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资格(standing)是指在完成成本与收益的过程中,“考虑到哪些主体有权利承担福利 效用的变化都要给予以估算的个人或集团”①。 外部性(externalities)是指市场不能确定价格的积极的或消极的现象或影响,公共政策的 目标是将外部性的价格加入到市场的定价中去,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对受到外部性损失的予以补偿, 对从外部性中获益的予以征税,实现外部不经济向外部经济的转变。 弹性(elasticity)是经济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反映的是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弹性表示的是作为因变量的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对于作为自变量的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的反映程 度,可以分为需求弹性、供给弹性、收入弹性等,政府通过分析不同商品的价格弹性,采取不同的 价格政策。 边际(margina1)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边际量表示一单位的自变量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量 边际分析方法是政策分析中最基本的分析方法之一。 公正(quity)是指商品和服务在社会个人和次级组织中的有效、合理的分配,分配的公正性 包括现行的分配和计划中的分配,而目前大家最关心的就是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及收入 差距过大的间题。 三、几种主要的经济学分析框架 1.微观经济学框架 微观经济学框架即通过对微观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的研究,来说明现代西方经济市场机制 的运行和作用,以及改善这种运行的政策途径。这一框架由以下理论构成: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 理论、厂商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分配理论及微观经济政策分析与制定等理论组成。 微观经济框架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具有重要作用。微观经济学是一门选择性科学,为政策制定者 提供了政策建议的目标取向。微观经济学家在参与公共政策事务的过程中,致力于政策分析与经济 学的交叉研究,把政府或国家作为一个独立的微观个体。根据最基本的前提条件,运用演绎法和数 学模型,运用各种行政手段,解决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市场失灵”,使各种资源得到最优化 的配置,以社会效用最大化为目的来讨论政府的微观行为。其中包括估算政府制定政策的机会成本 与沉淀成本,及取得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以及指导其他的微观主体的社会行为等等。微观经济学是使 公共问题的争论转化为实证分析的有效途径,目的在于提高公共政策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程度 2.宏观经济学框架 宏观经济学框架是政策制定者运用总量分析方法及宏观经济模型,分析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 其后果,制定各顶宏观经济政策,实现促进就业、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等社会目标。这一框架 包括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与价格水平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 及宏观经济政策等理论。 宏观经济学框架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运用经济模型,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在保持宏观经济总量平衡及经济增长,提供公共物品 消除外在效应、收入及财富的再分配和维持市场秩序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例如,现阶段我国政府 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尤其是财政、货币和产业政策手段以及指导性的经济计划来调控宏观经济的运
11 主体资格(standing)是指在完成成本与收益的过程中,“考虑到哪些主体有权利承担福利一 效用的变化都要给予以估算的个人或集团”①。 外部性(externalities)是指市场不能确定价格的积极的或消极的现象或影响,公共政策的 目标是将外部性的价格加入到市场的定价中去,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对受到外部性损失的予以补偿, 对从外部性中获益的予以征税,实现外部不经济向外部经济的转变。 弹性(elasticity)是经济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反映的是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弹性表示的是作为因变量的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对于作为自变量的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的反映程 度,可以分为需求弹性、供给弹性、收入弹性等,政府通过分析不同商品的价格弹性,采取不同的 价格政策。 边际(marginal)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边际量表示一单位的自变量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量, 边际分析方法是政策分析中最基本的分析方法之一。 公正(equity)是指商品和服务在社会个人和次级组织中的有效、合理的分配,分配的公正性 包括现行的分配和计划中的分配,而目前大家最关心的就是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及收入 差距过大的问题。 三、几种主要的经济学分析框架 1.微观经济学框架 微观经济学框架即通过对微观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的研究,来说明现代西方经济市场机制 的运行和作用,以及改善这种运行的政策途径。这一框架由以下理论构成: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 理论、厂商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分配理论及微观经济政策分析与制定等理论组成。 微观经济框架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具有重要作用。微观经济学是一门选择性科学,为政策制定者 提供了政策建议的目标取向。微观经济学家在参与公共政策事务的过程中,致力于政策分析与经济 学的交叉研究,把政府或国家作为一个独立的微观个体。根据最基本的前提条件,运用演绎法和数 学模型,运用各种行政手段,解决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市场失灵”,使各种资源得到最优化 的配置,以社会效用最大化为目的来讨论政府的微观行为。其中包括估算政府制定政策的机会成本 与沉淀成本,及取得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以及指导其他的微观主体的社会行为等等。微观经济学是使 公共问题的争论转化为实证分析的有效途径,目的在于提高公共政策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程度。 2.宏观经济学框架 宏观经济学框架是政策制定者运用总量分析方法及宏观经济模型,分析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 其后果,制定各项宏观经济政策,实现促进就业、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等社会目标。这一框架 包括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与价格水平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 及宏观经济政策等理论。 宏观经济学框架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运用经济模型,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在保持宏观经济总量平衡及经济增长,提供公共物品、 消除外在效应、收入及财富的再分配和维持市场秩序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例如,现阶段我国政府 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尤其是财政、货币和产业政策手段以及指导性的经济计划来调控宏观经济的运 ① Dale whittington and Duncan MacRae, Jr., “The Issue of Standing in Cost-Benefit Analysis.”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5, No.4(Summer 1986), p.669
