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这里所说的古代是指人类认识史上的古代,它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人类在这个历史阶段形成了朴 素的唯物主义物质观。下面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人物和观点 (1)古希腊时期哲学家的观点: 泰勒斯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 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无限”是世界的本原 阿那克西米尼认为“空气”是世界的本原 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世界的本原;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2)中国古代哲学家的观点 西周时已形成的“五行学说”,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到后来宋 明时期张载等哲学家提出的“元气学说”,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为“元气 万物气聚则生,气散则死。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缺陷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但它把物质归结为某种或某些具体的 物质形态。这种物质观缺乏科学根据,只是根据生活经验所作出的一种朴素的直观猜测,这种猜测混淆 了物质和物质形态。 1、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这里所说的近代是指西方从15世纪到19世纪这段历史,人类在这个历史阶段上形成了形而上学唯物主 义的物质观 (1)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它根据近代科学研究的成就,把物质看作 是原子,并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2)这种物质观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直观猜测的缺陷,有了科学的根据,并用这种物质观批判 宗教唯心主义,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 (3)这种物质观仍有缺陷,它的历史局限性表现为: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恩格斯对物质观的科学说明: 恩格斯针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把物质归结为原子的缺陷指出:“原子决不能看作简单的东西或者 甚而看作已知的最小的物质粒子。”他提出哲学所说的“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 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2、物理学革命引发的哲学危机 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有了突破性的发现,原子被打开了,放射性现象的发现使人们深入到原子 的内部,比原子更小的电子等基本粒子概念的提出,给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造成危机,只有提出 新的物质观,才能概括新的科学成就。 3、列宁对物质观的科学规定 列宁根据新的科学成就,给物质下了一个经典性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 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4、列宁的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 (1)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确立了哲学的物质概念,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6 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这里所说的古代是指人类认识史上的古代,它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人类在这个历史阶段形成了朴 素的唯物主义物质观。下面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人物和观点。 (1)古希腊时期哲学家的观点: 泰勒斯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 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无限”是世界的本原; 阿那克西米尼认为“空气”是世界的本原; 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世界的本原;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2)中国古代哲学家的观点: 西周时已形成的“五行学说”,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到后来宋 明时期张载等哲学家提出的“元气学说”,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为“元气”。 万物气聚则生,气散则死。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缺陷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但它把物质归结为某种或某些具体的 物质形态。这种物质观缺乏科学根据,只是根据生活经验所作出的一种朴素的直观猜测,这种猜测混淆 了物质和物质形态。 1、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这里所说的近代是指西方从 15 世纪到 19 世纪这段历史,人类在这个历史阶段上形成了形而上学唯物主 义的物质观。 (1)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它根据近代科学研究的成就, 把物质看作 是原子,并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2)这种物质观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直观猜测的缺陷,有了科学的根据,并用这种物质观批判 宗教唯心主义,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 (3)这种物质观仍有缺陷,它的历史局限性表现为: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恩格斯对物质观的科学说明: 恩格斯针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把物质归结为原子的缺陷指出:“原子决不能看作简单的东西或者 甚而看作已知的最小的物质粒子。”他提出哲学所说的“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 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2、物理学革命引发的哲学危机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物理学有了突破性的发现,原子被打开了,放射性现象的发现使人们深入到原子 的内部,比原子更小的电子等基本粒子概念的提出,给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造成危机,只有提出 新的物质观,才能概括新的科学成就。 