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齐读第三部分,共同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五选择自己喜爱的句子朗读,要求声音洪亮清楚,感情充沛 (六)总结全篇 提示 1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使用。 2多种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 3领悟寓意深刻、别具匠心的语言。 4体会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七儿比较阅读欣赏 材料1 《辞海》“石榴”条的说明性语言:一名安石榴。石榴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有针状 枝。叶对生,长倒卵形或长椭圆形,无毛。夏季开花,花有结实花和不结实花两种,常呈橙 红色,亦有黄色或白色 (课文语言形象生动,准确凝练;本段文字科学、清晰、简洁) 材料2 暮春是桐树热闹的季节,它常常一夜间绽岀满树的桐花来,朵朵都是并蒂莲的模样儿, 做着集体吹喇叭的姿态。它们开起花来是那样的忘情,总是-大簇-大簇地凑在-起,原本 淡紫淡粉的花色便浓重得不可开交了。村头、堤上、道旁,远远望去,一团团紫红色的烟云, 冉冉地蒸腾着,张扬而清高,还有那浓郁的香气一刻不停地提醒你:这里正是春天。大树下, 三五个穿着花肚兜的小儿女提着长长的竹竿儿,拼劲地打落那一串串的桐花,然后将花瓣 剥,用舌头舔里面的花蕊,那是有甜味的,花蒂则用线一穿,就成了活脱脱一条“青蛇”。 顽童们白天拿它去吓唬小女伴,夜晚冷不丁放到大人的脖子里,都要给吓得大叫一声的,因 为“青蛇”不仅滑溜溜的,且还带了嗖嗖的凉意. 提示 1欣赏生动细致的描写,想想桐花有怎样的品质? 2作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仔细体味状物抒情的特点。 八)语言积累 仿照课文状物抒情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文字。要求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写出你对物象 的外形与精神的独特感受。字数在200~300之间。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可当堂点评,也可 在作文课点评 点评要点 1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状物抒情。 2物象的外形与内在精神的契合。 布置作业 有计划地阅读托物言志的散文,并拓展延伸到诗歌的阅读欣赏 板书设计
6 (四)齐读第三部分,共同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五)选择自己喜爱的句子朗读,要求声音洪亮清楚,感情充沛 (六)总结全篇 提示: 1 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使用。 2 多种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 3 领悟寓意深刻、别具匠心的语言。 4 体会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七)比较阅读欣赏 材料 1 《辞海》“石榴”条的说明性语言:一名安石榴。石榴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有针状 枝。叶对生,长倒卵形或长椭圆形,无毛。夏季开花,花有结实花和不结实花两种,常呈橙 红色,亦有黄色或白色…… (课文语言形象生动,准确凝练;本段文字科学、清晰、简洁) 材料 2 暮春是桐树热闹的季节,它常常一夜间绽出满树的桐花来,朵朵都是并蒂莲的模样儿, 做着集体吹喇叭的姿态。它们开起花来是那样的忘情,总是一大簇一大簇地凑在一起,原本 淡紫淡粉的花色便浓重得不可开交了。村头、堤上、道旁,远远望去,一团团紫红色的烟云, 冉冉地蒸腾着,张扬而清高,还有那浓郁的香气一刻不停地提醒你:这里正是春天。大树下, 三五个穿着花肚兜的小儿女提着长长的竹竿儿,拼劲地打落那一串串的桐花,然后将花瓣一 剥,用舌头舔里面的花蕊,那是有甜味的,花蒂则用线一穿,就成了活脱脱一条“青蛇”。 顽童们白天拿它去吓唬小女伴,夜晚冷不丁放到大人的脖子里,都要给吓得大叫一声的,因 为“青蛇”不仅滑溜溜的,且还带了嗖嗖的凉意…… 提示: 1 欣赏生动细致的描写,想想桐花有怎样的品质? 2 作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仔细体味状物抒情的特点。 (八)语言积累 仿照课文状物抒情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文字。要求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写出你对物象 的外形与精神的独特感受。字数在 200~300 之间。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可当堂点评,也可 在作文课点评。 点评要点: 1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状物抒情。 2 物象的外形与内在精神的契合。 布置作业 有计划地阅读托物言志的散文,并拓展延伸到诗歌的阅读欣赏。 板书设计
