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高平原上的城市。数量很少,都分布在开阔、平坦,海拔在1000m上下的蒙古高原面上 8.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在我国地形二级阶梯的高原上,绝大多数城市均集中在相对 低平的山间盆地或谷地,并滨临河流,如位于云贵高原坝子和谷地中的城市 9.中山谷地城市。在海拔500-3000m的中山地区,相对高差较大,城市一般位于狭窄的河 谷平原,如南平、十堰、攀枝花。 10.高山谷地城市。在3000m以上的高山地区,城市极少。必定在河谷之中,如拉萨。 1983年我国289个城市在上述10类地形区的分布频数如表3一1。概括地说,我国平原地区 的城市多于低山丘陵地区,中山、高山地区数量极少;除了大平原中腹和三角洲平原外,城市选 择两种地形过渡或交接的部位形成发展非常普遍:除了平原城市要濒临江河湖海以外,丘陵、山 地区的城市多趋于河谷,临水也是普遍特点。 二、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 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 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等都可以影响区域的城市发展。这些条件有的是自然地 理条件的衍生转化,有的是区域经济开发的历史积累,还有的是未来的发展可能性。 表3-1我国城市在不同区域地形类型的分布(1983) 地形类型 城市数 1.滨海平原/丘陵 2.三角洲平原 3.平原中腹 10.0 4.山前洪积、冲积扇平原 21.8 5.平原与低山丘陵邻接地带 6 6.低山丘陵区的河谷 7.高平原 8高原山间盆地或谷地 6615 12.2 9.中山谷地 5.2 10.高山谷地 全国城市 289 100.0 城市与区域经济地理条件之间具有密切关系的基础原理就在于城市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复 杂的开放系统。城市要从区域获取发展所需要的食物、原料、燃料和劳动力,又要为区域提供产 品和各种服务。城市和区域之间的这种双向联系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区域能够向城市提供多少食 物、原料、燃料、劳动力,区域又能够吸收多少城市的产品和服务,城市与外界区域目标有什么 样的交流手段,就成了城市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常说城市是区域的缩影,区域的中心和焦点 区域整个历史的特殊状态,规定了每个城市的特点
26 7.高平原上的城市。数量很少,都分布在开阔、平坦,海拔在 1000m 上下的蒙古高原面上。 8.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在我国地形二级阶梯的高原上,绝大多数城市均集中在相对 低平的山间盆地或谷地,并滨临河流,如位于云贵高原坝子和谷地中的城市。 9.中山谷地城市。在海拔 500—3000m 的中山地区,相对高差较大,城市一般位于狭窄的河 谷平原,如南平、十堰、攀枝花。 10.高山谷地城市。在 3000m 以上的高山地区,城市极少。必定在河谷之中,如拉萨。 1983 年我国 289 个城市在上述 10 类地形区的分布频数如表 3-1。概括地说,我国平原地区 的城市多于低山丘陵地区,中山、高山地区数量极少;除了大平原中腹和三角洲平原外,城市选 择两种地形过渡或交接的部位形成发展非常普遍;除了平原城市要濒临江河湖海以外,丘陵、山 地区的城市多趋于河谷,临水也是普遍特点。 二、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 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 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等都可以影响区域的城市发展。这些条件有的是自然地 理条件的衍生转化,有的是区域经济开发的历史积累,还有的是未来的发展可能性。 表 3-1 我国城市在不同区域地形类型的分布(1983) 城市与区域经济地理条件之间具有密切关系的基础原理就在于城市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复 杂的开放系统。城市要从区域获取发展所需要的食物、原料、燃料和劳动力,又要为区域提供产 品和各种服务。城市和区域之间的这种双向联系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区域能够向城市提供多少食 物、原料、燃料、劳动力,区域又能够吸收多少城市的产品和服务,城市与外界区域目标有什么 样的交流手段,就成了城市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常说城市是区域的缩影,区域的中心和焦点。 区域整个历史的特殊状态,规定了每个城市的特点
