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图与网络分析(书第六部分) 图论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己广泛应用于物理学、化学、控制论、信息论、管理科学、电子计算机 等各个领域。在实际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很多问题可以用图论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例如,在 组织生产中,为完成某项生产任务,各工序之间之间怎样衔接,才能使生产任务完成得又快有好。邮递 员送信,要走完他负责投递的全部街道,完成任务后回到邮局,应该按怎样的路线走,所走的路线最短。 再例如,各种通信网络的合理架设,交通网络的合理分布等问题,应用图论的方法求解都很简便。 下面是著名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图见书P251)。当时那里的人民热衷于这样的问题:一个散步者 能否走过七座桥,并且每座桥只走过一次,最后回到出发点。 1736年欧拉将此问题归结为图形的一笔画问题(图见书P251):能否从某有点出发,不重复地一笔 画出此图形,最后回到出发点。欧拉证明了此图形是不可能一笔画的,因为只有每个点都与偶数条线关 联的图形才能一笔画。这是图论方面的第一篇论文。 第六章图与网络优化(书第10章) §6.1图的基本概念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为了反映一些对象之间的关系,常常在纸上用点和线画出各种各样的示意图。 例如:铁路图,电话线分布图,比赛情况图。 例6.1.1某单位储存八种化学药品,其中某些药品是不能存放在一个库房的。为了反映这个情况, 可以用点,,g分别表示这八种药品,若药品不能与y放一起,则在与y之间画一条连线,如图 (书p252)。 可见,可以用由点和点与点之间的线所构成的图,反映实际生活种某些对象之间的某种特定的关系。 图:由点和连线组成,其中 点:表示研究的对象: 连线:表示两个对象之间的特定关系。 注6.1.1在一般情况下,图中点之间的相对位置,连线的长短曲直,对于反映对象之间的关系并 不重要。 6.1.1无向图 若图中反映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具有对称性(即与y有关系,则y与也有关系),则这时的图称 为无向图,或简称图。对象之间的关系用不带箭头的连线表示,称为边。 无向图记作G=-(V,E),:点的集合,E:边的集合。连接点V,y,∈V的边记作e=[y,v,]或[y,]。 无向图G=(V,E)中点和边的个数分别记作p(G)和q(G)。 对无向图G=(V,E)(如图P253,10-7): 若边e=[y,y]∈E,则称y,v,是e的端点,V,V,相邻,e是,v,的关联边。 若e=[y,y]eE,则称e是环。 若两个点之间有多于一条的边,称这些边是多重边。 一个无环无多重边的图称为简单图:一个无环但有多重边的图称为多重图。以后说到无向图,若无 特别说明,均指简单图。 设v∈V,则v的关联边的个数称为v的次,记作dc(v),或简记d(v)。若d(v)=l,称v为悬挂点
1 第四部分 图与网络分析(书第六部分) 图论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已广泛应用于物理学、化学、控制论、信息论、管理科学、电子计算机 等各个领域。在实际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很多问题可以用图论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例如,在 组织生产中,为完成某项生产任务,各工序之间之间怎样衔接,才能使生产任务完成得又快有好。邮递 员送信,要走完他负责投递的全部街道,完成任务后回到邮局,应该按怎样的路线走,所走的路线最短。 