石榴 郭沫若爱石榴———“最可爱”画石榴 外在美(色、形)寄寓深刻哲理 石榴 观察、思考托物言志 内在美(精神、品格)抒发独特感受 教学反思 2海燕 郑振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弄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文章优渼美的语言,揣摩某些词语的使用;进一步学习 状物描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文中小燕子形象的意义,领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乡愁”的内蕴 重点感受本文的语言美,学习它多种表现手法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迫害进 步人士。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于5月21日只身乘船前往法国巴黎。航行途中,作者放眼 海天,发现了几只在海面上勇敢地斜掠翻飞的海燕,勾起绵绵不绝的思乡之情,于是写成这 篇咏物抒怀的散文。 (二)题解 可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后所附的关于海燕的说明文字,了解相关知识。有条件的还可以展
7 石榴 郭沫若爱石榴——“最可爱”画石榴 外在美(色、形) 寄寓深刻哲理 石榴 观察、思考 托物言志 内在美(精神、品格) 抒发独特感受 教学反思: 2.海燕 郑振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弄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揣摩某些词语的使用;进一步学习 状物描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文中小燕子形象的意义,领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乡愁”的内蕴 重点 感受本文的语言美,学习它多种表现手法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 1 课时 (一)导入 1927 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迫害进 步人士。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于 5 月 21 日只身乘船前往法国巴黎。航行途中,作者放眼 海天,发现了几只在海面上勇敢地斜掠翻飞的海燕,勾起绵绵不绝的思乡之情,于是写成这 篇咏物抒怀的散文。 (二)题解 可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后所附的关于海燕的说明文字,了解相关知识。有条件的还可以展
示一些图片或音像资料,以增加学生对海蕪的感性认识。 本文实际上并非仅仅写了海燕,为什么要以“海燕”为题?这个问题可先行提出,但不必 急于作答,留待学生基本掌握了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后进行探讨。 (三初步阅读课文,了解基本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并借助工具书,弄清文中生字和新词的音、形、义 (本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遣词用语与当代有一些差别,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理解 障碍,在学生质疑后,应作必要的讲解。) 2请两名学生分别朗读课文前后两部分,其他同学边听边在书上勾画描写小燕子外形和 动作的词句。 3根据课文内容填写“思考与练习—″的表格,通过比较初步了解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 的小燕子的异同 外形 活动背景飞翔憩息 故乡的小燕子乌黑的羽毛隽妙无比的斜飞闲散憩息于纤细的电线上 剪刀似的尾巴春景 隽逸地在湖面 劲俊轻快的翅膀 横掠 海上的小燕子乌黑的小水禽绝美的海天隽逸从容地在展开双翼落在海面, 随 海面斜 掠波漂浮 从表中可以看出,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有许多相似点,外形俊美,飞行的姿态 隽逸,尽管它们活动的具体环境不同,一个是在作者故乡的田园湖面,一个是在辽阔无垠的 海天之间,但都处在美丽的背景之上,这种相似引发了作者无限的遐思 4研究文章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思路。 通过填写以上表格,还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 全文共14段,前后两部分结构大体匀称,都是写景状物在先,然后归结到抒发“轻烟 似的乡愁”。由此可见,是“乡愁”这种感情把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联系在一起, 乡愁”正是本文的感情线索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1段和第8段 2抄写词语 清颸伶俐旷亮隽逸粼粼荡漾憩息匾额融融泄泄忧戚嘉宾运命蹇 劣 第2课时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第1—7段) 1指名背诵课文第1段 2找出段中能够概括景物特点的语言:
