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活动课“展暗”的西欧中世纪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 、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西欧重要封建国家的基本发展线索,特别是西欧封建社 会时期的政治特点:为理解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如何从封建制度下萌生与发展,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 并能够参照中国7至17世纪(约唐朝至清朝早期)的政治历史,分析西欧封建社会长期分裂的原因 培养收集、阅读、分析、比较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建立研究小组,分工合作的能力:实践有效表达自己 观点的文字表达、口头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法指导) (1)确定选题 帮助学生明确本课的活动目的、活动任务 建议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指导学生在广泛阅读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确定本组总结报告的最佳选 (2)收集资料 以课本背景资料为主,指导学生进一步搜集相关资料,广泛阅读。建议教师组织学生确立具体研究计划、 结题计划。 (3)分析资料 教师向学生明确阅读讨论的要求及其评判标准,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小组代表在课上做阅读讨论报告,对 阅读材料进行归纳总结。 (4)成果展示 可以各种方式,评比展示各小组的文字总结报告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参与本课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西欧封建制度是中古欧洲历史的一项核心内容,西欧封建制度的 核心内容是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在整个中古时期,罗马天主教在经济上占据当时西欧土地的三分之一,政 治上与世俗王权分庭抗礼,在思想文化方面形成一元垄断:城市是文明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西方文明与 东方文明在许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根源因素有很多就是城市造成的。英国的等级代表制在制约封 建王权、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斗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西方近代议会制度的起源。 (2)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使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优势,并以此增强学习的兴趣 、分析与建议 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安排在学生学习完前两个单元后进行,在学生掌握“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 度”的基础上,以阅读、研讨历史素材的学习方式,对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发展线索,特别是西欧封建社 会时期的政治特点进行探究。从而为下一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补充必要的背景 知识。因此,建议教师要从教材的章节结构为切入点,宏观把握本课在本册课本中的地位,并根据学生的 实际水平,引领学生体味课本编排的体例特点。 第1页