再例如,各种通信网络的合理架设,交通网络的合理分布等问题,应用图论的方法求解都很简便。 下面是著名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图见书 P251)。当时那里的人民热衷于这样的问题:一个散步者 能否走过七座桥,并且每座桥只走过一次,最后回到出发点。 1736 年欧拉将此问题归结为图形的一笔画问题(图见书 P251):能否从某有点出发,不重复地一笔 画出此图形,最后回到出发点。欧拉证明了此图形是不可能一笔画的,因为只有每个点都与偶数条线关 联的图形才能一笔画。这是图论方面的第一篇论文。 第六章 图与网络优化(书第 10 章) §6.1 图的基本概念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为了反映一些对象之间的关系,常常在纸上用点和线画出各种各样的示意图。 例如:铁路图,电话线分布图,比赛情况图。 例 6.1.1 某单位储存八种化学药品,其中某些药品是不能存放在一个库房的。为了反映这个情况, 可以用点 v1,…, v8 分别表示这八种药品,若药品 vi 不能与 vj 放一起,则在 vi 与 vj 之间画一条连线,如图 (书 p252)。 可见,可以用由点和点与点之间的线所构成的图,反映实际生活种某些对象之间的某种特定的关系。 图:由点和连线组成,其中 点:表示研究的对象; 连线:表示两个对象之间的特定关系。 注 6.1.1 在一般情况下,图中点之间的相对位置,连线的长短曲直,对于反映对象之间的关系并 不重要。 6.1.1 无向图 若图中反映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具有对称性(即 vi 与 vj 有关系,则 vj与 vi也有关系),则这时的图称 为无向图,或简称图。对象之间的关系用不带箭头的连线表示,称为边。 无向图记作 G=(V,E),V:点的集合,E:边的集合。连接点 ,i j vv V∈ 的边记作 [, ] i j e vv = 或[,] j i v v 。 无向图 G=(V,E)中点和边的个数分别记作 p(G)和 q(G)。 对无向图 G=(V,E)(如图 P253,10-7): 若边 [, ] i j e vv E = ∈ ,则称 ,i j v v 是 e 的端点, ,i j v v 相邻,e 是 ,i j v v 的关联边。 若 [,] i i e vv E = ∈ ,则称 e 是环。 若两个点之间有多于一条的边,称这些边是多重边。 一个无环无多重边的图称为简单图;一个无环但有多重边的图称为多重图。以后说到无向图,若无 特别说明,均指简单图。 设v V∈ ,则 v 的关联边的个数称为 v 的次,记作 ( ) G d v ,或简记 d v( ) 。若 d v( ) =1,称 v 为悬挂点
v的关联边称为悬挂边。若d(v)=O,称v为孤立点。若d(v)为偶数,称v为偶点;若d(v)为奇数,称 v为奇点。 定理6.1.1设G=(V,E)为无向图,则∑d(v)=2q(G)。 定理6.12任一图中,奇点的个数为偶数。 对无向图G=(V,E)(如图P254,10-9): 设(化,,…,eV)是点边交错序列,其中 4,a,…,yy∈',e=[y4y]…,e=[aya]eE 则称此序列为连结y,y的链,V。,…,称为链的中间点。特别当y=V时称为圈。 设(化,,…,,e,V)是链,若点,,…,y,互不相同,则称此链为初等链:若边 e,…,e互不相同,则称此链为简单链。 设(化,,…,e)是圈,若点4,。,…互不相同,则称此圈为初等圈:若边 e,,互不相同,则称此圈为简单圈。 对于链(,,…,e),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可简记为(化,,…,Y-)。 以后说到链(圈),若无特别说明,均指简单链(圈)。 若G中任意两点之间至少存在一条链,则称G为连通图。若G不是连通图,则它的每个连通的部 分称为G的连通分图。 对无向图G=(V,E)(如图P255,10-10): 若图G=(V,E),其中E'cE,称G'是G的支撑子图。 设v∈V,用G-v表示从G中去掉点v及其关联边后得到的图。 