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题回放 例一(2009·浙江台州)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曰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例二(2009·浙江温州) 除夜[注]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干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注释】除夜:除夕之夜 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回答。 闯关方略 古诗词以含蓄为贵,诗人直抒胸臆、情感外露的并不多见,往往融情于叙述、 描写、议论之中。 情感体味题,考査的是考生“披文入情”的能力,即顺着文辞的通道进入并 解析作者情感世界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一是明确诗歌的题材。古诗从题材看,可分为田园诗、边塞 诗、送别诗、思乡诗、咏物诗、咏史诗、怀旧诗等很多类,各类诗歌感情的抒发 也有规律可循。如例一《村晚》是一首田园诗,田园诗往往抒发喜爱山川美景之 情,表达远离污浊官场的洁身自好情怀。照着这个思路理解《村晚》,大抵不差。 例二《除夜作》是一首思乡诗,思乡诗一般表达游子的思乡怀人之情,按照这个 常识理解《除夜作》,应该八九不离十。 二是分析诗歌的意象。几千年古诗写作传统的沿承,使很多意象的意义指向 都已固定、明确,如杨柳、孤蓬、浮云用来表达离愁别绪,明月、鸿雁、杜鹃用 来表达思乡怀人之情。例一《村晚》里出现了青草、池塘、远山、落日、牧童、 短笛等意象,尤其牧童是“横坐”牛背,短笛是“无腔”“信口”吹,这些都描 绘出乡村生活的悠然宁静,作者如此描绘乡村晚景,他的喜爱、欣赏之情自然是 蕴藏其中的。 三是把握表露情感的词语。古诗词的标题、正文部分有时会有一些直接表露 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如《书愤》中的“愤”,《春夜喜雨》中的“喜”,《示 儿》中“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字,等等。例二《除夜作》中,也出现了很 明确的表露心绪的词语“凄然”,另外“寒”“思”“霜鬓”等词也含蓄地透露 了作者的情感。本题要求分析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通读全诗 是“旅馆寒灯独不眠”,一是“故乡今夜思千里”,一是“霜鬓明朝又一年”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一是除夕之夜独自一人寄居旅馆,二是对故乡亲人无比的 思念,三是感慨年华易逝
精题回放 例一(2009·浙江台州) 村 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例二(2009·浙江温州) 除夜[ 注]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注释】除夜:除夕之夜。 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回答。 闯关方略 古诗词以含蓄为贵,诗人直抒胸臆、情感外露的并不多见,往往融情于叙述、 描写、议论之中。 情感体味题,考查的是考生“披文入情”的能力,即顺着文辞的通道进入并 解析作者情感世界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一是明确诗歌的题材。古诗从题材看,可分为田园诗、边塞 诗、送别诗、思乡诗、咏物诗、咏史诗、怀旧诗等很多类,各类诗歌感情的抒发 也有规律可循。如例一《村晚》是一首田园诗,田园诗往往抒发喜爱山川美景之 情,表达远离污浊官场的洁身自好情怀。照着这个思路理解《村晚》,大抵不差。 例二《除夜作》是一首思乡诗,思乡诗一般表达游子的思乡怀人之情,按照这个 常识理解《除夜作》,应该八九不离十。 二是分析诗歌的意象。几千年古诗写作传统的沿承,使很多意象的意义指向 都已固定、明确,如杨柳、孤蓬、浮云用来表达离愁别绪,明月、鸿雁、杜鹃用 来表达思乡怀人之情。例一《村晚》里出现了青草、池塘、远山、落日、牧童、 短笛等意象,尤其牧童是“横坐”牛背,短笛是“无腔”“信口”吹,这些都描 绘出乡村生活的悠然宁静,作者如此描绘乡村晚景,他的喜爱、欣赏之情自然是 蕴藏其中的。 三是把握表露情感的词语。古诗词的标题、正文部分有时会有一些直接表露 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如《书愤》中的“愤”,《春夜喜雨》中的“喜”,《示 儿》中“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字,等等。例二《除夜作》中,也出现了很 明确的表露心绪的词语“凄然”,另外“寒”“思”“霜鬓”等词也含蓄地透露 了作者的情感。本题要求分析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通读全诗,一 是“旅馆寒灯独不眠”,一是“故乡今夜思千里”,一是“霜鬓明朝又一年”;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一是除夕之夜独自一人寄居旅馆,二是对故乡亲人无比的 思念,三是感慨年华易逝
