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与子偕教 提供同步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资源 《入门四问》教学设计 湖南省新宁县第—中学杨华当 湖南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文化典籍概况,掌握四部分类法,回顾梳理常见中国 古代文化著作;了解本书的结构、编排与学习方法。 过程与方法师生共同探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现代意义,学 会以现代眼光看古代文化经典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的学思习 惯。 教学重点了解古代文化典籍的概况,掌握四部分类法,回顾梳理常见中国 古代文化著作。 教学难点培养“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的学思习惯。 教学过程 、读材料,谈感想 有人说,现在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鲁迅”的人越来越少了; 知道“关之琳”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卞之琳”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马克” 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马克·吐温”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比尔”的人越来 越多了,知道“保尔”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爱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艾 青”的人越来越少了
1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与子偕教 提供同步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资源 《入门四问》教学设计 湖南省新宁县第一中学 杨华当 湖南省特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古代文化典籍概况,掌握四部分类法,回顾梳理常见中国 古代文化著作;了解本书的结构、编排与学习方法。 过程与方法 师生共同探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现代意义,学 会以现代眼光看古代文化经典。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的学思习 惯。 教学重点 了解古代文化典籍的概况,掌握四部分类法,回顾梳理常见中国 古代文化著作。 教学难点 培养“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的学思习惯。 教学过程 一、读材料,谈感想 有人说,现在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鲁迅”的人越来越少了; 知道“关之琳”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卞之琳”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马克” 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马克·吐温”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比尔”的人越来 越多了,知道“保尔”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爱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艾 青”的人越来越少了
阅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 二、联现实,明要义 问题讨论:科学发展的今天,我们还要不要阅读经典著作?为什么?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当补充点拨 1.国学大师文怀沙说,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精神的氧气”。“树的影子拉 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我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而传统文化就是魂 牵梦绕的中国心;“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的源泉”,章太炎先生强调国家不可 无国学,如果没有国学,国家便没有存在的价值。在“西化”严峻挑战的今天, 我们迫切需要弘扬传统文化,重振“国学”精华。我们渴望来自传统文化的滋补, 用文化塑造自己。 2.中国文化经典表现了很强的现实性。今天,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文化 经典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和平崛起的思想基础。《论 语·子路》中,孔子就提醒过他的学生,学习经典,是为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 运用,他指出:“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 奚以为?”魏晋南北朝时的颜之推也说:“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图 高谈虚论。”同样表明了注重现实的态度。到了清代,思想家顾炎武更大力倡导 经世致用之学,主张“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可以说,积极入 世,求真务实,是中国文化经典的底蕴,也是中国文化经典至今仍具有启发性的 关键。 也正是从这种现实性出发,民本思想成为贯穿中国文化经典的一条红线,从 《论语》讲“为政以仁”,到《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 《明夷待访录》对君主专制的批判,都体现了鲜明的民本主义主张,有助于我们