6.1.2有向图 若图中反映的对象之间的关系不具有对称性(即:与有关系,则”与不一定有关系),则这时 的图称为有向图,对象之间的关系用带箭头的连线表示,称为弧。 有向图记作D=(V,4),:点的集合,A:弧的集合。从点y,∈V指向y,∈V的弧记作a=(y,v,)。 有向图D=(V,A)中点和弧的个数分别记作p(D)和q(D)。 对有向图G=(V,E)(如图P253,10-8): 若弧a=(y,v,)∈A,则称y,是a的始点,y,是a的终点,弧a从y,指向v,。类似可定义简单有向 图等。 从D中去掉箭头后得到的无向图称为D的基础图,记作G(D)。G(D)的链(圈,等等)称为D的链(圈, 等等)。 设(化,4,2,…,”,ay)是点弧交错序列,其中 ya,a,…,Vy&∈V,a=(a,a…,aa=(yYa)∈A 则称此序列为连结%,y的路,。,…,称为路的中间点。特别当=时称为回路。 设(,a,,…,y,ay4)是路,若点,,,y互不相同,则称此路为初等路:若弧 a,…,4,互不相同,则称此路为简单路。 2
2 v 的关联边称为悬挂边。若 d v( ) =0,称 v 为孤立点。若 d v( ) 为偶数,称 v 为偶点;若 d v( ) 为奇数,称 v 为奇点。 定理 6.1.1 设 G=(V,E)为无向图,则 () 2( ) G v V d v qG ∈ ∑ = 。 定理 6.1.2 任一图中,奇点的个数为偶数。 对无向图 G=(V,E)(如图 P254,10-9): 设 11 2 1 1 (,, , , , , ) kkk iii i i i vev v e v " − − 是点边交错序列,其中 12 1 ,,, , k k ii i i vv v v V − " ∈ , 1 12 1 1 [ , ], , [ , ] k kk i ii i i i e vv e v v E − − = " = ∈ 则称此序列为连结 1 , k i i v v 的链, 2 1 , , k i i v v " − 称为链的中间点。特别当 1 k i i v v = 时称为圈。 设 11 2 1 1 (,, , , , , ) kkk iii i i i vev v e v " − − 是链,若点 12 1 ,,, , k k ii i i vv v v " − 互不相同,则称此链为初等链;若边 1 1 , , k i i e e " − 互不相同,则称此链为简单链。 设 11 2 1 11 (,, , , , ,) k k iii i i i vev v e v " − − 是圈,若点 12 1 ,,, k ii i vv v " − 互不相同,则称此圈为初等圈;若边 1 1 , , k i i e e " − 互不相同,则称此圈为简单圈。 对于链 11 2 1 1 (,, , , , , ) kkk iii i i i vev v e v " − − ,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可简记为 12 1 (, , , , ) k k ii i i vv v v " − 。 以后说到链(圈),若无特别说明,均指简单链(圈)。 若 G 中任意两点之间至少存在一条链,则称 G 为连通图。若 G 不是连通图,,则它的每个连通的部 分称为 G 的连通分图。 对无向图 G=(V,E)(如图 P255,10-10): 若图 G’=(V,E’),其中 E E ' ⊂ ,称 G’是 G 的支撑子图。 设v V∈ ,用 G-v 表示从 G 中去掉点 v 及其关联边后得到的图。 6.1.2 有向图 若图中反映的对象之间的关系不具有对称性(即 vi与 vj 有关系,则 vj与 vi 不一定有关系),则这时 的图称为有向图,对象之间的关系用带箭头的连线表示,称为弧。 有向图记作 D=(V,A),V:点的集合,A:弧的集合。从点 i v V∈ 指向 j v V∈ 的弧记作 (, ) i j a vv = 。 有向图 D=(V,A)中点和弧的个数分别记作 p(D)和 q(D)。 对有向图 G=(V,E)(如图 P253,10-8): 若弧 (, ) i j a vv A = ∈ ,则称 i v 是 a 的始点, j v 是 a 的终点,弧 a 从 i v 指向 j v 。