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2009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 语文试题 整理者:宋家海(安徽省固镇县濠城中学) E-mail:duzhemulua163.com 本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本卷共8页,用钢笔或圆珠笔(蓝色或黑色)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 答题前将密封綴内的项目及座位号填写清楚。 试卷总分合卷面分3分 语文积累与语言运用(20分) 1.下列词语书写及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濒(bin)临悄(qiao)然阴霾鲜(xian)为人知迫不急待 B.提(d)防角(ji如o)色沮丧满载(zai)而归提心掉胆 C.泥泞(ning)狩(shoωu)猎遐想叱咤(zha)风云粗制滥造 D.栈(zhan)桥附和(he)决别浑身解(xie)数谈笑风生 2.请根据要求填写古诗文名句(8分) ,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2) 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4)马作的卢飞快 (辛弃疾《破阵子》 (5)子日:“岁寒, ”(《论语·子罕》) (6)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⑦)“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这两句诗表现了落花积极进取的精神.但龚自珍《已亥杂 诗》中的“ 在境界上更胜一筹。 3阅读下面的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 一个年轻人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总是不断地变换工作单位。因为在一个单位工作不久, 就会感觉到怀才不遇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不得已只好跳槽。 他觉得很①(沉痛无奈),就把烦恼向一位阅历丰富的老人②(倾诉反映)。 老人说:“你换了这么多单位根本没有用啊。因为 有些人总不断埋怨别人的过错,指责别人的缺点,他们觉得周围的环境和人处处跟自己 作对;或者认为自己生不逢时,没有真正的“伯乐”来赏识自己。实际上,他们没有意识 到真正的问题不是来自于周围,而是来自于他们自己
徐州市 2009 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 语 文 试 题 整理者:宋家海(安徽省固镇县濠城中学) E-mail:duzhemulu@163.com 本卷满分 l2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1.本卷共 8 页,用钢笔或圆珠笔(蓝色或黑色)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 2.答题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及座位号填写清楚。 3.试卷总分含卷面分 3 分。 一 语文积累与语言运用(20 分) 1.下列词语书写及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濒(bīn)临 悄(qiāo)然 阴霾 鲜(xiǎn)为人知 迫不急待 B.提(dī)防 角(jiǎo)色 沮丧 满载(zài)而归 提心掉胆 C.泥泞(nìng) 狩(shòu)猎 遐想 叱咤(zhà)风云 粗制滥造 D.栈(zhàn)桥 附和(hè) 决别 浑身解(xiè)数 谈笑风生 2.请根据要求填写古诗文名句 (8 分) (1) ____________________,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2) _____________________,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_____________________,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无题》) (4) 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破阵子》) (5)子日:“岁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子罕》)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 (7)“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这两句诗表现了落花积极进取的精神.但龚自珍《已亥杂 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境界上更胜一筹。 3 阅读下面的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5 分) 一个年轻人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总是不断地变换工作单位。因为在一个单位工作不久, 就会感觉到怀才不遇,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不得已只好跳槽。 他觉得很 ① (沉痛 无奈),就把烦恼向一位阅历丰富的老人 ② (倾诉 反映)。 老人说:“你换了这么多单位根本没有用啊。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些人总不断埋怨别人的过错,指责别人的缺点,他们觉得周围的环境和人处处跟自己 作对;或者认为自己生不逢时,没有真正的“伯乐”来赏识自己。实际上,他们没有意识 到真正的问题不是来自于周围,而是来自于他们自己
像这样的人,必须深刻地看待自己,正确地反省自己,不能一味地埋怨别人。而一个单往也 没有必要为失掉这样的“人才”而遗憾 (1)为文中①②两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2)根据上下文语境,在下面的横线上把文中老人的话补充完整。(1分) 因为 (3)文中划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后把正确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答 4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按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3分) 修养的花儿 在寂静中开过去了, 成功的果子 便要在光明里结实。 (1)这首小诗的作者是 (1分 (2)请问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告诉了我们怎样的人生哲理?(2分) 5请仔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从中选出四个最能体现徐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地位和文化底蕴 的关键词四字短语).填在文后的方格中。(2分 徐州,古祢彭城,是江苏境内建城最早的堿市,历史悠久。秦汉之际,从这里走出的布衣皇 帝刘邦一统天下.建立了辉煌的汉王朝。两汉四百多年间,徐州共有13个楚王,5个彭城 王,是有名的帝王之乡。徐州城周围构造各异的汉墓,栩栩如生的汉画像石,惟妙惟肖的汉 兵马俑.并称为“汉代三绝”。徐州更是人文荟萃之邦,彭祖、刘邦、项羽自不必说,还有 萧何、刘裕、李煜、刘向、刘禹锡、李蟠、李可染、马可、宋绮云等,从帝王将相到丈人骚 客.从艺术大家到革命志士.无数风流人物.闪烁寰宇。 古诗文阅读(18分) (一)阅读下面两篇(段文言文,完成第6到第9题(15分)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峡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 美?”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 复问其妾日:“吾孰与徐公美?”妾日:“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采.与坐谈.问 之客日:“吾与徐公孰美?”客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 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 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成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 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玉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敷月之后.时时 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 廷 【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巨千人,发政举事,无
