国人口普查和全国 1%人口抽样调查汇总资料计算整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取得了巨大进展,全国城镇人口的比例从 1982 年的 21.1%增加到 2015 年的 56.1%,与此同 时,城镇儿童占全国儿童的比例从 1982 年的 16.6%增加到 2015 年的 49.1%,也就是说,全国近一半的儿童已经居住在城镇 地区。虽然 1982 年以来全国儿童规模持续减少,但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地区的儿童规模一直稳步上升,2015 年城镇儿 童规模已经在 1982 年基础上翻番。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农村儿童规模在较为迅速并且持续地下降。 城镇儿童占儿童人口的比例始终低于总人口的城镇化率。这一方面与农村地区具有较高的生育率、儿童比例偏高有着密 切关联,另一方面可能也与流动人口子女无法全面享受城市公共服务而不得不留守在农村有关。 3.4 少数民族儿童 2015 年全国 0-17 岁少数民族儿童规模为 3111 万人,比 2010 年略多,增加了 48 万人。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采取了相 对宽松的生育政策,少数民族生育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加上父母倾向于为民族通婚子女选择少数民族身份以享受相应优 惠政策,少数民族儿童在儿童人口中的占比逐步上升,1982 年为 7.6%,2015 年上升到 11.5%。 各民族儿童人口规模存在较大差异。儿童人口最多的 10 个少数民族依次是壮族、维吾尔族、回族、彝族、苗族、土家族、 满族、藏族、蒙古族和布依族,合计 2507 万人,占所有少数民族儿童人口的 80.6%。壮族儿童人口最多,达到 445 万人, 占所有少数民族儿童的 14.3%。除了布依族儿童人口规模为 89 万人外,以上其他 9 个少数民族儿童规模都在 100 万人以上。 图表 10:汉族和少数民族总人口及儿童人口分布,1982-2015 年 合计 (百万人) 汉族 (百万人) 少数民族 (百万人) 少数民族比例 (%) 总人口 1982 年 1008 941 67.30 6.7 1990 年 1134 1042 91.20 8.0 2000 年 1266 1159 106 8.4 2010 年 1340 1226 114 8.5 2015 年 1375 1257 117 8.5 儿童 1982 年 410 379 31.13 7.6 1990 年 383 345 37.42 9.8 2000 年 345 310 35.39 10.3 2010 年 279 248 30.63 11.0 2015 年 271 240 31.11 11.5 数据来源:总人口来源于《2016 年中国统计年鉴》,普查年份儿童有关指标根据历年全国人口普查汇总资料计算 整理,2015 年儿童分民族数据根据全国 1%人口抽样调查微观数据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