我们在这里不可能充分地讨论每个区域因素与城市产生发展的关系。实际上,这些因素都是 结合在一起综合发生作用的。许多区域性的城市现象,除了历史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不同区域 影响的原因外,就只能从区域地理背景的差异中去寻找答案。 第三节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从更小尺度来看,为什么一个城市会在某一地点形成发展起来?为什么这个城市发展得很 大,那个城市却很小?为什么有的城市长盛不衰,即使城市毁于天灾人祸,往往又在原地重建 而有些城市却在历史上昙花一现?揭示某个城市形成、发展的特性,除了上面所述的条件外, 必须考虑城市的地理位置这一因素。 概念 巴朗斯基曾给地理位置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位置就是某一地方对于这个地方以外的某些客观 存在的东西的总和。也就是说,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 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反 城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往往决定了城市职能性质的特殊性和规模的特殊性。矿业城市(如 大同等)一定邻近大的矿体;大的工商贸易港口城市如武汉、广州、上海、天津等必定滨临江河 湖海;城市腹地的大小、条件和城市与腹地间的通达性决定了上海比天津、广州、武汉要发展得 大,而不可能颠倒过来。 深圳是大陆通向香港的口岸。长期以来它不过是只有数千人口的边陲小镇,现在已是一座全 新的大城市,城市人均产出值高居全国首位。这种巨大变化归之于深圳政治地理位置的质变也并 不为过。 城市地理位置是绝对个性化的特点。地球表面充其量只有某些方面地理位置相似的城市,而 没有地理位置完全相同的城市。这是因为自然、经济、政治地理要素包括的内容异常丰富:城市 与这些要素的空间组合关系又千变万化:各种要素本身在历史上又在不断地变化之中,尤其是人 文要素变化更加频繁:即使是变动相对较小的自然条件,对城市发生的作用过去、现在和将来也 不断有所变化。正因为如此,富于强烈地理性的地理位置分析始终吸引着城市地理学者 、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 列举出一些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目的是为城市地理位置分析提供一些思路。 1.大、中、小位置 这是从不同空间尺度来考察城市地理位置。大位置是城市对较大范围的事物的相对关系,是 从小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的。而小位置是城市对其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对关系,是从大比 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的。有时可以从大小位置之间分出一种中位置 以上海为例,大位置的特点是其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口处。对内它是广 阔富饶的长江流域以至更大地域的门户,对外它是我国大陆向东最接近太平洋世界贸易要道的城 市。中位置的特点是其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端和太湖流域的下游,整个长江三角洲平原,特别
27 我们在这里不可能充分地讨论每个区域因素与城市产生发展的关系。实际上,这些因素都是 结合在一起综合发生作用的。许多区域性的城市现象,除了历史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不同区域 影响的原因外,就只能从区域地理背景的差异中去寻找答案。 第三节 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从更小尺度来看,为什么一个城市会在某一地点形成发展起来?为什么这个城市发展得很 大,那个城市却很小?为什么有的城市长盛不衰,即使城市毁于天灾人祸,往往又在原地重建, 而有些城市却在历史上昙花一现?揭示某个城市形成、发展的特性,除了上面所述的条件外,还 必须考虑城市的地理位置这一因素。 一、概念 巴朗斯基曾给地理位置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位置就是某一地方对于这个地方以外的某些客观 存在的东西的总和。也就是说,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 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反。 城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往往决定了城市职能性质的特殊性和规模的特殊性。矿业城市(如 大同等)一定邻近大的矿体;大的工商贸易港口城市如武汉、广州、上海、天津等必定滨临江河 湖海;城市腹地的大小、条件和城市与腹地间的通达性决定了上海比天津、广州、武汉要发展得 大,而不可能颠倒过来。 深圳是大陆通向香港的口岸。长期以来它不过是只有数千人口的边陲小镇,现在已是一座全 新的大城市,城市人均产出值高居全国首位。这种巨大变化归之于深圳政治地理位置的质变也并 不为过。 城市地理位置是绝对个性化的特点。地球表面充其量只有某些方面地理位置相似的城市,而 没有地理位置完全相同的城市。这是因为自然、经济、政治地理要素包括的内容异常丰富;城市 与这些要素的空间组合关系又千变万化;各种要素本身在历史上又在不断地变化之中,尤其是人 文要素变化更加频繁;即使是变动相对较小的自然条件,对城市发生的作用过去、现在和将来也 不断有所变化。正因为如此,富于强烈地理性的地理位置分析始终吸引着城市地理学者。 