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 和共识
第二十二章 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 和共识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争论的双方 新凯恩斯宏观经济学 争论的焦点:对总供给曲线的解释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争论的双方 新凯恩斯宏观经济学 争论的焦点:对总供给曲线的解释
第一节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渊源 令一、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 1、新货币数量论 (1)1911年,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希尔提出的“交易方程”P=M, 强调货币的流通(交易)手段的作用 (2)1917年,英国经济学家AC庇古(4CPgo提出“剑桥方 程”M=kY=kPy,强调货币的储藏手段的作用 (3)1936年,凯恩斯的需求方程 L(y,)=L1(y)+L2()
(4)1950年,弗里德曼在修正凯恩斯灵活偏好理论的基础上,推 演出了新货币数量论。其货币需求函数为: 1 dP M=f(P h, r w.r.ll 如令λ 1 dP 并作数学处理,则上式可简化为 =f(7b,,F2,1,y,) P 从上式可以看出:货币需求量主要取决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今第一,总财富 今第二,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的比例 令第三,各种非人力财富的预期报酬率 第四,其它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 ÷2、自然率假说
今二、货币主义的主要观点及政策主张 1、根据货币数量论和自然率假说,货币主义形成以下几个理论 观点 今第一,货币供给对名义收入变动具有决定性作用 第二,在长期中,货币数量的作用主要在于影响价格以及其他 用货币表示的量,而不能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 ◆第三,在短期中,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实际变量,如就业量和 实际国民收入 ◆第四,私人经济具有自身内在的稳定性,国家的经济政策会使 它的稳定性遭到破坏 ÷2、货币主义者的政策主张 s(1)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 (2)反对“斟酌使用”货币政策 4(3)力主单一政策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