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00八年福建筱埕中学八年级(上)语文期中质检 选择题(16分)(每题2分)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歼灭(jian) 遏制(e) 寒噤(jin) B瞥见(pie) 滞笨(zh)颓唐(dui) C伎俩(qi) 粗拙(zhu0)屏障(bing) D诘问(ji)仄歪(z)荷锄(he) 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汶川地震,举世同悲; 患难与共,尤显炎黄子孙血浓于水的同胞情。 国殇之日,重生之时:中国挺住,四川雄起,愈见华夏儿女的民族魂。 A.风雨飘摇百炼成钢B.风雨飘摇百折不饶 C.风雨同舟百炼成钢D.风雨同舟百折不饶 3.下面没有语病的一项( A.书籍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读书不但可以提升自我,而且能增长知识 那石板多年前有父亲从山上背下来,每块大约有三百来斤左右重。 C.我们来到博物馆,看到那些精美的艺术品,无不使人感到自豪 D.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好属于我们自己的家园—一地球 4.上联:橹声过寺潮初上,下联应该填入的一项( A.山气半归湖泪雨B.泉水已渐生暖意 C塔影横江月正来D云间树色千花满 5.下面表述的课文相关内容,有错误的一项( A.《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一则新闻。阅读新闻,要注意新闻六要素(即记叙 文要素)一一时间、地点、人物、标题、导语和主体。 B.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文章,从标题可以看出文章的主要 是写有关保姆阿长的事。 C.《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撰而成,共 49篇
二 00 八年福建筱埕中学八年级(上)语文期中质检 选择题(16 分)(每题 2 分) 1. 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歼.灭( jiān) 遏.制(è) 寒噤.(jìn ) B. 瞥.见(piē) 滞.笨(zhì) 颓.唐(duí) C . 伎.俩(qì) 粗拙.(zhuō) 屏.障(bĺng) D . 诘.问(ji) 仄.歪( zè ) 荷.锄( hè ) 2.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 汶川地震,举世同悲;________,患难与共,尤显炎黄子孙血浓于水的同胞情。 国殇之日,重生之时;中国挺住,四川雄起,愈见华夏儿女_____ 的民族魂。 A.风雨飘摇 百炼成钢 B.风雨飘摇 百折不饶 C.风雨同舟 百炼成钢 D.风雨同舟 百折不饶 3. 下面没有语病的一项( ) A.书籍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读书不但可以提升自我,而且能增长知识。 B.那石板多年前有父亲从山上背下来,每块大约有三百来斤左右重。 C.我们来到博物馆,看到那些精美的艺术品,无不使人感到自豪。 D.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好属于我们自己的家园——地球。 4. 上联:橹声过寺潮初上,下联应该填入的一项( ) A.山气半归湖泪雨 B. 泉水已渐生暖意 C.塔影横江月正来 D.云间树色千花满 5. 下面表述的课文相关内容,有错误的一项( ) A.《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一则新闻。阅读新闻,要注意新闻六要素 (即记叙 文要素)——时间、地点、人物、标题、导语和主体。 B.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文章,从标题可以看出文章的主要 是写有关保姆阿长的事。 C.《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撰而成,共 49 篇
D.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春望》一诗描述了长安城破败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的忧 国忧民的情感。 6.下面对名著表述有误的一项( A.祥子来自农村,他老实、善良、勤劳,他一心一意地靠劳动挣钱,人生的最大愿望就是 买车,过上好日子。 B.《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情况下,强忍病 痛在病床上历时三年才写成的。 D.《骆驼祥子》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人力车夫祥子长得象骆驼一样丑陋,在南京路上拉洋 车的故事。 7.朗读下面句子句中语意停顿最为正确的一项(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B.晋陶渊明独爱菊 C.中娥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8.下面句子加点字和句子翻译都正确的一项(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带领妻子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B.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罔不全部没有 全部没有不就着所用材料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C.钧画了了 了了:清楚明白 字的笔画都写得很清楚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情况 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情况 非选择题(84分) 积累与运用(13分) 古诗文默写(6分) 恨别鸟惊心
