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7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 第7章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设计 主要内容 结构布置(了解) 基本假定与计算简图(重点) 框架-剪力墙铰结体系结构分析(重点) 框架-剪力墙刚结体系结构分析(重点) ■框架-剪力墙结构内力计算步骤及计算实例(了解) 7.1结构布置 结构布置的总体要求 1)总体平面布置、竖向布置及变形缝设置等,见第22节所述 2)具体布置除应符合下述的规定外,其框架和剪力墙的布置尚应分别符合框架结构 和剪力墙结构的有关规定。 :::1 : 711基本要求 1、双向抗侧力体系 1)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中,框架与剪力墙协冋工作共冋抵抗水平荷载,其中剪力墙是 结构的主要抗侧力构件 2)为了使框架-剪力墙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均具有必需的水平承载力和侧向刚度,应 在两个主轴方向均匀布置剪力墙,形成双向抗侧力体系 3)如果仅在一个主轴方向布置剪力墙,将造成两个主轴方向结构的水平承载力和侧 向刚度相差悬殊,可能使结构整体扭转,对结构抗震不利 2、节点刚性连接与构件对中布置 1)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中,为了保证结构的整体刚度和几何不变性,同时为提高结构 在大震作用下的稳定性而增加其赘余约束,主体结构构件间的连接(节点)应采用刚接。 2)梁与柱或柱与剪力墙的中心线宜重合,以使内力传递和分布合理,且保证节点核 心区的完整性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7 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 - 1 - 第 7 章 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设计 主要内容 结构布置(了解) 基本假定与计算简图 (重点) 框架-剪力墙铰结体系结构分析 (重点) 框架-剪力墙刚结体系结构分析(重点) 框架-剪力墙结构内力计算步骤及计算实例(了解) 7.1 结构布置 结构布置的总体要求 1)总体平面布置、竖向布置及变形缝设置等,见第 2.2 节所述; 2)具体布置除应符合下述的规定外,其框架和剪力墙的布置尚应分别符合框架结构 和剪力墙结构的有关规定。 7.1.1 基本要求 1、双向抗侧力体系 1)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中,框架与剪力墙协同工作共同抵抗水平荷载,其中剪力墙是 结构的主要抗侧力构件。 2)为了使框架-剪力墙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均具有必需的水平承载力和侧向刚度,应 在两个主轴方向均匀布置剪力墙,形成双向抗侧力体系。 3)如果仅在一个主轴方向布置剪力墙,将造成两个主轴方向结构的水平承载力和侧 向刚度相差悬殊,可能使结构整体扭转,对结构抗震不利。 2、节点刚性连接与构件对中布置 1)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中,为了保证结构的整体刚度和几何不变性,同时为提高结构 在大震作用下的稳定性而增加其赘余约束,主体结构构件间的连接(节点)应采用刚接。 2)梁与柱或柱与剪力墙的中心线宜重合,以使内力传递和分布合理,且保证节点核 心区的完整性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7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 7.12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的布置(了解) 1、剪力墙的数量 ●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结构的侧向刚度主要由同方向各片剪力墙截面弯曲刚度的 总和EL控制,结构的水平位移随E增大而减小。 ●剪力墙数量也不宜过多,否则地震作用相应增加,还会使绝大部分水平地震力被 剪力墙吸收,框架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既不合理也不经济。 ●一般以满足结构的水平位移限值作为设置剪力墙数量的依据。 2、剪力墙的布置 均匀布置在建筑物的周边,间距不宜过大 纵、横向剪力墙宜组成L形、T形和匚形等形式; 剪力墙布置不宜过分集中; 剪力墙宜贯通建筑物全高,避免刚度突变 保证框架与剪力墙协同工作,其剪力墙的布置宜符合下列要求: ◆横向剪力墙的间距宜满足表71.1的要求: ◆纵向剪力墙不宜集中布置在房屋的两尽端。 