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意识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 意识虽然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但却不是自然而然的东西。自然进化只为人类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生 理基础和心理基础,这是意识产生的自然条件。人类意识的产生还需要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它就是人 类社会实践活动,这是意识产生的社会根据。 (1)物质生产活动使意识的产生不但成为必要,而且也具有可能。人类的生存方式要求人们的反映形 式必须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因此,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必须进化为人的意识活动;而物 质生产活动也能够产生高级的反映形式 (2)社会交往活动使语言的产生不但成为必要,而且也具有可能。语言是社会交往的工具,是思维的 物质外壳,是社会的产物。没有社会和社会交往,就不可能有语言,没有语言也就不可能有意识。 (3)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中,类人猿的动物脑进化为人脑,有了人脑,意识的产生才有了 物质基础。 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器官。人脑和动物脑的区别不仅是量上的,而且更重要的是质上的。这种 质的区别是由社会实践活动造成的 (2)意识产生的生理过程和机制。人脑是如何产生意识现象的?科学研究告诉我们,意识活动的生理 过程和机制是人脑神经系统的反射活动。最新的研究成果是人脑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传递生物电、处理 信息流的过程 (3)人工智能的创造和使用,一方面证明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们根据这个原理,利用一定的技术 手段成功地模拟了人的意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意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它的产生不仅仅是人脑 中所发生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变化过程,我们不应该把意识看作是人脑的产物,只能把意识看作 是人脑具有的一种机能。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1)人脑具有意识的机能,这个机能的实现即意识的产生,必须有客观世界对人脑的刺激和人脑对它 的反映。人脑是意识发生的生理基础,客观世界才是意识产生的源泉。 (2)客观世界反映到人脑中,必然要进行加工改造,以主观的形式而存在,因而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但它加工改造的原料则是客观的,即意识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 正确的意识和错误的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它们的形式都是主观的,内容都是客观的。区别仅 仅在于形式与内容是否统 三、意识的功能 1、意识是人类独有的精神现象,它有十分复杂的结构。从高低层次看,有潜意识和显意识之别,在显 意识中又有感性和理性的区分:从反映的领域看,有认知、情感和意志,认知向外,情感指内,意志把 内外结合起来,直接控制人们的行动 2、意识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人的行为中、在人的生理活动中、在对客观世界的变化上都具有不容忽 视的作用: (1)意识使人的行为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创造性 (2)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可以起到控制和调节作用。 (3)意识支配人的实践活动可以改造客观世界 3、正确发挥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正确处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在坚持物质对意识起决定作用的 条件下,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性。既反对机械唯物主义抹杀意识能动性的观点,也反对唯心主义夸大意
11 2、意识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 意识虽然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但却不是自然而然的东西。自然进化只为人类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生 理基础和心理基础,这是意识产生的自然条件。人类意识的产生还需要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它就是人 类社会实践活动,这是意识产生的社会根据。 (1)物质生产活动使意识的产生不但成为必要,而且也具有可能。人类的生存方式要求人们的反映形 式必须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因此,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必须进化为人的意识活动;而物 质生产活动也能够产生高级的反映形式。 (2)社会交往活动使语言的产生不但成为必要,而且也具有可能。语言是社会交往的工具,是思维的 物质外壳,是社会的产物。没有社会和社会交往,就不可能有语言,没有语言也就不可能有意识。 (3)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中,类人猿的动物脑进化为人脑,有了人脑,意识的产生才有了 物质基础。 二、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器官。人脑和动物脑的区别不仅是量上的,而且更重要的是质上的。这种 质的区别是由社会实践活动造成的。 (2)意识产生的生理过程和机制。人脑是如何产生意识现象的?科学研究告诉我们,意识活动的生理 过程和机制是人脑神经系统的反射活动。最新的研究成果是人脑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传递生物电、处理 信息流的过程。 (3)人工智能的创造和使用,一方面证明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们根据这个原理,利用一定的技术 手段成功地模拟了人的意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意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它 的产生不仅仅是人脑 中所发生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变化过程,我们不应该把意识看作是人脑的产物,只能把意识看作 是人脑具有的一种机能。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1)人脑具有意识的机能,这个机能的实现即意识的产生,必须有客观世界对人脑的刺激和人脑对它 的反映。人脑是意识发生的生理基础,客观世界才是意识产生的源泉。 (2)客观世界反映到人脑中,必然要进行加工改造,以主观的形式而存在,因而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但它加工改造的原料则是客观的,即意识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 正确的意识和错误的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它们的形式都是主观的,内容都是客观 的。区别仅 仅在于形式与内容是否统一。 三、意识的功能 1、意识是人类独有的精神现象,它有十分复杂的结构。从高低层次看,有潜意识和显意识之别,在显 意识中又有感性和理性的区分;从反映的领域看,有认知、情感和意志,认知向外,情感指内,意志把 内外结合起来,直接控制人们的行动。 2、意识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人的行为中、在人的生理活动中、在对客观世界的变化上都具有不容忽 视的作用: (1)意识使人的行为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创造性。 (2)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可以起到控制和调节作用。 (3)意识支配人的实践活动可以改造客观世界。 3、正确发挥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正确处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在坚持物质对意识起决定作用的 条件下,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性。既反对机械唯物主义抹杀意识能动性的观点,也反对唯心主义夸大意
