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八大到十九大 22 人口发展战略调整完善 人口均衡发展成效显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统筹 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审时度势作出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重大决策部署,积极应对老龄化,大力提升人口 素质,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强人口发展规划,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我国人口发展进入新阶段 、人口总量保持低速平稳增长,生育政策调整初显成效 当前,我国仍处于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生育政策调整直接影响出生人口的数量, 对人口总量和结构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口总量继续保持低速平稳增长,出 生人口数量略有增加,劳动年龄人口继续諴少,但劳动力资源优势依然明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老龄 工作进一步加强 (一)人口总量保持低速平稳增长 2016年末,我国大陆人口总量为138271万人,与2012年相比,增加了2867万人,平均每年增加717 万人,年均自然增长率保持在5‰左右,保持低速平稳增长。人口地区分布基本稳定,继续保持“东多西少 的人口格局,2016年末,东部地区人口为52950万人,占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合计的38.4%;东 北地区人口为10910万人,占79%;中部地区人口为36709万人,占26.6%;西部地区人口为37414万人 占27.1%。2012年以来,东部地区人口增长最快,东北人口呈现负增长,西部地区人口增长略快于中部地区 由于人口增速较慢,各地区人口占比基本保持稳定 235
. 235 . 从十八大到十九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统筹 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审时度势作出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重大决策部署,积极应对老龄化,大力提升人口 素质,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强人口发展规划,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我国人口发展进入新阶段。 一、人口总量保持低速平稳增长,生育政策调整初显成效 当前,我国仍处于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生育政策调整直接影响出生人口的数量, 对人口总量和结构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口总量继续保持低速平稳增长,出 生人口数量略有增加,劳动年龄人口继续减少,但劳动力资源优势依然明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老龄 工作进一步加强。 (一)人口总量保持低速平稳增长。 2016 年末,我国大陆人口总量为 138271 万人,与 2012 年相比,增加了 2867 万人,平均每年增加 717 万人,年均自然增长率保持在 5‰左右,保持低速平稳增长。人口地区分布基本稳定,继续保持“东多西少” 的人口格局,2016 年末,东部地区人口为 52950 万人,占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合计的 38.4%;东 北地区人口为 10910 万人,占 7.9%;中部地区人口为 36709 万人,占 26.6%;西部地区人口为 37414 万人, 占 27.1%。2012 年以来,东部地区人口增长最快,东北人口呈现负增长,西部地区人口增长略快于中部地区, 由于人口增速较慢,各地区人口占比基本保持稳定。 22 人口发展战略调整完善 人口均衡发展成效显现
砥砺奋进的年 表12012-2016年全国总人口变动情况 年份总知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出生人口死亡人口人口自然增 (万人) ‰)率(‰)(万人)(万人)长(万人) 12年135404 1210 1635 2013年136072 7.16 1640 014年 7.16 1687 015年137462 120 1655 2016 1786 专栏一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是指某地域、一定时点上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即每平方公里的人口数。它反映人口 稠密度或人口分布的均衡性 2016年,上海、北京、天津三地的人口密度位列前三位,上海最高为每平方公里3841人,北京 与天津分别为每平方公里1325人和1313人。西藏、青海、新疆以每平方公里不足20人的人口密度 列后三位。2012年至2016年,天津、北京和上海的人口密度分别增加了125人、63人和62人,其 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密度基本保持稳定。 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的人口密度最高,平均每平方公里578人,中部地区次之,平均每平 公里357人,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分别为138人和54人。2012年至2016年,除东北地区人口密度 从每平方公里139人降至138人,其他三个地区人口密度均略有上升,其中,东部地区上升幅度最高 从2012年的562人上升至2016年的578人。 (二)生育政策调整初显成效 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事关亿万家庭的幸福安康,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两个 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计划生育政策实施40多年来,人口过快增长势头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再生产类 型实现历史性转变,有效缓解了人口过快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随着我国人口总量增长放缓,出生人口 减少,我国人口结构呈现重大变化,劳动年龄人口和育龄妇女开始减少,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人口 红利减弱,人口的趋势性变化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逐步调整、完善计划生育政策。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通 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 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标志着“全 面两孩”政策实施