3、列宁对物质观的科学规定: 列宁根据新的科学成就,给物质下了一个经典性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 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4、列宁的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 (1)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确立了哲学的物质概念,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三、物质的存在方式 1、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运动是指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因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本性和存在方式。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 都是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不能分离,现代科学可以证明。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承认事物的静止状态,它把静止理解为运动的特殊状态,这种状态有两种具体的表现 是机械运动中的位置没有移动情况:;一是事物处在量变阶段上的相对稳定状态。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 题上,它认为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则是相对的。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会导致形而上学不 变论和相对主义诡辩论。 (3)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别和利用事物;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 的绝对运动。 2、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认为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时间是一维性的,而且是由过去、 现在到将来一个方向流逝,因而具有不可逆的特性;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现实空间 具有三维性特性。认识时空的这些特性,对人类的生活具有重大的意义。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 形式。 (2)物质运动和时空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认为物质运动和时间空间是不可分离的,首先,物质运动是时空的实在内容。离开 特定的物质运动过程,时间就是一个无法存在、不可想象的东西,(如年、月、日等);离开运动着的物 质,空间就成了空无一物、不可想象的虚空。其次,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的过程 必须有时间性,即过程持续的长短和过程发生的先后:运动着的物质必须有空间性,即存在着体积的大 小和坐标的方位。 (3)时空的客观实在性和相对性 列宁说:“唯物主义既然承认客观实在即运动着的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也就必然要承认时 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而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一切以时间、地点 条件为转移。为此就必须批判时空观上的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也必须承认时空的相对性,即 把时空的具体特性看作是可变的、有条件的。在时空的客观实在性和相对性的关系问题上,有两种错误 的观点:一是借相对性来否定时空的客观实在性的唯心主义时空观念:二是反对相对性来固守形而上学 不变论的绝对时空观 (4)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 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认为时间空间既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整个物 质世界的时空则是无限的。承认整个物质世界在时空上的无限性,对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具有重大 的理论意义。而对时空无限性的证明则是一个无限的认识过程。 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或世界统一于物质是唯物主义对世界的本原问题所给出的答案,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 点,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更完满,它不但提出了彻底的唯物 主义一元论,而且还认为必须依靠科学和哲学的长期发展来证明这个原理
7 三、物质的存在方式 1、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运动是指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 化和过程。 因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本性和存在方式。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 都是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不能分离,现代科学可以证明。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承认事物的静止状态,它把静止理解为运动的特殊状态,这种状态有两种具体的表现:一 是机械运动中的位置没有移动情况;一是事物处在量变阶段上的相对稳定状态。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 题上,它认为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则是相对的。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会导致形而上学不 变论和相对主义诡辩论。 (3)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别和利用事物;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 的绝对运动。 2、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认为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时间是一维性的,而且是由过去、 现在到将来一个方向流逝,因而具有不可逆的特性;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现实空间 具有三维性特性。认识时空的这些特性,对人类的生活具有重大的意义。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 形式。 (2)物质运动和时空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认为物质运动和时间空间是不可分离的,首先,物质运动是时空的实在内容。离开 特定的物质运动过程,时间就是一个无法存在、不可想象的东西,(如年、月、日等);离开运动着的物 质,空间就成了空无一物、不可想象的虚空。其次,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的过程 必须有时间性,即过程持续的长短和过程发生的先后;运动着的物质必须有空间性,即存在着体积的大 小和坐标的方位。 (3)时空的客观实在性和相对性 列宁说:“唯物主义既然承认客观实在即运动着的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也就必然要承认时 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而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一切以时间、地点、 条件为转移。为此就必须批判时空观上的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也必须承认时空的相对性,即 把时空的具体特性看作是可变的、有条件的。在时空的客观实在性和相对性的关系问题上,有两种错误 的观点:一是借相对性来否定时空的客观实在性的唯心主义时空观念;二是反对相对性来固守形而上学 不变论的绝对时空观。 (4)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 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认为时间空间既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整个物 质世界的时空则是无限的。承认整个物质世界在时空上的无限性,对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具有重大 的理论意义。而对时空无限性的证明则是一个无限的认识过程。 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或世界统一于物质是唯物主义对世界的本原问题所给出的答案,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 点,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更完满,它不但提出了彻底的唯物 主义一元论,而且还认为必须依靠科学和哲学的长期发展来证明这个原理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辩证唯物主义首先坚持世界的统一性,在世界本原问题上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 (2)其次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 (3)最后辩证唯物主义提出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在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观、历史观 等问题上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底 2、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科学和哲学证明 (1)科学依靠实证一方面要证明万物的同源性和客观实在性,另一方面要证明意识的派生性和物质根 源性。 (2)哲学依靠世界观一方面要揭示“天国”的虚构性和现实根源性,另一方面要说明意识的依赖性和 相对独立性 3)科学和哲学的证明都是一个无限的过程。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必须依靠科学和哲学的长期 发展来不断地证明。 第二节实践是人类世界的现实基础 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1、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辩证唯物主义承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承认自然界对人类的优先性,但它承认这些的目的则是服务于人 类的实践活动。因为在它看来人类只有依靠实践活动才能生存,因此,实践活动就成为人类世界的现实 基础。要了解这个现实基础,就必须首先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1)实践是标志人的生存方式的哲学范畴。人类为了生存,首先必须进行生产劳动,因此,生产方式 就成为人首要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人利用工具改造自然的活动:第二个 方面是人和人因物质利益而进行的社会交往活动。为了进行生产劳动,人和人必须联合起来,结成社会 组织,形成社会力量。因此,交往方式就成为人必要的生存方式。交往方式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经济交 往方式:二是政治交往方式;三是思想交往方式 (2)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自然的物质生产活动:一种是人类 为了进行物质生产活动而发生的社会交往活动。显然,第一种实践活动是最基本的形式,第二种实践活 动是在第一种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发生。除此之外,还派生出了两种实践活动形式:一是从物质生产活动 中派生的科学实验活动:二是从社会交往活动中派生的改造社会关系的社会变革活动。 (3)实践活动的基本特征有三个:首要的特征是客观现实性。物质生产活动、社会交往活动、科学实 验活动、社会变革活动都是客观的现实性的活动。无论是实践活动的构成要素、活动过程,还是实践活 动的结果,都具有客观现实性;其次是主观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就在于人的 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是在人的主观意识的自觉指导下进行的活动,是人主动发起的活动;最后 是社会历史性。物质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活动必须是社会性的活动,孤立的个人不可能进行这些活动, 而社会交往活动形成了人的社会性,使物质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活动具有了社会性。实践活动的历史性 表明,人类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因而实践活动必然具有历史局限性,同时实践活 动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历史条件,推动着历史发生变化。 2、人类和动物在生存方式上的区别 人类是由动物进化来的,但人类诞生之后,就逐渐地脱离了动物界,并最终和动物相区别,这种区别表 现在生存方式上,就是人依靠实践活动而生存,动物则依靠本能活动来生存。具体地说这种区别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1)人依靠自己的活动所创造的世界而生存,人创造的世界属于人类世界,人的实践活动就是人类世
8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辩证唯物主义首先坚持世界的统一性,在世界本原问题上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 (2)其次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 (3)最后辩证唯物主义提出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在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观、历史观 等问题上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底。 2、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科学和哲学证明 (1)科学依靠实证一方面要证明万物的同源性和客观实在性,另一方面要证明意识的派生性和物质根 源性。 (2)哲学依靠世界观一方面要揭示“天国”的虚构性和现实根源性,另一方面要说明意识的依赖性和 相对独立性。 (3)科学和哲学的证明都是一个无限的过程。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必须依靠科学和哲学的长期 发展来不断地证明。 