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人介绍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世人又称谪仙。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 出生于西域,长于蜀中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唐代大诗人 1.读书漫游时期:少年时期刻苦攻读,兼习剑术,以诗文见赏于世。25岁出蜀远游, 留居安陆。数年后各地漫游,广泛结交地方官吏及著名隐士道人 这一时期,他的诗歌多描写山水和漫游生活。作品有《峨眉山月歌》《渡荆门送别》《望 天门山》《望庐山瀑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春夜洛城闻笛》等。 2.长安入仕时期: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42岁,经道士吴筠推荐,被皇帝征召赴 长安,任翰林院供奉。后被疏远,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 这一时期,李白政治上失意,三年京城生活,使他对社会现实及藏在“开元盛世”背后 的腐败黑暗现象予以揭露和批判,这一时期的创作比前一时期更有现实性和战斗性。作品有 《行路难》等 3.再度漫游时期:离开长安后又开始漫游生活。这一期间的作品有《闻王昌龄左迁龙 标遥有此寄》《古朗月行》(节选)《赠汪伦》等 4.安史之乱时期: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在唐皇室的内部斗争中,李白被牵连入 狱,长流夜郎。流放途中遇赦得还。晚年流落于襄汉及江淮一带,61岁在金陵,闻李光弼 统率大军出镇临淮,仍以多病之身请缨从军,半道病发而还,第二年卒于当涂(今属安徽)。 这一期间,他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忧国忧民及思乡之情。如《猛虎行》《赠张相镐 二首》《早发白帝城》等 艺术特色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傲视权贵和敢于反抗的性格受历代读者 喜爱。李白深受庄子散文和楚辞影响,还善于从民间乐府汲取营养。 李白诗作感情奔放,想象丰富、语言夸张,并惯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表达感情,构成 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1.奔腾浩荡的情怀。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悲喜异常强烈鲜明。像《行路难》(其一) 直抒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2.纵横变幻的想象。这种想象常与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结合,创造出许多新奇而 独特的审美意象。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古代诗人介绍 一、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李白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世人又称谪仙。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 出生于西域,长于蜀中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唐代大诗人。 1.读书漫游时期:少年时期刻苦攻读,兼习剑术,以诗文见赏于世。25 岁出蜀远游, 留居安陆。数年后各地漫游,广泛结交地方官吏及著名隐士道人。 这一时期,他的诗歌多描写山水和漫游生活。作品有《峨眉山月歌》《渡荆门送别》《望 天门山》《望庐山瀑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春夜洛城闻笛》等。 2.长安入仕时期: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 42 岁,经道士吴筠推荐,被皇帝征召赴 长安,任翰林院供奉。后被疏远,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 这一时期,李白政治上失意,三年京城生活,使他对社会现实及藏在“开元盛世”背后 的腐败黑暗现象予以揭露和批判,这一时期的创作比前一时期更有现实性和战斗性。作品有 《行路难》等。 3.再度漫游时期:离开长安后又开始漫游生活。这一期间的作品有《闻王昌龄左迁龙 标遥有此寄》《古朗月行》(节选)《赠汪伦》等。 4.安史之乱时期: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在唐皇室的内部斗争中,李白被牵连入 狱,长流夜郎。流放途中遇赦得还。晚年流落于襄汉及江淮一带,61 岁在金陵,闻李光弼 统率大军出镇临淮,仍以多病之身请缨从军,半道病发而还,第二年卒于当涂(今属安徽)。 这一期间,他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忧国忧民及思乡之情。如《猛虎行》《赠张相镐 二首》《早发白帝城》等。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傲视权贵和敢于反抗的性格受历代读者 喜爱。李白深受庄子散文和楚辞影响,还善于从民间乐府汲取营养。 李白诗作感情奔放,想象丰富、语言夸张,并惯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表达感情,构成 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1.奔腾浩荡的情怀。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悲喜异常强烈鲜明。像《行路难》(其一) 直抒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2.纵横变幻的想象。这种想象常与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结合,创造出许多新奇而 独特的审美意象。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人 物 小 传 艺 术 特 色