像这样的人,必须深刻地看待自己,正确地反省自己,不能一味地埋怨别人。而一个单往也 没有必要为失掉这样的“人才”而遗憾。 (l)为文中①②两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 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下文语境,在下面的横线上把文中老人的话补充完整。(1 分)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划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后把正确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按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3 分) 修养的花儿 在寂静中开过去了, 成功的果子 便要在光明里结实。 (1)这首小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1 分) (2)请问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告诉了我们怎样的人生哲理?(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请仔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从中选出四个最能体现徐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地位和文化底蕴 的关键词(四字短语).填在文后的方格中。(2 分) 徐州,古祢彭城.是江苏境内建城最早的城市,历史悠久。秦汉之际,从这里走出的布衣皇 帝刘邦一统天下.建立了辉煌的汉王朝。两汉四百多年间,徐州共有 l3 个楚王,5 个彭城 王,是有名的帝王之乡。徐州城周围构造各异的汉墓,栩栩如生的汉画像石,惟妙惟肖的汉 兵马俑.并称为“汉代三绝”。徐州更是人文荟萃之邦,彭祖、刘邦、项羽自不必说,还有 萧何、刘裕、李煜、刘向、刘禹锡、李蟠、李可染、马可、宋绮云等,从帝王将相到丈人骚 客.从艺术大家到革命志士.无数风流人物.闪烁寰宇。 二 古诗文阅读(18 分) (一)阅读下面两篇(段)文言文,完成第 6 到第 9 题 (1 5 分)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峡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 美?”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 复问其妾日:“吾孰与徐公美?”妾日:“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采.与坐谈.问 之客日:“吾与徐公孰美?”客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 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 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成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 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敷月之后.时时 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 廷。 【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巨千人,发政举事,无
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 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 得反国。 (选自《新序》)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臣之妻私臣私: (2)皆以美于徐公以: (3)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剌 (4)卒得反国反 7.下面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邹忌修八尺有余②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①于是入朝见威王②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C.①时时而间进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D.①内外不闻吾过 ②及鲁肃过浔阳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三个句子。(6分)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文 (2)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文: (3)吾知所以亡矣。 译文: 9.请结合语段分析造成齐威王能够“战胜于朝廷”而宋昭公不得不“出亡“的原因各是什 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3分) 原因: 启发: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0.诗中能够突出表达诗人情感的一个词语是: (1分 1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如何表现初舂的特点的?请作具体分析。 (2分) 答 三现代文阅读(29分) (--)阅读《我的母亲》中的节选部分,完成第l2到第4题。(6分 ①我母亲管柬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 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 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 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 人听的。 ②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 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
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 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 得反国。 (选自《新序》)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 分) (1)臣之妻私.臣 私:__________________ (2)皆以.美于徐公 以:_______________ (3)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刺:_______________ (4)卒得反.国 反: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面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①邹忌修.八尺有余 ②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B.①于是入朝见.威王 ②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C.①时时而间.进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D.①内外不闻吾过. ②及鲁肃过.浔阳 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三个句子。(6 分)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知所以亡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结合语段分析造成齐威王能够“战胜于朝廷”而宋昭公不得不“出亡“的原因各是什 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3 分)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3 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0.诗中能够突出表达诗人情感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分) 1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如何表现初春的特点的?请作具体分析。 (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29 分) (--)阅读《我的母亲》中的节选部分,完成第 l2 到第 l4 题。(6 分) ①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 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 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 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 人听的。 ②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 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