二、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 列举出一些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目的是为城市地理位置分析提供一些思路。 1.大、中、小位置 这是从不同空间尺度来考察城市地理位置。大位置是城市对较大范围的事物的相对关系,是 从小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的。而小位置是城市对其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对关系,是从大比 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的。有时可以从大小位置之间分出一种中位置。 以上海为例,大位置的特点是其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口处。对内它是广 阔富饶的长江流域以至更大地域的门户,对外它是我国大陆向东最接近太平洋世界贸易要道的城 市。中位置的特点是其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端和太湖流域的下游,整个长江三角洲平原,特别
是太湖流域作为上海的直接腹地,为上海城市的形成和繁荣奠定了区域基础。黄浦江和吴淞江相 汇的特点则是上海形成与发展的小位置因素 2.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 这是从城市及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来区分的 如果城市位于某一区域的中央,则城市与其以外各个方向的联系距离都比较近。这种有利的 中心位置既便于四面八方的交通线向中心会聚,也有利于从中心向外开辟新的交通线,因而促使 城市的发展 国的首都位于一国中心位置的例子并不鲜见,如马德里对于西班牙,布拉格对于捷克,柏 林对于历史上的德意志帝国等。美国独立战争以后,纽约是临时首都,1789年底首都向南迁到费 城,1801年又向南迁到组成美国东部最初13个州的中心位置华盛顿。日本的首都也有变动,709 年从大阪迁到奈良,793年从奈良迁到京都,1819年从京都迁到日本的中心位置东京后,再没有 变动 国内城市位于某一区域中心位置的例子也很多。太原盆地的农业条件并没有南部的运城盆地 好,但其得益于中心位置而历来成为山西的首府:再如贵阳位于贵州省的中心,成都处于四川省 的中心,广州处于广东省的中心。安徽省会从安庆迁到合肥、河南省会从开封迁到郑州,也都是 为了取得中心位置 应该指出的是,这种中心位置并不一定是严格意义上的地区几何中心,很多情况下可能是地 区的重心位置。当一个地理区内人口分布和开发条件差异较大时,假想按不均匀性进行加权,就 会有一个偏向于优势区域的重心位置。在这里形成的中心城市也具有和中心位置一样的总联系距 离最短的效果。如西安、杭州、南昌、乌鲁木齐等省会城市均不在各省的中心位置,却都接近于 省域的重心位置。 与中心位置相对的是邻接位置,即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不必要或不可能 在本区域的中央。渔港要求邻近渔场,如舟山的沈家门,广西的北海:矿业城市要求邻接矿区, 如煤城淮北、鸡西;耗能工业要求接近廉价电源地等。 大量的例子还可以从许多县和省的边缘部分去寻找。县城常常位居全县中心,而其它镇却经 常明显偏离中心而靠近县城边缘。这些镇就是为了避免与中心县城的竞争,在县城引力较弱的边 缘地区利用两县产品和商品价格的差别开展县际贸易而发展起来的。它们追求的正是邻接位置 种特殊的邻接位置可叫门户位置或出入口位置。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 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常常不在本区中央,而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 河口港是最典型的门户位置。位于闽江口的福州就是在能控制福建省整个闽江流域商品集散 的地理基础上发展成省会城市的 究竟是中心位置好还是门户位置好?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中心位置利于区域内部的 联系和管理,门户位置则利于区域与外部的联系,各有优势。当一个城市能同时体现这两种位置 的作用时,它无疑会成为区域的首位城市。两者的优势不能兼得时,则可能出现并立的或一正 副的双中心局面
28 是太湖流域作为上海的直接腹地,为上海城市的形成和繁荣奠定了区域基础。黄浦江和吴淞江相 汇的特点则是上海形成与发展的小位置因素。 2.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 这是从城市及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来区分的。 如果城市位于某一区域的中央,则城市与其以外各个方向的联系距离都比较近。这种有利的 中心位置既便于四面八方的交通线向中心会聚,也有利于从中心向外开辟新的交通线,因而促使 城市的发展。 一国的首都位于一国中心位置的例子并不鲜见,如马德里对于西班牙,布拉格对于捷克,柏 林对于历史上的德意志帝国等。美国独立战争以后,纽约是临时首都,1789 年底首都向南迁到费 城,1801 年又向南迁到组成美国东部最初 13 个州的中心位置华盛顿。日本的首都也有变动,709 年从大阪迁到奈良,793 年从奈良迁到京都,1819 年从京都迁到日本的中心位置东京后,再没有 变动。 