D.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春望》一诗描述了长安城破败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的忧 国忧民的情感。 6. 下面对名著表述有误的一项( ) A.祥子来自农村,他老实、善良、勤劳,他一心一意地靠劳动挣钱,人生的最大愿望就是 买车,过上好日子。 B.《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情况下,强忍病 痛在病床上历时三年才写成的。 D.《骆驼祥子》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人力车夫祥子长得象骆驼一样丑陋,在南京路上拉洋 车的故事。 7. 朗读下面句子,句中语意停顿最为正确的一项( )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B.晋陶\渊明\独爱菊. C.中娥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8. 下面句子加点字和句子翻译都正确的一项( ) A.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带领妻子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B.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罔不:全部没有 全部没有不就着所用材料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 C.钩画了了 了了:清楚明白 字的笔画都写得很清楚。 D.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 情况 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情况 非选择题(84 分) 积累与运用(13 分) 9. 古诗文默写(6 分) (1) ,恨别鸟惊心
(2)少壮不努力 (3)“神舟七号”遨游太空,让全世界再次感受到了中华民族“ 览 众山小”的雄心和气概。 (4)晴川历历汉阳树, (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不必为己 (6)《红楼梦》中有诗云:“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这让我们联想到周敦颐《爱 莲说》中与之意义相近的名句:“出淤泥而不染, 10.名著阅读(4分) 请从下列名著中写出两个人物,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与这个人物相关的一个故事 《朝花夕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骆驼祥子》 人物①: 故事: 人物②: 11.语言运用(3分) 今年是奥运年和平年联合国发出了“让世界充满爱”的倡议。请你用最真挚的语言表达 内心的想法来支持这项活动.(20字内) 阅读(31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3题(6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 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 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 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 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2)少壮不努力,_______________。 (3) “神舟七号”遨游太空,让全世界再次感受到了中华民族“ ,一览 众山小”的雄心和气概。 (4) 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 (5)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不必为己。 (6)《红楼梦》中有诗云:“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这让我们联想到周敦颐《爱 莲说》中与之意义相近的名句:“出淤泥而不染, 。” 10. 名著阅读(4 分) 请从下列名著中写出两个人物,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与这个人物相关的一个故事。 《朝花夕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骆驼祥子》 人物①: 故事: 人物②: 故 事: 11. 语言运用(3 分) 今年是奥运年和平年,联合国发出了“让世界充满爱”的倡议。请你用最真挚的语言表达 内心的想法,来支持这项活动.(20 字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31 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2—13 题(6 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 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 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 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 春来报。待到山 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2.