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 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 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 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 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 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 严师,我的慈母。 12以上两段文字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我的母亲的?(2分) 答 13母亲为什么“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2分) 14.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一细节描写中包含了“我”对母亲怎 样的情惑?(2分 阅读面篇说明文,完成第15到第l8题。(11分) 动物也在全球化 张凯峰 ①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人类社会正在变得越来越相似。人们使用同样的科技产品.追求同 样的时尚,采取同样的生活方式,将来甚至还有可能使用同样的语言。“地球村”这个概念 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词了。人类变得彼此越来越相似。这事好还是不好.人们还在争论。 ②在野生动物的世界里.同样的事情也正在生。所有地方的野生动物也正在长得越来 越像。科学家批评说,由于人类的流动,野生动植物也被迫加入了全球化的行列,从而使动 植物品种的地区差异变得越来越淡。 ③这种现象被称为“生物均质化”.这种观象对于生物世界的地区特性来说是一个重大的 威胁。己经引起了自然资源保护管理论者的髙度重视。事实上,人们不久前才刚刚开始认识 到“生物均质化”意味着什么。所有生物在所有的地方生活,结果是地球上的生物种类会变 得越来越少,同一物种之下的品种也会变得越来越单一。 ④对物种地区差异威胁最明显的应该数物种入侵,物种利用人类的全球化贸易运输侵入 到其他地区,对当地的物种生存造成影响。比如说斑纹贻贝就通过船只播散到西欧和北美海 域。这些入侵物种会使当地的食物链陷入混乱.剥夺某些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 ⑤对生物多样性的更大成胁来自于人类对土地用途的改变。人类城市的扩张以及生物栖 息地的细碎化,使生物的生存环境越来越相似。这就会导致特定种类的生物过分繁盛。有些 适应能力极强的物种便如鱼得水,比如蟑螂、鸟鸦、老鼠、浣熊、红狐和鹿。 ⑥有些大脑容量相对较大的鸟类在人类对环境进行改造的时候应付自如,知道如何根据 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也能够很快接受前所未见的食物,而那些”小脑袋”鸟类 就会受到相当太的打击,数量下降很快。于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会越来越多地看到一 些生物,而另一些则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⑦由于人类一些不恰当的做法,野生动物种群的基目资源正在不断减少,将来一旦环境发 生重大改变,这将严重危及生态系统的适应力。 选自《语文新圃》2009年第1期,略有改动) 15.文章第⑥段中加点的“这种现象”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2分) 16.从文中看,造成“动物全球化”的具体原因有哪些?(2分) 答
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 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 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 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 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 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 严师,我的慈母。 12 以上两段文字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我”的母亲的?(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母亲为什么“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一细节描写中包含了“我”对母亲怎 样的情感?(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面篇说明文,完成第 15 到第 l8 题。(11 分) 动物也在全球化 张凯峰 ①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人类社会正在变得越来越相似。人们使用同样的科技产品.追求同 样的时尚,采取同样的生活方式,将来甚至还有可能使用同样的语言。“地球村”这个概念 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词了。人类变得彼此越来越相似。这事好还是不好.人们还在争论。 ②在野生动物的世界里.同样的事情也正在生。所有地方的野生动物也正在长得越来 越像。科学家批评说,由于人类的流动,野生动植物也被迫加入了全球化的行列,从而使动 植物品种的地区差异变得越来越淡。 ③这种现象被称为“生物均质化”.这种观象对于生物世界的地区特性来说是一个重大的 威胁。己经引起了自然资源保护管理论者的高度重视。事实上,人们不久前才刚刚开始认识 到“生物均质化”意味着什么。所有生物在所有的地方生活,结果是地球上的生物种类会变 得越来越少,同一物种之下的品种也会变得越来越单一。 ④对物种地区差异威胁最明显的应该数物种入侵,物种利用人类的全球化贸易运输侵入 到其他地区,对当地的物种生存造成影响。比如说斑纹贻贝就通过船只播散到西欧和北美海 域。这些入侵物种会使当地的食物链陷入混乱.剥夺某些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 ⑤对生物多样性的更大成胁来自于人类对土地用途的改变。人类城市的扩张以及生物栖 息地的细碎化,使生物的生存环境越来越相似。这就会导致特定种类的生物过分繁盛。有些 适应能力极强的物种便如鱼得水,比如蟑螂、乌鸦、老鼠、浣熊、红狐和鹿。 ⑥有些大脑容量相对较大的鸟类在人类对环境进行改造的时候应付自如,知道如何根据 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也能够很快接受前所未见的食物,而那些”小脑袋”鸟类 就会受到相当太的打击,数量下降很快。于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会越来越多地看到一 些生物,而另一些则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⑦由于人类一些不恰当的做法,野生动物种群的基目资源正在不断减少,将来一旦环境发 生重大改变,这将严重危及生态系统的适应力。 (选自《语文新圃》2009 年第 1 期,略有改动) 15.文章第③段中加点的“这种现象”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从文中看,造成“动物全球化”的具体原因有哪些?(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第⑥段说明的结论是什么。请具体分析这一结论是如何得出的。(4分) 结论: 分析 18请从文中找出能够充分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一个句子并进行简要分析。(3分 答 (三)阅读下面一篇议论文,完成第19到第22题。(2分) 汉语,我为你不平 卢新宁 ①最近,一则关于汉语的消息让人百感交集。 ②上海举行的一项翻译大赛爆出冷门:由于缺乏最好的译文.大赛不仅一等奖空缺.还将 二等奖颁给了一位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其原因不仅在于他突出的英文水平.更在于他“流 畅、优美的中文表达”。相形之下,国内选手提交的相当多的作品言不达意,其中用词不精 当、标点符号误用等小错误更比比皆是。 ③这则消息让人隐约看到汉语的处境 ④身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能时时牢记自己身份的.除了身体发肤之外.就该是我们的母 语了在无数中国人心里,古老优雅的汉语是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邵分,也是我们 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将我们民族胸中的丘壑山水,化为不尽的纸 上烟云。音分四声,律有平仄,构成了汉语诗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千百年来 隽永有致的汉语承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載, 凭借它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 ⑤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汉语正面临着危机。一方面,在“全民学英语”的热潮中,以在 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托福考试的高分记录可以一再 被打破,但即使是在高学历的青年中,也出瑰了中文水平滑落、日常语言单调的现象。另 方面,我们应当承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语教学十分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 以放弃母语、消解母语;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将汉语视为不学自能的夭赋。诗人余光中说得好: 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事实证明,忽视母语 修养所导致的结果是十分严重的,这不仅造成了书写语言的失范,生活用词的平庸乏味,也 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韵在我们生活中日渐消褪 ⑥我们的后輩可能不再套用“恻隐之心”,不懂“虽千万人吾往矣”,不知道“执子之 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看你可怜 老子跟你拼了”、“我要和你结婚”。试想, 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怎能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一个不懂的“虽不 能至,心向往之”的人,又怎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在我们这个时代,该如何守护 曾经被庄子、屈原、李白、杜甫骄傲地向世界展示过的、绵延着几千年文化命脉、最切近 我们心灵的母语? ⑦发人深思的是,当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时,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目前,世界上 有100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汉语成为学习 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 ⑧“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纵然“汉语热”热遍全球,纵然我们的后代都能说一口标 准的英语,但在汉语的故乡,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边,倘若“汉语危机”的呼声一直不断, 我们又怎能尽展欢颜? ⑨仅仅存于典籍之间的希腊文、拉丁文基本上死了,但汉语却一直活着,在一代代中国人 的生活中血脉相延。它引领我们这个五千年古国一路风霜走到如今,它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 中向何处去?
17.文章第⑥段说明的结论是什么。请具体分析这一结论是如何得出的。 (4 分)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请从文中找出能够充分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一个句子并进行简要分析。(3 分) 答: (三)阅读下面一篇议论文,完成第 19 到第 22 题。(l2 分) 汉语,我为你不平 卢新宁 ①最近,一则关于汉语的消息让人百感交集。 ②上海举行的一项翻译大赛爆出冷门:由于缺乏最好的译文.大赛不仅一等奖空缺.还将 二等奖颁给了一位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其原因不仅在于他突出的英文水平.更在于他“流 畅、优美的中文表达”。相形之下,国内选手提交的相当多的作品言不达意,其中用词不精 当、标点符号误用等小错误更比比皆是。 ③这则消息让人隐约看到汉语的处境。 ④身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能时时牢记自己身份的.除了身体发肤之外.就该是我们的母 语了 在无数中国人心里,古老优雅的汉语是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邵分,也是我们 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将我们民族胸中的丘壑山水,化为不尽的纸 上烟云。音分四声,律有平仄.构成了汉语诗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千百年来, 隽永有致的汉语承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载, 凭借它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 ⑤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汉语正面临着危机。一方面,在“全民学英语”的热潮中,以在 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托福考试的高分记录可以一再 被打破,但即使是在高学历的青年中,也出瑰了中文水平滑落、日常语言单调的现象。另一 方面,我们应当承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语教学十分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 以放弃母语、消解母语;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将汉语视为不学自能的天赋。诗人余光中说得好: 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事实证明,忽视母语 修养所导致的结果是十分严重的,这不仅造成了书写语言的失范,生活用词的平庸乏味,也 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韵在我们生活中日渐消褪。 ⑥我们的后辈可能不再套用“恻隐之心”,不懂“虽千万人吾往矣”,不知道“执子之 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看你可怜”、“老子跟你拼了”、“我要和你结婚”。试想, 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怎能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一个不懂的“虽不 能至,心向往之”的人,又怎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在我们这个时代,该如何守护 曾经被庄子、屈原、李白、杜甫骄傲地向世界展示过的、绵延着几千年文化命脉、最切近 我们心灵的母语? ⑦发人深思的是,当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时,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目前,世界上 有 100 个国家的 2300 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 3000 万,汉语成为学习 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 ⑧“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纵然“汉语热”热遍全球,纵然我们的后代都能说一口标 准的英语,但在汉语的故乡,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边,倘若“汉语危机”的呼声一直不断, 我们又怎能尽展欢颜? ⑨仅仅存于典籍之间的希腊文、拉丁文基本上死了,但汉语却一直活着,在一代代中国人 的生活中血脉相延。它引领我们这个五千年古国一路风霜走到如今,它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 中向何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