3.壮美明丽的意象。李白天性开朗,喜欢明丽的色彩,追求清新明丽的意象。还善于 将事物置于异常广阔的空间背景下描绘,构成雄奇壮观的诗歌意象。如“山随平野尽,江入 大荒流。”(《渡荆门送别》)“平野”“大荒”这些辽阔的原野意象,使整首诗显得气势开 阔而壮观 4.清水芙蓉的语言。朴素自然、反对雕饰,有种浑然天成的美,似脱口而出,平易亲 切,却能出神入化。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人物小传 二、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人,唐代诗人。 1.读书漫游时期:24岁的杜甫开始过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天宝三载(744) 四月,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约同游梁宋。 这一时期他的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充满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该时期处于开元盛世, 社会开放、繁盛,且杜甫与社会底层广大民众接触的机会不多,诗风气象宏阔、语调激昂, 充满进取精神,具有盛唐诗的典型特点。作品有:《望岳》等。 2.困守长安十年:天宝六载(747)杜甫入长安求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 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他客居长安十年,郁郁不得志,过着贫困的生 这一时期他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忠君、渴望为官、建功立业, 却又对求官之路深感失望,壮志难酬:对百姓生活的关注与同情,让杜甫开始关注民生。作 品有:《兵车行》《丽人行》等 3.陷贼和为官时期: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携家属与百姓一道流亡,暂安酈州,只身前 往灵武(今属宁夏)投奔朝廷,中途被叛军所俘入长安,写下反映“安史之乱”的诗作。谒见 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这一时期诗风充满国仇家恨,担心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多反映人民疾苦和歌颂爱国精 神。作品有:《春望》《月夜忆舍弟》“三吏”“三别”等 4.漂泊西南时期: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在朋友的帮助下,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盖了草 堂,生活相对安定。期间又因地方节度使叛乱,辗转流浪了几个地方。大历五年(770病卒 于由潭州往岳阳的小舟上 这一时期他的作品有丰富的政治内容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忧国忧民,对自身命运和世事 的感怀及隐居心境的恬淡等。诗风变得更沉郁顿挫、慨叹艰难、浑厚凝重。作品有:《春夜 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南逢李龟年》《江畔独步寻花》《登高》《登岳阳楼》《旅夜书 艺术色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最大成就和特色是现实主义,显示了唐代由盛转 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杜甫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其诗语 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3.壮美明丽的意象。李白天性开朗,喜欢明丽的色彩,追求清新明丽的意象。还善于 将事物置于异常广阔的空间背景下描绘,构成雄奇壮观的诗歌意象。如“山随平野尽,江入 大荒流。”(《渡荆门送别》)“平野”“大荒”这些辽阔的原野意象,使整首诗显得气势开 阔而壮观。 4.清水芙蓉的语言。朴素自然、反对雕饰,有种浑然天成的美,似脱口而出,平易亲 切,却能出神入化。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二、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人,唐代诗人。 1.读书漫游时期:24 岁的杜甫开始过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天宝三载(744) 四月,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约同游梁宋。 这一时期他的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充满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该时期处于开元盛世, 社会开放、繁盛,且杜甫与社会底层广大民众接触的机会不多,诗风气象宏阔、语调激昂, 充满进取精神,具有盛唐诗的典型特点。作品有:《望岳》等。 2.困守长安十年:天宝六载(747)杜甫入长安求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 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他客居长安十年,郁郁不得志,过着贫困的生活。 这一时期他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忠君、渴望为官、建功立业, 却又对求官之路深感失望,壮志难酬;对百姓生活的关注与同情,让杜甫开始关注民生。作 品有:《兵车行》《丽人行》等。 3.陷贼和为官时期: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携家属与百姓一道流亡,暂安鄜州,只身前 往灵武(今属宁夏)投奔朝廷,中途被叛军所俘入长安,写下反映“安史之乱”的诗作。谒见 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这一时期诗风充满国仇家恨,担心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多反映人民疾苦和歌颂爱国精 神。作品有:《春望》《月夜忆舍弟》“三吏”“三别”等。 4.漂泊西南时期: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在朋友的帮助下,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盖了草 堂,生活相对安定。期间又因地方节度使叛乱,辗转流浪了几个地方。大历五年(770)病卒 于由潭州往岳阳的小舟上。 这一时期他的作品有丰富的政治内容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忧国忧民,对自身命运和世事 的感怀及隐居心境的恬淡等。诗风变得更沉郁顿挫、慨叹艰难、浑厚凝重。作品有:《春夜 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南逢李龟年》《江畔独步寻花》《登高》《登岳阳楼》《旅夜书 怀》。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最大成就和特色是现实主义,显示了唐代由盛转 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杜甫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其诗语 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人 物 小 传 艺 术 特 色
