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和政策落实,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和知识创 新工程。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应用、保护和管理。深化国际科技合作,营造更加 开放的创新环境。 、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是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将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作为 深化体制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载体,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条件下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新型举国体制,加强围绕产业链的系统部署和产 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 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产品,建设一批技术水平高、带动性强的技术创新 平台和产业化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同时,结合培育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紧迫需求,充实调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1.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 以满足国家信息产业发展重大需求的战略性基础产品为重点,突破高端通用芯 片和基础软件关键技术,研发自主可控的国产中央处理器(CPU)、操作系统和软 件平台、新型移动智能终端、高效能嵌入式中央处理器、系统芯片(S0C)和网络 化软件,实现产业化和批量应用,初步形成自主核心电子器件产品保障体系。 2.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 重点进行45-22纳米关键制造装备攻关,开发32-22纳米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 体(CMoS)工艺、90-65纳米特色工艺,开展22-14纳米前瞻性研究,形成65-45 纳米装备、材料、工艺配套能力及集成电路制造产业链,进一步缩小与世界先进水 平差距,装备和材料占国内市场的份额分别达到10%和20%,开拓国际市场。 3.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 以时分同步码分多址(TD- SCDMA)后续演进为主线,完成时分同步码分多址长 期演进技术(TD-LTE)研发和产业化,开展LTE演进(LTE- Advanced)和后第四代 移动通信(4G)关键技术研究,提升我国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地位。加快突破移动
7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和政策落实,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和知识创 新工程。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应用、保护和管理。深化国际科技合作,营造更加 开放的创新环境。 三、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是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将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作为 深化体制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载体,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条件下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新型举国体制,加强围绕产业链的系统部署和产 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 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产品,建设一批技术水平高、带动性强的技术创新 平台和产业化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同时,结合培育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紧迫需求,充实调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1.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 以满足国家信息产业发展重大需求的战略性基础产品为重点,突破高端通用芯 片和基础软件关键技术,研发自主可控的国产中央处理器(CPU)、操作系统和软 件平台、新型移动智能终端、高效能嵌入式中央处理器、系统芯片(SOC)和网络 化软件,实现产业化和批量应用,初步形成自主核心电子器件产品保障体系。 2.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 重点进行 45-22 纳米关键制造装备攻关,开发 32-22 纳米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 体(CMOS)工艺、90-65 纳米特色工艺,开展 22-14 纳米前瞻性研究,形成 65-45 纳米装备、材料、工艺配套能力及集成电路制造产业链,进一步缩小与世界先进水 平差距,装备和材料占国内市场的份额分别达到 10%和 20%,开拓国际市场。 3.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 以时分同步码分多址(TD-SCDMA)后续演进为主线,完成时分同步码分多址长 期演进技术(TD-LTE)研发和产业化,开展 LTE 演进(LTE-Advanced)和后第四代 移动通信(4G)关键技术研究,提升我国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地位。加快突破移动