8 示一些图片或音像资料,以增加学生对海燕的感性认识。 本文实际上并非仅仅写了海燕,为什么要以“海燕”为题?这个问题可先行提出,但不必 急于作答,留待学生基本掌握了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后进行探讨。 (三)初步阅读课文,了解基本内容 1 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并借助工具书,弄清文中生字和新词的音、形、义。 (本文写于 20 世纪 20 年代,遣词用语与当代有一些差别,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理解 障碍,在学生质疑后,应作必要的讲解。) 2 请两名学生分别朗读课文前后两部分,其他同学边听边在书上勾画描写小燕子外形和 动作的词句。 3 根据课文内容填写“思考与练习一”的表格,通过比较初步了解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 的小燕子的异同。 外形 活动背景 飞翔 憩息 故乡的小燕子 乌黑的羽毛 隽妙无比的 斜飞 闲散憩息于纤细的电线上 剪刀似的尾巴 春景 隽逸地在湖面 劲俊轻快的翅膀 横掠 海上的小燕子 乌黑的小水禽 绝美的海天 隽逸从容地在 展开双翼落在海面, 随 海面斜 掠波漂浮 从表中可以看出,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有许多相似点,外形俊美,飞行的姿态 隽逸,尽管它们活动的具体环境不同,一个是在作者故乡的田园湖面,一个是在辽阔无垠的 海天之间,但都处在美丽的背景之上,这种相似引发了作者无限的遐思。 4 研究文章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思路。 通过填写以上表格,还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 全文共 14 段,前后两部分结构大体匀称,都是写景状物在先,然后归结到抒发“轻烟 似的乡愁”。由此可见,是“乡愁”这种感情把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联系在一起, “乡愁”正是本文的感情线索。 (四)布置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 1 段和第 8 段。 2 抄写词语: 清颸 伶俐 旷亮 隽逸 粼粼 荡漾 憩息 匾额 融融泄泄 忧戚 嘉宾 运命蹇 劣 第 2 课时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第 1—7 段) 1 指名背诵课文第 1 段。 2 找出段中能够概括景物特点的语言:
“隽妙无比的春景的图画” 3根据课文的描写,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幅“春景图”包含了哪些内容。 作者描写了春风、春雨、春柳、春花、舂草等各种舂天特有的景物,并用“吹拂″“洒 落”“舒眼”“奔聚”等动词写出了春天到来、万物充满生机的过程。 4在这烂漫无比的春天的背景上飞翔或憩息的小燕子,是一种怎样的形象? 有光滑漂亮的羽毛,伶俐可爱,飞行的姿态俊秀飘逸,憩息于电线上时成为一幅有趣的 图画,为春光平添许多生趣。小燕子和故乡的人们之间形成了一种融融泄泄的亲密关系,小 燕子的来去会引发故乡人们或忧戚、或舒怀的感情。人们喜爱小燕子,愿意让小燕子在自己 家中安巢,人们甚至把自己的命运与小燕子是否光顾联系起来。小燕子已经成为故乡生活中 不可或缺的-部分。 5作者把小子写得如此活泼可爱,除了因为对小燕子怀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之外 还有其他感情上的因素吗? 作者此时离开故乡、离开祖国有几干里之遥,托身于浮宅之上,奔驰于万顷海涛之间 不料却见着我们的小燕子”。作者明知眼前所见到的海燕绝不是故乡的小燕子,却仍然称 之为“我们的小燕子”。可见,作者心中割舍不断的是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他怀想故乡 的小燕子,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对故乡生活的无限眷恋之情。 6这部分文字生动优美,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孑进 行朗读。教师应对朗读的语速、语调、节奏、轻重音处理等技巧方面的问题作必要点拨,指 导学生读出自己体味到的文章情感。