第二节 实践是人类世界的现实基础 一、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1、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辩证唯物主义承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承认自然界对人类的优先性,但它承认这些的目的则是服务于人 类的实践活动。因为在它看来人类只有依靠实践活动才能生存,因此,实践活动就成为人类世界的现实 基础。要了解这个现实基础,就必须首先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1)实践是标志人的生存方式的哲学范畴。人类为了生存,首先必须进行生产劳动,因此,生产方式 就成为人首要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人利用工具改造自然的活动;第二个 方面是人和人因物质利益而进行的社会交往活动。为了进行生产劳动,人和人必须联合起来,结成社会 组织,形成社会力量。因此,交往方式就成为人必要的生存方式。交往方式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经济交 往方式;二是政治交往方式;三是思想交往方式。 (2)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自然的物质生产活动;一种是人类 为了进行物质生产活动而发生的社会交往活动。显然,第一种实践活动是最基本的形式,第二种实践活 动是在第一种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发生。除此之外,还派生出了两种实践活动形式:一是从物质生产活动 中派生的科学实验活动;二是从社会交往活动中派生的改造社会关系的社会变革活动。 (3)实践活动的基本特征有三个:首要的特征是客观现实性。物质生产活动、社会交往活动、科学实 验活动、社会变革活动都是客观的现实性的活动。无论是实践活动的构成要素、活动过程,还是实践活 动的结果,都具有客观现实性;其次是主观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就在于人的 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是在人的主观意识的自觉指导下进行的活动,是人主动发起的活动;最后 是社会历史性。物质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活动必须是社会性的活动,孤立的个人不可能进行这些活动, 而社会交往活动形成了人的社会性,使物质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活动具有了社会性。实践活动的历史性 表明,人类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因而实践活动必然具有历史局限性,同时实践活 动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历史条件,推动着历史发生变化。 2、人类和动物在生存方式上的区别 人类是由动物进化来的,但人类诞生之后,就逐渐地脱离了动物界,并最终和动物相区别,这种区别表 现在生存方式上,就是人依靠实践活动而生存,动物则依靠本能活动来生存。具体地说这种区别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1)人依靠自己的活动所创造的世界而生存,人创造的世界属于人类世界,人的实践活动就是人类世
界的现实基础:动物依靠自己的本能而生存,这种本能不能创造世界,因而动物只能在自然的世界中生 存,动物的本能只是自然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为了在自己创造的世界中生存,必须进行社会交往,组成人类社会,有了人类社会,才会有人 类世界:动物本能的生存着,因而只须发生自然交往,形成一定的种群,这种种群维系着动物的生存和 繁衍,保持住自然世界的一个物种。 (3)人类为了创造世界,就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不断地扩大社会组织力量,为此就要学 习、创新、实验、进行科学研究,发展高新技术,就要改进、完善社会组织,进行社会制度和社会体制 的变革;动物自然地生存着,因而它就只能按照“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去进化。 以上区别告诉我们,人类的存在方式和动物的存在方式有本质的不同,二者作为有生命的存在物,他们 的存在被称为生存。但在生存方式上,前者是依靠社会实践方式而生存,后者则是依靠自然本能方式而 生存。因此,我们说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二、实践与人类世界的关系 1、人类世界是人所创造的世界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自然前提,因而它承认自然界对人类的优先地位。在这个意义上, 它肯定了旧唯物主义的合理性。但它进一步认为,人类是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生存的,人必须生存在自 己所创造的世界中。 (1)人类世界是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世界,这个世界包括:人化自然界,即被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所改 造了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即通过社会交往活动所建立的社会组织机构和制度规范:精神世界,即在物 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基础上,通过精神生产活动所产生的世界。 (2)物质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活动创造了“人化自然界”。被人类活动所改造了的自然物,成为人类社 会的物质财富,成为人们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人们直接依靠这种“人化自然界”而生存。 (3)在物质生产活动基础上,人们通过社会交往活动发生社会关系,并建立起社会组织机构和制度规 范,形成人类社会。人们只有依靠社会力量才能使自然界发生“人化”。 (4)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形成了人们的精神世界,精神生产活动形成了人们的主观 世界,有了主观世界,人们才能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活 2、人类世界的基本特征 人类世界是由人的活动创造的,因而它就具有不同于自然界的一些特征,其基本特征如下 (1)人类世界具有“人为性”。自然界的存在和变化是自然的、自发的:人类世界的一切存在和变化都 是人为的、自觉的。因为人类世界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所创造的,是依靠人类的实践活动形成的 (2)人类世界具有“为人性”。人是人类世界的目的,人类世界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而创建的世界, 是以人为核心所建立的“为我性”关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才是自由的;自然界没有目的,也不以 人为目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3)人类世界具有“组织性”。这里所说的组织性,必须结合以上两个特征来理解,人类世界是人们自 觉地组织起来的世界,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在物质生产活动基础上主动建构的世界。因此,人类世界 的组织性不同于自然界的结构性,因为它具有人为性和为人性 以上特征说明了人类世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依靠人的活动创造的 3、实践是人类世界的现实基础 这里所说的现实基础,一是指直接根源,二是指物质原因,即实践是人类世界发生和存在的直接的物质 的原因 (1)实践活动首先造成了自然界的分化,使自然界一分为二,一部分成为“人造物”,即“人化自然 物”,一部分仍然是自然存在物,即“自在自然”。人造物、人化自然物、人化自然界属于人类世界的组