砥砺奋进的 . 236 . 5年 (二)生育政策调整初显成效。 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事关亿万家庭的幸福安康,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两个 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计划生育政策实施 40 多年来,人口过快增长势头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再生产类 型实现历史性转变,有效缓解了人口过快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随着我国人口总量增长放缓,出生人口 减少,我国人口结构呈现重大变化,劳动年龄人口和育龄妇女开始减少,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人口 红利减弱,人口的趋势性变化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逐步调整、完善计划生育政策。2013 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通 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 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2015 年,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标志着“全 面两孩”政策实施。 专栏一 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是指某地域、一定时点上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即每平方公里的人口数。它反映人口 稠密度或人口分布的均衡性。 2016 年,上海、北京、天津三地的人口密度位列前三位,上海最高为每平方公里 3841 人,北京 与天津分别为每平方公里 1325 人和 1313 人。西藏、青海、新疆以每平方公里不足 20 人的人口密度 列后三位。2012 年至 2016 年,天津、北京和上海的人口密度分别增加了 125 人、63 人和 62 人,其 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密度基本保持稳定。 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的人口密度最高,平均每平方公里 578 人,中部地区次之,平均每平方 公里 357 人,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分别为 138 人和 54 人。2012 年至 2016 年,除东北地区人口密度 从每平方公里 139 人降至 138 人,其他三个地区人口密度均略有上升,其中,东部地区上升幅度最高, 从 2012 年的 562 人上升至 2016 年的 578 人。 年份 总人口 (万人) 出生率 (‰) 死亡率 (‰) 自然增长 率(‰) 出生人口 (万人) 死亡人口 (万人) 人口自然增 长(万人) 2012 年 135404 12.10 7.15 4.95 1635 966 669 2013 年 136072 12.08 7.16 4.92 1640 972 668 2014 年 136782 12.37 7.16 5.21 1687 977 710 2015 年 137462 12.07 7.11 4.96 1655 975 680 2016 年 138271 12.95 7.09 5.86 1786 977 809 表 1 2012-2016 年全国总人口变动情况
从十八大到十九大 “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以来,出生人口明显增加,2016年我国出生人口178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 1295‰,与2012-2015年平均每年出生1654万人相比,2016年多出生132万人,二孩出生人数和比重都 有明显上升。死亡人口数量相对稳定,与2012年相比,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提高了0.85个千分点 和091个千分点。伴随着生育政策的调整和完善,以及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工作的推进,人们对胎儿性别 选择的追求得到抑制,出生人口性别比明显下降,从2012年的1177逐步降至2015年的113.5(以女性为 100),出生人口性别比逐渐趋于正常 适度生育水平是维持人口良性再生产的重要前提,健全生育服务和家庭发展支持体系,推动实现适度 生育水平,对保持和发挥人口总量和结构优势至关重要。“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为保证生育政策调整 的实施效果,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在配置公共服务资源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健全妇幼健康 计划生育服务体系,提升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能力:科学规划配置儿童照料、学前和中小学教育、社 会保障等资源,满足新增公共服务需求;建立完善包括生育支持、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病 残照料等在内的家庭发展政策。同时,要求相关部门做好“全面两孩”政策效果跟踪评估,密切监测生育 水平变动态势,为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自身均衡发展,做好政策储备。计划生育政策,尤其是各项配 套措施的逐步完善,有助于形成按政策生育的良好环境,让“全面两孩”政策更好的落地,将不断推动适 度生育水平的实现和稳定 (三)劳动力资源总量依然庞大 2016年,我国0-15岁人口为24438万人,占总人口的177%,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90747万人 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56%,继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出现首次减少之后,劳动年龄人口连续五年减少。 2012-2016年,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每年减少363万人,所占比重年均下降0.6个百分点。 尽管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开始减少,但我国劳动力人口总量依然十分庞大,劳动力资源优势依然明显,9 亿多劳动力、1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是我们最大的资源和优势。合理配置丰富的劳动力 资源,科学培育优质的人力资本,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已成为我国人 口发展的目标。同时,生育政策的调整对今后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优化将起到积极作用,有利于减缓劳动 年龄人口数量减少和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有利于促进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和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四)老龄工作进一步加强 本世纪初,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近些年来,随着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比重继续提高,老龄化程 度不断加深。2016年,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3086万人,占总人口的167%,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5003 万人,占总人口的10.8%,与2012年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增加3696万人,平均每年增加924万人,比 重提高了24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增加2289万人,比重提高了14个百分点。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老龄工作,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老龄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强顶层设计 237
