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正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探究质疑:“这景色不见得很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为什么不说“风俗画”或“风景画”? 讨论并归纳:“风情”这里指风土人情,柚子树生长南国,作者所见柚子树,旁边又有人家,这景色 很见南国风土乃至人情。“风俗画”则是指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场面。“风景画 则是以风景做题材的画面,二者都不够确切。 3.探究质疑:为什么说“我”是“俗子” 讨论并归纳:这里的“俗子”指见识少,鄙俗的人。因为“我”是个生,长在都市的人,从来不曾享受 过田园生活的乐趣,很少接近大自然,对大自然知之甚少 4.探究质疑:作者说“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ˆ好在哪里?奇妙在哪里?请用课文的例子说 明 讨论并归纳:好在奇妙,好在新鲜而刺激,好在回味无穷。如第一次见袖子树,心头充满了喜悦与 新奇,第一次见到孵出的小鸟,更有一阵惊喜 5.探究质疑:“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讨论并归纳:“雏形”,指未定型前的形式。“具体而微”,则具备了整个形体。可见外形很有差别 把肉球说成雏形,把长大了的小鸟说成具体而微,是十分恰当的。 6.探究质疑:为什么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 讨论并归纳:就作者举的例子看,也可以知道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例如见那两团小小的粉 红色肉球,“但觉它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这一次并不愉快。又如露营,有时也会遇 到困难,睡得也不可能舒适:第一次动手做饭,也是不一定愉快的 7.探究质疑:为什么“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讨论并归纳: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都是新鲜的,是从未体验过的,特别富有刺激,给人 的印象是不可磨灭的,使人回味无穷的。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经历也愈多,感受也愈多,生命也 就愈益多姿多彩 8.探究质疑:是不是所有的第一次都值得尝试?试举例说明 讨论并归纳:不是。有的“第一次”是坏事,当然不能尝试。如第一次吸毒,就绝对不能尝试。一试 就陷入泥坑,毁了自己。 9.探究质疑:请同学们讲述一件自己的“第一次”,看谁讲的“第一次”最感人、最精彩。 讨论并归纳:可各抒己见 四、小结 本文详写第一次看见柚子树,第一次看到十姊妹孵出小鸟时,内心充满喜悦、新奇与惊喜的感受。 进而总结出“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因为这样使我 们的生活领域不断地得到拓宽,我们的视野不断开阔,我们的经验不断丰富。 五、教学反思: 8人生寓言(节选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初步把握寓言内容 2、学会归纳寓意的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3、联系生活,学会正确对待荣辱、正确选择人生。 教学重点: 学习归纳寓意的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内容,扫清文字障碍 导入: 通过学生谈自己对“什么是寓言”的理解,老师介绍有关寓言的知识,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16 三、正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探究质疑:“这景色不见得很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为什么不说“风俗画”或“风景画”? 讨论并归纳:“风情”这里指风土人情,柚子树生长南国,作者所见柚子树,旁边又有人家,这景色 很见南国风土乃至人情。“风俗画”则是指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场面。“风景画” 则是以风景做题材的画面,二者都不够确切。 3.探究质疑:为什么说“我”是“俗子”? 讨论并归纳:这里的“俗子”指见识少,鄙俗的人。因为“我”是个生,长在都市的人,从来不曾享受 过田园生活的乐趣,很少接近大自然,对大自然知之甚少。 4.探究质疑:作者说“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好在哪里?奇妙在哪里?请用课文的例子说 明。 讨论并归纳:好在奇妙,好在新鲜而刺激,好在回味无穷。如第一次见袖子树,心头充满了喜悦与 新奇,第一次见到孵出的小鸟,更有一阵惊喜。 5.探究质疑;“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讨论并归纳:“雏形”,指未定型前的形式。“具体而微”,则具备了整个形体。可见外形很有差别。 把肉球说成雏形,把长大了的小鸟说成具体而微,是十分恰当的。 6.探究质疑:为什么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 讨论并归纳:就作者举的例子看,也可以知道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例如见那两团小小的粉 红色肉球,“但觉它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这一次并不愉快。又如露营,有时也会遇 到困难,睡得也不可能舒适;第一次动手做饭,也是不一定愉快的。 7.探究质疑:为什么“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讨论并归纳: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都是新鲜的,是从未体验过的,特别富有刺激,给人 的印象是不可磨灭的,使人回味无穷的。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经历也愈多,感受也愈多,生命也 就愈益多姿多彩。 8.探究质疑:是不是所有的第一次都值得尝试?试举例说明。 讨论并归纳:不是。有的“第一次”是坏事,当然不能尝试。如第一次吸毒,就绝对不能尝试。一试 就陷入泥坑,毁了自己。 9.探究质疑:请同学们讲述一件自己的“第一次”,看谁讲的“第一次”最感人、最精彩。 讨论并归纳;可各抒己见。 四、小结 本文详写第一次看见柚子树,第一次看到十姊妹孵出小鸟时,内心充满喜悦、新奇与惊喜的感受。 进而总结出“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因为这样使我 们的生活领域不断地得到拓宽,我们的视野不断开阔,我们的经验不断丰富。 五、教学反思: 8 人生寓言(节选)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初步把握寓言内容。 2、学会归纳寓意的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3、联系生活,学会正确对待荣辱、正确选择人生。 教学重点: 学习归纳寓意的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内容,扫清文字障碍 导入: 通过学生谈自己对“什么是寓言”的理解,老师介绍有关寓言的知识,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初步把握寓言内容。 