第 1 页 探究活动课“黑暗”的西欧中世纪——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 一、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西欧重要封建国家的基本发展线索,特别是西欧封建社 会时期的政治特点;为理解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如何从封建制度下萌生与发展,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 并能够参照中国 7 至 17 世纪(约唐朝至清朝早期)的政治历史,分析西欧封建社会长期分裂的原因。 培养收集、阅读、分析、比较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建立研究小组,分工合作的能力;实践有效表达自己 观点的文字表达、口头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法指导) (1)确定选题 帮助学生明确本课的活动目的、活动任务。 建议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指导学生在广泛阅读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确定本组总结报告的最佳选 题。 (2)收集资料 以课本背景资料为主,指导学生进一步搜集相关资料,广泛阅读。建议教师组织学生确立具体研究计划、 结题计划。 (3)分析资料 教师向学生明确阅读讨论的要求及其评判标准,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小组代表在课上做阅读讨论报告,对 阅读材料进行归纳总结。 (4)成果展示 可以各种方式,评比展示各小组的文字总结报告。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参与本课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西欧封建制度是中古欧洲历史的一项核心内容,西欧封建制度的 核心内容是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在整个中古时期,罗马天主教在经济上占据当时西欧土地的三分之一,政 治上与世俗王权分庭抗礼,在思想文化方面形成一元垄断;城市是文明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西方文明与 东方文明在许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根源因素有很多就是城市造成的。英国的等级代表制在制约封 建王权、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斗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西方近代议会制度的起源。 (2)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使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优势,并以此增强学习的兴趣。 二、分析与建议 1.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安排在学生学习完前两个单元后进行,在学生掌握“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 度”的基础上,以阅读、研讨历史素材的学习方式,对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发展线索,特别是西欧封建社 会时期的政治特点进行探究。从而为下一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补充必要的背景 知识。因此,建议教师要从教材的章节结构为切入点,宏观把握本课在本册课本中的地位,并根据学生的 实际水平,引领学生体味课本编排的体例特点
在学生已建构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的知识基础上,教师可从学生的知识储 备入手,以“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是什么?”为思考题,引入本课的活动 2.活动形式 本课为探究活动课,在活动的准备阶段,学生主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广泛阅读 背景资料及其搜集的相关资料,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确定好选题,教师协调各组 的选择,确定各小组的发言时间、发言稿的撰写等事宜。建议教师在此阶段要对学生在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上,做适度的指导。若课时允许,可用专门的课时来进行资料的搜集和分析,以解决本课难点 在活动的成果展示阶段,对学生的活动成果要及时用各种方式展示出来。建议教师组织学生将活动各阶段 的照片、发言代表的发言稿、教师及学生评语等以各种形式展出,例如:可出黑板报、活动课专刊、制作 成网页发布在学校的网站上等 3.史学方法 通过本课活动,使学生学会获取史料、运用史料的基本方法。