. 237 . 从十八大到十九大 “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以来,出生人口明显增加,2016 年我国出生人口 1786 万人,人口出生率为 12.95‰,与 2012-2015 年平均每年出生 1654 万人相比,2016 年多出生 132 万人,二孩出生人数和比重都 有明显上升。死亡人口数量相对稳定,与 2012 年相比,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提高了 0.85 个千分点 和 0.91 个千分点。伴随着生育政策的调整和完善,以及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工作的推进,人们对胎儿性别 选择的追求得到抑制,出生人口性别比明显下降,从 2012 年的 117.7 逐步降至 2015 年的 113.5(以女性为 100),出生人口性别比逐渐趋于正常。 适度生育水平是维持人口良性再生产的重要前提,健全生育服务和家庭发展支持体系,推动实现适度 生育水平,对保持和发挥人口总量和结构优势至关重要。“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为保证生育政策调整 的实施效果,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在配置公共服务资源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健全妇幼健康 计划生育服务体系,提升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能力;科学规划配置儿童照料、学前和中小学教育、社 会保障等资源,满足新增公共服务需求;建立完善包括生育支持、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病 残照料等在内的家庭发展政策。同时,要求相关部门做好“全面两孩”政策效果跟踪评估,密切监测生育 水平变动态势,为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自身均衡发展,做好政策储备。计划生育政策,尤其是各项配 套措施的逐步完善,有助于形成按政策生育的良好环境,让“全面两孩”政策更好的落地,将不断推动适 度生育水平的实现和稳定。 (三)劳动力资源总量依然庞大。 2016 年,我国 0-15 岁人口为 24438 万人,占总人口的 17.7%,16-59 岁劳动年龄人口为 90747 万人, 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5.6%,继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出现首次减少之后,劳动年龄人口连续五年减少。 2012-2016 年,我国 16-59 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每年减少 363 万人,所占比重年均下降 0.6 个百分点。 尽管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开始减少,但我国劳动力人口总量依然十分庞大,劳动力资源优势依然明显,9 亿多劳动力、1 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是我们最大的资源和优势。合理配置丰富的劳动力 资源,科学培育优质的人力资本,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已成为我国人 口发展的目标。同时,生育政策的调整对今后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优化将起到积极作用,有利于减缓劳动 年龄人口数量减少和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有利于促进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和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四)老龄工作进一步加强。 本世纪初,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近些年来,随着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比重继续提高,老龄化程 度不断加深。2016 年,60 岁及以上人口达到 23086 万人,占总人口的 16.7%,65 岁及以上人口达到 15003 万人,占总人口的 10.8%,与 2012 年相比,60 岁及以上人口增加 3696 万人,平均每年增加 924 万人,比 重提高了 2.4 个百分点,年均提高 0.6 个百分点;65 岁及以上人口增加 2289 万人,比重提高了 1.4 个百分点。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老龄工作,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老龄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强顶层设计
砥砺奋进的年 完善生育、就业、养老等重大政策和制度,做到及时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李克强总理对做好老 龄工作也提出明确要求。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相关部门坚持满足老年人需求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相结合,聚焦重点难点问题,突出重点领域改革,老龄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保障老年人基本民生,开展实施了居家社会养老服务工程,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法制保障进一步加强,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二、人口素质不断提升,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 提升全民素质,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以保障和改善民生 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理念,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提 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同时, 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提高人口健康水平,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五年来,我国国民 整体受教育水平稳步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进一步增加,人口受教育程度继续向更高水平发 展: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人口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明显下降,人均预期寿 逐步延长。 (一)国民文化素质稳步提升 平均受教育年限是衡量人口受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2015年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15 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年数)达94年,比2010年的91年提高了0.3年,表明总体上我国人 口平均受教育水平在完成初中程度向高中程度转变后,国民整体受教育水平继续稳步提高。 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10年以上。2015年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 为10.2年,比2010年的97年提高了05年,20-24岁青年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更是提高到125年,显 示出人力资源的巨大潜力,我国正在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 人口受教育程度继续向更高水平发展。与2010年相比,2015年我国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 教育程度人口由8930人上升为12445人;具有高中教育程度人口由14032人上升为15350人:具有初中教 育程度人口由38788人下降为35633人;具有小学教育程度人口由26779人下降为24356人。从绝对量看, 具有大学教育程度的人口已达到17093万人叫,比2010年增加了5129万人,年均增加1026万人。我国人 口受教育程度的结构重心继续稳步上移,国民整体受教育水平明显提升。 (二)人口健康水平持续提高。 十八大以来,我国卫生事业投入力度加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重大疾病防治成 效显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人均经费补助标准提高到45元。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能力大 幅提升,2016年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增加到5.37张,执业(助理)医师数增加到2.31人,注册护士 注:[1此数据为根据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推算的调查时点数
砥砺奋进的 . 238 . 5年 完善生育、就业、养老等重大政策和制度,做到及时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李克强总理对做好老 龄工作也提出明确要求。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相关部门坚持满足老年人需求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相结合,聚焦重点难点问题,突出重点领域改革,老龄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保障老年人基本民生,开展实施了居家社会养老服务工程,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法制保障进一步加强,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二、人口素质不断提升,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 提升全民素质,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以保障和改善民生 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理念,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提 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同时, 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提高人口健康水平,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五年来,我国国民 整体受教育水平稳步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进一步增加,人口受教育程度继续向更高水平发 展;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人口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明显下降,人均预期寿 命逐步延长。 (一)国民文化素质稳步提升。 平均受教育年限是衡量人口受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2015年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15 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年数)达 9.4 年,比 2010 年的 9.1 年提高了 0.3 年,表明总体上我国人 口平均受教育水平在完成初中程度向高中程度转变后,国民整体受教育水平继续稳步提高。 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 10 年以上。2015 年我国 16-59 岁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 为 10.2 年,比 2010 年的 9.7 年提高了 0.5 年,20-24 岁青年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更是提高到 12.5 年,显 示出人力资源的巨大潜力,我国正在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 人口受教育程度继续向更高水平发展。与 2010 年相比,2015 年我国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 教育程度人口由 8930 人上升为 12445 人;具有高中教育程度人口由 14032 人上升为 15350 人;具有初中教 育程度人口由 38788 人下降为 35633 人;具有小学教育程度人口由 26779 人下降为 24356 人。从绝对量看, 具有大学教育程度的人口已达到 17093 万人 [1] ,比 2010 年增加了 5129 万人,年均增加 1026 万人。我国人 口受教育程度的结构重心继续稳步上移,国民整体受教育水平明显提升。 (二)人口健康水平持续提高。 十八大以来,我国卫生事业投入力度加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重大疾病防治成 效显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人均经费补助标准提高到 45 元。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能力大 幅提升,2016 年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增加到 5.37 张,执业(助理)医师数增加到 2.31 人,注册护士 注:[1] 此数据为根据 2015 年全国 1% 人口抽样调查推算的调查时点数