解答古诗词情感体味题,为了表达精确,还要储备一些专业性词语,如“离 愁别绪、恬淡闲适、清髙孤傲、孤寂惆怅、凄苦烦闷、伤感不平、苦闷无聊、乐 观旷达、轻松愉悦、壮志未酬、忧国忧民、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物是人非”等, 在分析古诗词情感时经常用到,不可不知。 通关演练 1.下面两首诗都是写秋天,试比较其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之处。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品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澄迈驿通潮阁(其二) (宋)苏轼 余生欲老海南村,帝②遣巫阳③招我魂 杳杳天低鹘④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⑤ 【注释】①元符三年五月,作者遇赦北还,被命移廉州安置,离海南过澄迈 时作诗二首,这首诗即其二。澄迈驿:设在澄迈县(在今海南省北部)的驿站。 通潮阁:在澄迈西,是驿站上的建筑。②帝:天帝。③巫阳:女巫名。④鹘:鹘 鸟。⑤一发:犹言“一线”。此句说中原仅在距隐隐青山一线之处。 这首诗的第三、四句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5.主旨领悟 题型阐释 主旨领悟,即领悟诗词里作者的写作意图,或者理解作品蕴涵的哲理。这类 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句蕴涵了怎样的道理”“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等 精题回放 例一(2009·湖北恩施 观书有感
解答古诗词情感体味题,为了表达精确,还要储备一些专业性词语,如“离 愁别绪、恬淡闲适、清高孤傲、孤寂惆怅、凄苦烦闷、伤感不平、苦闷无聊、乐 观旷达、轻松愉悦、壮志未酬、忧国忧民、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物是人非”等, 在分析古诗词情感时经常用到,不可不知。 通关演练 1.下面两首诗都是写秋天,试比较其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之处。 登 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秋 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品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澄迈驿通潮阁(其二)① (宋)苏轼 余生欲老海南村,帝②遣巫阳③招我魂。 杳杳天低鹘④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⑤。 【注释】①元符三年五月,作者遇赦北还,被命移廉州安置,离海南过澄迈 时作诗二首,这首诗即其二。澄迈驿:设在澄迈县(在今海南省北部)的驿站。 通潮阁:在澄迈西,是驿站上的建筑。②帝:天帝。③巫阳:女巫名。④鹘:鹘 鸟。⑤一发:犹言“一线”。此句说中原仅在距隐隐青山一线之处。 这首诗的第三、四句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5.主旨领悟 题型阐释 主旨领悟,即领悟诗词里作者的写作意图,或者理解作品蕴涵的哲理。这类 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句蕴涵了怎样的道理”“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等。 精题回放 例一(2009·湖北恩施)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例二(2009·江苏镇江) 江南春 (唐)杜牧 干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对于诗的后两句,有人认为是表达诗人对江南景物的神往,有人认为是借古 讽今。你赞同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闯关方略 初中阶段,对古诗词主旨的领悟,主要集中在理趣诗、怀古诗、咏物诗中。 理趣诗中,一般都有脍炙人口的哲理句,有时人们正是因为这些哲理句而记 住了整首诗,某种意义上,这些诗能流传至今,是沾了晢理句的光。理趣诗中的 哲理,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如果是那样,有理而无趣,跟和尚写的阐发佛理的 偈言有什么差别?理趣诗妙在无意说理而理随境生,妙在寓论于景、寄理于物。 在理趣诗中,理语通常与情语、景语融为一体,景语、情语就是理语 如例一,“问渠……”这两句表面是写景,是说方塘之水一一问那方塘的水 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水从源头不断流来,从而成了活水。