1.“沉郁顿挫”是其诗的基本风格。博大深厚的思想内容,反复咏叹的感情表达方式, 凝重深沉。忧郁悲壮的艺术境界,严谨的格律和铿锵的音韵,是形成这一风格的主要因素 2.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艺术概括。善于选择和概括有典型意义的人物,通过个别 反映一般。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3.寓主观于客观。将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中。如“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春望》) 4.对话的运用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并重视诗歌语言的琢磨、锤炼。善于运用最少的 文字,贴切而形象地表现最多的内容。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垂”字显出夜间 平野的广阔,“涌”字显出月映大江,波光荡漾的景色。 三、豪放派词人·苏轼 人物小传 苏轼(1037-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文学家,苏洵之子。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1.名动京师:嘉佑元年(1056),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当时主考 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他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 时声名大噪 2.自请出京:熙宁四年(1071)苏轼上书谈论新法弊病,令王安石愤怒,便让御史言苏 轼过失。苏轼自请出京任职,被派往杭州、密州等地,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作 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3.乌台诗案:元丰二年(1079),苏轼43岁,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给皇上写《湖州 谢上表》,被新党诬陷讽刺政府,对皇帝不忠,又从苏轼大量诗作中挑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 子,苏轼便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 4.被贬黄州:出狱后,苏轼被贬黄州。此时他心灰意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 游览,写下《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余闲时带领家人开垦 城东一块坡地。“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此时起的。该时期作品还有《卜算子·黄州定慧院 寓居作》《记承天寺夜游》《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 5.东山再起:宋哲宗即位,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压制王安石 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对旧党执政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抨击,苏轼至此既不能容于新 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6.筑建苏堤:元佑四年(1089),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筑 成长堤,简称“苏堤”。 7.流落儋州:绍圣四年(1097),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 徽宗即位后,苏轼被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0大赦,复任朝 北归途中卒于常州。 术特色
1.“沉郁顿挫”是其诗的基本风格。博大深厚的思想内容,反复咏叹的感情表达方式, 凝重深沉。忧郁悲壮的艺术境界,严谨的格律和铿锵的音韵,是形成这一风格的主要因素。 2.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艺术概括。善于选择和概括有典型意义的人物,通过个别, 反映一般。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3.寓主观于客观。将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中。如“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春望》) 4.对话的运用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并重视诗歌语言的琢磨、锤炼。善于运用最少的 文字,贴切而形象地表现最多的内容。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垂”字显出夜间 平野的广阔,“涌”字显出月映大江,波光荡漾的景色。 三、豪放派词人·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文学家,苏洵之子。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1.名动京师:嘉佑元年(1056),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当时主考 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他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 一时声名大噪。 