【甲】文用 衬托了莲花的形象,【乙】文用 等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4分) 13.两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2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7题(12分) 功勋 [苏联]鲍里斯·波列伏依 这事发生在1945年4月末,当时战斗在柏林中心进行。接受了报道该战况的任务 之后,我决定到火车站去。我好不容易走到市中心的铁路上,这里正进行着激烈的战斗。在 我军和德军阵地之间,横着一条宽阔的大街。在一幢被毁坏了的楼房附近,躺着一位已经死 去的德国妇女,她身边有个小女孩,还活着,大约三四岁 当战斗的喧嚣沉寂下来的片刻,就会听见小孩大声的啼哭声。这绝望无助的哭声,震 撼着这块土地 突然,我看见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向小孩爬去。法西斯匪徒开起枪来,可是战士仍朝着女 孩的方向爬,爬到了她身边,他将她抱了起来。射击停止了,呈现出一片可怕的寂静,在这 寂静中,大家听见一个男人的声音在哄小孩 战士往回爬了,打死他并不难,可是对方没有开枪。只是当他已经到了自己人跟前时, 才传来一声枪声一一一个狙击手开枪了。战士竭尽全力将女孩交到同志的手上。大家听见他 说:"把女孩接过去,我好像受伤了。 第二天我决定找到这位战士,更详尽地了解一下他的情况。我被告知,他住进医院了 伤势十分严重。我驱车赶到医院,见到了这位战士。我获准探视5分钟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12.【甲】文用 、 衬托了莲花的形象,【乙】文用 、 -- 等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4 分) . 13.两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2 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4—17 题(12 分) 功勋 [苏联]鲍里斯·波列伏依 这事发生在 1945 年 4 月末,当时战斗在柏林中心进行。接受了报道该战况的任务 之后,我决定到火车站去。我好不容易走到市中心的铁路上,这里正进行着激烈的战斗。在 我军和德军阵地之间,横着一条宽阔的大街。在一幢被毁坏了的楼房附近,躺着一位已经死 去的德国妇女,她身边有个小女孩,还活着,大约三四岁。 当战斗的喧嚣沉寂下来的片刻,就会听见小孩大声的啼哭声。这绝望无助的哭声,震 撼着这块土地。 突然,我看见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向小孩爬去。法西斯匪徒开起枪来,可是战士仍朝着女 孩的方向爬,爬到了她身边,他将她抱了起来。射击停止了,呈现出一片可怕的寂静,在这 寂静中,大家听见一个男人的声音在哄小孩。 战士往回爬了,打死他并不难,可是对方没有开枪。只是当他已经到了自己人跟前时, 才传来一声枪声——一个狙击手开枪了。战士竭尽全力将女孩交到同志的手上。大家听见他 说:“把女孩接过去,我好像受伤了。” 第二天我决定找到这位战士,更详尽地了解一下他的情况。我被告知,他住进医院了, 伤势十分严重。我驱车赶到医院,见到了这位战士。我获准探视 5 分钟
5分钟能做什么?由于虚弱,战士几乎不能说话。了解到的情况不多:卢基扬诺维奇特里丰安 德烈耶维奇,明斯克居民,战前在一家无线电厂当工人。战争初期参加了红军,在斯大林格 勒作过战,在那里他受了伤,获得了他的第一枚红星勋章。不久,又获得了红旗勋章 被问到家庭情况时,他低声回答说:我没有家。以前也没有?有过。有妻子和两个 女儿。她们都死在明斯克。我也没有父母亲。法西斯匪徒烧毁了他们居住的村子,所有的居 民都被一一枪杀了。卢基扬诺维奇疲倦地闭上了眼睛。几小时后,他因伤势过重而死去。 那个时期,在柏林的大街上,还发生了一件与上述情况相同的事。战士尼古拉莫索诺夫在 猛攻德国国会大厦时,也救出了一个德国小孩。 两位苏联红军战士在柏林建立了同样的功勋。为纪念他们,苏联雕塑家叶甫根尼·维克 托罗维奇·武切季奇制作了精荚的纪念碑,矗立在柏林,碑前总是鲜花不断 14.这场战争发生在第 次世界大战末期,当时柏林是 国的首都。(2分) 15.文中写道:"打死他并不难,可是对方没有开枪。^对方”为什么没有开枪?请猜测一下 对方”的心理。(3分) 16.文章最后为什么又叙说了另一个救助德国小孩的故事?叙说这个故事时为什么只用了 句话?(4分) 17.读这篇文章时,最使你感动的是哪句话?说说你受感动的原因。(3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1题(13分) 母亲的来信 母亲来信了
5分钟能做什么?由于虚弱,战士几乎不能说话。了解到的情况不多:卢基扬诺维奇·特里丰·安 德烈耶维奇,明斯克居民,战前在一家无线电厂当工人。战争初期参加了红军,在斯大林格 勒作过战,在那里他受了伤,获得了他的第一枚红星勋章。不久,又获得了红旗勋章。 当被问到家庭情况时,他低声回答说:我没有家。以前也没有?有过。有妻子和两个 女儿。她们都死在明斯克。我也没有父母亲。法西斯匪徒烧毁了他们居住的村子,所有的居 民都被——枪杀了。 卢基扬诺维奇疲倦地闭上了眼睛。几小时后,他因伤势过重而死去。 那个时期,在柏林的大街上,还发生了一件与上述情况相同的事。战士尼古拉·莫索诺夫在 猛攻德国国会大厦时,也救出了一个德国小孩。 两位苏联红军战士在柏林建立了同样的功勋。为纪念他们,苏联雕塑家叶甫根尼·维克 托罗维奇·武切季奇制作了精荚的纪念碑,矗立在柏林,碑前总是鲜花不断。 14.这场战争发生在第 _____ 次世界大战末期,当时柏林是____ 国的首都。(2 分) 15.文中写道:“打死他并不难,可是对方没有开枪。”“对方”为什么没有开枪?请猜测一下 “对方”的心理。(3 分) 16.文章最后为什么又叙说了另一个救助德国小孩的故事?叙说这个故事时为什么只用了一 句话?(4 分) 17.读这篇文章时,最使你感动的是哪句话?说说你受感动的原因。(3 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8----21 题(13 分) 母亲的来信 母亲来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