类似可定义简单有向 图等。 从 D 中去掉箭头后得到的无向图称为 D 的基础图,记作 G(D)。G(D)的链(圈,等等)称为 D 的链(圈, 等等)。 设 112 1 1 (, , , , , , ) k kk i ii i i i vav v a v " − − 是点弧交错序列,其中 12 1 ,,, , k k ii i i vv v v V − " ∈ , 1 12 1 1 ( , ), , ( , ) k kk i ii i i i a vv a v v A − − = " = ∈ 则称此序列为连结 1 , k i i v v 的路, 2 1 , , k i i v v " − 称为路的中间点。特别当 1 k i i v v = 时称为回路。 设 112 1 1 (, , , , , , ) k kk i ii i i i vav v a v " − − 是路,若点 12 1 ,,, , k k ii i i vv v v " − 互不相同,则称此路为初等路;若弧 1 1 , , k i i a a " − 互不相同,则称此路为简单路
设(化,a,2,…,-,0,y)是回路,若点,Y,…,.互不相同,则称此回路为初等回路:若弧 4,…,4互不相同,则称此回路为简单回路。 以后说到路(回路),若无特别说明,均指简单路(回路)。 §6.2树 在各种图中,有一类图极其简单但却很有用,这就是树。 6.2.1树及其性质 例62.1有五个城市,要在他们之间架设电话线,要求人两个城市可相互通电话,并且电话线的根 数最少。 定义6.2.1一个无圈的连通图称为树。 定理6.2.1设G-(V,E是树,p(G)≥2,则G至少有两个悬挂点。 证:设P=(化,,…,%)是G中含边数最多的初等链。因p(G)≥2,并且G连通,故链P 中至少存在一条边,故y,y不同。下面证明y,为悬挂点,即d(化,)=1。 否则,d(y)≥2,则存在y≠2,使[y,y]∈E。 若y在链P上,即=,S∈{3,…,,则(心uY4,a,…,八y,)为圈,与G是树矛盾。 若V不在链P上,则(化”,ya…,yy)为初等链,与P是含边数最多的初等链矛盾。 于是,d(y)=1,即v,为悬挂点。 同理可证y为悬挂点。 定理6.2.2设G=(V,E是树的充要条件是,G不含圈,并且q(G)=p(G)-1。 证明:必要性:设G=(V,E)是树,则G不含圈,故只要证明q(G)=p(G)-1。对pG)用归纳法。 p(G=l,2时,显然结论成立。假设对点数≤n的树,结论均成立。 现设p(G)=n+1。由定理6.2.1,G存在悬挂点,不妨设v为G的悬挂点,考虑G-v。显然G-v是 树,p(G-v)=p(G)-1=n,q(G-v)=q(G)-1。由归纳假设,q(G-v)=p(G-v)-1,则 q(G)=p(G)-1。 由归纳法知,结论成立。 充分性:设G=(V,E)不含圈,q(G)=p(G)-1,故只要证明G连通。 (反证法)假设G不连通,设G含有个s≥2连通分图G,…,G,。显然G,…,G,连通并且不含圈, 故G,G都是树.由必要性,gG)=pG)-L1=L.由pG)=之pG,gG)=立gG,) 故gG)=立9G,)=立(pG)-)=立pG,)-5≤pG)-2,与gG)=pG)-1矛盾.因此,G连 通,即G是树。 定理6.2.3G=(V,E)是树的充要条件是,G连通,并且q(G)=p(G)-1。 证明:必要性:设G=(V,E)是树,则G连通,并且由定理6.22知q(G)=p(G)-1。 充分性:设G连通,并且q(G)=p(G)-1,只要证明G不含圈。对p(G用归纳法