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新闻评论中寻找史料,并 运用它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应该是本课学习活动所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建议教师应首先对此有较深厚的 知识功底,熟悉各类资料的査询方法,特别是利用计算机网络的查询优势进行查询的方法。其次,教师要 加强对学生进行史料鉴别和比较的指导,认真分析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并能够参照中国7至17世 纪(约唐朝至清朝早期)的政治历史,分析西欧封建社会长期分裂的原因。 、案例设计 (一)教学设计 本课关于教师教法的问题: 本课为探究活动课,建议教师不仅要注重活动成果的展示,更要注重成果展示前的准备过程。这一思想也 应体现在对学生的评价中;不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要注意教师在活动中每一个环节的主导作 用。对活动课的每一个环节,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提出指导性意见。特别是在成果展示前的阶段, 在资料的收集及阅读、选题的确定等环节中,教师要随时把握学生的活动进展,对进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 问题及时进行指导和帮助其解决。例如,在确定选题时,教师要帮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实际,结合可 能找到的最佳资料,确定一个合适的选题,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搜集资料的途径、整理资料的方法、以及 运用资料表达自己观点的方法。若课时允许,可安排1至2课时进行指导。在发言稿的撰写过程中,教师 要指导学生根据史实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符合史实,言之有物。语言要简洁流畅,富有学科 特色 建议教师还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仅要发挥能力较强学生的作用,还要关注能力较弱学生 的情况,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绪变化,使所有的学生都能以积极、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活动中。实际上 每一位学生的能力均有潜力可挖,只不过每个人的能力体现在不同的方面,教师应尽力给每一位学生提供 展示他们能力的平台,使他们在展示能力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自信。在以小组为单位的 活动中,教师要积极促使小组成员间的团结合作,倡导合作学习的学习氛围,使各小组本着扬长避短的原 则,发挥每一位组员的优势,合理分工,共同努力。 活动最后,建议教师要做好总结和评价,根据学生的活动实际,灵活安排各种形式的总结评价,激励学生 第2页
第 2 页 在学生已建构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的知识基础上,教师可从学生的知识储 备入手,以“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是什么?”为思考题,引入本课的活动。 2.活动形式 本课为探究活动课,在活动的准备阶段,学生主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广泛阅读 背景资料及其搜集的相关资料,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确定好选题,教师协调各组 的选择,确定各小组的发言时间、发言稿的撰写等事宜。建议教师在此阶段要对学生在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上,做适度的指导。若课时允许,可用专门的课时来进行资料的搜集和分析,以解决本课难点。 在活动的成果展示阶段,对学生的活动成果要及时用各种方式展示出来。建议教师组织学生将活动各阶段 的照片、发言代表的发言稿、教师及学生评语等以各种形式展出,例如:可出黑板报、活动课专刊、制作 成网页发布在学校的网站上等。 3.史学方法 通过本课活动,使学生学会获取史料、运用史料的基本方法。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新闻评论中寻找史料,并 运用它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应该是本课学习活动所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建议教师应首先对此有较深厚的 知识功底,熟悉各类资料的查询方法,特别是利用计算机网络的查询优势进行查询的方法。