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兰芝的好话,夸耀兰芝出身于名门。这是讨好人的口气。紧跟着的几句话是县丞向刘兰芝的 母亲说明求婚的缘起,这些话都是符合媒人口吻的。几句话的前面分别冠以“说”“云”“直 说”,是作者为避免重复而用了不同的字眼,它们的主语都是县丞 此外,“兰家女”应指刘兰芝。闻人侠《古诗笺》云:“兰字或是刘字之讹”,这个猜测 有道理。 (2)“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和古代纪时法 昼夜为一日。我国很早就有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段来纪时的记载。如殷武丁时候把昼夜分 为八段,祖甲时候分为十段,周代分为十二段,每段都有名称。从名称来看,分段是以天色和 日常活动为根据的,如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太阳正中时叫中 日或日中,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太阳西斜叫昃,等等。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 之前,这段时间叫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叫晡(铺)时。日入之后 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是鸡鸣和昧旦(又称昧爽或平旦或平明) 我们了解了这些,对古书中的“女曰鸡鸣,士曰昧旦”(《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寂寂 人定初”(古诗《孔雀东南飞》)等就会明白了 汉太初以后,古人有了等分一昼夜时辰的办法,是用十二辰(子、丑、寅、卯等)作为十二 时辰的名称。这种分法一直沿用到清初。清初引用西法,把一昼夜十二时辰分为24小时(即 辰等于两小时),并把每一时辰细分为初和正,如23点为子初,夜半24点为子正,晨一点为丑 初,两点为丑正,等等 有个问题连带说一下,就是日始为何时。最早当以日出为日始,如夏以平旦为日始,殷以 鸡鸣为日始。到周代改以夜半为日始。此后就一直以夜半为日始,沿用至今。 下面把我国从古至今昼夜时段、时辰纪法列成表,以备查对 昼夜时段、时辰表 股(武丁)明|大|大食中日昃小食小采 殷(祖甲明朝大食中日昃小食暮昏妹味)兮(曦) 食隅中中日日昃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夜半鸡 出时 鸣旦 (正)681012141618|2022 现代(时)5-77-99-1111-1313- 5-1717-19192121-2323-11-33-5 我国古代还有把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的方法,叫五夜或五更,情况如下。 五更与现今时间比较表 夜间时辰 五夜五更 时间 黄昏 人定 乙夜 2123 夜半 丙夜 更 鸡鸣 丁夜四更 1-3 戊夜五更 3-5 我国古代纪时,还有更细的分法。最初分一昼夜为100刻。这办法一直沿用到东汉,许慎 《说文解字》:“漏以铜壶盛水,刻节,昼夜百刻。”后来由于昼夜100刻与分为十二时辰不 能相配,使用不便,曾改分为120刻,96刻,108刻。但大多使用百刻制,到清代才改为96 刻制,和十二时辰配合使用
6 刘兰芝的好话,夸耀兰芝出身于名门。这是讨好人的口气。紧跟着的几句话是县丞向刘兰芝的 母亲说明求婚的缘起,这些话都是符合媒人口吻的。几句话的前面分别冠以“说”“云”“直 说”,是作者为避免重复而用了不同的字眼,它们的主语都是县丞。 此外,“兰家女”应指刘兰芝。闻人侠《古诗笺》云:“兰字或是刘字之讹”,这个猜测 有道理。 (2)“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和古代纪时法。 一昼夜为一日。我国很早就有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段来纪时的记载。如殷武丁时候把昼夜分 为八段,祖甲时候分为十段,周代分为十二段,每段都有名称。从名称来看,分段是以天色和 日常活动为根据的,如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太阳正中时叫中 日或日中,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太阳西斜叫昃,等等。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 之前,这段时间叫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叫晡(餔)时。日入之后 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是鸡鸣和昧旦(又称昧爽或平旦或平明)。 我们了解了这些,对古书中的“女曰鸡鸣,士曰昧旦”(《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寂寂 人定初”(古诗《孔雀东南飞》)等就会明白了。 汉太初以后,古人有了等分一昼夜时辰的办法,是用十二辰(子、丑、寅、卯等)作为十二 时辰的名称。这种分法一直沿用到清初。清初引用西法,把一昼夜十二时辰分为 24 小时(即一 辰等于两小时),并把每一时辰细分为初和正,如 23 点为子初,夜半 24 点为子正,晨一点为丑 初,两点为丑正,等等。 有个问题连带说一下,就是日始为何时。最早当以日出为日始,如夏以平旦为日始,殷以 鸡鸣为日始。到周代改以夜半为日始。此后就一直以夜半为日始,沿用至今。 下面把我国从古至今昼夜时段、时辰纪法列成表,以备查对。 昼夜时段、时辰表 时代 昼 夜 殷(武丁) 明 大 采 大食 中日 昃 小食 小采 夕 殷(祖甲) 明 朝 大食 中日 昃 小食 暮 昏 妹(昧) 兮(曦) 周 日 出 食 时 隅中 中日 日昃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夜半 鸡 鸣 平 旦 汉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子 丑 寅 清 (初)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23 1 3 (正)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 4 现代(时)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23-1 1-3 3-5 我国古代还有把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的方法,叫五夜或五更,情况如下。 五更与现今时间比较表 夜间时辰 五夜 五更 时间 黄昏 人定 夜半 鸡鸣 平旦 甲夜 乙夜 丙夜 丁夜 戊夜 一更 二更 三更 四更 五更 19—21 21—23 23—1 1—3 3—5 我国古代纪时,还有更细的分法。最初分一昼夜为 100 刻。这办法一直沿用到东汉,许慎 《说文解字》:“漏以铜壶盛水,刻节,昼夜百刻。”后来由于昼夜 100 刻与分为十二时辰不 能相配,使用不便,曾改分为 120 刻,96 刻,108 刻。但大多使用百刻制,到清代才改为 96 刻制,和十二时辰配合使用