3 设 1 12 1 11 (, , , , , ,) k k i ii i i i vav v a v " − − 是回路,若点 12 1 ,,, k ii i vv v " − 互不相同,则称此回路为初等回路;若弧 1 1 , , k i i a a " − 互不相同,则称此回路为简单回路。 以后说到路(回路),若无特别说明,均指简单路(回路)。 §6.2 树 在各种图中,有一类图极其简单但却很有用,这就是树。 6.2.1 树及其性质 例 6.2.1 有五个城市,要在他们之间架设电话线,要求人两个城市可相互通电话,并且电话线的根 数最少。 定义 6.2.1 一个无圈的连通图称为树。 定理 6.2.1 设 G=(V,E)是树, p G() 2 ≥ ,则 G 至少有两个悬挂点。 证:设 12 1 (, , , , ) k k P vv v v ii i i − = " 是 G 中含边数最多的初等链。因 p G() 2 ≥ ,并且 G 连通,故链 P 中至少存在一条边,故 1 , k i i v v 不同。下面证明 1 i v 为悬挂点,即 1 ()1 i d v = 。 否则, 1 ()2 i d v ≥ ,则存在 k 1 2 i i v v + ≠ ,使 1 1 [, ] k i i vv E + ∈ 。 若 k 1 i v + 在链 P 上,即 k s 1 i i v v + = , s k ∈{3, , } " ,则 112 1 ( ,,,, ,) k ss i ii i i v vv v v + − " 为圈,与 G 是树矛盾。 若 k 1 i v + 不在链 P 上,则 112 1 ( ,,,, ,) k kk i ii i i v vv v v + − " 为初等链,与 P 是含边数最多的初等链矛盾。 于是, 1 ()1 i d v = ,即 1 i v 为悬挂点。 同理可证 k i v 为悬挂点。 定理 6.2.2 设 G=(V,E)是树的充要条件是,G 不含圈,并且 qG pG () ()1 = − 。 证明:必要性:设 G=(V,E)是树,则 G 不含圈,故只要证明 qG pG () ()1 = − 。对 p(G)用归纳法。 p(G)=1,2 时,显然结论成立。假设对点数≤ n 的树,结论均成立。 现设 p() 1 G n = + 。由定理 6.2.1,G 存在悬挂点,不妨设 v 为 G 的悬挂点,考虑 G-v。显然 G-v 是 树 , p( ) ()1 G v pG n − = −= , qG v qG ( ) ()1 −= − 。由归纳假设, qG v pG v ( ) ( )1 −= −− , 则 qG pG () ()1 = − 。 由归纳法知,结论成立。 充分性:设 G=(V,E)不含圈, qG pG () ()1 = − ,故只要证明 G 连通。 (反证法)假设 G 不连通,设 G 含有个 s ≥ 2 连通分图 1, , G G " s 。显然 1, , G G " s 连通并且不含圈, 故 1, , G G " s 都是树,由必要性, ( ) ( ) 1, 1, , i i qG pG i s = −= " 。由 1 () ( ) s i i p G pG = = ∑ , 1 () ( ) s i i qG qG = = ∑ , 故 11 1 ( ) ( ) ( ( ) 1) ( ) ( ) 2 ss s ii i ii i qG qG pG pG s pG == = = = − = −≤ − ∑∑ ∑ ,与 qG pG () ()1 = − 矛盾。因此,G 连 通,即 G 是树。 定理 6.2.3 G=(V,E)是树的充要条件是,G 连通,并且 qG pG () ()1 = − 。 证明:必要性:设 G=(V,E)是树,则 G 连通,并且由定理 6.2.2 知qG pG () ()1 = − 。 充分性:设 G 连通,并且 qG pG () ()1 = − ,只要证明 G 不含圈。对 p(G)用归纳法
p(G)=l,2时,显然结论成立。假设点数≤n时,结论均成立。 现设p(G)=n+1。先证明G必有悬挂点。否则d(v)≥2,v∈V,则由定理6.1.1, gG=Σdw≥pG) 与q(G)=p(G)-1矛盾。因此,G必有悬挂点。不妨设v为G的悬挂点,考虑G-v。显然G-v是连通的, 并且p(G-v)=p(G)-1=n,q(G-v)=qG)-1。由q(G)=p(G)-1得q(G-v)=p(G-v)-1, 由归纳假设得G-v不含圈,因此G也不含圈。 由归纳法知,结论成立。 定理6.2.4G=(V,E)是树的充要条件是,G中任意两点之间恰有一条链。 证明:必要性:设G是树。因G连通,故G中任意两点之间一定有链。假若某两点之间有多于一 条的链,则G中就含有圈,与G是树矛盾。 