9 界的现实基础;动物依靠自己的本能而生存,这种本能不能创造世界,因而动物只能在自然的世界中生 存,动物的本能只是自然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为了在自己创造的世界中生存,必须进行社会交往,组成人类社会,有了人类社会,才会有人 类世界;动物本能的生存着,因而只须发生自然交往,形成一定的种群,这种种群维系着动物的生存和 繁衍,保持住自然世界的一个物种。 (3)人类为了创造世界,就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不断地扩大社会组织力量,为此就要学 习、创新、实验、进行科学研究,发展高新技术,就要改进、完善社会组织,进行社会制度和社会体制 的变革;动物自然地生存着,因而它就只能按照“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去进化。 以上区别告诉我们,人类的存在方式和动物的存在方式有本质的不同,二者作为有生命的存在物,他们 的存在被称为生存。但在生存方式上,前者是依靠社会实践方式而生存,后者则是依靠自然本能方式而 生存。因此,我们说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二、实践与人类世界的关系 1、人类世界是人所创造的世界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自然前提,因而它承认自然界对人类的优先地位。在这个意义上, 它肯定了旧唯物主义的合理性。但它进一步认为,人类是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生存的,人必须生存在自 己所创造的世界中。 (1)人类世界是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世界,这个世界包括:人化自然界,即被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所改 造了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即通过社会交往活动所建立的社会组织机构和制度规范;精神世界,即在物 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基础上,通过精神生产活动所产生的世界。 (2)物质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活动创造了“人化自然界”。被人类活动所改造了的自然物,成为人类社 会的物质财富,成为人们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人们直接依靠这种“人化自然界”而生存。 (3)在物质生产活动基础上,人们通过社会交往活动发生社会关系,并建立起社会组织机构和制度规 范,形成人类社会。人们只有依靠社会力量才能使自然界发生“人化”。 (4)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形成了人们的精神世界,精神生产活动形成了人们的主观 世界,有了主观世界,人们才能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 2、人类世界的基本特征 人类世界是由人的活动创造的,因而它就具有不同于自然界的一些特征,其基本特征如下: (1)人类世界具有“人为性”。自然界的存在和变化是自然的、自发的;人类世界的一切存在和变化都 是人为的、自觉的。因为人类世界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所创造的,是依靠人类的实践活动形成的。 (2)人类世界具有“为人性”。人是人类世界的目的,人类世界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而创建的世界, 是以人为核心所建立的“为我性”关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才是自由的;自然界没有目的,也不以 人为目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3)人类世界具有“组织性”。这里所说的组织性,必须结合以上两个特征来理解,人类世界是人们自 觉地组织起来的世界,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在物质生产活动基础上主动建构的世界。因此,人类世界 的组织性不同于自然界的结构性,因为它具有人为性和为人性。 以上特征说明了人类世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依靠人的活动创造的。 3、实践是人类世界的现实基础 这里所说的现实基础,一是指直接根源,二是指物质原因,即实践是人类世界发生和存在的直接的物质 的原因。 (1)实践活动首先造成了自然界的分化,使自然界一分为二,一部分成为“人造物”,即“人化自然 物”,一部分仍然是自然存在物,即“自在自然”。人造物、人化自然物、人化自然界属于人类世界的组
成部分,这是由实践活动直接创造的。实践活动还是“人化自然”和“自在自然”相统一的基础,通过 实践活动,“自在自然”不断地转化为“人化自然”。 (2)实践活动还造成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分化,把人类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以人类社会的形式和 力量独立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属于人类世界的组成部分,这也是由实践活动直接创造的。人类社会和自 然界统一的基础也是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自然界才能成为人类社会的生存条件。 (3)最后实践活动造成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划分,形成了人类独自具有的意识或精神世界。精神 世界属于人类世界的组成部分,它是由社会实践活动产生的。没有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人类 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产生意识,形成精神世界。在实践活动中,人们的主观世界才能不断地接近客观世 界,达到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统一。 、实践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是唯物主义,但它是辨证的、历史的、实践的唯物主义 实践的观点涵盖了辨证的和历史的观点,因此,我们可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本原问题上的观点概 括为实践唯物主义。 1、实践唯物主义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上,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观点,要求人 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它还坚持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性的辨证观点,要 求人们辨证地看待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这两个观点都包含在实践观点之中了 因为实践活动既要求人们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又要求人们根据主观设想行事,既要实事求是,又要发挥 能动性。 2、实践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贯彻了唯物辨证的观点,它既承认社会历史也是一种物质运动,具有不依 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同时也认为社会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人的意志对社会历史具有能动作用 这两个观点也包含在实践观点中,因为社会历史是由人类的实践活动创造的,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 方面形成了社会历史运动及其客观规律,另一方面也发挥和实现着人们的主观愿望和意志 3、实践唯物主义世界观承认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先在性,但他更进一步认为,只有实践活动才是人类 世界的现实基础。