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第8-14段) 在教师引导讨论第-部分的基础上,第二部分让学生自主学习研究。 可要求学生围绕下列问题进行讨论: 1文中如何描写海燕活动的背景? 2海上的小燕子是怎样的形象? 3作者明明在写海燕,为什么还要问“它们果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么”? 4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写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应让学生充分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对学生分析思考不到位之处加以点拨或补充。 但切忌喧宾夺主,越俎代庖。) 关于上面的讨论题,可从以下方面认识 1作者用具有浓郁抒情意味的笔触勾勒岀海上的小燕子活动的背景:海天一色,都是皎 洁无比的蔚蓝;海波平稳,令人联想到春晨的西湖;微风吹起绝细绝细的波纹,在阳光照晒 下显得温秀可喜;蔚蓝的天空中漂浮着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如穿着蓝色夏衣的女郎颈间围着 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画面色彩明丽,作者两次发出赞叹:“我没有见过那么美的海!“我 没有见过那么美的天空!在这皎洁无比的海天之间,人也被净化了,“一点杂念也没有” 深深地沉醉于美景之中了。这段景物描写层次感极强,先写海,再写天,然后用“绝美"二 字表达出对海天的整体感受
9 “隽妙无比的春景的图画”。 3 根据课文的描写,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幅“春景图”包含了哪些内容。 作者描写了春风、春雨、春柳、春花、春草等各种春天特有的景物,并用“吹拂”“洒 落”“舒眼”“奔聚”等动词写出了春天到来、万物充满生机的过程。 4 在这烂漫无比的春天的背景上飞翔或憩息的小燕子,是一种怎样的形象? 有光滑漂亮的羽毛,伶俐可爱,飞行的姿态俊秀飘逸,憩息于电线上时成为一幅有趣的 图画,为春光平添许多生趣。小燕子和故乡的人们之间形成了一种融融泄泄的亲密关系,小 燕子的来去会引发故乡人们或忧戚、或舒怀的感情。人们喜爱小燕子,愿意让小燕子在自己 家中安巢,人们甚至把自己的命运与小燕子是否光顾联系起来。小燕子已经成为故乡生活中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5 作者把小燕子写得如此活泼可爱,除了因为对小燕子怀着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之外, 还有其他感情上的因素吗? 作者此时离开故乡、离开祖国有几千里之遥,托身于浮宅之上,奔驰于万顷海涛之间, “不料却见着我们的小燕子”。作者明知眼前所见到的海燕绝不是故乡的小燕子,却仍然称 之为“我们的小燕子”。可见,作者心中割舍不断的是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他怀想故乡 的小燕子,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对故乡生活的无限眷恋之情。 6 这部分文字生动优美,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进 行朗读。教师应对朗读的语速、语调、节奏、轻重音处理等技巧方面的问题作必要点拨,指 导学生读出自己体味到的文章情感。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第 8—14 段) 在教师引导讨论第一部分的基础上,第二部分让学生自主学习研究。 可要求学生围绕下列问题进行讨论: 1 文中如何描写海燕活动的背景? 2 海上的小燕子是怎样的形象? 3 作者明明在写海燕,为什么还要问“它们果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么”? 4 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写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应让学生充分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对学生分析思考不到位之处加以点拨或补充。 但切忌喧宾夺主,越俎代庖。) 关于上面的讨论题,可从以下方面认识: 1 作者用具有浓郁抒情意味的笔触勾勒出海上的小燕子活动的背景:海天一色,都是皎 洁无比的蔚蓝;海波平稳,令人联想到春晨的西湖;微风吹起绝细绝细的波纹,在阳光照晒 下显得温秀可喜;蔚蓝的天空中漂浮着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如穿着蓝色夏衣的女郎颈间围着 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画面色彩明丽,作者两次发出赞叹:“我没有见过那么美的海!”“我 没有见过那么美的天空!”在这皎洁无比的海天之间,人也被净化了,“一点杂念也没有”, 深深地沉醉于美景之中了。这段景物描写层次感极强,先写海,再写天,然后用“绝美”二 字表达出对海天的整体感受