国内城市位于某一区域中心位置的例子也很多。太原盆地的农业条件并没有南部的运城盆地 好,但其得益于中心位置而历来成为山西的首府;再如贵阳位于贵州省的中心,成都处于四川省 的中心,广州处于广东省的中心。安徽省会从安庆迁到合肥、河南省会从开封迁到郑州,也都是 为了取得中心位置。 应该指出的是,这种中心位置并不一定是严格意义上的地区几何中心,很多情况下可能是地 区的重心位置。当一个地理区内人口分布和开发条件差异较大时,假想按不均匀性进行加权,就 会有一个偏向于优势区域的重心位置。在这里形成的中心城市也具有和中心位置一样的总联系距 离最短的效果。如西安、杭州、南昌、乌鲁木齐等省会城市均不在各省的中心位置,却都接近于 省域的重心位置。 与中心位置相对的是邻接位置,即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不必要或不可能 在本区域的中央。渔港要求邻近渔场,如舟山的沈家门,广西的北海;矿业城市要求邻接矿区, 如煤城淮北、鸡西;耗能工业要求接近廉价电源地等。 大量的例子还可以从许多县和省的边缘部分去寻找。县城常常位居全县中心,而其它镇却经 常明显偏离中心而靠近县城边缘。这些镇就是为了避免与中心县城的竞争,在县城引力较弱的边 缘地区利用两县产品和商品价格的差别开展县际贸易而发展起来的。它们追求的正是邻接位置。 一种特殊的邻接位置可叫门户位置或出入口位置。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 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常常不在本区中央,而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 河口港是最典型的门户位置。位于闽江口的福州就是在能控制福建省整个闽江流域商品集散 的地理基础上发展成省会城市的。 究竟是中心位置好还是门户位置好?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中心位置利于区域内部的 联系和管理,门户位置则利于区域与外部的联系,各有优势。当一个城市能同时体现这两种位置 的作用时,它无疑会成为区域的首位城市。两者的优势不能兼得时,则可能出现并立的或一正一 副的双中心局面
3.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 所有城市原则上都要求依托一定的对外交通设施。 河运是早期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从中国城市发展史来看,大部分城市都是沿江湖河海交通 要道发育壮大起来的。就沿河城市论,可以分成六种区位类型:航运端点、梯级中转点、河流交 汇点、河曲位置、过河点位置(渡口)、河口 随着航运技术的发展,船型不断加大,吃水不断加深,河口港城市向下游出海口方向推移是 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到近现代,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在我国如广州向黄浦、天津向塘沽、福州向 马尾、宁波向镇海和北仑、上海向宝山都是典型的例子 至于海港城市的区位,除了河口港类型外,还有位于海湾(如青岛、大连)、岛屿(如香港、 厦门)、陆连岛(如澳门)、陆岬(如开普敦、直布罗陀)等其它位置类型 铁路是现代快速、大运量运输的主要方式。铁路的修筑可以促使沿线城市的诞生和兴盛,又 可能带动另一些城市的发展。石家庄市原来不过是正定县的一个小乡村,当初京汉铁路修到正定 县城时,为了不破坏正定县的风水,把车站向南迁了十几千米,建在了石家庄。不料后来石德 石太铁路又在这里与京汉线相交,石家庄成了重要的铁路枢纽,大大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其地位 不仅超过了正定县城,而且成了省城,人口已超过100万,正定县城仍不过是3万人的小城 城市与铁路的关系也有不同类型。若有几条铁路线在城市衔接或交汇,则城市在铁路网中处 于枢纽位置。一般来说,这里通达性好,城市腹地范围比较广大,地理位置比较重要,有利于城 市发展。我国1990年289个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只有10%的城市有3个或3个以上方向出 线的铁路枢纽,119个20万到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这类城市占29%:50到100万人口的大城 市,相应为50%: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高达84%。铁路枢纽城市按它们在路网中的地位和作 用,还有主要枢纽、一般枢纽、次要枢纽和专业性枢纽的区别。若城市有两个方向的铁路对外联 系,称为通过位置,在我国这种类型的城市是大量的,约占总城市数的38%。城市只有一个方向 的铁路对外联系,则为端点位置,不少港口城市(如烟台、厦门)和矿业城市(如东营、枣庄、 茂名)属于这种类型。城市被干线铁路连结还是被支线铁路连结,其城市地理位置的意义也不 铁路、公路、内河、海运、空运等多种交通方式之间在一个城市的组合状况和联运条件, 构成城市间交通地理位置的复杂差异。 第四节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下面,我们从城市产生和发展的观点出发,将城市分成三种类型,综合分析其产生和发展的 过程。 早期城市的直接起因,往往不是经济因素而是与当时的政治和军事有关。时至今日,虽仍有 少数军政功能的城市,但多数城市的形成发展与经济或文化因素有关。概括起来,大致可分成三 大类型 (1)为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而形成的中心地城市,如大多数集镇、城 镇、县城等;
