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心理学与网络 呼叫失败后不需要说“没有联系上”、“听不到任何东西”或“请再清 楚些”,因为其他所有的电台都已得知你呼叫失败 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使用的某些代码(如10-4)已能够很容易地被理 解,但其他代码(例如,CQ指“寻找”,88指“拥抱和吻”,73指“最好的问 候”)则不是这样的。每个用户都有自己独特的电台符号,由字母和数字 组合而成(如N9YNF代表张贴上述礼节的人)。虽然电台符号通常由注 册权力机关提供,但“空”的电台符号仍然有相当广阔的市场。 大多数早期的无线电通信报务员在海军军舰上工作,他们主要是 男性。同样大多数早期的爱好者也是年轻的男性。然而与之前的电报 行业相似,在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之间有一些罗曼史的报道。例如,一个 网站宣称:“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中女性的比例在提高。OM(男性无线电 爱好者)和YL(年轻的女性无线电爱好者)先通过无线电波相识,然后 见面、结婚并开始养育他们自己未来的无线电工作人员,这是非常普遍 的。”(www,qsl.net/iu0paw/curiosity.htm) 然而这也许是痴心妄想。电子学博物馆业余无线电通信俱乐部 ( Electronics museum amateur Radio club)在1996年的时事通讯中报 道说,有一个无线电通信罗曼史的查询记录,但没有任何结果。然而该报 道称:“有时候的确能够听到无线电波中浪漫的闲谈。有一件真实的事 情:一名年轻的男子与一名声音听起来很年轻的中年女士聊天时,他认为 自己找到了一名将不会反对他业余爱好的合适的恋爱对象。” 业余无线电通信的新闻在线”( Amateur Radio Newsline,1998)报 道了埃林·伯克( Erin burck)和唐·拉弗伦尔( Don Lafreniere)的婚姻, 他是通过无线电波来求婚的。尽管他(她)们使用的是自己的秘密频率 但埃林说:“我们在广播中有许多有趣的谈话。我们有许多来自双方的听 众,他们喜欢收听我们的谈话并在恰当的时机调侃我们。是的,这就是无17 线电波中的一部肥皂剧。” 17
网络行为心理学—虚拟世界与真实生活 手机短信 在1990年代初期,短信系统被开发出来作为新的手机全球移动通信 系统(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GSM)的附加功能。手 机短信网站声称:“短信系统是一次意外的成功,几乎让移动通信产业的 每个人都感到惊讶。”1992年,沃达丰( Vodafone)在一位工程师的电脑和 手机之间发送了第一条文本信息。这一系统允许手机用户使用一个难以 控制且操纵缓慢的界面向其他用户发送短信。 与此同时,1990年代末预先付费的手机开始在欧洲流行。年轻人只 需预先付费就能拥有一款手机,因为他们提前为手机的使用付了费(这有 点像使用预先付费的钥匙让电表运转一样)。手机发送和接收短信的功 能很少被宣传,而且至少在初期,使用短信并不会收到公司要求付费的账 单。不甚富裕的年轻人很快就得知用手机可以给朋友免费发送信息,从 此短信系统的通信量呈指数增长。例如,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报道, 2000年8月仅在英国就有5.6亿条短信被发送,比1999年5月的5000 万条记录的10倍还要多。与1999年初的10亿条相比,全世界在2000 年10月发送的手机短信数量达到了100亿条。2000年圣诞节前夕,在 英国最畅销的书是一本短信发送指南。 因为每条信息中允许发送的字符数有限(160个拉丁字母,70个像中 文这样的非拉丁字母),所以手机用户就创造了一门新的语言,于是“see you later”(“再见”)变成了“CUL8er”,这就让人回想起了早期因特网通 信中使用的简化语言。移动网络的技术员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开发出了 个针对短信业务的收费系统,而在开发出该收费系统之前人们已经使用 手机短信很长一段时间了 随着短信发送量的显著增长,出现了一连串媒介小说以及关于短信 在罗曼史与求爱中的使用和怪异短信的报道,当然还有关于过多文本的 潜在威胁的报道。例如,凯特·斯沃格( Kate Swager,2001年5月16 日)在《布拉格公告》( Prague Post)中报道了多纳特( Donat),后者每天发 18