2.自请出京:熙宁四年(1071)苏轼上书谈论新法弊病,令王安石愤怒,便让御史言苏 轼过失。苏轼自请出京任职,被派往杭州、密州等地,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作 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3.乌台诗案:元丰二年(1079),苏轼 43 岁,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给皇上写《湖州 谢上表》,被新党诬陷讽刺政府,对皇帝不忠,又从苏轼大量诗作中挑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 子,苏轼便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 4.被贬黄州:出狱后,苏轼被贬黄州。此时他心灰意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 游览,写下《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余闲时带领家人开垦 城东一块坡地。“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此时起的。该时期作品还有《卜算子·黄州定慧院 寓居作》《记承天寺夜游》《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 5.东山再起:宋哲宗即位,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压制王安石 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对旧党执政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抨击,苏轼至此既不能容于新 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6.筑建苏堤:元佑四年(1089),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筑 成长堤,简称“苏堤”。 7.流落儋州:绍圣四年(1097),年已 62 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 徽宗即位后,苏轼被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0)大赦,复任朝 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 人 物 小 传 艺 术 特 色
1.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豪放风格。 苏轼开创豪放词风,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他能够借助瑰丽恢宏的意象抒发慷慨豪情 将充沛激昂或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开拓了词的写作范围 (1)场景宏阔雄壮,气势磅礴。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从江水东流,感受时光逝去,进而把江山与人物结合。写得雄 浑豪放,气象恢弘,堪称咏史怀古诗词之绝唱 (2)直抒胸臆,自由豪放。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抒写出猎的豪兴和报国的热情,充满豪迈奋发之气,抒发报国 杀敌的志向,具有英雄气概 (3)拓展词境,内容广泛 如《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展示了普通的农村生活画面。苏轼把创作视野扩展到农 村方面,是他在题材和诗境方面的拓展 2.超尘拔俗、潇洒闲逸的清旷风格 苏轼词中数量较多、又能代表其思想个性的,是那些表现他超尘拔俗、潇洒豁达、乐观 开朗的清旷词。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1)心与景会、神与物游,超越自我 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借明月打破时空限域,为亲人送去美好祝愿,表现了他超 脱、旷达的人生态度,将自然与人生高度契合。 (2)心胸旷达,清高孤傲,脱离凡俗 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面对平生宦海风波,词人以“也无风雨也无晴”收束 全篇,耐人寻味。《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描绘了清高孤傲、独来独往的“缥缈孤鸿影”形 象 (3)淡泊名利,心往归隐。 苏轼在词中表现出对功名利禄、争短论长等世俗观念的否定,以饮酒退隐的方式超脱现 实。意境清空旷淡,格调健朗飘逸。如《行香子》《满庭芳》等。 3.委婉缠绵、清丽的婉约风格。 打破婉约词之前以艳情为题材的范围,将婉约词推向高雅的文学殿堂,内容上去浮艳多 雅致,形式蕴藉雅正,语言清新秀丽,情思曲折真切
1.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豪放风格。 苏轼开创豪放词风,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他能够借助瑰丽恢宏的意象抒发慷慨豪情, 将充沛激昂或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开拓了词的写作范围。 (1)场景宏阔雄壮,气势磅礴。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从江水东流,感受时光逝去,进而把江山与人物结合。写得雄 浑豪放,气象恢弘,堪称咏史怀古诗词之绝唱。 (2)直抒胸臆,自由豪放。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抒写出猎的豪兴和报国的热情,充满豪迈奋发之气,抒发报国 杀敌的志向,具有英雄气概。 (3)拓展词境,内容广泛。 如《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展示了普通的农村生活画面。苏轼把创作视野扩展到农 村方面,是他在题材和诗境方面的拓展。 2.超尘拔俗、潇洒闲逸的清旷风格。 苏轼词中数量较多、又能代表其思想个性的,是那些表现他超尘拔俗、潇洒豁达、乐观 开朗的清旷词。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1)心与景会、神与物游,超越自我。 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借明月打破时空限域,为亲人送去美好祝愿,表现了他超 脱、旷达的人生态度,将自然与人生高度契合。 (2)心胸旷达,清高孤傲,脱离凡俗。 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面对平生宦海风波,词人以“也无风雨也无晴”收束 全篇,耐人寻味。《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描绘了清高孤傲、独来独往的“缥缈孤鸿影”形 象。 (3)淡泊名利,心往归隐。 苏轼在词中表现出对功名利禄、争短论长等世俗观念的否定,以饮酒退隐的方式超脱现 实。意境清空旷淡,格调健朗飘逸。如《行香子》《满庭芳》等。 3.委婉缠绵、清丽的婉约风格。 打破婉约词之前以艳情为题材的范围,将婉约词推向高雅的文学殿堂,内容上去浮艳多 雅致,形式蕴藉雅正,语言清新秀丽,情思曲折真切