行,力求达成经济增长、经济效率和社会稳定等基本经济目标,使国民经济健康、高速的发展。 3.福利经济学框架 福利经济学框架是“福利经济学从抽象的角度来说,主要讨论的是社会选择标准的界定、收入 的再分配及资源的优化配置。从现实的角度来说,福利经济学利用这种标准来评价以不同制度(主 要是政府和市场)为基础的经济,以便确认最理想经济的学科。”①福利经济学的框架是建立在社会 洗择标准的基础之上的,这包括配置效率或帕累托效率,满足这项原则的必要条件:公平理论及实 施的原则:社会福利函数及各个学派的公式:社会最优选择等等。 公共政策运用福利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分析了政府现实的政治、经济制度中,从微观经济层次角 度,对垄断、外部性、公共产品、收入不公平等社会现象进行剂析,提高政策运行效率,由政府针 对市场中存在的“市场失灵”等问题,制定微观经济政策,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从宏观经济层次 的角度,在封闭的经济中,制定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收入政策和价格政策,保证经济的平稳运行。 在开放的经济中,政府通过对货币及汇率制度进行国际标准化的管理,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4.制度经济学框架 制度经济学框架“从广义的角度看,制度经济学包括新制度经济学,在它之前的所谓旧制度经 济学和后制度经济学。从横向的角度看,包括公共选择理论,法与经济学,集体行动的逻辑等相近 理论”。国 制度经济学框架在公共政策分析的运用在中国的制度变迁中体现的尤为明显。新制度经济学研 究“制度运转的费用”,通过对交易费用的高低判断制度的运行效率,还可以用“制度变迁的成 本”或“改革成本”来判别不同改草道路的优劣。在中国更多的学者注重用制度经济学现实地分析 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改革成木”及改革导致的利益分配不均带给某些人的利益损失。在 我国经济的转轨时期,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我国产业的非均衡性发展, 这集中反映在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严重背离上,导致了以工业发展为基本特征的东部与以农业发 展为基本特征的西部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拉大。制度经济学框架为中国渐进式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及改革思路。 第三节公共选择 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公共选择理论(Public choice theory)是政策研究的经济学途径的典 型,它是一个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假定和方法来研究非市场决策或公共决策问题的新研究领域。因此, 可以把公共选择理论看作一个政策科学学派,看作政治学和经济学的交叉研究领域(实际上,它被称 为政治的经济学”和“新政治经济学。 什么是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有不同的名称,如“公共选择”(public choice),“集体选择”(Col1 ective Choice),“公共选择经济学”(Economics of Public Choice),“新政治经济学”(New Political Economy),“政治的经济学”(Economics of Politics)或“政治的经济理论”(Economic Theory of 12
12 行,力求达成经济增长、经济效率和社会稳定等基本经济目标,使国民经济健康、高速的发展。 3.福利经济学框架 福利经济学框架是“福利经济学从抽象的角度来说,主要讨论的是社会选择标准的界定、收入 的再分配及资源的优化配置。从现实的角度来说,福利经济学利用这种标准来评价以不同制度(主 要是政府和市场)为基础的经济,以便确认最理想经济的学科。”①福利经济学的框架是建立在社会 选择标准的基础之上的,这包括配置效率或帕累托效率,满足这项原则的必要条件;公平理论及实 施的原则;社会福利函数及各个学派的公式;社会最优选择等等。 公共政策运用福利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分析了政府现实的政治、经济制度中,从微观经济层次角 度,对垄断、外部性、公共产品、收入不公平等社会现象进行剖析,提高政策运行效率,由政府针 对市场中存在的“市场失灵”等问题,制定微观经济政策,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从宏观经济层次 的角度,在封闭的经济中,制定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收入政策和价格政策,保证经济的平稳运行。 在开放的经济中,政府通过对货币及汇率制度进行国际标准化的管理,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4.制度经济学框架 制度经济学框架“从广义的角度看,制度经济学包括新制度经济学,在它之前的所谓旧制度经 济学和后制度经济学。从横向的角度看,包括公共选择理论,法与经济学,集体行动的逻辑等相近 理论”。② 制度经济学框架在公共政策分析的运用在中国的制度变迁中体现的尤为明显。新制度经济学研 究“制度运转的费用”,通过对交易费用的高低判断制度的运行效率,还可以用“制度变迁的成 本”或“改革成本”来判别不同改革道路的优劣。在中国更多的学者注重用制度经济学现实地分析 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改革成本”及改革导致的利益分配不均带给某些人的利益损失。在 我国经济的转轨时期,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我国产业的非均衡性发展, 这集中反映在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严重背离上,导致了以工业发展为基本特征的东部与以农业发 展为基本特征的西部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拉大。制度经济学框架为中国渐进式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及改革思路。 第三节 公共选择 20 世纪 70 年代兴起的公共选择理论(Public choice theory)是政策研究的经济学途径的典 型,它是一个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假定和方法来研究非市场决策或公共决策问题的新研究领域。因此, 可以把公共选择理论看作一个政策科学学派,看作政治学和经济学的交叉研究领域(实际上,它被称 为“政治的经济学”和“新政治经济学”)。 一、什么是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有不同的名称,如“公共选择”(public choice),“集体选择”(Collective Choice),“公共选择经济学”(Economics of Public Choice),“新政治经济学”( New Political Economy),“政治的经济学”(Economics of Politics)或“政治的经济理论”(Economic Theory of ① [德]尼古拉·阿克塞拉.经济政策原理——价值与技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第 10 页. ② 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下卷).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