从十八大到十九大 数增加到254人,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条件持续改善。卫生事业的发展,有利促进了我国人口健康水平 的提高 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是反映一个国家居民健康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2016年我 国要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75‰和102‰,与2012年相比,分别下降了28个千分点和30 个千分点。2016年,我国孕产妇死亡率为199/10万,与2012年的24.5/10万相比,下降46/10万。相关 数据显示,城乡居民健康差异进一步缩小,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从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看,2015年,我国老年人口中有40.50%身体健康,41.85%身体基本健康,两类 合计占老年人口的8235%;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的老年人占1505%,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仅占2.60%。 这一结果表明我国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总体较好,绝大多数老年人处于健康状态,在日常生活上不需要依赖 别人。 伴随死亡率的不断下降,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逐步延长。2015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634岁 比2010年的7483岁提高1.51岁。分性别看,男性为73.64岁,比2010年提高1.26岁;女性为7943岁, 比2010年提高2.06岁,女性提高速度快于男性,与世界其他国家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化规律相一致。 专栏二平均死亡年龄与平均预期寿命 平均死亡年龄是指所有死亡者年龄的平均值,它的计算有两种方法 同批人角度,即跟踪同时出生的一批人,记录他们每个人的死亡年龄,直至最后一个人死去, 然后计算这批人死亡年龄的平均值。这样计算的死亡人口平均年龄是该批人的真实平均寿命。但这 需要追踪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时间才能得到,而且它反映的是过去人的死亡水平 期人角度,即记录一段时期内(比如一年内)各个年龄死亡者的死亡年龄,计算这一时期死 亡人口的平均年龄。这种方法易于实施,也能反映人口的现实死亡状况。但这种方法计算的平均死 亡年龄有一个缺陷,即计算结果会受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 因为死亡人口平均年龄指标的两种计算方法各有缺陷,国际社会通常以分年龄死亡率数据为基 础,通过一系列公式的计算,编制生命表,以获得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并用这个指标来反映人口真 实的死亡水平 平均预期寿命,通常用来表示,它的含义是已经活到X岁的人平均还能再活的年数。表示 0岁人口(即出生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而我们平常所说的平均预期寿命,也多是指0岁人口的平 均预期寿命。例如,2015年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76.34岁,也就是说,按照2015年的年龄别 死亡率水平,刚出生的人口平均可以活76.34年。0岁组的平均预期寿命越高,表示人口的健康状况 越好 239
. 239 . 从十八大到十九大 数增加到 2.54 人,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条件持续改善。卫生事业的发展,有利促进了我国人口健康水平 的提高。 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是反映一个国家居民健康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2016 年我 国婴儿死亡率和 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 7.5‰和 10.2‰ , 与 2012 年相比,分别下降了 2.8 个千分点和 3.0 个千分点。2016 年,我国孕产妇死亡率为 19.9/10 万,与 2012 年的 24.5/10 万相比,下降 4.6/10 万。相关 数据显示,城乡居民健康差异进一步缩小,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从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看,2015 年,我国老年人口中有 40.50 % 身体健康,41.85% 身体基本健康,两类 合计占老年人口的 82.35%;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的老年人占 15.05%,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仅占 2.60%。 这一结果表明我国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总体较好,绝大多数老年人处于健康状态,在日常生活上不需要依赖 别人。 伴随死亡率的不断下降,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逐步延长。2015 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 76.34 岁, 比 2010 年的 74.83 岁提高 1.51 岁。分性别看,男性为 73.64 岁,比 2010 年提高 1.26 岁;女性为 79.43 岁, 比 2010 年提高 2.06 岁,女性提高速度快于男性,与世界其他国家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化规律相一致。 专栏二 平均死亡年龄与平均预期寿命 平均死亡年龄是指所有死亡者年龄的平均值,它的计算有两种方法: 同批人角度,即跟踪同时出生的一批人,记录他们每个人的死亡年龄,直至最后一个人死去, 然后计算这批人死亡年龄的平均值。这样计算的死亡人口平均年龄是该批人的真实平均寿命。但这 需要追踪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时间才能得到,而且它反映的是过去人的死亡水平。 同期人角度,即记录一段时期内(比如一年内)各个年龄死亡者的死亡年龄,计算这一时期死 亡人口的平均年龄。这种方法易于实施,也能反映人口的现实死亡状况。但这种方法计算的平均死 亡年龄有一个缺陷,即计算结果会受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 因为死亡人口平均年龄指标的两种计算方法各有缺陷,国际社会通常以分年龄死亡率数据为基 础,通过一系列公式的计算,编制生命表,以获得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并用这个指标来反映人口真 实的死亡水平。 平均预期寿命,通常用 ex 来表示,它的含义是已经活到 x 岁的人平均还能再活的年数。e0 表示 0 岁人口(即出生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而我们平常所说的平均预期寿命,也多是指 0 岁人口的平 均预期寿命。例如,2015 年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 76.34 岁,也就是说,按照 2015 年的年龄别 死亡率水平,刚出生的人口平均可以活 76.34 年。0 岁组的平均预期寿命越高,表示人口的健康状况 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