2、学习归纳寓意的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3、联系生活,学会正确对待荣辱、正确选择人生 检查预习(生字注音解释) 嬉戏(xT)禀告(bing)厄运(e) 慧心佛教用语,指能够领悟佛理的心。这里泛指智慧。 慷慨不吝啬 闲适清闲安逸 审美欣赏、领会事物和艺术品的美。 风韵优美的姿态神情 得失之患生怕失去个人利益的忧虑心情 整体感知,概括寓意 引导学生学习《白兔和月亮》,步骤如下 2朗读(把握文意,揣摩语言) 3复述(朗读课文,完整复述) 4精缩内容(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5概括寓意(根据文章内容,感悟所学道理) 请学生当一次老师,按照出示的学习步骤总结出寓言《落难的王子》的寓意。 研读赏析,对比阅读 1、《白兔和月亮》在情节上有两次转折,你能找出来吗? 2、白兔得到月亮前后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心态,你能用文中的四个字的词语概括吗? 3、白兔得到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吗?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哪里? 4、白兔为什么请求诸神之王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 5、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后来为什么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 6、落难之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规律吗?没有遭遇过厄运的人应该怎样培养坚韧的意志? 体验反思,拓展与延伸 有人认为,《白兔和月亮》的寓意是与其拥有,不如没有。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2、学过《落难的王子》后,如果你遭遇了厄运你会怎么做? 3、展开你丰富的想象,描绘一下白兔请求诸神之王撤销慷慨决定时的情景及对话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人生寓言》告诉我们:“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厄运能使脆弱 的人变得坚强起来”。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自己的人格:藐视困难,直面 人生! 作业 试着写一则寓言,题目自拟 要求:1、符合寓言的文体特点,500字左右 教案点评 9《我的信念》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学习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学会做读书笔记。 教学重点 1、梳理课文内容
17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初步把握寓言内容。 2、学习归纳寓意的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3、联系生活,学会正确对待荣辱、正确选择人生。 检查预习 (生字注音解释) 嬉戏(xī) 禀告(bĭng) 厄运(è) 慧心 佛教用语,指能够领悟佛理的心。这里泛指智慧。 慷慨 不吝啬。 闲适 清闲安逸。 审美 欣赏、领会事物和艺术品的美。 风韵 优美的姿态神情 得失之患 生怕失去个人利益的忧虑心情。 整体感知,概括寓意 引导学生学习《白兔和月亮》,步骤如下: 2 朗读(把握文意,揣摩语言) 3 复述(朗读课文,完整复述) 4 精缩内容(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5 概括寓意(根据文章内容,感悟所学道理) 请学生当一次老师,按照出示的学习步骤总结出寓言《落难的王子》的寓意。 研读赏析,对比阅读 1、《白兔和月亮》在情节上有两次转折,你能找出来吗? 2、白兔得到月亮前后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心态,你能用文中的四个字的词语概括吗? 3、白兔得到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吗?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哪里? 4、白兔为什么请求诸神之王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 5、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后来为什么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 6、落难之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规律吗?没有遭遇过厄运的人应该怎样培养坚韧的意志? 体验反思,拓展与延伸 1、有人认为,《白兔和月亮》的寓意是与其拥有,不如没有。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2、学过《落难的王子》后,如果你遭遇了厄运你会怎么做? 3、展开你丰富的想象,描绘一下白兔请求诸神之王撤销慷慨决定时的情景及对话。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人生寓言》告诉我们:“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厄运能使脆弱 的人变得坚强起来”。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自己的人格;藐视困难,直面 人生! 作业 试着写一则寓言,题目自拟 要求:1、符合寓言的文体特点,500字左右。 教案点评 9 《我的信念》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学习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3、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学会做读书笔记。 教学重点 1、梳理课文内容
