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第一单元 伤仲永 学习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 学习内容解析 、文学常识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年轻 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土,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 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 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文言词汇 、读音 隶(i)扳(pan)谒(ye)邑(yi)矣(yi)泯(mi) 称(chen)卒(zu)焉yan)耶(ye) 2、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奇 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宾客 父利其然也利:名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利可图 3、重点词语 ①世隶耕隶:属于 ②未尝识书具尝:曾经 ③并自为其名为:题上
七年级下 第一单元 伤仲永 学习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 学习内容解析 一、文学常识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 一。他年轻 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 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 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二、文言词汇 1、读音 隶(lì) 扳(pān) 谒(yè) 邑(yì) 矣(yǐ) 泯(mǐ) 称(chèn) 卒(zú) 焉(yān) 耶(yé) 2、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 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奇 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宾客 父利其然也 利:名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有利可图. 3、重点词语 ①世隶耕 隶: 属于 ②未尝识书具 尝:曾经 ③并自为其名 为:题上
④指物作诗立就就:完成 ⑤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 ⑥或以钱币求之或:有的 ⑦环谒于邑人环谒:四处拜访 ⑧不能称前时之闻称相当 ⑨泯然众人矣泯然:完全 ⑩受之于天受:承受 aD贤于材人远矣贤:胜过、超过 ①D得为众人而已耶得:能够 4、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之 ①忽啼求之:代书具 ②借旁近与之:仲永。 ③余闻之也久:这件事。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 ⑤卒之为众人:助词,无意义 于 ①环谒于邑人:到,向。 于舅家见之:在 ③贤于材人远矣:比。 ④受于人者不至:从。 其 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己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他的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诗 ④稍稍宾客其父:他的 ⑤父利其然也:这种 三、整体感知,问题探究 1.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
④指物作诗立就 就: 完成 ⑤稍稍宾客其父 稍稍:渐渐 ⑥或以钱币求之 或:有的 ⑦环谒于邑人 环谒:四处拜访 ⑧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相当 ⑨泯然众人矣 泯然:完全 ⑩受之于天 受:承受 ⑾贤于材人远矣 贤:胜过、超过 ⑿得为众人而已耶 得:能够 4、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之: ① 忽啼求之: 代书具。 ② 借旁近与之: 仲永。 ③ 余闻之也久: 这件事。 ④ 不能称前时之闻: 助词,的。 ⑤ 卒之为众人: 助词,无意义。 于: ① 环谒于邑人:到,向。 ② 于舅家见之: 在。 ③ 贤于材人远矣:比。 ④ 受于人者不至:从。 其 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己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他的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诗 ④稍稍宾客其父:他的 ⑤父利其然也:这种 三、整体感知,问题探究 1.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
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 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ˆ的惋 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 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明确: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 诗立就”,“文理可观”。 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4.“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 明确: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 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5.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 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人 6“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过渡。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 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 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7.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明确:这里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 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 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 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 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8、赏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感悟本文笔墨凝练、言简意赅 的效果。 明确: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 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ˆ把方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愚昧无知之态刻
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 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 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 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明确:童年时期 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 诗立就”,“文理可观”。 少年时期 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时期 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4.“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 明确: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 “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 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5.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 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人。 6.“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过渡。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 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 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7.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明确:这里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 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 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 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 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8、赏析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感悟本文笔墨凝练、言简意赅 的效果。 明确: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 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把方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愚昧无知之态刻
画得淋漓尽致。“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 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髙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 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随堂练习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 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 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日:“泯然众人矣。” 1.解释加点的字。 (1)未尝识书具( (2)指物作诗立就( (3)不能称前时之闻( (4)稍稍事言其父( 2.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忽啼求之 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D.于舅家见之 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4.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回答问题
画得淋漓尽致。“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 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 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随堂练习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 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 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加点的字。 (1)未尝.识书具( ) (2) 指物作诗立就.( ) (3)不能称.前时之闻( ) (4)稍稍..事言其父( ) 2.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忽啼求之. 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 D.于舅家见之. 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4.翻译下列句子。 (1)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回答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参考答案 1.(1)曾经(2)完成(3)相当(4)渐渐 2.C 3.B 4.(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2)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5.(1)第一阶段是他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是十二三岁时的方永才 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是又过七年后,他完全变成—个平庸之人 (2)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 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说,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 育 (3)为后文议论铺设了充分的基础。 课后作业(20分钟) 、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邑人( 环谒( 不能称( 世隶耕( 泯然( 或以钱币乞之( 2.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参考答案 1.( l)曾经 (2)完成( 3)相当( 4)渐渐 2. C 3.B 4.(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2)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5.(1)第一阶段是他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是十二三岁时的方永才 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是又过七年后,他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2)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 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说,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 育。 (3)为后文议论铺设了充分的基础。 课后作业(20 分钟) 一、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邑.人( ) 环谒.( ) 不能称.( ) 世隶.耕( ) 泯.然( ) 或以钱币乞.之( ) 2.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