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堂据四黎公约和伯尔尼公约的主要原则。知识应叔保护的主要国际公约 授课方式:讲授,案例分析 二、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总成绩包括两部分:平时成绩十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 绩占70% (1)平时成绮:30% 出勤和发言5分,作业5次*5分=25分,总成绩按百分制记录。 (2)期末若核:70% 闭卷考试,按百分制记录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使用教材 吴汉东.知识产权法(第二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2)主要参考书 刘春田.知识产权法(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郑成思.知识产权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李明德、许留.著作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汤宗舜.专利法教程(第三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吴汉东.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吴汉东、胡开忠.无形财产权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陶鑫良、袁真富.知识产权法总论.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撰写人:王艳红 审核人:梁丽芳 课程负责人:王艳红 .11
- 11 - 2. 掌握巴黎公约和伯尔尼公约的主要原则。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国际公约。 授课方式:讲授,案例分析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无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总成绩包括两部分: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占 30%,期末考试成 绩占 70% (1)平时成绩:30% 出勤和发言 5 分,作业 5 次*5 分=25 分,总成绩按百分制记录。 (2)期末考核:70% 闭卷考试,按百分制记录。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使用教材 吴汉东.知识产权法(第二版).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2)主要参考书 刘春田.知识产权法(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郑成思.知识产权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李明德、许超.著作权法.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汤宗舜.专利法教程(第三版).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吴汉东.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吴汉东、胡开忠.无形财产权制度研究.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陶鑫良、袁真富.知识产权法总论.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撰写人:王艳红 审核人:梁丽芳 课程负责人:王艳红
《哲学思维方法》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Philosophy Thought Method 学时 16 讲授学时:16 学分: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日语专业 开课单位:社科部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全校本科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学 握科学认识中的各种思维方法,从而确立科学的深层次的思维方式,提高创造性思维的理 论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科学认识的经验方法 (4学时) 学内突 2.观察方法的基本原则 3.观察方法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4.培养和提高科学观察能力 第二节 验方法与技 实验方 2.实验方法的特点 3.实验方法的作用 4.关于观察和实验中的机遇问题 数受要龙】 1.了解观察方法的基本内涵和原则,明确观察方法的作用与局限性:同时掌握培养和 提高观察能力的各种技巧: 2.了解实验方法的基本内涵:明确实验方法的特点与作用:掌握如何把握机遇的各项 要求。 樱现方式·排锣 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 (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比较和类比方法与技巧 1.比较方法及其作用 2类出方法的结构与公式 3,类比方法的种类及其推理技巧 4.类比方法的作用与局限性 第二节归纳与演绎方法与技巧 1.归纳方法 2.科学归纳方法及其种类 3.归纳方法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4 演绎方法及其作用 第三节分析与综合方法与技巧 .12
- 12 - 《哲学思维方法》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Philosophy Thought Method 总学时: 16 讲授学时:16 学分:1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日语专业 开课单位:社科部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全校本科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 握科学认识中的各种思维方法,从而确立科学的深层次的思维方式,提高创造性思维的理 论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 科学认识的经验方法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科学观察方法与技巧 1.观察方法 2.观察方法的基本原则 3.观察方法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4.培养和提高科学观察能力 第二节 实验方法与技巧 1.实验方法 2.实验方法的特点 3.实验方法的作用 4.关于观察和实验中的机遇问题 教学要求: 1.了解观察方法的基本内涵和原则,明确观察方法的作用与局限性;同时掌握培养和 提高观察能力的各种技巧。 2.了解实验方法的基本内涵;明确实验方法的特点与作用;掌握如何把握机遇的各项 要求。 授课方式:讲授 第二章 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 (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比较和类比方法与技巧 1.比较方法及其作用 2.类比方法的结构与公式 3.类比方法的种类及其推理技巧 4.类比方法的作用与局限性 第二节 归纳与演绎方法与技巧 1.归纳方法 2.科学归纳方法及其种类 3.归纳方法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4.演绎方法及其作用 第三节 分析与综合方法与技巧
1.分析方法及其创立的客观基础 2.分析方法在科研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3综合方法及其到立的观其础 综合 方法的作用及其与分析方法的关系 教学要 1.了解比较法和类比法的内涵与作用,同时能够掌握与应用各种类比法的推理技巧, 明确类比的局限性。 2.了解归纳法和演绎法的科学内涵,理解归纳法和演绎法各自的局限性:掌握与运用 各种科学归纳法】 了解分析方法与综合方法及其创建的客观基础,同时明确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 掌握如何科学地运用分析方法与综合方法。 授课方式:讲授 第三章科学认识的理论方法 (6学时) 教学内容: 数学方法 1.数学方法及其特点 2.数学方法的种类 3.自然事物分类与四类数学模型 4.提炼数学模型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第二节系统科学方法与技巧 系统科学方法及」 2.系统的功能模拟方法 3.黑箱方法 4.控制论方法 第三节创造性思维方法与技巧 1.创造与创造力 2.创造性思维方法 3.创造性思维障碍分析 4.创造技法及其应用技巧 数学要求: 了解与掌握数学方法的特点和种类:掌握如何运用数学方法建立数学模型 了解系统科学方法的实质与作用:同时了解并明确系统方法的各种具体应 用方法 3.了解创造性思维方法的科学内涵与实质,了解创造性思维障碍的各种表 现:明确创造技法的基本应用要求和规定:掌握智力激励法的具体步骤与规则。 授课方式:讲授4学时,思维技法训练2学时。 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四、考核方式 该课程的考核方式为考查。平时成绩与期末考核相结合。 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期末考核占总成绩的60%。考核中要注重过程考核, 加强平时成绩的管理。考试成绩按五级分制纪录。 (1)平时成绩:考核具体形式为作业与测试考核,同时兼顾课堂讨论、出勤等因素。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 (2)期末考核:考核具体形式为课程论文。期末考核占总成绩的60%。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3