其次,教师要 加强对学生进行史料鉴别和比较的指导,认真分析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并能够参照中国 7 至 17 世 纪(约唐朝至清朝早期)的政治历史,分析西欧封建社会长期分裂的原因。 三、案例设计 (一)教学设计 本课关于教师教法的问题: 本课为探究活动课,建议教师不仅要注重活动成果的展示,更要注重成果展示前的准备过程。这一思想也 应体现在对学生的评价中;不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要注意教师在活动中每一个环节的主导作 用。对活动课的每一个环节,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提出指导性意见。特别是在成果展示前的阶段, 在资料的收集及阅读、选题的确定等环节中,教师要随时把握学生的活动进展,对进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 问题及时进行指导和帮助其解决。例如,在确定选题时,教师要帮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实际,结合可 能找到的最佳资料,确定一个合适的选题,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搜集资料的途径、整理资料的方法、以及 运用资料表达自己观点的方法。若课时允许,可安排 1 至 2 课时进行指导。在发言稿的撰写过程中,教师 要指导学生根据史实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符合史实,言之有物。语言要简洁流畅,富有学科 特色。 建议教师还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仅要发挥能力较强学生的作用,还要关注能力较弱学生 的情况,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绪变化,使所有的学生都能以积极、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活动中。实际上, 每一位学生的能力均有潜力可挖,只不过每个人的能力体现在不同的方面,教师应尽力给每一位学生提供 展示他们能力的平台,使他们在展示能力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自信。在以小组为单位的 活动中,教师要积极促使小组成员间的团结合作,倡导合作学习的学习氛围,使各小组本着扬长避短的原 则,发挥每一位组员的优势,合理分工,共同努力。 活动最后,建议教师要做好总结和评价,根据学生的活动实际,灵活安排各种形式的总结评价,激励学生
的学习兴趣。 本课关于学生学法的问题: 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以及学习能力均有所不同。就本课的内容、形式,建议教师在进行学法指导时, 要注意以下问题: 学习兴趣的培养:本课的学习活动将所学的历史知识与现实很好地结合起来,是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 题的最好实例。可以说,本课学习成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本课内容和形式产生兴趣的多 少。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出来的,它需要教师在平时进行点滴的培养。特别是历史 课,教师应注意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融入平日的教学。对时事政治、经济、文化的关注,并做出自己的分 析、评论,还应纳入世界史的学习中。实际上,这是大多数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 学可以利用的一个最好的切入点。 获取史料的基本方法:如课文所述,利用工具书、现代信息技术是获取史料的基本方法。在浩如烟海的书 籍、网络信息中寻找自己所需的资料,是一项必备的本领。师生间、生生间可以就自己在图书馆、计算机 网络信息中查询资料的经验进行交流,共同分享自己和他人的经验 (二)教学案例 1.课题准备 (1)知识准备 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了解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2)研究方法 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通过对历史素材的阅读与研讨,利用所读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完成论题“西欧封 建社会的政治特点”。再进一步明确:阅读与搜集的历史素材范围。除课本提供的素材外,还可以从哪些 方面、以何种方式广泛收集历史资料。如讨论交流法(确定课题等):资料调査法(利用网络、书籍等资 料信息)等。 