识能动性的观点 四、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本原问题上坚持实践唯物主义观点,这种世界观变为方法论,就是一切从实 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2、要坚持作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最重要的是处理好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不尊重和遵守客观规律,就不可能作到实事求是;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就不可能认识客观规律, 也就难以作到实事求是 第二章知识点、难点和重点 、知识点 1、识记 (1)朴素唯物主义 (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3)物质 (4)运动 (5)静止 (6)时间 (7)空间 (9)意识 2、理解 (1)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缺陷 (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缺陷 (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5)物质运动和时空的关系 (6)实践和人类世界的关系 (7)意识的起源、本质和功能 (8)实践唯物主义世界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1、列宁的物质定义 2、实践是人类世界的现实基础 三、重点 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2、实践唯物主义世界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第二章思考练习题
12 识能动性的观点。 四、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本原问题上坚持实践唯物主义观点,这种世界观变为方法论,就是一切从实 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2、要坚持作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最重要的是处理好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不尊重和遵守客观规律,就不可能作到实事求是;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就不可能认识客观规律, 也就难以作到实事求是。 第二章 知识点、难点和重点 一、知识点 1、识记 (1)朴素唯物主义 (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3)物质 (4)运动 (5)静止 (6)时间 (7)空间 (8)实践 (9)意识 2、理解 (1)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缺陷 (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缺陷 (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5)物质运动和时空的关系 (6)实践和人类世界的关系 (7)意识的起源、本质和功能 (8)实践唯物主义世界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二、难点 1、列宁的物质定义 2、实践是人类世界的现实基础 三、重点 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2、实践唯物主义世界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第二章 思考练习题
、解释概念 2、运动 3、静止 4、时间 5、空间 6、实践 7、意识 8、人类世界 区别范畴 1、运动和静止 2、时间和空间 3、人类世界和自然界 简答问题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缺陷是什么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缺陷是什么 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4、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5、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类世界的现实基础 6、为什么说意识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 7、怎样理解意识的本质和功能 四、论述问题 1、试述实践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2、试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分析割裂它们的关系会导致什么样的错误观点 第三章联系和发展的规律及思维方法 第一节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学说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1、辩证法的本意是通过论辩揭露对方的矛盾,以求得真理的论辩术:后来引申为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观察世界的学说 2、形而上学的本意是哲学,即研究超验对象的学说:后来演变为和辩证法相对立的发展观,即用孤立 和静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学说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都是关于世界存在状态的学说,在这个问题上它们是对立的,具体说它们在以下 几个方面相互对立: (1)辩证法是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的存在状态:形而上学则是用孤立的观点看待世界的存在状态 (2)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世界的存在状态: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观察世界的存在状
13 一、解释概念 1、物质 2、运动 3、静止 4、时间 5、空间 6、实践 7、意识 8、人类世界 二、区别范畴 1、运动和静止 2、时间和空间 3、人类世界和自然界 三、简答问题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缺陷是什么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缺陷是什么 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4、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5、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类世界的现实基础 6、为什么说意识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 7、怎样理解意识的本质和功能 四、论述问题 1、试述实践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2、试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分析割裂它们的关系会导致什么样的错误观点。 第三章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及思维方法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学说 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1、辩证法的本意是通过论辩揭露对方的矛盾,以求得真理的论辩术;后来引申为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观察世界的学说。 2、形而上学的本意是哲学,即研究超验对象的学说;后来演变为和辩证法相对立的发展观,即用孤立 和静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学说。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都是关于世界存在状态的学说,在这个问题上它们是对立的,具体说它们在以下 几个方面相互对立: (1)辩证法是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的存在状态;形而上学则是用孤立的观点看待世界的存在状态。 (2)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世界的存在状态;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观察世界的存在状