自然界是人类世界的生存条件,实践活动是人类世界的生存根据。只有用实践唯物主 义观点,才能正确认识人类世界,改造人类世界,推动人类世界的发展 4、马克思主义晢学的历史使命不仅是正确地解释世界,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改造世界,使“现存世界革 命化”,通过实践活动创造更理想更美好的人类世界 第三节意识的起源、本质和功能 、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反应是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物质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自然界的发展过 程中,随着物质进化程度的不同,也产生了不同的反应形式,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反应形式,它源于低级 的反应形式,我们把这种高级反应形式称为反映。根据已知的科学知识和资料,人们把意识看作是自然 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由最低级的反应形式逐步进化的结果,这个进化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是从非生命物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直接刺激感应性 (2)第二个阶段是从低等生物的直接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 (3)第三个阶段是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到人类的意识活动 人的意识和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有本质的不同:首先是物质基础不同;其次是反映形式不同:再次是 反映内容不同:最后是反映功能不同。因为意识还是社会的产物
10 成部分,这是由实践活动直接创造的。实践活动还是“人化自然”和“自在自然”相统一的基础,通过 实践活动,“自在自然”不断地转化为“人化自然”。 (2)实践活动还造成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分化,把人类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以人类社会的形式和 力量独立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属于人类世界的组成部分,这也是由实践活动直接创造的。人类社会和自 然界统一的基础也是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自然界才能成为人类社会的生存条件。 (3)最后实践活动造成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划分,形成了人类独自具有的意识或精神世界。精神 世界属于人类世界的组成部分,它是由社会实践活动产生的。没有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人类 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产生意识,形成精神世界。在实践活动中,人们的主观世界才能不断地接近客观世 界,达到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统一。 三、实践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是唯物主义,但它是辨证的、历史的、实践的唯物主义。 实践的观点涵盖了辨证的和历史的观点,因此,我们可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本原问题上的观点概 括为实践唯物主义。 1、实践唯物主义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上,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观点,要求人 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它还坚持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性的辨证观点,要 求人们辨证地看待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这两个观点都包含在实践观点之中了, 因为实践活动既要求人们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又要求人们根据主观设想行事,既要实事求是,又要发挥 能动性。 2、实践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贯彻了唯物辨证的观点,它既承认社会历史也是一种物质运动,具有不依 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同时也认为社会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人的意志对社会历史具有能动作用。 这两个观点也包含在实践观点中,因为社会历史是由人类的实践活动创造的,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一 方面形成了社会历史运动及其客观规律,另一方面也发挥和实现着人们的主观愿望和意志。 3、实践唯物主义世界观承认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先在性,但他更进一步认为,只有实践活动才是人类 世界的现实基础。自然界是人类世界的生存条件,实践活动是人类世界的生存根据。只有用实践唯物主 义观点,才能正确认识人类世界,改造人类世界,推动人类世界的发展。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不仅是正确地解释世界,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改造世界,使“现存世界革 命化”,通过实践活动创造更理想更美好的人类世界。 第三节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功能 一、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反应是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物质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自然界的发展过 程中,随着物质进化程度的不同,也产生了不同的反应形式,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反应形式,它源于低级 的反应形式,我们把这种高级反应形式称为反映。根据已知的科学知识和资料,人们把意识看作是自然 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由最低级的反应形式逐步进化的结果,这个进化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是从非生命物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直接刺激感应性。 (2)第二个阶段是从低等生物的直接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 (3)第三个阶段是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到人类的意识活动。 人的意识和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有本质的不同:首先是物质基础不同;其次是反映形式不同;再次是 反映内容不同;最后是反映功能不同。因为意识还是社会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