互联网、宽带集群系统、新一代无线局域网和物联网等核心技术,推动产业应用, 促进运营服务创新和知识产权创造,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 重点攻克数控系统、功能部件的核心关键技术,增强我国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 制造装备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主机与数控系统、功能部件协同发展,重型、超重 型装备与精细装备统筹部署,打造完整产业链。国产高档数控系统国内市场占有率 达到8%^10%。研制40种重大、精密、成套装备,数控机床主机可靠性提高60%以 上,基本满足航天、船舶、汽车、发电设备制造等四个领域的重大需求 5.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 以寻找大油气田、提高采收率、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油田技术服务和非常规 天然气战略性产业为主攻方向,加强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地质理论硏究,攻克非常规 天然气高效増产等13项重大技术,硏制深水油田工程支持船等1项重大设备,建 成8项示范工程,使老油田水驱采收率提高3%~5%,海上稠油油田聚驱采收率提高 5%,勘探开发整体技术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大石油公司的水平。 6.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 突破先进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技术,完善标准体系,搭建技术平台,提升核电 产业国际竞争力。依托装机容量为1000兆瓦的先进非能动核电技术(AP1000)核 电站建设项目,全面掌握AP1000核电关键设计技术和关键设备材料制造技术,自 主完成内陆厂址标准设计。完成中国的装机容量为1400兆瓦的先进非能动核电技 术(CAP1400)标准体系设计并建设示范电站,2015年底具备倒送电和主控室部分 投运条件。完成高温气冷堆关键技术研究,2013年前后示范电站建成并试运行 加强压水堆及髙温气冷堆安全技术支撑和核电站乏燃料后处理科硏攻关,保障核电 安全。 7.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
8 互联网、宽带集群系统、新一代无线局域网和物联网等核心技术,推动产业应用, 促进运营服务创新和知识产权创造,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4.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 重点攻克数控系统、功能部件的核心关键技术,增强我国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 制造装备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主机与数控系统、功能部件协同发展,重型、超重 型装备与精细装备统筹部署,打造完整产业链。国产高档数控系统国内市场占有率 达到 8%~10%。研制 40 种重大、精密、成套装备,数控机床主机可靠性提高 60%以 上,基本满足航天、船舶、汽车、发电设备制造等四个领域的重大需求。 5.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 以寻找大油气田、提高采收率、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油田技术服务和非常规 天然气战略性产业为主攻方向,加强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地质理论研究,攻克非常规 天然气高效增产等 13 项重大技术,研制深水油田工程支持船等 11 项重大设备,建 成 8 项示范工程,使老油田水驱采收率提高 3%~5%,海上稠油油田聚驱采收率提高 5%,勘探开发整体技术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大石油公司的水平。 6.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 突破先进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技术,完善标准体系,搭建技术平台,提升核电 产业国际竞争力。依托装机容量为 1000 兆瓦的先进非能动核电技术(AP1000)核 电站建设项目,全面掌握 AP1000 核电关键设计技术和关键设备材料制造技术,自 主完成内陆厂址标准设计。完成中国的装机容量为 1400 兆瓦的先进非能动核电技 术(CAP1400)标准体系设计并建设示范电站,2015 年底具备倒送电和主控室部分 投运条件。完成高温气冷堆关键技术研究,2013 年前后示范电站建成并试运行。 加强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安全技术支撑和核电站乏燃料后处理科研攻关,保障核电 安全。 7.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
围绕“三河三湖一江一库”重点流域,重点攻克重污染行业废水全过程治理技 术、重污染河流和富营养化湖泊综合治理技术、面源污染控制技术、适用于不同水 源水质的净化技术、水环境风险评估与预警遥感监测等关键成套技术300项以上 重点研发监控预警设备、饮用水水质净化及输配管网检漏设备等80套以上,关键 材料、设备国产化率达到70%以上,成本降低30%以上。在太湖、辽河等重点流域 开展综合示范,示范流域水环境质量提高一个等级并消除劣V类,基本建立流域水 污染治理和水环境管理技术体系。 8.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针对保障食物安全和发展生物育种产业的战略需要,围绕主要农作物和家畜生 产,突破基因克隆与功能验证、规模化转基因、生物安全等关键技术,完善转基因 生物培育和安全评价体系,获得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 因,培育一批抗病虫、抗逆、优质、高产、高效的重大转基因新品种,实现新型转 基因棉花、优质玉米等新品种产业化,整体提升我国生物育种水平,增强农业科技 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9.重大新药创制 针对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用药需求和培育发展医药产业的需要,突破一批药物创 制关键技术和生产工艺,研制30个创新药物,改造200个左右药物大品种,完善 新药创制与中药现代化技术平台,建设一批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基本形成 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药物创新体系,增强医药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10.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 针对提高人口健康水平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需求,重点围绕艾滋病、病 毒性肝炎、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突破检测诊断、监测预警、疫苗硏发和临床救治 等关键技术,研制150种诊断试剂,其中20种以上获得注册证书;10个以上新疫 苗进入临床试验。