29 3.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 所有城市原则上都要求依托一定的对外交通设施。 河运是早期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从中国城市发展史来看,大部分城市都是沿江湖河海交通 要道发育壮大起来的。就沿河城市论,可以分成六种区位类型:航运端点、梯级中转点、河流交 汇点、河曲位置、过河点位置(渡口)、河口。 随着航运技术的发展,船型不断加大,吃水不断加深,河口港城市向下游出海口方向推移是 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到近现代,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在我国如广州向黄浦、天津向塘沽、福州向 马尾、宁波向镇海和北仑、上海向宝山都是典型的例子。 至于海港城市的区位,除了河口港类型外,还有位于海湾(如青岛、大连)、岛屿(如香港、 厦门)、陆连岛(如澳门)、陆岬(如开普敦、直布罗陀)等其它位置类型。 铁路是现代快速、大运量运输的主要方式。铁路的修筑可以促使沿线城市的诞生和兴盛,又 可能带动另一些城市的发展。石家庄市原来不过是正定县的一个小乡村,当初京汉铁路修到正定 县城时,为了不破坏正定县的风水,把车站向南迁了十几千米,建在了石家庄。不料后来石德、 石太铁路又在这里与京汉线相交,石家庄成了重要的铁路枢纽,大大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其地位 不仅超过了正定县城,而且成了省城,人口已超过 100 万,正定县城仍不过是 3 万人的小城。 城市与铁路的关系也有不同类型。若有几条铁路线在城市衔接或交汇,则城市在铁路网中处 于枢纽位置。一般来说,这里通达性好,城市腹地范围比较广大,地理位置比较重要,有利于城 市发展。我国 1990 年 289 个 20 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只有 10%的城市有 3 个或 3 个以上方向出 线的铁路枢纽,119 个 20 万到 50 万人口的中等城市,这类城市占 29%;50 到 100 万人口的大城 市,相应为 50%;100 万以上的特大城市,高达 84%。铁路枢纽城市按它们在路网中的地位和作 用,还有主要枢纽、一般枢纽、次要枢纽和专业性枢纽的区别。若城市有两个方向的铁路对外联 系,称为通过位置,在我国这种类型的城市是大量的,约占总城市数的 38%。城市只有一个方向 的铁路对外联系,则为端点位置,不少港口城市(如烟台、厦门)和矿业城市(如东营、枣庄、 茂名)属于这种类型。城市被干线铁路连结还是被支线铁路连结,其城市地理位置的意义也不一 样。 铁路、公路、内河、海运、空运等多种交通方式之间在一个城市的组合状况和联运条件,又 构成城市间交通地理位置的复杂差异。 第四节 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下面,我们从城市产生和发展的观点出发,将城市分成三种类型,综合分析其产生和发展的 过程。 早期城市的直接起因,往往不是经济因素而是与当时的政治和军事有关。时至今日,虽仍有 少数军政功能的城市,但多数城市的形成发展与经济或文化因素有关。概括起来,大致可分成三 大类型: (1)为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而形成的中心地城市,如大多数集镇、城 镇、县城等;
(2)为满足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的需要而形成的、以交通运输为主要职能的城市,如港口 城市、铁路枢纽、公路中心等 (3)为满足某种专门需要,在集聚经济、规模经济的作用下而形成的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 的城市,如工业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大学城等 可见,任何城市都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承担某种或某几种职能,如承担的职能数量少,服 务范围小,其人口规模就小,在区域城市系统中的等级低:而大城市往往承担多种职能,服务范 围广,所以其人口规模大,城市等级高。伯德(Bird)曾以一三角形表示三类城市(中心地职能 门化职能、交通运输职能)形成和发展的相互关系(图3-2)。 专业化职能,以工业城市为例〔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 基地 加工基地 工业城市 ∈ 城市 港口城市 港堭 集埴 中心地职能 交通运输职能, 〔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 以港口城市为例 〔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 图3-2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三角形 单一的职能只能形成采矿基地、集镇和渡口等小聚落,唯有身兼两种或两种以上职能的才有 条件形成较高级的聚落。