宋代诗人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发扬苏 轼豪放风格,作品内容更加广阔,后人并称“苏辛”。 辛弃疾出生于南宋高宗绍兴十年,那时济南已经被金朝占领了12个年头。由于父亲去世得 早,辛弃疾是由祖父抚养成人的。深受祖父的影响,辛弃疾自幼就立志抗金复国,并进行了 切实的行动 金的残酷统治,使北方人民纷纷举起义旗。久怀复国壮志的辛弃疾也组织两千多人揭竿而起 后来加入了耿京的义军,并在军中担任掌书记 义军的一个头领张安国在辛弃疾前往南方和南宋政权联系时,杀害了义军首领耿京,并投降 了金朝。闻此消息,辛弃疾决心捉拿张安国,他率领50人,骑马深入敌后,在5万人的军 营中活捉了叛徒张安国,并率领反正的士卒,击退追赶的金兵,日夜兼程,进入南宋境内 一事件,轰动了朝廷上下,鼓舞了民心士气,博得了爱国人士的称赞。 不过,南宋统治者只求偏安一隅,根本不愿接受辛弃疾等主战派的意见,因此,辛弃疾回归 南宋后并未被重用,只被授予一个闲职。但是辛弃疾十分关心国家的命运,一直注视着时局 的发展。他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具体分析了宋金对峙形势,就抗金复国的战略部署 写成著名的《御戒十论》进奏孝宗赵容。由于主和派在朝廷掌权,《十论》并未被孝宗采纳 现实的挫折未能使辛弃疾放弃恢复中原的理想。他后来又写成《九议》送给主战的右丞相虞 允文。但是南宋政府在投降派把持下,辛弃疾的积极进取的战斗纲领一再受到冷落 辛弃疾在南宋朝廷历任湖北、江西、湖南安抚使,后罢官在江西上饶长期闲居 任职地方的辛弃疾办事果敢,刚正不阿,得到百姓和一些正直的人的赞赏,但也引起一些官 僚顽固派的嫉恨和反对。在浮浮沉沉的仕途中,辛弃疾被接二连三地降职罢官。民族和国家 的兴亡,总在拨动他的心弦。在沉重的压力下,他使用“词”来作武器,抒发心声。 辛弃疾的词以爱国主义为基调,充满着战斗精神。在词中,他强烈要求恢复国家统一,揭露 批判了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投降误国的嘴脸,他还热情歌颂抗战派人物和人民的抗金斗 争。在闲暇生活中,他还抒写了有志无成的苦闷,以及农村动人的风光 辛弃疾现存词620多首,数量上超过了他的前辈和同时代的作家;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 都取得十分杰出的成就。代表作有《永遇乐》(千古江山)、《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水 龙吟》(楚天千里清秋)等,并有《稼轩长短句》存世 1203年,辛弃疾砟64岁的时候,传来了朝廷起用的任命。因为现实的形势迫使南宋需要采取 北伐的政策,所以才起用了一直坚持抗金的辛弃疾。 辛弃疾先后任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积极筹备北伐。为了掌握敌情,他多次派人去金侦察, 并把搜集来的情况汇集记录,以作日后北伐之用;但是由于与当权者意见不一,辛弃疾又在
宋代诗人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发扬苏 轼豪放风格,作品内容更加广阔,后人并称“苏辛”。 辛弃疾出生于南宋高宗绍兴十年,那时济南已经被金朝占领了 12 个年头。由于父亲去世得 早,辛弃疾是由祖父抚养成人的。深受祖父的影响,辛弃疾自幼就立志抗金复国,并进行了 切实的行动。 金的残酷统治,使北方人民纷纷举起义旗。久怀复国壮志的辛弃疾也组织两千多人揭竿而起, 后来加入了耿京的义军,并在军中担任掌书记。 义军的一个头领张安国在辛弃疾前往南方和南宋政权联系时,杀害了义军首领耿京,并投降 了金朝。闻此消息,辛弃疾决心捉拿张安国,他率领 50 人,骑马深入敌后,在 5 万人的军 营中活捉了叛徒张安国,并率领反正的士卒,击退追赶的金兵,日夜兼程,进入南宋境内。 这一事件,轰动了朝廷上下,鼓舞了民心士气,博得了爱国人士的称赞。 不过,南宋统治者只求偏安一隅,根本不愿接受辛弃疾等主战派的意见,因此,辛弃疾回归 南宋后并未被重用,只被授予一个闲职。但是辛弃疾十分关心国家的命运,一直注视着时局 的发展。他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具体分析了宋金对峙形势,就抗金复国的战略部署, 写成著名的《御戒十论》进奏孝宗赵容。由于主和派在朝廷掌权,《十论》并未被孝宗采纳。 现实的挫折未能使辛弃疾放弃恢复中原的理想。他后来又写成《九议》送给主战的右丞相虞 允文。但是南宋政府在投降派把持下,辛弃疾的积极进取的战斗纲领一再受到冷落。 辛弃疾在南宋朝廷历任湖北、江西、湖南安抚使,后罢官在江西上饶长期闲居。 任职地方的辛弃疾办事果敢,刚正不阿,得到百姓和一些正直的人的赞赏,但也引起一些官 僚顽固派的嫉恨和反对。在浮浮沉沉的仕途中,辛弃疾被接二连三地降职罢官。民族和国家 的兴亡,总在拨动他的心弦。在沉重的压力下,他使用“词”来作武器,抒发心声。 辛弃疾的词以爱国主义为基调,充满着战斗精神。在词中,他强烈要求恢复国家统一,揭露 批判了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投降误国的嘴脸,他还热情歌颂抗战派人物和人民的抗金斗 争。在闲暇生活中,他还抒写了有志无成的苦闷,以及农村动人的风光。 辛弃疾现存词 620 多首,数量上超过了他的前辈和同时代的作家;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 都取得十分杰出的成就。代表作有《永遇乐》(千古江山)、《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水 龙吟》(楚天千里清秋)等,并有《稼轩长短句》存世。 1203 年,辛弃疾 64 岁的时候,传来了朝廷起用的任命。因为现实的形势迫使南宋需要采取 北伐的政策,所以才起用了一直坚持抗金的辛弃疾。 辛弃疾先后任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积极筹备北伐。为了掌握敌情,他多次派人去金侦察, 并把搜集来的情况汇集记录,以作日后北伐之用;但是由于与当权者意见不一,辛弃疾又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