第一章心理学与网络 送20-30条短信。尽管多纳特很不情愿跟别人分享他的短信内容,但仍 然向斯沃格显示了一条“我需要你”的短信。斯沃格还引用了查尔斯大学18 ( Charles University)的米哈鸟·切尔诺塞克( Michal Cernousek)的话, 短信主要是用于老套的无意义的交谈,而且“它是一种(表达)孤独的媒 介…你必须使用短信以避免在现代世界中感到孤独”。斯沃格还引用 另一位学者的观点短信系统限制了过分亲密的行为,而且促使人们用语 简洁,“个人世界正在从交流中消失”。 短信在求爱中的重要性类似于费希尔的报告,电话在20世纪初用于 约会的频率增加了。费希尔在1900-1920年间对电话用户的采访中发 现,许多人都回忆起当时电话被越来越多地用于安排约会和其他与求爱 有关的事情。一百年过去了,与电话相同的使用方式似乎正在重复,不同 之处只在于过去是通话,而现在是短信。 有人担心短信会带来消极的社会影响[目前甚至已经有了关于短信 引发的重复性劳损( repetitive strain inJury)的报道],这正如过去人们所 担心的,某种通信新技术(不论是书写还是电话)可能会对人们的生活质 量或社交技能带来消极的影响。如同我们稍后将要看到的一样,人们对 因特网也存在类似的忧虑 媒介交流—以史为鉴 我们已经对技术和交流进行了简短的回顾,并展示了本书将要详细 阐述的许多要点。首先,至少在早期,技术被看作是某些更“真实”事物的 替代物。正如柏拉图曾哀叹书写缺乏口语具有的那种与意识直接相通的 联系,电话交流最初被看作是面对面交流的拙劣替代品,可能导致误解或 更糟的事情。在早期,对手机短信和因特网也存在着类似的看法 其次,如果没有对心理过程产生某种影响,工具不会单纯地将行为转 化为一种新的媒介。这些心理过程的出现既可能是因为工具(如书写)的 19
网络行为心理学—一虛拟世界与真实生活 独特需求,也可能是因为工具提供了用于交流的示能性*和环境(如电报 报务员)。例如,若一种交流媒介提供的带宽有限,并且用户使用的信息 量越大(如很多短信字数或莫尔斯电码)收费就越高,那么我们就预期会 出现某种适当简化的语言形式,既能减少字词的数量又能表达社会情绪 19的主题。然而用户在适应工具示能性的同时,他们的心理状态也会受到 影响。例如,在短信中使用缩略词或者在莫尔斯代码中使用简化代码,也 可以将不能理解这些缩略词或简化代码的特定人群排除在外。因为不可 能“兜圈子”,人们必须表达简洁,而这或许会使他们在交流中变得更坦 率 萨拉·基斯勒(197)区分了起放大作用的技术和起转化作用的技 术 某种新的技术主要起放大作用,它使人们能够做一些他们之前 就已经能够做的事情,但是采用该新技术能够提高准确性和速度,而 且可以降低成本。在另外一些情况下,新技术是真正有转化作用的, 它使人们思考整个世界的方式、他们的社会角色及所处的社会体系、 他们的工作方式以及所面临的政治经济挑战…发生着质变。有时 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某种新技术的这种放大作用,然而却从未意识到 该新技术随后会显示出转化作用,或从未意识到起放大作用的技术 只是更广泛的社会变化的一部分。(第xi-xii页) 正如舍曼(2001)所指出的一样,现在对因特网起放大作用还是转换 *“ affordance”一词源于认知心理学家J.J. Gibson(1977,1979)的著作“ The theory of af fordances”和“ 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目前对“ affordance'”一词还没有 统一的中文译法,主要有“示能性”、“功能可见性”、“提供量”以及“可用性”等译法。用通俗的话 来讲,一个物体(或环境)的 affordance就是这个物体(或环境)能够绐知觉者提供什么。比如,门 的把手让人看到后就可以根据它的形状想到它提供了拉、推或旋转的用途。由此可见,“aflr dance”就是物体或环境提供给知觉者有关它的潜在功能的一种特性。“示能性”一词具有显示功 能的意思,译者认为“示能性”与“ affordance”的含义比较接近。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两篇重要 的文献DonNorman的AffordancesandDesign"一文(详见http://www.jndorg/dn.mss/af- frances_ and_ desi.html)和 Jiajie Zhang(2006)发表在“ Cognition& Pragmatics”上的“ Distribu ted Cognition, Representation, and Affordance”一文。—译者注
第一章心理学与网络 作用作出评断还为时尚早,但是“历史告诉我们,对所有的可能性保持开 放的态度是明智的”(第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