到2015年,重大传染病的应急和综合防控能力显著提升,有效 降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的新发感染率和病死率。 组织实施大型飞机等其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9 围绕“三河三湖一江一库”重点流域,重点攻克重污染行业废水全过程治理技 术、重污染河流和富营养化湖泊综合治理技术、面源污染控制技术、适用于不同水 源水质的净化技术、水环境风险评估与预警遥感监测等关键成套技术 300 项以上。 重点研发监控预警设备、饮用水水质净化及输配管网检漏设备等 80 套以上,关键 材料、设备国产化率达到 70%以上,成本降低 30%以上。在太湖、辽河等重点流域 开展综合示范,示范流域水环境质量提高一个等级并消除劣 V 类,基本建立流域水 污染治理和水环境管理技术体系。 8.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针对保障食物安全和发展生物育种产业的战略需要,围绕主要农作物和家畜生 产,突破基因克隆与功能验证、规模化转基因、生物安全等关键技术,完善转基因 生物培育和安全评价体系,获得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 因,培育一批抗病虫、抗逆、优质、高产、高效的重大转基因新品种,实现新型转 基因棉花、优质玉米等新品种产业化,整体提升我国生物育种水平,增强农业科技 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9.重大新药创制 针对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用药需求和培育发展医药产业的需要,突破一批药物创 制关键技术和生产工艺,研制 30 个创新药物,改造 200 个左右药物大品种,完善 新药创制与中药现代化技术平台,建设一批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基本形成 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药物创新体系,增强医药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10.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 针对提高人口健康水平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需求,重点围绕艾滋病、病 毒性肝炎、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突破检测诊断、监测预警、疫苗研发和临床救治 等关键技术,研制 150 种诊断试剂,其中 20 种以上获得注册证书;10 个以上新疫 苗进入临床试验。到 2015 年,重大传染病的应急和综合防控能力显著提升,有效 降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的新发感染率和病死率。 11.组织实施大型飞机等其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四、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 重要意义,必须把突破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作为科技发展 的优先任务。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 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域,集中优势力量进行攻关,为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 心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充分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核心引领作用和高新区的辐 射带动作用,大力推进创新成果的集成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 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产业和支柱性产业的步伐 1.节能环保 大力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循环应用等关键技术、装备及系统。实施半导 体照明、煤炭清洁髙效利用、“蓝天”工程、废物资源化等科技产业化工程。加强 技术的集成和推广应用,快速提高我国节能环保领域整体技术能力及产业竞争力 专栏:节能环保产业技术 半导体照明。重点发展白光发光二极管(LED)制备、光源系统集成、器件等自主关键技 术,实现大型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 MOCVD)等设备及关键配套材料的国产化,加强半导 体照明应用技术创新,建设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加快“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试点示范, 实现更大规模应用。2015年白光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达到国际同期先进水平,半导体照明 占据国内通用照明市场30%以上份额,产值预期达到5000亿元,推动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进 入世界前三强。 煤炭淸洁髙效利用。重点突破地下煤气化、煤低温催化气化甲烷化、中温催化气化、高温高 压甲烷化、煤制烯烃等化工品、第三代煤催化制天然气、重型燃气轮机整机等核心技术。以 煤气化为基础进行多联产工程示范,进一步推进煤气化技术综合集成应用:积极发展更高参 数的超超临界洁净煤发电技术,开发燃煤电站二氧化碳的收集、利用、封存技术及污染物控 制技术,有序建设煤制燃料升级示范工程。 蓝天”工程。大力推进工业废气、燃煤烟气、机动车污染物、室内空气等净化技术与装备 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大气监测先进技术与仪器研发,积极发展温室气体减排与资源化技术 及装备。引导产业发展,改善环境质量