充分性。设G中任意两点之间恰有一条链。则G连通。假若G含圈,则此圈上两点之间就有两条 链,矛盾。 由此定理知: (1)从一个树中去掉任意一条边,则余下的图不连通。因此,在点集合相同的的所有图中,树是含边 数最少的连通图。 (2) 在树中不相邻的两个点之间添上一条边,则恰好得到一个圈。如果再从这个圈中去掉一条边,则 又可以得到一个树。 6.2.2支撑树 定义6.2.2设T=(V,E)是G=(V,E)的支撑子图。若T=(V,E)是树,则称T是G的支撑树。 例P257图10-14 若T=(V,E)是G=(V,E)的支撑树,则T的边数为pG)-1,G中不属于树T的边数为qG)p(G)十1。 定理6.2.5图G有支撑树的充要条件是G连通。 证明:必要性:显然。 充分性(破圈法):设G连通。若G不含圈,则G本身是树,即G是其自身的支撑树。若G含圈, 任取一个圈,从此圈中去掉一条边,得到G的连通支撑子图G1。若G不含圈,则G是树,即G1是G 的支撑树。若G1含圈,任取一个圈,从此圈中去掉一条边,得到G的连通支撑子图G2。如此经有限次 重复,最终得到G的连通支撑子图G,并且G不含圈,因此G:是G的支撑树。其实,需共去掉qG) pG)十1条边。 例6.2.1书P258,图10-15。 求支撑树的另一方法一避圈法: 在图中任取一条边ei,找一条与e1不构成圈的边e2,再找一条与{el,e2}不构成圈的边ea,如此重 复,直到不能进行为止。其实,只要找p(G)-1条边。 6.2.3最小支撑树 定义6.2.3设G=(V,E)。若G中每条边[,l(或e),相应有一个数w或w),则称G是赋权图,w或 )称为边y,以(或)的权。赋权图记作G=(V,E,W) 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权可以有各种含义,如距离、时间、费用,等等。 赋权图在图的理论及其应用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赋权图不仅指出各个点之间的连接关系,而且还
4 p(G)=1,2 时,显然结论成立。假设点数≤ n 时,结论均成立。 现设 p() 1 G n = + 。先证明 G 必有悬挂点。否则 dv v V ( ) 2, ≥ ∀∈ ,则由定理 6.1.1, 1 ( ) () ( ) 2 v V qG dv pG ∈ = ≥ ∑ 与 qG pG () ()1 = − 矛盾。因此,G 必有悬挂点。不妨设 v 为 G 的悬挂点,考虑 G-v。显然 G-v 是连通的, 并且 p( ) ()1 G v pG n − = −= , qG v qG ( ) ()1 −= − 。由 qG pG () ()1 = − 得 qG v pG v ( ) ( )1 −= −− , 由归纳假设得 G-v 不含圈,因此 G 也不含圈。 由归纳法知,结论成立。 定理 6.2.4 G=(V,E)是树的充要条件是,G 中任意两点之间恰有一条链。 证明:必要性:设 G 是树。因 G 连通,故 G 中任意两点之间一定有链。假若某两点之间有多于一 条的链,则 G 中就含有圈,与 G 是树矛盾。 充分性。设 G 中任意两点之间恰有一条链。则 G 连通。假若 G 含圈,则此圈上两点之间就有两条 链,矛盾。 由此定理知: (1) 从一个树中去掉任意一条边,则余下的图不连通。因此,在点集合相同的的所有图中,树是含边 数最少的连通图。 (2) 在树中不相邻的两个点之间添上一条边,则恰好得到一个圈。如果再从这个圈中去掉一条边,则 又可以得到一个树。 6.2.2 支撑树 定义 6.2.2 设 T=(V,E’)是 G=(V,E)的支撑子图。若 T=(V,E’)是树,则称 T 是 G 的支撑树。 例 P257 图 10-14 若 T=(V,E’)是 G=(V,E)的支撑树,则 T 的边数为 p(G)-1,G 中不属于树 T 的边数为 q(G)- p(G)+1。 定理 6.2.5 图 G 有支撑树的充要条件是 G 连通。 证明:必要性:显然。 充分性(破圈法):设 G 连通。若 G 不含圈,则 G 本身是树,即 G 是其自身的支撑树。若 G 含圈, 任取一个圈,从此圈中去掉一条边,得到 G 的连通支撑子图 G1。