2.活动实施 (1)分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按照实际情况自由组合,以4-7人为宜,将小组人员分工情况上交 (2)收集资料:除课本已有的素材外,各小组按照教师所介绍的资料收集方法,多渠道地收集历史素材, 并注意记录素材的原始来源。 (3)分析资料:通过阅读—分析—归纳——总结等环节,对所收集的历史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指导学生 通过材料认识到:西欧各国封建制度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大体存在三种类型:英法是一种类型,即由封 建割据走向中央集权,由分裂走向统一,最终形成单一民族国家的类型:德意两国是另一种类型,即在中 世纪始终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由于大封建主或城市贵族势力强大王权微弱,或被外族侵占等原因,没有 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这个任务留到近代才解决:西葡两国是第三种类型,即在中世纪被阿拉伯帝 国柏柏尔人所征服,经过七百多年长期艰苦的收复失地运动,最后到15世纪末才把阿拉伯人赶出去,西 班牙形成王国,葡萄牙则成为独立的国家。西班牙、葡萄牙虽然最后也形成统一国家,但是走过的道路与 英法不同。 第3页
第 3 页 的学习兴趣。 本课关于学生学法的问题: 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以及学习能力均有所不同。就本课的内容、形式,建议教师在进行学法指导时, 要注意以下问题: 学习兴趣的培养:本课的学习活动将所学的历史知识与现实很好地结合起来,是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 题的最好实例。可以说,本课学习成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本课内容和形式产生兴趣的多 少。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出来的,它需要教师在平时进行点滴的培养。特别是历史 课,教师应注意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融入平日的教学。对时事政治、经济、文化的关注,并做出自己的分 析、评论,还应纳入世界史的学习中。实际上,这是大多数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 学可以利用的一个最好的切入点。 获取史料的基本方法:如课文所述,利用工具书、现代信息技术是获取史料的基本方法。在浩如烟海的书 籍、网络信息中寻找自己所需的资料,是一项必备的本领。师生间、生生间可以就自己在图书馆、计算机 网络信息中查询资料的经验进行交流,共同分享自己和他人的经验。 (二)教学案例 1.课题准备 (1)知识准备 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了解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2)研究方法 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通过对历史素材的阅读与研讨,利用所读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完成论题“西欧封 建社会的政治特点”。再进一步明确:阅读与搜集的历史素材范围。除课本提供的素材外,还可以从哪些 方面、以何种方式广泛收集历史资料。如讨论交流法(确定课题等);资料调查法(利用网络、书籍等资 料信息)等。 2.活动实施 (1)分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按照实际情况自由组合,以 4—7 人为宜,将小组人员分工情况上交 教师。 (2)收集资料:除课本已有的素材外,各小组按照教师所介绍的资料收集方法,多渠道地收集历史素材, 并注意记录素材的原始来源。 (3)分析资料:通过阅读──分析──归纳──总结等环节,对所收集的历史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指导学生 通过材料认识到:西欧各国封建制度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大体存在三种类型:英法是一种类型,即由封 建割据走向中央集权,由分裂走向统一,最终形成单一民族国家的类型;德意两国是另一种类型,即在中 世纪始终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由于大封建主或城市贵族势力强大王权微弱,或被外族侵占等原因,没有 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这个任务留到近代才解决;西葡两国是第三种类型,即在中世纪被阿拉伯帝 国柏柏尔人所征服,经过七百多年长期艰苦的收复失地运动,最后到 15 世纪末才把阿拉伯人赶出去,西 班牙形成王国,葡萄牙则成为独立的国家。西班牙、葡萄牙虽然最后也形成统一国家,但是走过的道路与 英法不同