10 四、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 重要意义,必须把突破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作为科技发展 的优先任务。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 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域,集中优势力量进行攻关,为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 心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充分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核心引领作用和高新区的辐 射带动作用,大力推进创新成果的集成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 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产业和支柱性产业的步伐。 1.节能环保 大力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循环应用等关键技术、装备及系统。实施半导 体照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蓝天”工程、废物资源化等科技产业化工程。加强 技术的集成和推广应用,快速提高我国节能环保领域整体技术能力及产业竞争力。 专栏:节能环保产业技术 半导体照明。重点发展白光发光二极管(LED)制备、光源系统集成、器件等自主关键技 术,实现大型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MOCVD)等设备及关键配套材料的国产化,加强半导 体照明应用技术创新,建设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加快“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试点示范, 实现更大规模应用。2015年白光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达到国际同期先进水平,半导体照明 占据国内通用照明市场30%以上份额,产值预期达到5000亿元,推动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进 入世界前三强。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点突破地下煤气化、煤低温催化气化甲烷化、中温催化气化、高温高 压甲烷化、煤制烯烃等化工品、第三代煤催化制天然气、重型燃气轮机整机等核心技术。以 煤气化为基础进行多联产工程示范,进一步推进煤气化技术综合集成应用;积极发展更高参 数的超超临界洁净煤发电技术,开发燃煤电站二氧化碳的收集、利用、封存技术及污染物控 制技术,有序建设煤制燃料升级示范工程。 “蓝天”工程。大力推进工业废气、燃煤烟气、机动车污染物、室内空气等净化技术与装备 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大气监测先进技术与仪器研发,积极发展温室气体减排与资源化技术 及装备。引导产业发展,改善环境质量
废物资源化。重点突破无害化、稳定化与资源化技术与装备,研发高附加值再生资源产品、 大型垃圾焚烧控制技术与成套设备、垃圾综合处理及有机物厌氧产沼关键技术与设备,有效 利用废旧金属、废旧机电与电子产品、大宗包装与纺织产品、大宗工业废物、生活垃圾与污 泥等量大面广、附加值高的废弃物。开展工程示范,建设废物资源化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与产 业化基地,提升产业化水平。 2.新一代信息技术 推动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网络终端、高性 能计算的发展,实施新型显示、国家宽带网、云计算等科技产业化工程。积极推进 三网融合,加快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创新,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着力发展集成电 路、智慧城市、智慧工业、地理信息、软件信息服务等相关技术,促进信息化带动 工业化 专栏:新一代信息技术 新型显示。突破激光显示高可靠、低成本、长寿命等技术问题:掌握裸眼、非裸眼、真三维 和全息等三维显示的节目源、发射、传输、接收、显示等集成技术;研发有机发光显示的发 光材料、薄膜晶体管阵列等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电子纸和场致发射等前沿显示技术硏究进 程。实现关键原材料和显示屏的国产化,形成产业集群,新增产值超千亿,促进我国显示产 业升级转型。 国家宽带网。以提供100兆入户宽带接入为目标,重点突破网络技术体制、网络节点装备和 融合业务体系等关键技术,开发适合三网融合要求的集成电路、软件、关键元器件等基础产 品,双向数字电视终端和宽带网络设备产品。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和光纤无线融合的宽带 接入环境与示范工程,构建国际领先的新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中国云”工程。形成基于自主核心技术的“中国云”总体技术方案和建设标准,掌握云计 算和高性能计算的核心技术。建设国家级云计算平台,引导部门、地方和企业,形成不同规 模、不同服务模式的云计算平台,培育发展云计算应用和服务产业
11 废物资源化。重点突破无害化、稳定化与资源化技术与装备,研发高附加值再生资源产品、 大型垃圾焚烧控制技术与成套设备、垃圾综合处理及有机物厌氧产沼关键技术与设备,有效 利用废旧金属、废旧机电与电子产品、大宗包装与纺织产品、大宗工业废物、生活垃圾与污 泥等量大面广、附加值高的废弃物。开展工程示范,建设废物资源化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与产 业化基地,提升产业化水平。 2.新一代信息技术 推动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网络终端、高性 能计算的发展,实施新型显示、国家宽带网、云计算等科技产业化工程。积极推进 三网融合,加快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创新,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着力发展集成电 路、智慧城市、智慧工业、地理信息、软件信息服务等相关技术,促进信息化带动 工业化。 专栏:新一代信息技术 新型显示。突破激光显示高可靠、低成本、长寿命等技术问题;掌握裸眼、非裸眼、真三维 和全息等三维显示的节目源、发射、传输、接收、显示等集成技术;研发有机发光显示的发 光材料、薄膜晶体管阵列等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电子纸和场致发射等前沿显示技术研究进 程。实现关键原材料和显示屏的国产化,形成产业集群,新增产值超千亿,促进我国显示产 业升级转型。 国家宽带网。以提供100兆入户宽带接入为目标,重点突破网络技术体制、网络节点装备和 融合业务体系等关键技术,开发适合三网融合要求的集成电路、软件、关键元器件等基础产 品,双向数字电视终端和宽带网络设备产品。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和光纤无线融合的宽带 接入环境与示范工程,构建国际领先的新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中国云”工程。形成基于自主核心技术的“中国云”总体技术方案和建设标准,掌握云计 算和高性能计算的核心技术。建设国家级云计算平台,引导部门、地方和企业,形成不同规 模、不同服务模式的云计算平台,培育发展云计算应用和服务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