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志于学 孔子自称“十五志于学”,他求学范围很广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为儿,嬉戏,常陈 俎豆,设礼容。”见老子,从师襄子鼓琴。《仲 尼弟子列传》说:“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 子;于卫,蘧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 子;于鲁,孟公绰。数称臧文仲、柳下惠、铜鞬 伯华、介山子然,孔子皆后之,不并是世。”孔 子所求之学,并非一般求名求利之学,而是“志 于道,据于德”,是求道德的完善,寻求合理的 人生态度和行事准则
三、十五志于学 • 孔子自称“十五志于学”,他求学范围很广。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为儿,嬉戏,常陈 俎豆,设礼容。”见老子,从师襄子鼓琴。《仲 尼弟子列传》说:“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 子;于卫, 蘧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 子;于鲁,孟公绰。数称臧文仲、柳下惠、铜鞮 伯华、介山子然,孔子皆后之,不并是世。”孔 子所求之学,并非一般求名求利之学,而是“志 于道,据于德”,是求道德的完善,寻求合理的 人生态度和行事准则
他所学习的内容,既不同于向往来世的宗教趋向,也 不同于观察自然的科学道理,而是着眼于伦理道德和 政治社会的实际,即“务实致用”的“政本位”人生 观、文学观、政治观等等,这是儒家哲学的特点,也 是中国哲学的主要特点。 孔子少时,“贫且贱”,有一次,季氏招待士子,孔 子前往,却被季氏的家臣阳虎拒之门外。但是他的好 学也是名闻于外的。在他十七岁时,鲁国大夫厘子 称道他说:“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 吾闻圣人 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 者欤?”并且要儿子懿子拜孔子为师。后来,懿子果 然和南宫敬叔拜孔子为师而学礼。不过,孔子并未满 足,也曾与南宫敬叔“适周问礼”。 约在二十岁之后,孔子做过两次小官,一次是做会计 的委吏(管粮仓),一次是做乘田(管牛羊)
• 他所学习的内容,既不同于向往来世的宗教趋向,也 不同于观察自然的科学道理,而是着眼于伦理道德和 政治社会的实际,即“务实致用”的“政本位”人生 观、文学观、政治观等等,这是儒家哲学的特点,也 是中国哲学的主要特点。 孔子少时,“贫且贱”,有一次,季氏招待士子,孔 子前往,却被季氏的家臣阳虎拒之门外。但是他的好 学也是名闻于外的。在他十七岁时,鲁国大夫厘子曾 称道他说:“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吾闻圣人 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 者欤?”并且要儿子懿子拜孔子为师。后来,懿子果 然和南宫敬叔拜孔子为师而学礼。不过,孔子并未满 足,也曾与南宫敬叔“适周问礼”。 约在二十岁之后,孔子做过两次小官,一次是做会计 的委吏(管粮仓),一次是做乘田(管牛羊)
四、步入中年,私人讲学 孔三十岁左右时,学问已经达到了比较成熟的地步, 他要把自己的主张公诸于世,于是,他开辟了一条私人讲 学的道路,开创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私人讲学事业 他所用的教材是选取以前已有的材料而整理改编而成的, 所以他说“述而不作”。他所教的科目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德行,陶冶性情,以便担负起济世 的重任。 在教学方法上,他坚持“不愤不启”、“有教无类”的宗 旨。因此,在此后的几十年中,形成了一个对社会影响极 大的儒家学派
四、步入中年,私人讲学 孔子• 三十岁左右时,学问已经达到了比较成熟的地步, 他要把自己的主张公诸于世,于是,他开辟了一条私人讲 学的道路,开创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私人讲学事业。 他所用的教材是选取以前已有的材料而整理改编而成的, 所以他说“述而不作”。他所教的科目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德行,陶冶性情,以便担负起济世 的重任。 在教学方法上,他坚持“不愤不启”、“有教无类”的宗 旨。因此,在此后的几十年中,形成了一个对社会影响极 大的儒家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