(4)小组内交流:以小组交流的形式,对论题“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确定分论点及论据,并以文字稿 的形式准备出本小组的探究活动成果。 3.成果展示 将活动各阶段的照片、发言代表的发言稿、教师及学生评语等以各种形式展出,例如:可出黑板报、活动 课专刊、制作成网页发布在学校的网站上等 四、活动资源库 法兰克王国的建立和扩张 法兰克(意为勇敢的、自由的)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散居在莱茵河下游,其中,居住在三角洲的称萨利 克(海滨)法兰克人,居住在两岸平原的称里普阿尔(河畔)法兰克人。3世纪,法兰克人越过莱茵河进 入高卢。4世纪,以罗马同盟者的资格定居在高卢东北部。5世纪下半期到6世纪初,在克洛维(465-511) 统率下,经过不断的武力扩张,建立法兰克王国,占有了罗马在高卢的绝大部分领土。克洛维原是萨利克 (海滨)法兰克人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领,为人有才能,但凶狠、残暴,在战争中不断加强自己的权力。486 年,在苏瓦松(今法国北部)附近击溃素有“罗马人之王”美称的西罗马将领夏格里斯,夺得塞纳河和卢瓦 尔河之间的土地,为法兰克国家奠定了基础。在苏瓦松分享战利品时,克洛维曾要求在自己份外的一只精 致、美丽的广口瓶,这是违犯部落习惯的,因为军事首领只能同普通战士一样通过抽签分享战利品,所以 当一个战士用战斧击碎了那只瓶子,并说:“除了你自己抽中的那份东西以外,这只瓶子你一点也拿不到 手”时,克洛维只好默然离去。可是,只过一年,他就在检阅军队时,故意责备那个战士没保管好武器 当众用战斧劈开了战士的头颅,这意味着他已由军事首长转化为真正的国王了。493年,他与笃信基督教 的勃艮第公主结婚。49%6年,他在斯特拉斯堡附近击败了原居住莱茵河中上游的阿勒曼尼人,占领了他们 原住地的北部。这年圣诞节,他率3000亲兵在兰斯教堂接受基督教洗礼,成为日耳曼人第一个基督教徒 国王,实现了法兰克王权和教会结合的重要政治步骤,他因此提高了地位和声望。在教会支持下,500年, 他加兵勃艮第人。510年,在普瓦提埃附近击败西哥特人,不但占据了卢瓦尔河以南地区,还南进波尔多 为独占胜利果实,他又用阴谋和武力,降服或铲除了其他法兰克王公,当他45岁时,在悲叹自己成为孤 单一人声中,死于巴黎。克洛维死后,他的子孙又先后征服图林根、勃艮第王国,合并高卢东南的普罗旺 斯和西南角的加斯科尼。在此期间,法兰克人也从原始社会末期氏族制度解体和阶级开始产生的阶段,过 渡到农村公社,在农村公社解体的过程中,法兰克社会封建化。法兰克王国成为西欧最强大的国家 查理曼帝国的分裂 查理曼死后,他的儿子“虔诚者”路易继承皇位,为争夺分布全国的皇室领地、政权和臣属,父子纷争,兄 弟相残,贵族叛乱,中央政权已徒有其名。路易死后(840),他的三个儿子罗退耳、日耳曼人路易和秃头 查理,重又厮杀起来,直到843年,正式缔结凡尔登条约,帝国三分:斯海尔德河和缪斯河以西地区,归 秃头查理,称西法兰克王国:莱茵河以东地区,归日耳曼人路易,称东法兰克王国:介于东西法兰克之间, 北起北海,南至意大利中部,包括罗讷河流域,归罗退耳,罗退耳并承袭皇帝称号。后来,东西法兰克和 罗退耳领有的北部意大利,分别发展为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 英吉利王国形成 不列颠最早的居民是伊比利亚人,公元前700年左右,凯尔特人从欧洲大陆进入不列颠,罗马军队曾三次 第4页
第 4 页 (4)小组内交流:以小组交流的形式,对论题“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确定分论点及论据,并以文字稿 的形式准备出本小组的探究活动成果。 3.成果展示 将活动各阶段的照片、发言代表的发言稿、教师及学生评语等以各种形式展出,例如:可出黑板报、活动 课专刊、制作成网页发布在学校的网站上等。 四、活动资源库 法兰克王国的建立和扩张 法兰克(意为勇敢的、自由的)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散居在莱茵河下游,其中,居住在三角洲的称萨利 克(海滨)法兰克人,居住在两岸平原的称里普阿尔(河畔)法兰克人。3 世纪,法兰克人越过莱茵河进 入高卢。4 世纪,以罗马同盟者的资格定居在高卢东北部。5 世纪下半期到 6 世纪初,在克洛维(465—511) 统率下,经过不断的武力扩张,建立法兰克王国,占有了罗马在高卢的绝大部分领土。克洛维原是萨利克 (海滨)法兰克人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领,为人有才能,但凶狠、残暴,在战争中不断加强自己的权力。