态 (3)辩证法肯定矛盾的存在,用全面的观点思考世界的存在状态;形而上学则否认矛盾的存在,用片 面的观点思考世界的存在状态 二、辩证法发展的历史形态 1、古代朴素辩证法 古希腊的辩证法思想。(苏格拉底的精神接生术:赫拉克利特的对立统一说。) 中国传统的辩证法思想。(古老的阴阳八卦说;五行说:矛盾概念) 2、近代唯心辩证法 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康德的二律背反,黑格尔的辩证法学说) 3、现代唯物辩证法 三、辩证法存在的基本形式 1、客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是客观世界本身具有的辨证法,这是辩证法的自在形式。这种辩证法不依人的意志 为转移,它成为推动客观世界辨证运动的客观力量。 2、主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这是辩证法的自觉形式,是以人的认识和概念的辨 证运动形式而存在的辩证法。这种辩证法的高级形式就是概念辩证法,它是人们把握客观辩证法的思维 方法 3、实践辩证法。实践辩证法是人的活动的辩证法,是人用运概念辩证法把握客观世界的辩证法后,以 自己的活动改变客观世界的辩证法。在人的活动中,形成了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社会与自然,自 由与必然等矛盾,人的活动就是在这些矛盾推动下,不断解决这些矛盾的辩证过程,贯串与这个过程中 的辩证法就是实践辩证法。因此,实践辩证法就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古代朴素辩证法 是对客观辩证法的简单描述:近代唯心辩证法是对主观辩证法的自觉总结:现代唯物辩证法是实践辩证 法。这是辩证法的合理形态。) 四、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 1、唯物辩证法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辨证联系指的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不同方面之间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因此,辨证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这种客观普 遍性可以从下面两点来理解 (1)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处在和其他事物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之 中 (2)整个世界以及每个事物都是由无数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构成的有机整体。 为了正确理解世界的普遍联系状态,我们在把握普遍联系原理时,必须注意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如直接 联系和间接联系、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等等 3、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告诉我们,必须用条件性和整体性的原则认识事物。条件性原则就是把 事物放在一定条件下加以认识的原则,也可以叫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整体性原则就是把事物当 作由许多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的原则,这种原则着眼于事物的内在联系 五、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世界的普遍联系必然引起永恒的运动和变化,在世界的运动和变化状态中存在着一种前进上升的趋
14 态。 (3)辩证法肯定矛盾的存在,用全面的观点思考世界的存在状态;形而上学则否认矛盾的存在,用片 面的观点思考世界的存在状态。 二、辩证法发展的历史形态 1、古代朴素辩证法 古希腊的辩证法思想。(苏格拉底的精神接生术;赫拉克利特的对立统一说。) 中国传统的辩证法思想。(古老的阴阳八卦说;五行说;矛盾概念) 2、近代唯心辩证法 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康德的二律背反,黑格尔的辩证法学说) 3、现代唯物辩证法 三、辩证法存在的基本形式 1、客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是客观世界本身具有的辨证法,这是辩证法的自在形式。这种辩证法不依人的意志 为转移,它成为推动客观世界辨证运动的客观力量。 2、主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这是辩证法的自觉形式,是以人的认识和概念的辨 证运动形式而存在的辩证法。这种辩证法的高级形式就是概念辩证法,它是人们把握客观辩证法的思维 方法。 3、实践辩证法。实践辩证法是人的活动的辩证法,是人用运概念辩证法把握客观世界的辩证法后,以 自己的活动改变客观世界的辩证法。在人的活动中,形成了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社会与自然,自 由与必然等矛盾,人的活动就是在这些矛盾推动下,不断解决这些矛盾的辩证过程,贯串与这个过程中 的辩证法就是实践辩证法。因此,实践辩证法就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古代朴素辩证法 是对客观辩证法的简单描述;近代唯心辩证法是对主观辩证法的自觉总结;现代唯物辩证法是实践辩证 法。这是辩证法的合理形态。) 四、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 1、唯物辩证法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辨证联系指的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不同方面之间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因此,辨证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这种客观普 遍性可以从下面两点来理解: (1)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处在和其他事物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之 中; (2)整个世界以及每个事物都是由无数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构成的有机整体。 为了正确理解世界的普遍联系状态,我们在把握普遍联系原理时,必须注意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如直接 联系和间接联系、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等等。 3、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告诉我们,必须用条件性和整体性的原则认识事物。条件性原则就是把 事物放在一定条件下加以认识的原则,也可以叫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整体性原则就是把事物当 作由许多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的原则,这种原则着眼于事物的内在联系。 五、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世界的普遍联系必然引起永恒的运动和变化,在世界的运动和变化状态中存在着一种前进上升的趋
势,唯物辩证法把这种趋势叫做发展。唯物辩证法用发展的观点来说明世界的这种存在状态。 2、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具体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1)发展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是事物的新陈代谢,是事物的质变。 (2)发展是事物由低级阶段到高低阶段、由简单向复杂的前进上升运动 (3)发展是由事物的内在矛盾所推动的自我否定、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辨证运动过程。 3、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告诉我们,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一条不可抗拒的规律,这条规律要求我们坚信新 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新生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方向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 腹”中孕育成熟的、具有新的生命力的事物: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生事物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 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事物 六、唯物辩证法的体系和核心 1、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是由辩证法的基本特征、基本规律、基本范畴和辨证思维方法构成的。 2、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内容和发展变化 的动力;是贯彻于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所有范畴的中心线索;是辨证思维的最根本的方法 是理解和掌握所有辨证思维方法的钥匙。 