2、归纳居里夫人的人格特点 3、品味平实且富于哲理的语言。 课前准备 学生: 1、预习课文,疏通文意 2、搜集居里夫人的有关资料 3、阅读梁衡的《跨越百年的美丽》,准备谈自己的读后的感受 教师: 准备居里夫人的挂图 教学设计 导入,由居里夫人的画像引出 同学们,说起居里夫人,我们大都知道她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推动了核科学的发展。但关 她的人格,也许我们知道的并不多。我们的作家梁衡在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元素一百周年时写了 篇文章《跨越百年的美丽》,相信大家读了之后一定有很多话要说,尤其是女同学,甚至要把她当成 自己的偶像了。 生漫谈读后的感受。是什么力量使居里夫人在这百年之后还对我们每一位有着这样的迷人的 魅力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居里夫人的自传体散文《我的信念》,或许对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有一个更全 面的了解。 范读课文 疏通文意,品味语言,识记字词 梳理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本文内容庞杂,头绪纷繁,重在梳理。教师应引导学生首先按顺序搜集、筛选信息,而后概括 纲要,最后归纳整理。这样,举一纲而万目张,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1、默读,搜集、筛选信息 让学生独立默读、思考,试着让学生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讨论归纳: 坚忍不拔树立信心执著勤奋集中目标献身科学探讨真理生活简单 重大发现保持安宁不图财富珍惜时间追求自由 自己热爱生活 沉醉科学 2、概括纲要,归纳整理 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板书 重点研读(57段) 4指导学生重点研读有关句子、语段,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教师应让学生自己找出相关内容,采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讨论解决。训练学生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考题备案 a.“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中的“某种力量”指什么? b.解释“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的含义 C.“我们都认为不能违背我们纯粹研究的观念”中“纯粹研究的观念”指什么? d.“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一句,“讲究现实的人”是什么人?梦想家 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从哪一件事上可以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e.“我的惟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中的“奢望”可否改换 成“希望”为什么? f.“在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联系上下文,谈谈“逆来顺受”在句中的确切意思 g.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h.“我从没把这种权益视为理所应当”中的“这种权益”指什么? 问题设置比较多,教师可根据需求取舍 2、品味语言 教师指导学生体会、品味语言。理解这种朴素而平实的语言风格。不重文采,而重写实,是传记
18 2、归纳居里夫人的人格特点。 3、品味平实且富于哲理的语言。 课前准备 学生: 1、预习课文,疏通文意。 2、搜集居里夫人的有关资料。 3、阅读梁衡的《跨越百年的美丽》,准备谈自己的读后的感受 教师: 准备居里夫人的挂图。 教学设计 导入,由居里夫人的画像引出。 同学们,说起居里夫人,我们大都知道她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推动了核科学的发展。但关于 她的人格,也许我们知道的并不多。我们的作家梁衡在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元素一百周年时写了一 篇文章《跨越百年的美丽》,相信大家读了之后一定有很多话要说,尤其是女同学,甚至要把她当成 自己的偶像了。 学生漫谈读后的感受。是什么力量使居里夫人在这百年之后还对我们每一位有着这样的迷人的 魅力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居里夫人的自传体散文《我的信念》,或许对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有一个更全 面的了解。 范读课文 疏通文意,品味语言,识记字词。 梳理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本文内容庞杂,头绪纷繁,重在梳理。教师应引导学生首先按顺序搜集、筛选信息,而后概括 纲要,最后归纳整理。这样,举一纲而万目张,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1、默读,搜集、筛选信息 让学生独立默读、思考,试着让学生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讨论归纳: 坚忍不拔 树立信心 执著勤奋 集中目标 献身科学 探讨真理 生活简单 重大发现 保持安宁 不图财富 珍惜时间 追求自由 克制自己 热爱生活 沉醉科学 2、概括纲要,归纳整理 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板书) 重点研读 (5—7段) 4 指导学生重点研读有关句子、语段,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教师应让学生自己找出相关内容,采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讨论解决。训练学生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考题备案: a.“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中的“某种力量”指什么? b.解释“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的含义。 c.“我们都认为不能违背我们纯粹研究的观念”中“纯粹研究的观念”指什么? d.“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一句,“讲究现实的人”是什么人?“梦想家” 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从哪一件事上可以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e.“我的惟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中的“奢望”可否改换 成“希望”?为什么? f.“在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联系上下文,谈谈“逆来顺受”在句中的确切意思。 g.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h.“我从没把这种权益视为理所应当”中的“这种权益”指什么? 问题设置比较多,教师可根据需求取舍。 2、品味语言 a.教师指导学生体会、品味语言。理解这种朴素而平实的语言风格。不重文采,而重写实,是传记