486 年,在苏瓦松(今法国北部)附近击溃素有“罗马人之王”美称的西罗马将领夏格里斯,夺得塞纳河和卢瓦 尔河之间的土地,为法兰克国家奠定了基础。在苏瓦松分享战利品时,克洛维曾要求在自己份外的一只精 致、美丽的广口瓶,这是违犯部落习惯的,因为军事首领只能同普通战士一样通过抽签分享战利品,所以 当一个战士用战斧击碎了那只瓶子,并说:“除了你自己抽中的那份东西以外,这只瓶子你一点也拿不到 手”时,克洛维只好默然离去。可是,只过一年,他就在检阅军队时,故意责备那个战士没保管好武器, 当众用战斧劈开了战士的头颅,这意味着他已由军事首长转化为真正的国王了。493 年,他与笃信基督教 的勃艮第公主结婚。496 年,他在斯特拉斯堡附近击败了原居住莱茵河中上游的阿勒曼尼人,占领了他们 原住地的北部。这年圣诞节,他率 3 000 亲兵在兰斯教堂接受基督教洗礼,成为日耳曼人第一个基督教徒 国王,实现了法兰克王权和教会结合的重要政治步骤,他因此提高了地位和声望。在教会支持下,500 年, 他加兵勃艮第人。510 年,在普瓦提埃附近击败西哥特人,不但占据了卢瓦尔河以南地区,还南进波尔多。 为独占胜利果实,他又用阴谋和武力,降服或铲除了其他法兰克王公,当他 45 岁时,在悲叹自己成为孤 单一人声中,死于巴黎。克洛维死后,他的子孙又先后征服图林根、勃艮第王国,合并高卢东南的普罗旺 斯和西南角的加斯科尼。在此期间,法兰克人也从原始社会末期氏族制度解体和阶级开始产生的阶段,过 渡到农村公社,在农村公社解体的过程中,法兰克社会封建化。法兰克王国成为西欧最强大的国家。 查理曼帝国的分裂 查理曼死后,他的儿子“虔诚者”路易继承皇位,为争夺分布全国的皇室领地、政权和臣属,父子纷争,兄 弟相残,贵族叛乱,中央政权已徒有其名。路易死后(840),他的三个儿子罗退耳、日耳曼人路易和秃头 查理,重又厮杀起来,直到 843 年,正式缔结凡尔登条约,帝国三分:斯海尔德河和缪斯河以西地区,归 秃头查理,称西法兰克王国;莱茵河以东地区,归日耳曼人路易,称东法兰克王国;介于东西法兰克之间, 北起北海,南至意大利中部,包括罗讷河流域,归罗退耳,罗退耳并承袭皇帝称号。后来,东西法兰克和 罗退耳领有的北部意大利,分别发展为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 英吉利王国形成 不列颠最早的居民是伊比利亚人,公元前 700 年左右,凯尔特人从欧洲大陆进入不列颠,罗马军队曾三次
侵入不列颠,一度加以占领,但5世纪初,为抵御日耳曼人,撤回了驻军。约449年,盎格鲁·萨克森人来 到不列颠,他们征服凯尔特人的过程持续了150年左右。起初盎格鲁萨克森人建立起许多小国,7世纪初 并为七个王国,经过兼并战争,到829年威塞克斯国王把各王国联合在自己政权之下,开始形成统一国家 从此才有英吉利这个名称。阿尔弗雷德(849—899)是9世纪后半期英格兰威塞克斯国王。他19岁起就 随其兄与入侵的丹麦军队作战,在对丹麦人作战中继承了王位,后来他进占伦敦,被一切不接受丹麦统治 的英吉利人拥戴为国王。他一面纳贡赎买以削弱丹麦人的控制,一面加固要塞,修建堡垒,筹建骑兵队配 合自由农民组成的步兵,使用兵船并筹建海上舰队,终于扭转了战局,扼制住丹麦军队的进攻。他外交手 腕灵活,治国井井有条,提倡文化教育,派人编纂《盎格鲁·萨克森编年史》(萨克森是撒克逊的另一种音 译)。他是英国唯一被尊称为“大王”的国王。在抵抗丹麦人的过程中,英吉利王国逐渐形成。1066年,法 国的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国,当上了英国国王。在诺曼征服的过程中,盎格鲁萨克森贵族中有许多人战 死,许多人逃亡,留在英国的也被诺曼征服者剥夺了财产。威廉(1066~1087年在位)晚年时,英格兰的 土地只有8%还在盎格鲁·萨克森旧贵族手中。跟随威廉来英国的诺曼人有的原来就是威廉的封臣,有的到 英国后很快得到封地,成为英王威廉的封臣。这些人组成了英国新的封建统治阶级。威廉一世在征服的基 础上,形成了比较集中强大的王权。他曾命令全体封建主向他宣誓效忠,以保证政令统一。1086年,他下 令对全国土地进行调查,从调查结果看,英国当时的大部分土地被封建主占据,广大直接生产者已经沦为 依附农民,英国无疑已是封建社会。此后,诺曼人逐渐同当地居民融合。 西欧封建制的确立 法兰克人占领了罗马奴隶主的地产后,克洛维将其或据为己有,或分赐给亲兵、贵族、教会。此外,也允 许各地仍保留着的罗马大土地占有者存在,允许罗马旧日的隶农和奴隶用租佃方式,独立经营农庄上的小 块土地。而法兰克农民则过着农村公社生活,公社成员享有宅旁土地的个人所有权,在公有地内耕种一定 的份地,并共同使用森林、牧场和水源。6世纪末,法兰克社会急剧变化,土地变成私有财产,因此, 些农民破产,耕地便集中于另一些成员之手,他们也成为大土地占有者。破产的农民,投靠教俗大土地所 有者,受其奴役。尚未破产的农民,也因不堪勒索、掠夺和军役,被迫把自己的土地交托给邻近的教俗贵 族,请求保护,再从保护人处领取份地耕种,担负一定的租税和劳役,也失去了土地所有权和人身自由 沦为农奴。这样,法兰克国王、贵族、教会、亲兵、农村公社分化出的富有者和保留下来的罗马大土地占 有者,就都占有着越来越多的大地产,而法兰克农村公社中破产的和尚未破产的农民、残存的奴隶以及罗 马大农庄上保留着的隶农、少数奴隶、贫苦的自由农民,就大量向农奴转化。