大城市之所以能形成,乃是身兼三种职能,并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的结果 、商品农业与中心地型城镇 上节指出,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农业和牧业分离,出现村庄。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 工,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了交换范围,引起了商品生产的萌芽和发展, 随之,城市作为手工业、商业集中地而出现 英国有名的地理学家约翰斯顿(R.J. Johnston)在他的一本关于《城市和社会》的书中生动 地描述了在商品农业的基础上城市产生的过程。他指出,在早期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里,每个家 庭依靠土地得到自己的衣、食、住,与邻居很少交易。但是,在他们之中至少潜在着有一户农家 逐步成为寄生统治阶级,通过宗教或家族控制其它家庭,需要其它家庭向其纳贡。寄生统治阶级 还需要别人提供非农业性服务,这种非农业性服务的多少决定于寄生统治阶级的需要,而这种需 要能否实现又决定于粮食的生产率,即供养统治阶级及非农业服务人员的能力。这些非农业服务 人员需要聚居在统治阶级居住地的附近。随着社会发展,不仅需要行政管理、军队,还需要制造 工具的手工业者,开采矿产和其它原材料的人,需要发展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人员,这些需要 又依赖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永远不满足的需要,永远不停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促使城市形成和发展 约翰斯顿所描述的城市基本上属于中心地类型的小城镇,也可称为服务中心。这类小城镇随 着商品农业的出现和发展,物资集散和交换功能的扩大而不断产生和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
30 (2)为满足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的需要而形成的、以交通运输为主要职能的城市,如港口 城市、铁路枢纽、公路中心等; (3)为满足某种专门需要,在集聚经济、规模经济的作用下而形成的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 的城市,如工业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大学城等。 可见,任何城市都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承担某种或某几种职能,如承担的职能数量少,服 务范围小,其人口规模就小,在区域城市系统中的等级低;而大城市往往承担多种职能,服务范 围广,所以其人口规模大,城市等级高。伯德(Bird)曾以一三角形表示三类城市(中心地职能、 专门化职能、交通运输职能)形成和发展的相互关系(图 3-2)。 单一的职能只能形成采矿基地、集镇和渡口等小聚落,唯有身兼两种或两种以上职能的才有 条件形成较高级的聚落。大城市之所以能形成,乃是身兼三种职能,并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的结果。 一、商品农业与中心地型城镇 上节指出,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农业和牧业分离,出现村庄。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 工,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了交换范围,引起了商品生产的萌芽和发展, 随之,城市作为手工业、商业集中地而出现。 英国有名的地理学家约翰斯顿(R.J.Johnston)在他的一本关于《城市和社会》的书中生动 地描述了在商品农业的基础上城市产生的过程。他指出,在早期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里,每个家 庭依靠土地得到自己的衣、食、住,与邻居很少交易。但是,在他们之中至少潜在着有一户农家 逐步成为寄生统治阶级,通过宗教或家族控制其它家庭,需要其它家庭向其纳贡。寄生统治阶级 还需要别人提供非农业性服务,这种非农业性服务的多少决定于寄生统治阶级的需要,而这种需 要能否实现又决定于粮食的生产率,即供养统治阶级及非农业服务人员的能力。这些非农业服务 人员需要聚居在统治阶级居住地的附近。随着社会发展,不仅需要行政管理、军队,还需要制造 工具的手工业者,开采矿产和其它原材料的人,需要发展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人员,这些需要 又依赖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永远不满足的需要,永远不停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促使城市形成和发展。 约翰斯顿所描述的城市基本上属于中心地类型的小城镇,也可称为服务中心。这类小城镇随 着商品农业的出现和发展,物资集散和交换功能的扩大而不断产生和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