类作品的特点。如果学生感到有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与文学作品语言作比较,就容易理解了 找出课文中带有哲理性的句子,试着进行赏析 参考 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 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 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 教师小结 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对话。我们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动。如果说我们过 去没有生活目标,现在我们明确了人生:如果说我们过去一味贪图安逸,现在我们学会了艰苦:如 果说我们过去只能依赖他人,现在我们懂得了奉献:如果说过去我们意志薄弱,现在我们拥有了信 念。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 作业 1、基础作业:在摘抄本上摘抄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 2、拓展作业:居里夫人放弃了镭的专利,却两次成为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对此,你怎么看?写 成300字的小文章。结合《跨越百年的美丽》和学习本文的感受写一篇读后感,谈居里夫人的 人格魅力或给自己的启发。 3、预习作业:朗读《论语十则》,力争背过前四节。 课后记 10《论语》十则 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 诗句。 ②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和《论语》,研读有关学习的内容 教学设计 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 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 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 语〉十则》。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 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 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19 类作品的特点。如果学生感到有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与文学作品语言作比较,就容易理解了。 b.找出课文中带有哲理性的句子,试着进行赏析。 参考: 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 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 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 教师小结 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对话。我们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动。如果说我们过 去没有生活目标,现在我们明确了人生;如果说我们过去一味贪图安逸,现在我们学会了艰苦;如 果说我们过去只能依赖他人,现在我们懂得了奉献;如果说过去我们意志薄弱,现在我们拥有了信 念。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 作业 1、基础作业:在摘抄本上摘抄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 2、拓展作业:居里夫人放弃了镭的专利,却两次成为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对此,你怎么看?写 成300字的小文章。结合《跨越百年的美丽》和学习本文的感受写一篇读后感,谈居里夫人的 人格魅力或给自己的启发。 3、预习作业:朗读《论语十则》,力争背过前四节。 课后记: 10《论语》十则 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 诗句。 ② 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和《论语》,研读有关学习的内容。 教学设计 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 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 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 语〉十则》。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 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 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 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 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 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un)学而不思则罔(wang)思而不学则殆(dai)不亦说(yue邑)乎 三省(xing)吾身传( chuan)不习乎诲女(ru知之乎不知为(we)不知是知(zhi)也 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出加点的词这样读的理由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探究的词句摘要 朋三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作业 ①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②选作: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层含义。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 用多媒体展示诗句。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 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20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 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 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 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 不知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出加点的词这样读的理由。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 朋 三 和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作业 ① 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② 选作: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层含义。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 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 义。 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