- 13 - 1.分析方法及其创立的客观基础 2.分析方法在科研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3.综合方法及其创立的客观基础 4.综合方法的作用及其与分析方法的关系 教学要求: 1.了解比较法和类比法的内涵与作用,同时能够掌握与应用各种类比法的推理技巧, 明确类比的局限性。 2.了解归纳法和演绎法的科学内涵,理解归纳法和演绎法各自的局限性;掌握与运用 各种科学归纳法。 3.了解分析方法与综合方法及其创建的客观基础,同时明确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 掌握如何科学地运用分析方法与综合方法。 授课方式:讲授 第三章 科学认识的理论方法 (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数学方法 1.数学方法及其特点 2.数学方法的种类 3.自然事物分类与四类数学模型 4.提炼数学模型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第二节 系统科学方法与技巧 1.系统科学方法及其作用 2.系统的功能模拟方法 3.黑箱方法 4.控制论方法 第三节 创造性思维方法与技巧 1.创造与创造力 2.创造性思维方法 3.创造性思维障碍分析 4.创造技法及其应用技巧 教学要求: 1.了解与掌握数学方法的特点和种类;掌握如何运用数学方法建立数学模型。 2.了解系统科学方法的实质与作用;同时了解并明确系统方法的各种具体应 用方法。 3.了解创造性思维方法的科学内涵与实质,了解创造性思维障碍的各种表 现;明确创造技法的基本应用要求和规定;掌握智力激励法的具体步骤与规则。 授课方式: 讲授 4 学时, 思维技法训练 2 学时。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无 四、考核方式 该课程的考核方式为考查。平时成绩与期末考核相结合。 其中,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 40%,期末考核占总成绩的 60%。考核中要注重过程考核, 加强平时成绩的管理。考试成绩按五级分制纪录。 (1)平时成绩:考核具体形式为作业与测试考核,同时兼顾课堂讨论、出勤等因素。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 40%。 (2)期末考核:考核具体形式为课程论文。期末考核占总成绩的 60%。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 栾玉广等著.科技创新的艺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5月. (2)主要参老书: 刘大椿主编 自然辩证法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 卢明森主编。创新思维学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 撰写人:陈润杰 审核入 课程负责人:李明锋 ·14
- 14 - (1)教材: 栾玉广等著.科技创新的艺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年 5 月. (2)主要参考书: 刘大椿主编.自然辩证法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 9 月. 卢明森主编.创新思维学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 7 月. 撰写人:陈润杰 审核人:杨晓宁 课程负责人:李明锋
《中西方文化比较》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选修 英文名称: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总学时:32 讲授学时:32学时 学分:2学分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日语专业 开课单位:社科部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立足于介绍当今世界中西方两大文明系统在宗教、哲学、道德、科学、自然价 值观、思维方式、民风民俗、民族性格、历史沿革历程等领域中的各自特点和差异。课程 意在通过对两大文化体系的介绍、分析、比较、研究,使大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体系的各自 不同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基本内容,其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不同的影响 以便更好地理解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如何吸收西方文化的先进部分,从而把二者有 机的结合起来,更好地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可以改善大学生人文知识不足的现象,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宏观的 人类文明发展框架。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和增强其文化底蕴,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独立 思考能力:要求学生把握与运用中西文化的比较方法,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对人文现象美丑 的鉴赏力,达到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教学目的。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讲文化的概述(4学时) 教学内容: 1.文化的概念 2.文化的属性 3文化的结构与分类 4.文化的变迁 教学要求: 了解文化的概念及不同角度文化的不同内涵:掌握文化的基本属性及特征;掌握什么 是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科学文化、人文文化。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 第二讲中西方文化形成的比较(4学时) 教学内容: 1.中西方文化的内涵 2地理环境的不同影响 3.民族、语言及国家的形成 教学要求: 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内涵:了解中西方在民族、语言及国家方面形成的不同特点:理解 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影响是造成双方差异的重要原因。 ·15-
- 15 - 《中西方文化比较》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选修 英文名称: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总学时:32 讲授学时:32 学时 学分: 2 学分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日语专业 开课单位:社科部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立足于介绍当今世界中西方两大文明系统在宗教、哲学、道德、科学、自然价 值观、思维方式、民风民俗、民族性格、历史沿革历程等领域中的各自特点和差异。课程 意在通过对两大文化体系的介绍、分析、比较、研究,使大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体系的各自 不同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基本内容,其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不同的影响, 以便更好地理解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如何吸收西方文化的先进部分,从而把二者有 机的结合起来,更好地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可以改善大学生人文知识不足的现象,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宏观的 人类文明发展框架。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和增强其文化底蕴,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独立 思考能力;要求学生把握与运用中西文化的比较方法,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对人文现象美丑 的鉴赏力,达到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教学目的。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讲 文化的概述(4 学时) 教学内容: 1.文化的概念 2.文化的属性 3.文化的结构与分类 4.文化的变迁 教学要求: 了解文化的概念及不同角度文化的不同内涵;掌握文化的基本属性及特征;掌握什么 是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科学文化、人文文化。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 第二讲 中西方文化形成的比较(4 学时) 教学内容: 1.中西方文化的内涵 2.地理环境的不同影响 3.民族、语言及国家的形成 教学要求: 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内涵;了解中西方在民族、语言及国家方面形成的不同特点;理解 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影响是造成双方差异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