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漏液:液体从升气孔流下,要求〈10% 气速太小,或液面落差引起气流分布不均 塔板入口处往往上漏液,设安定区 五、液面落差:液体克服板面阻力形成位差 六、负荷性能图:各种极限条件下v。L关系曲线组成的图 1.雾沫夹带线(气相负荷上限线) 2.液泛线 3.液相负荷上限线 (降液管超负荷线,气泡夹带线) 4.漏液线(气相负荷下限线) 5.液相负荷下限线 操作弹性—两极限的气量之比
四、 漏液:液体从升气孔流下,要求〈10% 气速太小,或液面落差引起气流分布不均 塔板入口处往往上漏液,设安定区 五、 液面落差:液体克服板面阻力形成位差 六、 负荷性能图:各种极限条件下Vs -Ls关系曲线组成的图 1. 雾沫夹带线(气相负荷上限线) 2.液泛线 3.液相负荷上限线 (降液管超负荷线,气泡夹带线) 4.漏液线(气相负荷下限线) 5.液相负荷下限线 操作弹性——两极限的气量之比 Vs Ls 5 1 4 3 2 C C O
3-1-3浮阀塔设计 浮阀塔工艺尺寸的计算(工艺设计) 塔高NH 式中Z—塔高,m N理论板层数; Er-总板效率 H—塔板间距,m 取整数 H∝D,表3-2(经验数据) 易起泡、负荷波动大时,应↑H 2.塔径 4Vs 式中D塔径,m Vs气体流量,m3/s U—空塔气速,m/s 关键在于确定适宜的空塔气速u。 净重力=d(p2-p)g 摩擦阻力=22 42
3-1-3 浮阀塔设计 一、 浮阀塔工艺尺寸的计算(工艺设计) 1.塔高 式中 Z—塔高,m; NT—理论板层数; ET—总板效率; HT—塔板间距,m。 取整数 HTD,表3-2(经验数据) 易起泡、负荷波动大时,应HT 2.塔径 式中 D—塔径,m; VS—气体流量,m3/s; u—空塔气速,m/s。 关键在于确定适宜的空塔气速u。 T T T H E N Z = u V D S 4 = d ( L V )g = − 3 6 净重力 4 2 2 2 d V u 摩擦阻力 =
式中d液滴的直径,m 由净重力与摩擦阻力的平衡,得 整理,得 2 式中unax-极限空塔气速,m/s; 4gdPr-pr Agd一负荷系数, P -h,=0.75 L(2)
式中 d—液滴的直径,m。 由净重力与摩擦阻力的平衡,得 整理,得 式中 umax—极限空塔气速,m/s; —负荷系数, ) 2 , , 2 ( 2 2 u h u hf f = = = ( ) . 4 2 6 3 2 max 2 d g d u L V V = − V L V V L V C gd u − = − = 3 4 max 3 4gd C = L V V u − = max HT − hL = 0.75m L V V C u − 20 = max 2 1 ( ) V L h h V L
图中Vh、L—气、液两相的体积流量,m3/h p、P气、液两相的密度,kg/m3 h1板上液层高度,m; (2液气动能参数 校正负荷系数 式中σ—操作物系的液体表面张力,mN/m。 =(0.6~0.8um 求出塔径后还需园整,之后还要进行流体力学核算。 3.溢流装置 溢流堰 溢流装置 园形,一般用于小塔 降液管 弓形,常用 U型流,一般用于小塔 单溢流,D<22m 液流型式 双溢流,D>2m 阶梯流,D>3m
图中 Vh、Lh—气、液两相的体积流量,m3/h; V、L—气、液两相的密度,kg/m3; hL—板上液层高度,m; —液气动能参数 校正负荷系数 式中 —操作物系的液体表面张力,mN/m。 求出塔径后还需园整,之后还要进行流体力学核算。 3.溢流装置 溢流堰 溢流装置 园形,一般用于小塔 降液管 弓形,常用 U型流,一般用于小塔 单溢流,D<2.2m 液流型式 双溢流,D>2 m 阶梯流,D>3 m 2 1 ( ) V L s s V L 0.2 20 20 = C C max u = (0.6 ~ 0.8)u
(1)出口堰(溢流堰) (0.6~08)D,单溢流 堰长l (05~06,双溢流 式中ht板上液层高度,m hW-堰高,m hoW堰上液层高度,m。 <6mm,采用齿形堰 ho >6mm,单溢流 >60mm,双溢流 平直堰 2.84 1000(l1 式中L—塔内液体流量,m3/h E—液流收缩系数,见图3-11 当E=1时,可用列线图3-12求how 齿形堰:一般齿深h<15mm 当液层高度不超过齿顶时, ho=0.0442/L,h
(1) 出口堰(溢流堰) ,单溢流 堰长 ,双溢流 式中 hL—板上液层高度,m; hw—堰高,m; how—堰上液层高度,m。 <6mm,采用齿形堰 >6mm,单溢流 >60mm,双溢流 平直堰: 式中 Lh—塔内液体流量,m3/h。 E—液流收缩系数,见图3-11 当E=1时,可用列线图3-12求hOW。 齿形堰:一般齿深hn<15mm 当液层高度不超过齿顶时, lW = hL = hW + hOW hOW = 3 2 1000 2.84 = W h OW l L h E (0.6 ~ 0.8)D (0.5 ~ 0.6)D 5 2 0.0442 = W h n OW l L h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