2 阅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 二、联现实,明要义 问题讨论:科学发展的今天,我们还要不要阅读经典著作?为什么?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当补充点拨。 1.国学大师文怀沙说,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精神的氧气”。“树的影子拉 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我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而传统文化就是魂 牵梦绕的中国心;“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的源泉”,章太炎先生强调国家不可 无国学,如果没有国学,国家便没有存在的价值。在“西化”严峻挑战的今天, 我们迫切需要弘扬传统文化,重振“国学”精华。我们渴望来自传统文化的滋补, 用文化塑造自己。 2.中国文化经典表现了很强的现实性。今天,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文化 经典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和平崛起的思想基础。《论 语·子路》中,孔子就提醒过他的学生,学习经典,是为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 运用,他指出:“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 奚以为?”魏晋南北朝时的颜之推也说:“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图 高谈虚论。”同样表明了注重现实的态度。到了清代,思想家顾炎武更大力倡导 经世致用之学,主张“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可以说,积极入 世,求真务实,是中国文化经典的底蕴,也是中国文化经典至今仍具有启发性的 关键。 也正是从这种现实性出发,民本思想成为贯穿中国文化经典的一条红线,从 《论语》讲“为政以仁”,到《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 《明夷待访录》对君主专制的批判,都体现了鲜明的民本主义主张,有助于我们
今天理解“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治国思想。 3.中国文化经典表现了很鲜明的包容性。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 而》),《中庸》也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个“和”包括和谐、和善、 合作等多方面的意义。古代认为,只有和衷共济、同心同德,才能推动社会的前 本着贵和精神,古人追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社会关系。《周易》就有 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的主张,而这样的思想与当今世界文化的多元 开放趋势也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中国文化经典中对“和”的提倡,可以成为促 进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明和谐共存局面形成的思想资源。 4中国文化经典表现了对自然的亲和态度,这在今天也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众 所周知,当今中国正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向工业国跨越。在这一过程中,环境破 坏相当严重,资源的短缺与需求的不断扩大的矛盾日益尖锐,而这其实也是世界 性的问题。面对这一艰巨的挑战,中国文化经典同样可以给我们丰富的启迪。因 为中国古代一向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人是大自然和谐整体的一部分,主 张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孟子就指出“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实 际上,从夏、商、周以来,历代朝廷都颁布过关于保护山林、水道、植物、鸟兽 和鱼类的法律规定,这在世界上都是比较早的,它体现的正是中国文化与自然和 谐相处的理念。 5.中国文化经典还有其他有价值的思想,比如对道德修养的倡导、对科学规律的 尊重、对艺术审美的探究,等等,因此,这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思想宝库。 三、披文本,识常识 1.“四问是什么?
3 今天理解“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治国思想。 3. 中国文化经典表现了很鲜明的包容性。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 而》),《中庸》也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个“和”包括和谐、和善、 合作等多方面的意义。古代认为,只有和衷共济、同心同德,才能推动社会的前 进。 本着贵和精神,古人追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社会关系。《周易》就有 “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的主张,而这样的思想与当今世界文化的多元 开放趋势也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中国文化经典中对“和”的提倡,可以成为促 进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明和谐共存局面形成的思想资源。 4.中国文化经典表现了对自然的亲和态度,这在今天也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众 所周知,当今中国正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向工业国跨越。在这一过程中,环境破 坏相当严重,资源的短缺与需求的不断扩大的矛盾日益尖锐,而这其实也是世界 性的问题。面对这一艰巨的挑战,中国文化经典同样可以给我们丰富的启迪。因 为中国古代一向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人是大自然和谐整体的一部分,主 张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孟子就指出“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实 际上,从夏、商、周以来,历代朝廷都颁布过关于保护山林、水道、植物、鸟兽 和鱼类的法律规定,这在世界上都是比较早的,它体现的正是中国文化与自然和 谐相处的理念。[来源:学科网] 5.中国文化经典还有其他有价值的思想,比如对道德修养的倡导、对科学规律的 尊重、对艺术审美的探究,等等,因此,这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思想宝库。 三、披文本,识常识 1.“四问是什么?