第二节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 1、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具有两种状态:量变和质变。因为任何事物都具有质和量的规定,都是质和 量的统一,都是有限度的存在。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和其它事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量是同质 事物相区别的外在规定性: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由事物的质所确定的量的变化范围或数量界限 2、量变是事物存在期间的变化,是连续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产生和灭亡的变化,是间断的显 著的变化。量变意味着事物的存在和成长:质变意味着事物的非存在和转化。因此,量变和质变是两种 对立的变化。 3、量变和质变又是辨证统一的,它们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就是质量互变规律。其具体内容如下: (1)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巩固着量变的成果, 是新的量变发生的前提 (2)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在事物的量变过程中,存在着部分质变的情况:在事物的质变过程中存在 着量的扩张现象 (3)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量变引起质变;质变产生新量变。如此循环,形成不断地新陈代谢过程, 质量互变规律就存在于这个过程之中。 4、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必须在量变和质变的辨证统一关系中理解和把握规律的内容,如果人为地割 裂二者的辨证关系,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错误。“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就是这样的错误观点 5、学习质量互变规律,掌握质变和量变的辨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有远大的奋斗 目标,又要有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既要反对“左倾”冒险主义,又要反对右倾保守主义。 二、对立统一规律 1、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自身的矛盾推动的,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辨证矛盾。辨证矛盾是标志事 物之间及事物内部不同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的哲学范畴。要理解辨证矛盾,就必须进一步了解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2、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转化的性质;矛盾斗争性是指矛盾对立 面之间相互排除、相互否定、相互分离的趋势。矛盾斗争性寓于矛盾同一性之中,矛盾同一性以矛盾斗
15 势,唯物辩证法把这种趋势叫做发展。唯物辩证法用发展的观点来说明世界的这种存在状态。 2、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具体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1)发展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是事物的新陈代谢,是事物的质变。 (2)发展是事物由低级阶段到高低阶段、由简单向复杂的前进上升运动。 (3)发展是由事物的内在矛盾所推动的自我否定、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辨证运动过程。 3、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告诉我们,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一条不可抗拒的规律,这条规律要求我们坚信新 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新生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方向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 腹”中孕育成熟的、具有新的生命力的事物;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生事物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 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事物。 六、唯物辩证法的体系和核心 1、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是由辩证法的基本特征、基本规律、基本范畴和辨证思维方法构成的。 2、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内容和发展变化 的动力;是贯彻于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所有范畴的中心线索;是辨证思维的最根本的方法, 是理解和掌握所有辨证思维方法的钥匙。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一、质量互变规律 1、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具有两种状态:量变和质变。因为任何事物都具有质和量的规定,都是质和 量的统一,都是有限度的存在。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和其它事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量是同质 事物相区别的外在规定性;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由事物的质所确定的量的变化范围或数量界限。 2、量变是事物存在期间的变化,是连续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产生和灭亡的变化,是间断的显 著的变化。量变意味着事物的存在和成长;质变意味着事物的非存在和转化。因此,量变和质变是两种 对立的变化。 3、量变和质变又是辨证统一的,它们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就是质量互变规律。其具体内容如下: (1)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巩固着量变的成果, 是新的量变发生的前提。 (2)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在事物的量变过程中,存在着部分质变的情况;在事物的质变过程中存在 着量的扩张现象。 (3)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量变引起质变;质变产生新量变。如此循环,形成不断地新陈代谢过程, 质量互变规律就存在于这个过程之中。 4、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必须在量变和质变的辨证统一关系中理解和把握规律的内容,如果人为地割 裂二者的辨证关系,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错误。“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就是这样的错误观点。 5、学习质量互变规律,掌握质变和量变的辨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有远大的奋斗 目标,又要有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既要反对“左倾”冒险主义,又要反对右倾保守主义。 二、对立统一规律 1、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自身的矛盾推动的,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辨证矛盾。辨证矛盾是标志事 物之间及事物内部不同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的哲学范畴。要理解辨证矛盾,就必须进一步了解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2、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转化的性质;矛盾斗争性是指矛盾对立 面之间相互排除、相互否定、相互分离的趋势。矛盾斗争性寓于矛盾同一性之中,矛盾同一性以矛盾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