表7.1.1剪力墙的间距限值(m) 非抗震设计 抗震设防烈度(取较小值) 楼面形式 (取较小值) 6度,7度 8度 5.0B,60 4.0B,50 3.0B,40 2.0B.30 装配整体 3.5B,50 .0B,40 2.5B,30 7.1.3板柱-剪力墙结构的布置(略) 7.14梁、柱截面尺寸及剪力墙数量的初步拟定 1.粱、柱截面尺寸 框架梁截面尺寸一般根据工程经验确定,框架柱截面尺寸可根据轴压比要求确定,详 见第52.1节。 2.剪力墙数量 在初步设计阶段,可根据房屋底层全部剪力墙截面面积Aw和全部柱截面面积A之和 与楼面面积Ar的比值,或者采用全部剪力墙截面面积A与楼面面积A的比值,来粗估剪 力墙的数量 表7.1.2底层剪力墙(柱)截面面积与楼面面积的比值 设计条件 (Aw+Ao/Af A/A 7度,Ⅱ类场地 3%~5% 2%~3% 8度,Ⅱ类场地 4%~6% 3%~4%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7 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 - 2 - 7.1.2 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的布置(了解) 1、剪力墙的数量 z 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结构的侧向刚度主要由同方向各片剪力墙截面弯曲刚度的 总和 c w E I 控制,结构的水平位移随 c w E I 增大而减小。 z 剪力墙数量也不宜过多,否则地震作用相应增加,还会使绝大部分水平地震力被 剪力墙吸收,框架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既不合理也不经济。 z 一般以满足结构的水平位移限值作为设置剪力墙数量的依据。 2、剪力墙的布置 z 均匀布置在建筑物的周边,间距不宜过大; z 纵、横向剪力墙宜组成 L 形、T 形和匚形等形式; z 剪力墙布置不宜过分集中; z 剪力墙宜贯通建筑物全高,避免刚度突变; 保证框架与剪力墙协同工作,其剪力墙的布置宜符合下列要求: 横向剪力墙的间距宜满足表 7.1.1 的要求; 纵向剪力墙不宜集中布置在房屋的两尽端。 表 7.1.1 剪力墙的间距限值(m) 抗震设防烈度(取较小值) 楼面形式 非抗震设计 (取较小值) 6 度,7 度 8 度 9 度 现 浇 5.0B,60 4.0B,50 3.0B,40 2.0B, 30 装配整体 3.5B,50 3.0B,40 2.5B,30 —— 7.1.3 板柱-剪力墙结构的布置(略) 7.1.4 梁、柱截面尺寸及剪力墙数量的初步拟定 1. 梁、柱截面尺寸 框架梁截面尺寸一般根据工程经验确定, 框架柱截面尺寸可根据轴压比要求确定,详 见第 5.2.1 节。 2. 剪力墙数量 在初步设计阶段,可根据房屋底层全部剪力墙截面面积 Aw 和全部柱截面面积 Ac 之和 与楼面面积 Af 的比值,或者采用全部剪力墙截面面积 Aw与楼面面积 Af 的比值,来粗估剪 力墙的数量。 表 7.1.2 底层剪力墙(柱)截面面积与楼面面积的比值 设计条件 (Aw+Ac) / Af Aw / Af 7 度,Ⅱ类场地 3% ~ 5% 2% ~ 3% 8 度,Ⅱ类场地 4% ~ 6% 3% ~ 4%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7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 7.2基本假定与计算简图 72.1框架与剪力墙的协同工作 1.定义: 框架-剪力墙结构是由框架和剪力墙组成的结构体系。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平面内刚度 很大的楼盖将二者连接在一起组成框架-剪力墙结构时,二者之间协同工作。 2.特点: 1)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单独剪力墙的变形曲线以弯曲变形为主;单独框架的变形曲线 以整体剪切变形为主。 2)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其变形曲线介于弯曲型与整体剪切型之间。 ●结构下部,剪力墙的位移比框架小,墙将框架向左拉,框架将墙向右拉,故而框 架-剪力墙结构的位移比框架的单独位移小,比剪力墙的单独位移大; ●结构上部,剪力墙的位移比框架大,框架将墙向左推,墙将框架向右推,因而框 架-剪力墙的位移比框架的单独位移大,比剪力墙的单独位移小。 3)两者之间的协同工作是非常有利的,它使框架-剪力墙结构的侧移大大减小,内力 分布更趋合理。 独剪力墙 单独框架 框架-剪力墙 图7.2.1框架与剪力墙的侧移曲线 图7.22三种侧移曲线 722基本假定与计算简图 1.基本假定 (1)楼板在自身平面内的刚度为无限大。整个结构单元内的所有框架和剪力墙连为整 体,不产生相对变形。 (2)房屋的刚度中心与作用在结构上的水平荷载(风荷载或水平地震作用)的合力作用 点重合,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房屋不产生绕竖轴的扭转 ●在这两个基本假定的前提下,同一楼层标高处,各榀框架和剪力墙的水平位移相 痨°·可将结构单元内所有剪力墙综合在一起,形成一榀假想的总剪力墙,总剪力墙的 弯曲刚度等于各榀剪力墙弯曲刚度之和; ●可把结构单元内所有框架综合起来,形成一榀假想的总框架,总框架的剪切刚度 等于各榀框架剪切刚度之和 2.计算模型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7 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 - 3 - 7.2 基本假定与计算简图 7.2.1 框架与剪力墙的协同工作 1. 定义: 框架-剪力墙结构是由框架和剪力墙组成的结构体系。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平面内刚度 很大的楼盖将二者连接在一起组成框架-剪力墙结构时,二者之间协同工作。 2.特点: 1)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单独剪力墙的变形曲线以弯曲变形为主;单独框架的变形曲线 以整体剪切变形为主。 2)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其变形曲线介于弯曲型与整体剪切型之间。 z 结构下部,剪力墙的位移比框架小,墙将框架向左拉,框架将墙向右拉,故而框 架-剪力墙结构的位移比框架的单独位移小,比剪力墙的单独位移大; z 结构上部,剪力墙的位移比框架大,框架将墙向左推,墙将框架向右推,因而框 架-剪力墙的位移比框架的单独位移大,比剪力墙的单独位移小。 3) 两者之间的协同工作是非常有利的,它使框架-剪力墙结构的侧移大大减小,内力 分布更趋合理。 图 7.2.1 框架与剪力墙的侧移曲线 图 7.2.2 三种侧移曲线 7.2.2 基本假定与计算简图 1. 基本假定 (1) 楼板在自身平面内的刚度为无限大。整个结构单元内的所有框架和剪力墙连为整 体,不产生相对变形。 (2) 房屋的刚度中心与作用在结构上的水平荷载(风荷载或水平地震作用)的合力作用 点重合,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房屋不产生绕竖轴的扭转。 z 在这两个基本假定的前提下,同一楼层标高处,各榀框架和剪力墙的水平位移相 等。 z 可将结构单元内所有剪力墙综合在一起,形成一榀假想的总剪力墙,总剪力墙的 弯曲刚度等于各榀剪力墙弯曲刚度之和; z 可把结构单元内所有框架综合起来,形成一榀假想的总框架,总框架的剪切刚度 等于各榀框架剪切刚度之和。 2.计算模型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7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 (1)分类:按照剪力墙之间和剪力墙与框架之间有无连梁,或者是否考虑这些连梁对 剪力墙转动的结束作用,框架-剪力墙结构可分为:框架-剪力墙铰结体系、框架-剪力墙刚 结体系 (2)特点 1)框架-剪力墙铰结体系。图72、3(a)所示,沿房屋横向的3榀剪力墙均为双肢墙, 因连梁的转动约束作用己考虑在双肢墙的刚度内,且楼板在平面外的转动约束作用很小可 予以忽略,则总框架与总剪力墙之间可按铰结考虑,其横向计算简图如图7.2.3(b)所示。 总剪力墙代表3榀双肢墙的综合 总框架则代表6榀框架的综合; 铰结连杆代表各层楼板,是刚性的(即轴向刚度EA→∞),保证总框架与总剪力墙 在同一楼层标高处的水平位移相等 口::!::L (a) (b) 图723框架-剪力墙铰结体系计算简图 2〕框架-剪力墙刚结体系。图7,24(a)所示,沿房屋横向有3片剪力墙,剪力墙与框 架之间有连梁连结,当考虑连梁的转动约束作用时,连梁两端可按刚结考虑 总剪力墙代表②⑤⑧轴线的3片剪力墙的综合; 总框架代表9榀框架的综合,其中①③④⑥⑦⑨轴线均为3跨框架,②⑤⑧轴线 为单跨框架。 总剪力墙与总框架之间有一列总连梁,总连梁代表②⑤⑧轴线3列连梁的综合 图7.2.4框架-剪力墙刚结体系计算简图 注意 当考虑连梁的转动约束作用时,上述两结构的纵向计算简图可按刚结体系考虑; 框架-剪力墙结构的下端为固定端,一般取至基础顶面;当设置地下室,且地下室 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应小于相邻上部结构楼层侧向刚度的2倍时,可将地下室的顶板作为上 部结构嵌固部位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7 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 - 4 - (1)分类:按照剪力墙之间和剪力墙与框架之间有无连梁,或者是否考虑这些连梁对 剪力墙转动的结束作用,框架-剪力墙结构可分为:框架-剪力墙铰结体系、框架-剪力墙刚 结体系。 (2)特点 1)框架-剪力墙铰结体系。图 7.2.3(a)所示,沿房屋横向的 3 榀剪力墙均为双肢墙, 因连梁的转动约束作用已考虑在双肢墙的刚度内,且楼板在平面外的转动约束作用很小可 予以忽略,则总框架与总剪力墙之间可按铰结考虑,其横向计算简图如图 7.2.3(b)所示。 z 总剪力墙代表 3 榀双肢墙的综合; z 总框架则代表 6 榀框架的综合; z 铰结连杆代表各层楼板,是刚性的(即轴向刚度 EA→∞),保证总框架与总剪力墙 在同一楼层标高处的水平位移相等。 (a) (b) 图 7.2.3 框架-剪力墙铰结体系计算简图 2)框架-剪力墙刚结体系。 图 7.2.4(a)所示,沿房屋横向有 3 片剪力墙,剪力墙与框 架之间有连梁连结,当考虑连梁的转动约束作用时,连梁两端可按刚结考虑。 z 总剪力墙代表②⑤⑧轴线的 3 片剪力墙的综合; z 总框架代表 9 榀框架的综合,其中①③④⑥⑦⑨轴线均为 3 跨框架,②⑤⑧轴线 为单跨框架。 z 总剪力墙与总框架之间有一列总连梁,总连梁代表②⑤⑧轴线 3 列连梁的综合。 图 7.2.4 框架-剪力墙刚结体系计算简图 注意: z 当考虑连梁的转动约束作用时,上述两结构的纵向计算简图可按刚结体系考虑; z 框架-剪力墙结构的下端为固定端,一般取至基础顶面;当设置地下室,且地下室 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应小于相邻上部结构楼层侧向刚度的 2 倍时,可将地下室的顶板作为上 部结构嵌固部位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7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 ●以上计算简图仍是一个多次超静定的平面结构。可用力法或位移法借助电子计算 机计算,也可采用适合于手算的连续栅片法 723基本计算参数 框架-剪力墙结构分析时,需确定总剪力墙的弯曲刚度、总框架的剪切刚度和总连梁 的等效剪切刚度。采用连续栅片法计算时,假定这些结构参数沿房屋高度不变。如有变化, 可取沿高度的加权平均值。 1.总框架的剪切刚度 1)柱的侧向刚度:使框架柱两端产生单位相对侧移所需施加的水平剪力,D表示同 层各柱侧向刚度的总和 2)架的剪切刚度C。:使总框架在楼层间产生单位剪切变形(φ=1)所需施加的水平 剪力,C;与D有如下关系 C=Dh=∑D (7.2.1) 式中,Dn为第i层第j根柱的侧向刚度;D为同一层内所有框架柱的D。之和;h为层高。 图7.2.5框架的剪切刚度 当各层C;不相同时,计算中所用的Cr可近似地以各层的C;按高度加权取平均值, C=Ch+Ch2+…+Ch (7.2.2) 内1 +h+…+h 3)考虑柱轴向变形时框架的剪切刚度 式中,uM为仅考虑梁、柱弯曲变形时框架的顶点侧移,可用D值法计算;lx为柱轴向变形引起的框 架顶点侧移,可按式(54.26)或其他简化方法计算, 2.连梁的约束刚度 框架-剪力墙刚结体系的连梁进入墙的部分刚度很大,因此连梁应作为带刚域的梁进 行分析 剪力墙间的连梁是两端带刚域的梁 剪力墙与框架间的连梁是一端带刚域的梁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7 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 - 5 - z 以上计算简图仍是一个多次超静定的平面结构。可用力法或位移法借助电子计算 机计算,也可采用适合于手算的连续栅片法。 7.2.3 基本计算参数 框架-剪力墙结构分析时,需确定总剪力墙的弯曲刚度、总框架的剪切刚度和总连梁 的等效剪切刚度。采用连续栅片法计算时,假定这些结构参数沿房屋高度不变。如有变化, 可取沿高度的加权平均值。 1. 总框架的剪切刚度 1)柱的侧向刚度:使框架柱两端产生单位相对侧移所需施加的水平剪力,D 表示同 层各柱侧向刚度的总和。 2)架的剪切刚度Cfi :使总框架在楼层间产生单位剪切变形(φ =1)所需施加的水平 剪力,Cf i 与 D 有如下关系 Cf i = Dh = ∑ Dij h (7.2.1) 式中, Dij 为第 i 层第 j 根柱的侧向刚度;D 为同一层内所有框架柱的 Dij 之和;h 为层高。 图 7.2.5 框架的剪切刚度 当各层Cf i 不相同时,计算中所用的Cf 可近似地以各层的Cf i 按高度加权取平均值, 即 Cf = 1 2 n f1 1 f2 2 fn n h h h C h C h C h + + + + + + L L (7.2.2) 3)考虑柱轴向变形时框架的剪切刚度 f N M M f 0 C u u u C + = (7.2.8) 式中, M u 为仅考虑梁、柱弯曲变形时框架的顶点侧移,可用D值法计算;u N 为柱轴向变形引起的框 架顶点侧移,可按式(5.4.26)或其他简化方法计算。 2. 连梁的约束刚度 框架-剪力墙刚结体系的连梁进入墙的部分刚度很大,因此连梁应作为带刚域的梁进 行分析。 z 剪力墙间的连梁是两端带刚域的梁; z 剪力墙与框架间的连梁是一端带刚域的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