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文字学术语规范研究 类似这样对文字学名词术语作零星整理和研究的还有很 多,这里的介绍也只是举例性质的。尽管这些整理和研究工作 是零碎的、不系统的,但对于我们的文字学术语规范工作无疑都 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总之,由于编写体例和写作目的的限制,无论是目前的语言 学工具书对文字学名词术语的整理,还是学者著作中对有关问 题的研究探讨,都还不够,也不可能做到全面、系统和深人。目 前,许多文字学名词术语的使用,意见仍然不够统一,有些还存 在着很大的分歧,不少新的名词术语未被有关工具书吸收,更没 有得到必要的规范整理。因此,对文字学名词术语进行一次较 为全面、系统的规范化研究是完全有必要的,这也正是本研究所 努力想要达到的目标
三 文宫学名祠术语的 分类考察 文字学名词术语是文字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 载本学科理论知识的重要载体,文字学的研究、学习与知识传 承,都必须借助于名词术语来进行。毫无疑问,对于本学科名词 术语使用的情况进行研究,了解和总结其使用的历史和现状,梳 理其相关的理论问题,这些理应成为文字学研究,尤其是文字学 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为了便于对全部的文字学名词术语有一 个整体的把握,我们借鉴术语学的分类理论,对文字学术语进行 了初步的分类考察:从名问术语义项的多寡来看,可分为单义术 语和多义术语:从术语产生及通行的时间早晚来看,可分为传统 术语和现代术语;从术语在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程度和使用程度 来看,可分为基本术语和非基本术语:从术语使用范围的大小来 看,可分为纯术语和一般术语①。此外,常见的同义术语、异形 ④刘浦泉根据术语的使用范围,把术语分为纯术语、一般术语和准术语,其 中纯术语专业性最强,如“等高子体”:一般术语次之,如“压强”而准术 语,如“塑料”,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逐渐和一般词汇相融合。见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363页。由于“准术语”这个名词客易引起 误会,使人误以为尚不是术语,因此,我们这里把刘先生所说的“一般术 语”和“准术语”合称为“一般术语”,而不用“准术语”这个名胡
28 文字学术语规范研究 术语和同音术语问题在此也一并加以探讨。通过分类考察,我 们既可对文字学名词术语的面貌有一个更为清晰明确的认识, 另一方面也可从中,总结出文字学术语运用的有关规律。 (一)单义术语与多义术语 所谓单义术语,就是只代表一个概念的术语①。在某种语 言中,如果一个术语只代表一个概念,而这一个概念反过来也只 能用这一个术语来表示,那么这种单义术语就叫做绝对单义 术语。 例如,“小篆”是单义术语,因为它只能代表“在春秋战国时 期秦文字的基础上逐渐演进而来,秦统一后经过整理规范,其线 条婉曲规整,粗细一致,笔画疏密匀称的一种汉字字体”这个概 念。但它不是绝对单义术语,因为在汉语文字学中表示这一概 念的还可以用“秦篆”、“篆文”、“篆书”②,等等。“三体石经”也 是单义术语,因为它只表示一个概念:曹魏正始年间,由官方用 古文、小篆、隶书三种字体对照刻写的《尚书》、《春秋》等儒家经 书石碑。但它也不是绝对单义术语,因为这个概念还可以用“正 始石经”、“魏石经”、“三字石经”等术语来表示。 ①冯志伟:《现代求语学引论》,5页。 ②唐代张怀灌《书断》云:“案小篆者,套始皇丞相李斯所作也,增援大 篆,异同能文,谓之小豪,亦曰桑兼。”《说文叙》云:“今敏篆文,合以 古籀。”段玉载《说文解字注》云:“小篆,《艺文志》作秦篆,几许书中云 篆书者,小篆也:云籍文者,大篆也
上篇文字学术语规范综论 29 有些术语则属于绝对单义术语。例如,“笔顺”只表示“书写 汉字时适应生理特点和结构类型的要求而约定俗成的笔画书写 顺序”这个概念,而这个概念也只用“笔顺”这个术语来表示。此 外,像“汉字简化方案”、“汉语拼音方案”、“汉字编码”、“汉字信 息处理”等术语,也都是我们所说的绝对单义术语。总体来说, 属于纯粹意义上的绝对单义术语数量并不是很多。 如果一个术语可以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那么这个 术语就叫做多义术语。多义术语可以出现于同-一概念系统之 中,也可以出现于不同的概念系统之中。 例如,“今字”既可以指古今字中的后起字,也可以用来特指 隶书(隶书是汉代通行的文字,当时称为“今文”或“今字”):又可 以指从汉代一直到现在通行的文字。“文字改革”一词既可以指 一般文字的体系或制度的改革,也可以特指“汉字改革”。“重 文”一词既可以指古代字书中列于每字说解之后的与正篆写法 不同的或体、俗体、古文、籀文、奇字等;也可以指甲骨文、金文中 重出的字,有同体的,也有异体的;又可以指同字重复不重写,作 一重文符号“=”于其下的文字符号;在训诂学上还可以指“重 言”。 处于不同概念体系中的多义术语,可根据其概念体系或所 属学科的不同来区分其意义的差异。例如,“声化”这个术语,在 文字学上表示汉字演变的规律之一,即汉字发展过程中,一些字 的结构功能由非表音转为表音的形体演变现象:在语音学上“声 化”一词则表示的是声音的“浊化”。“事类”这个术语,在文字学 上特指殷墟甲骨卜辞中所记的殷人占卜的事情的类别,如祭祀、 天象、年成、征伐、田猎等等:在修辞学上表示援引别人的话或成 语、谚语、格言、诗句等,以增强表达效果。总之,正是由于概念
30 文字学术语规范研究 体系的不同,多义术语的含义才各不一样,这样才不至于造成学 术交流的困难。 但是,存在于同一学科的同一术语系统中的多义术语,有时 会造成人们交流和理解上的困难。例如,“意符”这个术语,有人 用它来指称“汉字形声字的表意部分”,即传统所说的“形旁①, 也有学者用它来指称“跟文字所代表的词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字 符”②。类似这样处于同一术语系统中的多义术语,时常会使一 些初学者感到迷茫和困惑。因此,在名词术语规范整理工作中, 进行这种多义术语的分离是十分必要的。 单义术语和多义术语在实际运用中,有时可能会相互转化。 一方面,某些命名时属于绝对单义性的术语,在其使用过程中, 会得到一些附加的含义,而逐渐改变其单义性质,成为多义术 语。如“隶书”一词,本是用来指称通行于两汉用方折的笔画改 变篆书圆转的线条、字形逐渐变得方正平直而产生的一种汉字 字体,但是从魏晋时期至唐代,人们也把后来所谓的楷书称作 “隶书”,使得“隶书”一词成了多义术语。再如“通用字”,以前经 常用它来表示古书中在某种或某些用法上可相互替代换用的 字,现代以来很多人都用它来表示现代汉字中“社会一般交际领 域普遍通行使用的汉字”。于是,“通用字”也变成了多义术语。 另一方面,某些多义术语经过合理的分离后,也可能成为单义术 语。例如,多义术语“文字学”一词,既被用来指称“研究汉字的 学问”,又被经常用来表示“以不同民族文字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①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遭符”条:“汉字形声字的表意部分。 也称形旁。” ②裘0圭:《文字学机要》,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