但结合题目《观书 书法)有感》,我们知道这其实是作者阐发对书法艺术的感悟:这作品为什么 如此清新隽永呢?原来是由于书写者内心有源源不断的艺术灵感注入啊!书法艺 术如此,万事万物也是同样道理。回答题目的设问,我们还应该结合自身学习知 识,或者接受新事物的经历、体会来谈。示例:要使自己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就 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或:要保持心灵境界的澄明,就要不断接受新事物的 洗礼。) 怀古诗,是指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诗作。古人常说“以史为鉴, 可以知兴替”,又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所以,他们写怀古诗的目的多是 怀古伤今,或借古讽今。历史故事、古人事迹,只是他们感慨的触发点。 如例二,如果将其单纯看作一首写景的诗歌,你可能觉得后两句写出了深邃 悠远、朦胧迷离的江南景色,与前两句的明朗绚丽相映衬,使江南春的图画更加 丰富多彩。但如果你深入一层一一意识到作者的眼光穿越历史的“烟雨”,想到 几百年以前的南朝统治者推崇佛教,大兴佛寺,劳民伤财,但佛寺并不能挽救病 入膏肓的南朝政权,而现在晚唐的统治者正重蹈前人的覆辙一一那它就不是一首 简单的写景诗,而是怀古诗。作者是在借古讽今:后两句写出了南朝笃信佛教造 成寺庙的恶性发展,引发作者的慨叹,表达对唐朝推崇佛教的现实的不满。 咏物诗,即描摹物象的诗歌。大自然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 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咏物诗往往不是单纯地描摹事物,咏物是为了抒情、 言志。如虞世南的《蝉》,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例二(2009·江苏镇江)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对于诗的后两句,有人认为是表达诗人对江南景物的神往,有人认为是借古 讽今。你赞同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闯关方略 初中阶段,对古诗词主旨的领悟,主要集中在理趣诗、怀古诗、咏物诗中。 理趣诗中,一般都有脍炙人口的哲理句,有时人们正是因为这些哲理句而记 住了整首诗,某种意义上,这些诗能流传至今,是沾了哲理句的光。理趣诗中的 哲理,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如果是那样,有理而无趣,跟和尚写的阐发佛理的 偈言有什么差别?理趣诗妙在无意说理而理随境生,妙在寓论于景、寄理于物。 在理趣诗中,理语通常与情语、景语融为一体,景语、情语就是理语。 如例一,“问渠……”这两句表面是写景,是说方塘之水——问那方塘的水 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水从源头不断流来,从而成了活水。但结合题目《观书 (书法)有感》,我们知道这其实是作者阐发对书法艺术的感悟:这作品为什么 如此清新隽永呢?原来是由于书写者内心有源源不断的艺术灵感注入啊!书法艺 术如此,万事万物也是同样道理。回答题目的设问,我们还应该结合自身学习知 识,或者接受新事物的经历、体会来谈。示例:要使自己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就 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或:要保持心灵境界的澄明,就要不断接受新事物的 洗礼。) 怀古诗,是指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诗作。古人常说“以史为鉴, 可以知兴替”,又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所以,他们写怀古诗的目的多是 怀古伤今,或借古讽今。历史故事、古人事迹,只是他们感慨的触发点。 如例二,如果将其单纯看作一首写景的诗歌,你可能觉得后两句写出了深邃 悠远、朦胧迷离的江南景色,与前两句的明朗绚丽相映衬,使江南春的图画更加 丰富多彩。但如果你深入一层——意识到作者的眼光穿越历史的“烟雨”,想到 几百年以前的南朝统治者推崇佛教,大兴佛寺,劳民伤财,但佛寺并不能挽救病 入膏肓的南朝政权,而现在晚唐的统治者正重蹈前人的覆辙——那它就不是一首 简单的写景诗,而是怀古诗。作者是在借古讽今:后两句写出了南朝笃信佛教造 成寺庙的恶性发展,引发作者的慨叹,表达对唐朝推崇佛教的现实的不满。 咏物诗,即描摹物象的诗歌。大自然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 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咏物诗往往不是单纯地描摹事物,咏物是为了抒情、 言志。如虞世南的《蝉》,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