8世纪中期,法兰克宫相查 理马特为使国家长治久安而采取的采邑制,又推进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9世纪,封建制度在法兰克境 内确立,后来其他西欧国家也先后建立起封建制度。因此,一般把9世纪作为西欧封建制确立的开始。 西欧中世纪的土地制度 中世纪时,欧洲的土地制度是封建的土地占有制。从法律上讲,全国的土地都属于国王,国王是最大的封 建主。国王把土地分封给臣属,大封建主又把自己的封地再次分封给小封建主,这样在全国形成了大大小 小的封建领主。各级领主按照不同的条件把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但是,即使如此,那时候,土地占有制 度还带有一些农村公社时期的公有制痕迹。比如,农村广泛实行敞地制,耕地呈现出条块分割状,称为“条 田”。大大小小的土地占有者在其中占有一条或若干条土地,这样的土地布局称为“条田制”。“条田制”下 第5页
第 5 页 侵入不列颠,一度加以占领,但 5 世纪初,为抵御日耳曼人,撤回了驻军。约 449 年,盎格鲁·萨克森人来 到不列颠,他们征服凯尔特人的过程持续了 150 年左右。起初盎格鲁·萨克森人建立起许多小国,7 世纪初, 并为七个王国,经过兼并战争,到 829 年威塞克斯国王把各王国联合在自己政权之下,开始形成统一国家, 从此才有英吉利这个名称。阿尔弗雷德(849—899)是 9 世纪后半期英格兰威塞克斯国王。他 19 岁起就 随其兄与入侵的丹麦军队作战,在对丹麦人作战中继承了王位,后来他进占伦敦,被一切不接受丹麦统治 的英吉利人拥戴为国王。他一面纳贡赎买以削弱丹麦人的控制,一面加固要塞,修建堡垒,筹建骑兵队配 合自由农民组成的步兵,使用兵船并筹建海上舰队,终于扭转了战局,扼制住丹麦军队的进攻。他外交手 腕灵活,治国井井有条,提倡文化教育,派人编纂《盎格鲁·萨克森编年史》(萨克森是撒克逊的另一种音 译)。他是英国唯一被尊称为“大王”的国王。在抵抗丹麦人的过程中,英吉利王国逐渐形成。1066 年,法 国的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国,当上了英国国王。在诺曼征服的过程中,盎格鲁·萨克森贵族中有许多人战 死,许多人逃亡,留在英国的也被诺曼征服者剥夺了财产。威廉(1066~1087 年在位)晚年时,英格兰的 土地只有 8%还在盎格鲁·萨克森旧贵族手中。跟随威廉来英国的诺曼人有的原来就是威廉的封臣,有的到 英国后很快得到封地,成为英王威廉的封臣。这些人组成了英国新的封建统治阶级。威廉一世在征服的基 础上,形成了比较集中强大的王权。他曾命令全体封建主向他宣誓效忠,以保证政令统一。1086 年,他下 令对全国土地进行调查,从调查结果看,英国当时的大部分土地被封建主占据,广大直接生产者已经沦为 依附农民,英国无疑已是封建社会。此后,诺曼人逐渐同当地居民融合。 西欧封建制的确立 法兰克人占领了罗马奴隶主的地产后,克洛维将其或据为己有,或分赐给亲兵、贵族、教会。此外,也允 许各地仍保留着的罗马大土地占有者存在,允许罗马旧日的隶农和奴隶用租佃方式,独立经营农庄上的小 块土地。而法兰克农民则过着农村公社生活,公社成员享有宅旁土地的个人所有权,在公有地内耕种一定 的份地,并共同使用森林、牧场和水源。6 世纪末,法兰克社会急剧变化,土地变成私有财产,因此,一 些农民破产,耕地便集中于另一些成员之手,他们也成为大土地占有者。破产的农民,投靠教俗大土地所 有者,受其奴役。尚未破产的农民,也因不堪勒索、掠夺和军役,被迫把自己的土地交托给邻近的教俗贵 族,请求保护,再从保护人处领取份地耕种,担负一定的租税和劳役,也失去了土地所有权和人身自由, 沦为农奴。这样,法兰克国王、贵族、教会、亲兵、农村公社分化出的富有者和保留下来的罗马大土地占 有者,就都占有着越来越多的大地产,而法兰克农村公社中破产的和尚未破产的农民、残存的奴隶以及罗 马大农庄上保留着的隶农、少数奴隶、贫苦的自由农民,就大量向农奴转化。8 世纪中期,法兰克宫相查 理·马特为使国家长治久安而采取的采邑制,又推进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9 世纪,封建制度在法兰克境 内确立,后来其他西欧国家也先后建立起封建制度。因此,一般把 9 世纪作为西欧封建制确立的开始。 西欧中世纪的土地制度 中世纪时,欧洲的土地制度是封建的土地占有制。从法律上讲,全国的土地都属于国王,国王是最大的封 建主。国王把土地分封给臣属,大封建主又把自己的封地再次分封给小封建主,这样在全国形成了大大小 小的封建领主。各级领主按照不同的条件把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但是,即使如此,那时候,土地占有制 度还带有一些农村公社时期的公有制痕迹。比如,农村广泛实行敞地制,耕地呈现出条块分割状,称为“条 田”。大大小小的土地占有者在其中占有一条或若干条土地,这样的土地布局称为“条田制”。“条田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