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程基础》教学大纲 王琴萍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化学工程基础是工程技术的一个分支,是一门探讨化工生产过程的基本规律、 并应用这些规律解决生产问题的学科。本课程是在高等数学、物理学及物理化学 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基础技术课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化工单元操作及反应过程的基本原理、典型设备的 构造及工艺尺寸的计算,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化学工程规律在化工生 产中的应用,获得化工计算及设计的基础训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有关化工操 作中各种问题的能力,以便在化工生产、科研和设计工作中达到强化生产过程、 提高产品质量、提高设备生产能力和效率、降低设备投资及产品成本、节能、防 止污染及加速新技术开发等方面的目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 化学工程的主要内容是传递过程和化学反应过程,传递过程包括动量传递、 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三种过程。 1.动量传递一一流体动力过程 流体的流动规律和流体的输送,输送流体的典型设备 2.热量传递 热交换典型设备的设计和计算,热交换过程的强化 3.质量传递 要求掌握精镏原理和吸收的机理,能分析操作过程,并能进行精镏塔和吸收 塔的工艺尺寸计算 4.学反应工程一一反应器基本原理 研究生产规模下化学反应过程的基本规律,化工生产中的反应器类型和典型 反应器,物料在反应器中的流动模型 教学对象: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化学专业、应用化学专业、材料 化学专业。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多媒体
1 《化学工程基础》教学大纲 王琴萍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化学工程基础是工程技术的一个分支,是一门探讨化工生产过程的基本规律、 并应用这些规律解决生产问题的学科。本课程是在高等数学、物理学及物理化学 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基础技术课。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化工单元操作及反应过程的基本原理、典型设备的 构造及工艺尺寸的计算,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化学工程规律在化工生 产中的应用,获得化工计算及设计的基础训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有关化工操 作中各种问题的能力,以便在化工生产、科研和设计工作中达到强化生产过程、 提高产品质量、提高设备生产能力和效率、降低设备投资及产品成本、节能、防 止污染及加速新技术开发等方面的目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 化学工程的主要内容是传递过程和化学反应过程,传递过程包括动量传递、 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三种过程。 1.动量传递——流体动力过程 流体的流动规律和流体的输送,输送流体的典型设备。 2.热量传递 热交换典型设备的设计和计算,热交换过程的强化。 3.质量传递 要求掌握精镏原理和吸收的机理,能分析操作过程,并能进行精镏塔和吸收 塔的工艺尺寸计算。 4.学反应工程——反应器基本原理 研究生产规模下化学反应过程的基本规律,化工生产中的反应器类型和典型 反应器,物料在反应器中的流动模型。 教学对象: 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 本科生,化学专业、应用化学专业、材料 化学专业。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多媒体
教学时数:64学时 教学的具体内容及学时分配: 绪论 (2学时) 、化工过程与单元操作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三、物理量的单位与量纲 四、单元操作中常用的基本概念 第一章流体流动(18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要求熟练掌握流体的流动规律,计算流体输送所需的功率、进行管路阻力计 算计算,选择测量流体流速和流量的装置。 教学重点和难点: 实际流体流动的柏努力方程,流体流动的阻力计算。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学时、讨论和习题课×学时、实验X学时) 课堂讲授18学时,讨论和习题课2学时 第一节概述(0.5学时) 、化工生产的流动现象 、宏观流体特性 、可压缩流体及不可压缩流体 第二节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3.5学时) 、流体的压力 、流体的密度与比容 三、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 四、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的应用 第三节管内流体流动的基本方程式(4学时) 流量与流速 稳定流动与不稳定流动 、连续性方程式
2 教学时数: 64 学时 教学的具体内容及学时分配: 绪论 (2 学时) 一、化工过程与单元操作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三、物理量的单位与量纲 四、单元操作中常用的基本概念 第一章 流体流动 ( 18 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要求熟练掌握流体的流动规律,计算流体输送所需的功率、进行管路阻力计 算计算,选择测量流体流速和流量的装置。 教学重点和难点: 实际流体流动的柏努力方程,流体流动的阻力计算。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学时、讨论和习题课×学时、实验×学时) 课堂讲授 18 学时,讨论和习题课 2 学时。 第 一 节 概述 ( 0.5 学时 ) 一、化工生产的流动现象 二、宏观流体特性 三、可压缩流体及不可压缩流体 第 二 节 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 3.5 学时 ) 一、 流体的压力 二、 流体的密度与比容 三、 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 四、 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的应用 第 三 节 管内流体流动的基本方程式(4 学时) 一、流量与流速 二、稳定流动与不稳定流动 三、连续性方程式
