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3。分析题目有助于找到论 点。注意区别: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题。如《谈骨气》,是论题,不是论点。 但它里边包含着论点,以它为线索去分析,往往就能找到论点。“淡骨气”是一个动 宾短语,中心词是“谈”,表明文章主要内容的词语是“骨气”。显然, “骨气”是个比喻的说法,用来比喻“气节",由此可以推测本文要论述的是“气节 问题,出论点即“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二、分析论据:1.分清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2.找出此论据是用来 证明什么观点的。 三、明确论证方法:辨别文章使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 证中的哪些方法。其中,举例论证比较好辨别。道理论证一般指引用了名人名言做 论据的。比喻论证指论证的语句采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对比论证一般须找出 正反两方面的论述 四、分析文章的结构: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 引论-本沦-结论)。要理清文章的思路:看开头提出了什么问题,是从几个方面分 析论证的,其中着重论述的是哪个方面,再进一步研究这么安排的道理 五、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议论文的 语言往往概括性强,利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例如<俭以养德)中“俭以 养德”,意思是要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品德。它内涵丰富,警策动人,只有联系作 品背景和全文内容,才能有较深理解 六、阅读议论文,同样涉及到语音、词语、句意的理解等基础知识,这就要在 平时做一个有心人,随时积累词语,遇到有意思的句子要揣摩、领悟。考题上出现 此类内容,要从文章内容上,尤其是从文章的中心上去理解 七、要从整体上把握。答题要在通读了全文之后再动手,有时甚至需要读两 遍,才能真正读懂。只有读懂了。答题才会准确 在理解中学着疗伤; 在宽容中学着淡忘 在感谢中学着释怀! 这就是我 你永远的朋友—阿文2005-12-1412:5200闻道春 等级:版主 文章:1907 积分:10368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5年4月13日第16楼 古诗歌鉴赏
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3。分析题目有助于找到论 点。注意区别: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题。如《谈骨气》,是论题,不是论点。 但它里边包含着论点,以它为线索去分析,往往就能找到论点。“淡骨气”是一个动 宾短语,中心词是“谈”,表明文章主要内容的词语是“骨气”。显然, We_PG “骨气”是个比喻的说法,用来比喻“气节",由此可以推测本文要论述的是“气节" 问题,出论点即“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a\ 二、分析论据:1.分清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2.找出此论据是用来 证明什么观点的。D'@h;S Tiav% 三、明确论证方法:辨别文章使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 证中的哪些方法。其中,举例论证比较好辨别。道理论证一般指引用了名人名言做 论据的。比喻论证指论证的语句采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对比论证一般须找出 正反两方面的论述。xp\GH E 四、分析文章的结构: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 引论--本沦--结论)。要理清文章的思路:看开头提出了什么问题,是从几个方面分 析论证的,其中着重论述的是哪个方面,再进一步研究这么安排的道理。|M A&[ 五、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议论文的 语言往往概括性强,利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例如<俭以养德)中“俭以 养德”,意思是要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品德。它内涵丰富,警策动人,只有联系作 品背景和全文内容,才能有较深理解。dE=Ki4 CH 六、阅读议论文,同样涉及到语音、词语、句意的理解等基础知识,这就要在 平时做一个有心人,随时积累词语,遇到有意思的句子要揣摩、领悟。考题上出现 此类内容,要从文章内容上,尤其是从文章的中心上去理解。B%_a 七、要从整体上把握。答题要在通读了全文之后再动手,有时甚至需要读两 遍,才能真正读懂。只有读懂了。答题才会准确。 $A$"o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论坛 -- {_|Phx 在理解中学着疗伤;G 在宽容中学着淡忘;g6u89 在感谢中学着释怀! c52Fn 这就是我:8Q<+ 你永远的朋友—— 阿文 2005-12-14 12:52:00 闻道春 >t^sCX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论坛 -- a!`[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论坛 -- Uwx.$f 等级:版主 w 文章:1907w/X(T 积分:10368AT7D) 门派:无门无派 kuMcLJ 注册:2005 年 4 月 13 日 第 16 楼 ~3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论坛 -- 5Q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论坛 -- n}@Y 古诗歌鉴赏 b1-
答题基本方略 1把握标题,参照内容,明确类别、中心; 2捕捉意象,形成画面,初步理解形象特点; 3.审读题干,明确要求,准确定位(考査对象:内容、方法、语言;局部、整体)。 二、基本考查内容及对应答题点 (一)表现手法(抒情言志描写的手段、技巧、艺术手法、怎样表达感情活怎样 描写的) 包括内容: 1抒情言志的方法: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②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借事(折柳、登高、凭栏、用典)抒情、托物言志、象征、衬托、烘 托、抑扬、对比昭应、虚实结合、从对方落笔、比兴;卒章显志。 2描写(写景)方法 比兴、渲染、衬托、动静、对比、拟人、夸张、正侧、虚实。 (二)内容方面: 设问方向: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画面、景物、思想 情怀) 答题过程:描摹图景(切忌翻译原句)一一把握景物特点(有景、萧瑟、凄凉 孤独、生机盎然等)—一依景辨情,把握思想感情(注意情景一致或相对) (三)语言方面: 设问内容:语言特色、语言风格、语言艺术 答题方向: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 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四)综合设问 1.就某个词、某个句子进行鉴赏:某个词的作用或为什么用这个词:某个句子好在 哪里 答题方向:内容一一这个词或者句子所描绘的画面(或者所抒发的情感、阐述的道 理);表达效果—一往往是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如果运用了特定的表现 技巧,如比兴、拟人化、衬托等,要写出所用的方法。即:用了什么方法,写了什 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 2.诗眼(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或字);诗骨(诗中处于核心地位 起统帅作用的句子) 逐句分析每句诗的内容,分析其怎样围绕“诗眼”、“诗骨”展开 各类诗歌的基本特点 (一)怀古诗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 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
一、答题基本方略 8j= 1.把握标题,参照内容,明确类别、中心; d^h 2.捕捉意象,形成画面,初步理解形象特点; =5s 3.审读题干,明确要求,准确定位(考查对象:内容、方法、语言;局部、整体)。 EQ7 二、基本考查内容及对应答题点 TcX{I~ (一)表现手法(抒情言志描写的手段、技巧、艺术手法、怎样表达感情活怎样 描写的) $[ 包括内容: ]3\ 1.抒情言志的方法: +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 ②间接抒情—— qoSs 借景抒情、借事(折柳、登高、凭栏、用典)抒情、托物言志、象征、衬托、烘 托、抑扬、对比昭应、虚实结合、从对方落笔、比兴;卒章显志。 u, 2.描写(写景)方法—— ^8 比兴、渲染、衬托、动静、对比、拟人、夸张、正侧、虚实。 5p (二)内容方面: P=' 设问方向: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画面、景物、思想、 情怀) FTF 答题过程:描摹图景(切忌翻译原句)——把握景物特点(有景、萧瑟、凄凉、 孤独、生机盎然等)——依景辨情,把握思想感情(注意情景一致或相对) ) (三)语言方面: 9=',XV 设问内容:语言特色、语言风格、语言艺术 p3 答题方向: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 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E\'xea (四)综合设问: e1o4! 1.就某个词、某个句子进行鉴赏;某个词的作用或为什么用这个词;某个句子好在 哪里; /#%17 c 答题方向:内容——这个词或者句子所描绘的画面(或者所抒发的情感、阐述的道 理);表达效果——往往是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如果运用了特定的表现 技巧,如比兴、拟人化、衬托等,要写出所用的方法。即:用了什么方法,写了什 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 JG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论坛 -- e?U0" 2.诗眼(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或字);诗骨(诗中处于核心地位、 起统帅作用的句子) =w|p$ 逐句分析每句诗的内容,分析其怎样围绕“诗眼”、“诗骨”展开。 w[z 三、各类诗歌的基本特点 [Mvb?^ (一) 怀古诗 ?y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_m~ ZHU$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 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
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 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 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 技巧手法。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 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内容特点: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 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二)咏物诗 1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 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 对比等表现手法。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2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 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3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 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三)写景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 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 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 1内容范围:一般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 2.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3.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4山水田园诗得住题: 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四)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 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 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 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1形式标志:题目中朵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