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概况,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 生与传播状况,三是中国文化典籍的现代意义,四是本书的结构、编排思路以及 学习本书的方法。 2.中国古籍浩如烟海、汘牛充栋,如何把它们分门别类整理编辑? 唐代以后分为:经、史、子、集 经部:指儒家学说。儒家经书开始有五部,即诗、书、易、礼、春秋,称为 五经”,从唐代到宋代,形成十三经,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左 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部:指记载历史兴衰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的历史书。远在四千 多年前,中国即有历史的记录。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都属于这一类。司马迁的《史 记》为中国正史的开始,以后几乎每朝一史,共有二十四史。此外古史、野史、 法典、地志、职官、政书、时令等,凡记事的书籍均归入史部。 子部:指记录先秦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春秋战国之际,学者辈出 百家争鸣,哲学、名学、法学、医学、算学、兵学、天文学、农学十分发达,每 家著书一种,后人因为次于经书而成一家之言,所以称为子书。道教、宋明理学、 清朝的考据学也都归入子部。 集部: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凡历代作家的散文、文、诗、词、曲等 集子和文学评论著作,均归入此类。属于一人专有的称为别集,汇选若干人的作 品称为总集,有关诗的集子称为诗集。 3.回顾常识问题 (1四书包括那些著作?最初是由谁编辑并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发挥?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南宋朱熹
4 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概况,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 生与传播状况,三是中国文化典籍的现代意义,四是本书的结构、编排思路以及 学习本书的方法。 2. 中国古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如何把它们分门别类整理编辑? 唐代以后分为:经、史、子、集。 经部:指儒家学说。儒家经书开始有五部,即诗、书、易、礼、春秋,称为 “五经”,从唐代到宋代,形成十三经,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左 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部:指记载历史兴衰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的历史书。远在四千 多年前,中国即有历史的记录。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都属于这一类。司马迁的《史 记》为中国正史的开始,以后几乎每朝一史,共有二十四史。此外古史、野史、 法典、地志、职官、政书、时令等,凡记事的书籍均归入史部。 子部: 指记录先秦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春秋战国之际,学者辈出, 百家争鸣,哲学、名学、法学、医学、算学、兵学、天文学、农学十分发达,每 家著书一种,后人因为次于经书而成一家之言,所以称为子书。道教、宋明理学、 清朝的考据学也都归入子部。 集部: 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凡历代作家的散文、文、诗、词、曲等 集子和文学评论著作,均归入此类。属于一人专有的称为别集,汇选若干人的作 品称为总集,有关诗的集子称为诗集。 3. 回顾常识问题: ⑴四书包括那些著作?最初是由谁编辑并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发挥?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南宋朱熹
(2)何谓“前四史”?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编写体例有哪些?“三通”指的是哪三 部历史著作? “前四史”为《史记》(西汉司马迁)《汉书》(东汉班固)、《后汉书》(南朝 宋范晔)、《三国志》(西晋陈寿);编写体例有“国别体”、“纪传体”、“编年体” 等。“三通”指的是中国古代专门叙述典章制度沿革的历史著作《通典》(唐代杜 佑)、《通志》(宋代郑樵)、《文献通考》(元代马端临)。 (3)我们通常所说的“三教九流”指的是什么? “三教”:儒家、道教、释(佛教)。“九流”:指的是我国古代“春秋”、“战 国”时期出现的九家学术流派:儒家、道家、兵家、农家、名家、纵橫家、阴阳 家、杂家、法家。 (4)《白氏长庆集》是属于“别集”还是“总集”?其命名依据是什么?我国先存 最最早的诗文总集是那部书? 别集,以年代(皇帝年号)命名。长庆是中唐唐肃宗的年号。南朝梁代萧统 编的《文选》(也叫《昭明文选》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 、忆历史,理线索 1.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变革时代,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大批 人才脱颖而出,纷纷著书立说,形成了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最重要的 有儒、墨、名、法、阴阳、道德、农、纵横、杂、小说等学派,《论语》《老子 《孟子》《庄子》等则是他们的代表作品。 2.先秦时期的历史典籍 在先秦大变动的社会条件下,产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历史著作,如《尚书》
5 ⑵何谓“前四史”?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编写体例有哪些?“三通”指的是哪三 部历史著作? “前四史”为《史记》(西汉司马迁)《汉书》(东汉班固)、《后汉书》(南朝 宋范晔)、《三国志》(西晋陈寿);编写体例有“国别体”、“纪传体”、“编年体” 等。“三通”指的是中国古代专门叙述典章制度沿革的历史著作《通典》(唐代杜 佑)、《通志》(宋代郑樵)、《文献通考》(元代马端临)。 ⑶我们通常所说的“三教九流”指的是什么? “三教”:儒家、道教、释(佛教)。“九流”:指的是我国古代“春秋”、“战 国”时期出现的九家学术流派:儒家、道家、兵家、农家、名家、纵横家、阴阳 家、杂家、法家。 ⑷《白氏长庆集》是属于“别集”还是“总集”?其命名依据是什么?我国先存 最最早的诗文总集是那部书? 别集,以年代(皇帝年号)命名。长庆是中唐唐肃宗的年号。南朝梁代萧统 编的《文选》(也叫《昭明文选》)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 三、忆历史,理线索 1.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变革时代,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大批 人才脱颖而出,纷纷著书立说,形成了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最重要的 有儒、墨、名、法、阴阳、道德、农、纵横、杂、小说等学派,《论语》《老子》 《孟子》《庄子》等则是他们的代表作品。 2. 先秦时期的历史典籍 在先秦大变动的社会条件下,产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历史著作,如《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