(选自《文言常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第二课时 (一)整体把握 1、请一位同学给大家朗读“小序”。 “小序”告诉了我们什么内容? 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成诗的经过。 “小序”讲的内容起到什么作用? 起到概括故事的作用,也奠定了故事的感情基调。 “小序”中的哪两个字起到集中体现故事冲突的作用?“遣”、“逼”。全诗围绕这两个字来 展开情节 2、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1-2小节)开端。兰芝自诉 第二部分(3-12小节)发展。兰芝遣归 仲卿乞母一一着装遣归一一辞母别姑一一夫妻泣别 第三部分(13-22小节)再发展。兰芝拒婚。 践约拒婚一一刘兄逼嫁 第四部分(23-32小节)高潮。刘焦殉情。 生离死别一一共赴黄泉 第五部分(33小节)合葬化鸟。 3、这首诗讲述了什么故事? 它叙述和描写了东汉末年庐江郡小吏焦仲卿和妻子刘兰芝的爱情婚姻悲剧:东汉建安年间, 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却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 卿向母亲求情无效,夫妻只能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 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遣宰为媒,兰芝践约抗婚,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 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而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喜庆之 日,刘焦双双命赴黄泉。 4、按什么顺序叙述?时间顺序。以什么为线索?以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 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为线索来叙述。写 作这首诗歌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否定什么?肯定什么?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 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二)合作探究 现在我们已经熟悉了课文的结构,了解了课文的情节,那接下来我们就来重点分析人物。 1、分析刘兰芝的人物形象 刘兰芝是主人公,他是怎样一个人?诗歌用什么手法来表现刘兰芝? (1)首先她的外表怎样?看第9小节。“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 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两句是用了什么修辞?比喻、对偶。一个绝代佳人。刘兰 芝的外表如此出色,她的内在如何呢? (2)读第2小节。 “十三能织素……”什么修辞?排比。可以看出她这个人怎样?可以看出她多才多艺、聪 明。她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女子,那她是不是整天只顾自我欣赏,不会赚钱,只会花钱?不是。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她是一个勤劳贤慧的女子。“三日断五匹,大 人故嫌迟”中的“故”字,既显示兰母的故意挑剔,也显示了兰芝洞察世情的聪慧。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为什么要自请遺归?中国古代的
7 (选自《文言常识》,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 年版) 第 二 课 时 (一)整体把握 1、请一位同学给大家朗读“小序”。 “小序”告诉了我们什么内容? 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成诗的经过。 “小序”讲的内容起到什么作用? 起到概括故事的作用,也奠定了故事的感情基调。 “小序”中的哪两个字起到集中体现故事冲突的作用?“遣”、“逼”。全诗围绕这两个字来 展开情节。 2、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1—2 小节)开端。兰芝自诉。 第二部分(3—12 小节)发展。兰芝遣归。 仲卿乞母——着装遣归——辞母别姑——夫妻泣别 第三部分(13—22 小节)再发展。兰芝拒婚。 践约拒婚——刘兄逼嫁 第四部分(23—32 小节)高潮。刘焦殉情。 生离死别——共赴黄泉 第五部分(33 小节)合葬化鸟。 3、这首诗讲述了什么故事? 它叙述和描写了东汉末年庐江郡小吏焦仲卿和妻子刘兰芝的爱情婚姻悲剧:东汉建安年间, 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却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 卿向母亲求情无效,夫妻只能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 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遣宰为媒,兰芝践约抗婚,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 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而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喜庆之 日,刘焦双双命赴黄泉。 4、按什么顺序叙述?时间顺序。以什么为线索?以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 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为线索来叙述。写 作这首诗歌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否定什么?肯定什么?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 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二)合作探究 现在我们已经熟悉了课文的结构,了解了课文的情节,那接下来我们就来重点分析人物。 1、分析刘兰芝的人物形象 刘兰芝是主人公,他是怎样一个人?诗歌用什么手法来表现刘兰芝? (1)首先她的外表怎样?看第 9 小节。“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 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两句是用了什么修辞?比喻、对偶。一个绝代佳人。刘兰 芝的外表如此出色,她的内在如何呢? (2)读第 2 小节。 “十三能织素……”什么修辞?排比。可以看出她这个人怎样?可以看出她多才多艺、聪 明。她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女子,那她是不是整天只顾自我欣赏,不会赚钱,只会花钱?不是。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她是一个勤劳贤慧的女子。“三日断五匹,大 人故嫌迟”中的“故”字,既显示兰母的故意挑剔,也显示了兰芝洞察世情的聪慧。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为什么要自请遣归?中国古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