2小燕子在浩莽的大海上隽逸地从容地斜掠,或展开双翼,落在海面上,随着海波浮憩, 作者担心小小的燕子会觉得倦,会遇到暴风疾雨,小燕子却是又安闲,又舒适。作者因此感 叹这小小的海燕是海上英雄 3作者明知眼前的海燕绝不是故乡的小燕子,但因为思乡心切,便把对故乡小燕子的热 爱之情全部倾注在海燕身上,一再问自己:“它们果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么?其实是作者希 望以此来寄托自己的情思,抚慰自己孤寂的心灵。 4相同点:都有“绝美”的活动背景,都从动态和静态两方面描写小燕子的飞行和憩息, 都从小燕子引出了“轻烟似的乡愁 不同点:写故乡的小燕子是写记忆和想象中的景象,还通过燕子安巢来表现故乡人对燕 子的喜爱,作者笔下故乡的燕子是春天的使者,欢乐的使者。写海上的小燕子则是写眼前所 见的景象,作者怀着对故乡小燕子的深厚感情关注眼前的海燕,担心它是不是会飞倦,是不 是会遇着暴风雨,甚至关心绝小绝小的海鱼是不是海燕的粮食。作者着力描写海燕在浩莽的 大海上的从容、安闲和舒适,刻画了—个海上英雄的形象。 (三)齐读课文第二部分 要求学生根据前面的朗读指导,努力做到声情并茂。 四)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与练习二” 第3课时 (一)总结课文特点 1《海燕》是一篇抒情散文,请谈谈你对本文所采用的抒情方式的理解。 作者满怀思乡之情,但他并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将浓浓的“乡愁″寄托在小小的海燕身 上。作者笔下的“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已经成为一个象征物,其中凝聚着 作者对故乡、对祖国的全部的爱。这种寓情于物的抒情方式,可以将感情表达得更加深沉含 蓄。 2讨论本课学习开始时提出的问题:本文并不仅仅写海燕,还写了故乡的小燕子,为什 么要以“海燕”为题? 海燕是作者咏物抒情的缘起。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乡的小燕子 想到故乡,想到祖国,情不能已,就让自己深沉而浓厚的感情化为这个在海天之间翻飞的“精 灵”。虽然它在离家几千里、离国几千里的海上飞翔,但在作者眼里心里,它就是故乡的小 燕子。所以,文章以“海燕”作为题目 (二)拓展阅读 印发材料,学生自读后思考以下问题 文中的燕子具有什么特点?作者塑造这样的形象有什么意义? 飞翔的燕子 冰春我家窗外,不见绿阴,是高楼包围中遗留的一片灰扑扑的低矮的瓦房,使我得以望
10 2 小燕子在浩莽的大海上隽逸地从容地斜掠,或展开双翼,落在海面上,随着海波浮憩, 作者担心小小的燕子会觉得倦,会遇到暴风疾雨,小燕子却是又安闲,又舒适。作者因此感 叹这小小的海燕是海上英雄。 3 作者明知眼前的海燕绝不是故乡的小燕子,但因为思乡心切,便把对故乡小燕子的热 爱之情全部倾注在海燕身上,一再问自己:“它们果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么?”其实是作者希 望以此来寄托自己的情思,抚慰自己孤寂的心灵。 4 相同点:都有“绝美”的活动背景,都从动态和静态两方面描写小燕子的飞行和憩息, 都从小燕子引出了“轻烟似的乡愁”。 不同点:写故乡的小燕子是写记忆和想象中的景象,还通过燕子安巢来表现故乡人对燕 子的喜爱,作者笔下故乡的燕子是春天的使者,欢乐的使者。写海上的小燕子则是写眼前所 见的景象,作者怀着对故乡小燕子的深厚感情关注眼前的海燕,担心它是不是会飞倦,是不 是会遇着暴风雨,甚至关心绝小绝小的海鱼是不是海燕的粮食。作者着力描写海燕在浩莽的 大海上的从容、安闲和舒适,刻画了一个海上英雄的形象。 (三)齐读课文第二部分 要求学生根据前面的朗读指导,努力做到声情并茂。 (四)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与练习二”。 第 3 课时 (一)总结课文特点 1《海燕》是一篇抒情散文,请谈谈你对本文所采用的抒情方式的理解。 作者满怀思乡之情,但他并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将浓浓的“乡愁”寄托在小小的海燕身 上。作者笔下的“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已经成为一个象征物,其中凝聚着 作者对故乡、对祖国的全部的爱。这种寓情于物的抒情方式,可以将感情表达得更加深沉含 蓄。 2 讨论本课学习开始时提出的问题:本文并不仅仅写海燕,还写了故乡的小燕子,为什 么要以“海燕”为题? 海燕是作者咏物抒情的缘起。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乡的小燕子, 想到故乡,想到祖国,情不能已,就让自己深沉而浓厚的感情化为这个在海天之间翻飞的“精 灵”。虽然它在离家几千里、离国几千里的海上飞翔,但在作者眼里心里,它就是故乡的小 燕子。所以,文章以“海燕”作为题目。 (二)拓展阅读 印发材料,学生自读后思考以下问题: 文中的燕子具有什么特点?作者塑造这样的形象有什么意义? 飞翔的燕子 冰春我家窗外,不见绿阴,是高楼包围中遗留的一片灰扑扑的低矮的瓦房,使我得以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