若 G1不含圈,则 G1是树,即 G1是 G 的支撑树。若 G1 含圈,任取一个圈,从此圈中去掉一条边,得到 G 的连通支撑子图 G2。如此经有限次 重复,最终得到 G 的连通支撑子图 Gk,并且 Gk不含圈,因此 Gk是 G 的支撑树。其实,需共去掉 q(G)- p(G)+1 条边。 例 6.2.1 书 P258,图 10-15。 求支撑树的另一方法——避圈法: 在图中任取一条边 ei1,找一条与 ei1不构成圈的边 ei2,再找一条与{ei1, ei2}不构成圈的边 ei3,如此重 复,直到不能进行为止。其实,只要找 p(G)-1 条边。 6.2.3 最小支撑树 定义 6.2.3 设 G=(V,E)。若 G 中每条边[vi,vj](或 el),相应有一个数 wij(或 wl),则称 G 是赋权图,wij(或 wl)称为边[vi,vj] (或 vl)的权。赋权图记作 G=(V,E,W)。 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权可以有各种含义,如距离、时间、费用,等等。 赋权图在图的理论及其应用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赋权图不仅指出各个点之间的连接关系,而且还
表示出各点之间的数量关系。 定义6.2.4设T=(V,E)是赋权图G=(V,E,的支撑树。T中所有边上的权之和称为T的权,记作w(TD, 即w(T)=∑wg。 [v.v,leE 定义6.2.5设T*=(V,E)是赋权图G=(V,E,W的支撑树。若w(T*)是G的所有支撑树中权最小的支撑 树,即w(T)=minw(T),则称T*为G的最小支撑树。 求最小支撑树方法: 避圈法:开始选一条权最小的边,以后每一步中,在与己选边不构成圈的所有边中选权最小的边。 显然,选择的边数为p(G)-1。 例6.2.2P260图10-17,用避圈法求其最小支撑树。 证明方法的正确性:设由避圈法得到的支撑树为T=(V,E),不妨设E'={e,e2,…,e},=pG)l, 并且e第一选入,e2第二选入,。,ek最后选入,故州,≤"2≤…≤":。假设T不是G的最小支撑树, 设H是G的所有最小支撑树中与T的公共边数最多的最小支撑树。因H不同于T,故T中存在不属于H 的边,设e,是第一个不属于H的边(1≤i≤k),把e,放入H中,则得到唯一一个圈,记作C。因T中不 含圈,故C中一定有不属于T的边,设为e。在H中放入e,去掉e,则得到G的另一支撑树T。。显然, w(T)=w(H)+w(e,)-w(e),由H是G的最小支撑树知w(e,)≥w(e)。根据算法,e,是使 (V,{e,e2,…,e1,e,)不含圈的权最小的边,而(W,{e,e2,…,e-1,e)也不含圈,故w(e,)≤w(e),由此 得w(e)=w(e),故w(T)=w(H)+w(e,)-w(e)=w(H),即T也是G的最小支撑树。又T与T的公 共边数比H与T的公共边数多一条,与H的选择矛盾。因此,T是G的最小支撑树。 破圈法:开始时任选一个圈,从圈中去掉权最大的边。以后每一步中,在余下的图中任选一个圈, 从圈中去掉权最大的边。显然,去掉的边数为q(G)p(G)十1。 例6.2.3P260图10-17,用破圈法求其最小支撑树。 §6.3最短路问题 6.3.1引例 已知如图10-18(书261)所示的单行线交通图,每弧旁的数字表示通过这条单行线的费用,现在 某人要从?出发,通过该交通网到'。,求使总费用最小的路线。(与动态规划区别:这里没有固定的阶 段数) 条路线的总费用就是y到的路上所以弧旁的数字之和,此路可以不是初等路。例如从”出发, 依次经过,,6,,4,6,,最后到达g,则该路的总费用为47个单位。 般最短路问题:给定赋权有向图D=(V,A,W,即每条(y,V,)相应地有权w,又指定D中两个点V, 和y,。设P是D中从y,到y,的路,则P中所有弧上的权之和称为P的权,记作w(P)。若P是所有从V, 到y,的路中权最小的路,即w(P)=minw(P),则称P为y,到y,的最短路,并且记d(y,y,)=w(P)。 显然,不一定有d(v,y,)=d(,V)。 最短路问题不仅可以直接应用于解决如管道铺设、线路安排、厂区布局、设备更新等问题,而且经 常被作为基本工具,用于经济其他优化问题