四、柏努力方程式 五、实际流体机械能衡算式 第四节管内流体流动现象(2学时) 、粘度 流体流动类型与雷诺准数 三、流体在园管内的速度分布 第五节流体流动的阻力(4学时) 管、管件及阀门 二、体在直管中的流动阻力 三、湍流的摩擦阻力 四、局部阻力 五、流体在管内流动的总阻力损失计算 第六节管路计算(1学时 、简单管路 复杂管路 第七节流量的测定(1学时) 测速管 二、孔板流量计 三、转子流量计 讨论和习题课(2学时) 复习与思考题 1.流体静力学部分教科书第56页6、7、9、10题 2.流体动力学部分教科书第56-59页11、14、15、16、17、18、23、29、 31、32、35题 3.流量测定42题 第二章流体输送机械(2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研究输送流体的典型设备
3 四、柏努力方程式 五、实际流体机械能衡算式 第 四 节 管内流体流动现象(2 学时) 一、粘度 二、流体流动类型与雷诺准数 三、流体在园管内的速度分布 第 五 节 流体流动的阻力(4 学时) 一、 管、管件及阀门 二、 体在直管中的流动阻力 三、湍流的摩擦阻力 四、局部阻力 五、流体在管内流动的总阻力损失计算 第 六 节 管路计算(1 学时) 一、简单管路 二、复杂管路 第 七 节 流量的测定(1 学时) 一、测速管 二、孔板流量计 三、转子流量计 讨论和习题课(2 学时) 复习与思考题: 1. 流体静力学部分 教科书第 56 页 6、7、9、10 题 2. 流体动力学部分 教科书第 56-59 页 11、14、15、16、17、18、23、29、 31、32、35 题 3. 流量测定 42 题 第二章 流体输送机械 ( 2 学时 ) 教学目标和要求: 研究输送流体的典型设备
教学重点和难点:离心泵选择及安装。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学时、讨论和习题课×学时、实验X学时) 课堂讲授×2学时 第一节概述(0.5学时) 、流体输送机械作用 二、流体输送机械分类 第二节离心泵(1.5学时) 离心泵的工作原理 离心泵的主要部件 三、离心泵的主要性能参数 四、离心泵的气蚀现象与安装高度 五、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复习与思考题 教科书第85-86页第1、3、4、8、9 第三章传热(12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研究传热的机理,热交换典型设备的设计和计算,热交换过程的强化。要求了 解热传导、对流传热、热辐射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掌握传热过程的计算,并 能进行列管换热器的设计计算和选型计算。 教学盦点和难点ε传热过程的计算、列管换热器的设计计算和选型计算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学时、讨论和习题课X学时、实验×学时) 课堂讲授×10学时讨论和习题课×2 第一节概述(1学时) 传热过程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 、两流体通过间壁换热与传热速率方程式 第二节热传导(3学时)
4 教学重点和难点:离心泵选择及安装。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学时、讨论和习题课×学时、实验×学时) 课堂讲授×2 学时 第 一 节 概述(0.5 学时) 一、流体输送机械作用 二、流体输送机械分类 第 二 节 离心泵( 1.5 学时 ) 一、离心泵的工作原理 二、离心泵的主要部件 三、离心泵的主要性能参数 四、离心泵的气蚀现象与安装高度 五、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复习与思考题: 教科书 第 85-86 页 第 1、3、4、8、9 第三章 传热 (12 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研究传热的机理,热交换典型设备的设计和计算,热交换过程的强化。要求了 解热传导、对流传热、热辐射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掌握传热过程的计算,并 能进行列管换热器的设计计算和选型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传热过程的计算、列管换热器的设计计算和选型计算。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学时、讨论和习题课×学时、实验×学时) 课堂讲授×10 学时 讨论和习题课×2 第 一 节 概述(1 学时) 一、传热过程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二、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 三、两流体通过间壁换热与传热速率方程式 第 二 节 热传导(3 学时)
傅立叶定律 、导热系数 三、平壁的稳定热传导 四、圆筒壁的稳态热传导 第三节对流传热(2学时) 、对流传热方程与对流传热系数 、影响对流传热系数的影响 对流传热中的量纲分析 四、流体无相变时的对流传热系数的经验关联式 五、选用对流传热系数关联式的注意事项 第四节传热计算(2学时) 、热量衡算 传热平均温度差 、总传热系数 第五节热辐射(2学时) 、基本概念 物体的辐射能力与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 三、克希霍夫定律 第六节换热器(1学时) 换热器分类 间壁式换热器 三、列管式换热器选用计算中有关问题 四、传热过程的强化 讨论和习题课(1学时 复习与思考题 教科书第167-170页 1.导热第1、2、3题 2.对流传热7、11、12题 3.平均温度差20、21题
5 一、傅立叶定律 二、导热系数 三、平壁的稳定热传导 四、圆筒壁的稳态热传导 第 三 节 对流传热(2 学时) 一、对流传热方程与对流传热系数 二、影响对流传热系数的影响 三、对流传热中的量纲分析 四、流体无相变时的对流传热系数的经验关联式 五、选用对流传热系数关联式的注意事项 第 四 节 传热计算(2 学时) 一、热量衡算 二、传热平均温度差 三、总传热系数 第 五 节 热辐射(2 学时) 一、基本概念 二、物体的辐射能力与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 三、克希霍夫定律 第 六 节 换热器(1 学时) 一、换热器分类 二、间壁式换热器 三、列管式换热器选用计算中有关问题 四、传热过程的强化 讨论和习题课(1 学时) 复习与思考题: 教科书 第 167-170 页 1. 导热 第 1、2、3 题 2. 对流传热 7、11、12 题 3. 平均温度差 20、21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