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 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 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FK"!\t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论坛 -- Lb8yy0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 技巧手法。 ])xqB@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 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gB 2.内容特点: #x ① 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FN ② 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U ③ 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 途命运。 C>iE0 ④ 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H (二)咏物诗 ;Bs *72 1.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 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 对比等表现手法。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r4c|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论坛 -- u@> 2.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 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bY 3.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 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wgm:X (三)写景诗 M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 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lYD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 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mnA 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 :ras 1.内容范围:一般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 x 2.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WVEaG 3.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3Tkz 4.山水田园诗得住题: 1 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pl}*S) 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四)战争诗 "{ 0k${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 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 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 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H_43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论坛 -- $ 1.形式标志:题目中朵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
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2基本主题: 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 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3.分析重点: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 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哪一类型 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件、心理 (五)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 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 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 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 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 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 感;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 生活的向往 (六)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 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 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 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 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 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一一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四、常用意象 1、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竹:气节积极向上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后寓有惜别怀远之 意。“杨柳”:伤别情怀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fhm7i 2.基本主题: |x4 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 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 3.分析重点: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 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哪一类型 D 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件、心理。 (4 (五)行旅诗和闺怨诗 Bga ?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 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 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 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dY9^c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论坛 -- ,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 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qoC3f 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 *v/@7 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 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 感;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 生活的向往。 r6c.=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论坛 -- FCy (六)送别诗 \z(J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 ^!l+ ,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 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7b) HY7<>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 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 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erin6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论坛 -- J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r 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 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l48P 3.感情色彩: KW|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s"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Y 四、常用意象 ClU 1、 树木类: q[]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 |n@b 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 竹:气节 积极向上 V 柳: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 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后寓有惜别怀远之 意。 “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 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 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 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 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 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 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 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 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2、花草类: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桃花:象 征美人 兰:高洁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 的品格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源自王维的《相 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 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菊:隐逸高洁脱俗 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 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 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 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 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 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 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 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岀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 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 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 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
vTN5k^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J:a9 松柏:坚挺 傲岸 坚强 生命力 j3& 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 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 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 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Orj*T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论坛 -- P t} 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 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 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 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 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 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F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论坛 -- G^FL)+ 2、 花草类: 花开: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 fa 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桃花:象 征美人。 fnUb 兰:高洁 牡丹:富贵 美好 @ 草: 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Pj1o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 的品格 {7GIU, H%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源自王维的《相 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 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2El,ZB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论坛 -- ,"\1: 菊:隐逸 高洁 脱俗 F2.sX 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 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 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 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 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 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 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 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Ii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论坛 -- d% 梅:傲雪 坚强 不屈不挠 逆境 {]e1r/ 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 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 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 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