5 表示出各点之间的数量关系。 定义 6.2.4 设 T=(V,E’)是赋权图 G=(V,E,W)的支撑树。T 中所有边上的权之和称为 T 的权,记作 w(T), 即 [, ] ' ( ) i j ij vv E wT w ∈ = ∑ 。 定义 6.2.5 设 T*=(V,E’)是赋权图 G=(V,E,W)的支撑树。若 w(T*)是 G 的所有支撑树中权最小的支撑 树,即 * ( ) min ( ) T wT wT = ,则称 T*为 G 的最小支撑树。 求最小支撑树方法: 避圈法:开始选一条权最小的边,以后每一步中,在与已选边不构成圈的所有边中选权最小的边。 显然,选择的边数为 p(G)-1。 例 6.2.2 P260 图 10-17,用避圈法求其最小支撑树。 证明方法的正确性:设由避圈法得到的支撑树为 T=(V,E’),不妨设 1 2 ' {, , , } E ee e = " k , k=p(G)-1, 并且 1e 第一选入, 2 e 第二选入,。。。, k e 最后选入,故 ww w 1 2 ≤ ≤ ≤ " k 。假设 T 不是 G 的最小支撑树, 设 H 是 G 的所有最小支撑树中与 T 的公共边数最多的最小支撑树。因 H 不同于 T,故 T 中存在不属于 H 的边,设 i e 是第一个不属于 H 的边(1≤ ≤i k ),把 i e 放入 H 中,则得到唯一一个圈,记作 C。因 T 中不 含圈,故 C 中一定有不属于 T 的边,设为 e。在 H 中放入 i e 去掉 e,则得到 G 的另一支撑树T0 。显然, 0 ( ) ( ) ( ) () wT wH we we = +− i ,由 H 是 G 的最小支撑树知 ( ) () we we i ≥ 。根据算法, i e 是使 12 1 ( ,{ , , , , }) V ee e e " i i − 不含圈的权最小的边,而 12 1 ( ,{ , , , , }) V ee e e " i− 也不含圈,故 ( ) () we we i ≤ ,由此 得 ( ) () we we i = ,故 0 ( ) ( ) ( ) () ( ) wT wH we we wH = + −= i ,即T0 也是 G 的最小支撑树。又T0 与 T 的公 共边数比 H 与 T 的公共边数多一条,与 H 的选择矛盾。因此,T 是 G 的最小支撑树。 破圈法:开始时任选一个圈,从圈中去掉权最大的边。以后每一步中,在余下的图中任选一个圈, 从圈中去掉权最大的边。显然,去掉的边数为 q(G)- p(G)+1。 例 6.2.3 P260 图 10-17,用破圈法求其最小支撑树。 §6.3 最短路问题 6.3.1 引例 已知如图 10-18(书 P261)所示的单行线交通图,每弧旁的数字表示通过这条单行线的费用,现在 某人要从 1 v 出发,通过该交通网到 8 v ,求使总费用最小的路线。(与动态规划区别:这里没有固定的阶 段数) 一条路线的总费用就是 1 v 到 8 v 的路上所以弧旁的数字之和,此路可以不是初等路。例如从 1 v 出发, 依次经过 3365467 vvvvvvv ,,,,,, ,最后到达 8 v ,则该路的总费用为 47 个单位。 一般最短路问题:给定赋权有向图 D=(V,A,W),即每条(, ) i j v v 相应地有权 wij ,又指定 D 中两个点 s v 和 t v 。设 P 是 D 中从 s v 到 t v 的路,则 P 中所有弧上的权之和称为 P 的权,记作 w(P)。若 P* 是所有从 s v 到 t v 的路中权最小的路,即 * ( ) min ( ) P wP wP = ,则称 P* 为 s v 到 t v 的最短路,并且记 * (,) ( ) s t dv v wP = 。 显然,不一定有 (,) (, ) s t ts dv v dv v = 。 最短路问题不仅可以直接应用于解决如管道铺设、线路安排、厂区布局、设备更新等问题,而且经 常被作为基本工具,用于经济其他优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