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活动课“黑暗”的西欧中世纪—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 、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历史素材阅读与硏讨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西欧重要封建国家的基本发展线索,特别 是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的政治特点:为理解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如何从封建制度下萌生与发 展,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并能够参照中国7至17世纪(约唐朝至清朝早期)的政治历史 分析西欧封建社会长期分裂的原因。 培养收集、阅读、分析、比较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建立研究小组,分工合作的能力;实践 有效表达自己观点的文字表达、口头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法指导) (1)确定选题 帮助学生明确本课的活动目的、活动任务 建议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指导学生在广泛阅读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确定本组总结 报告的最佳选题。 (2)收集资料 以课本背景资料为主,指导学生进一步搜集相关资料,广泛阅读。建议教师组织学生确立具 体研究计划、结题计划。 (3)分析资料 教师向学生明确阅读讨论的要求及其评判标准,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小组代表在课上做阅读 讨论报告,对阅读材料进行归纳总结 (4)成果展示 可以各种方式,评比展示各小组的文字总结报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参与本课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西欧封建制度是中古欧洲历史的一项核心内容,西欧 封建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在整个中古时期,罗马天主教在经济上占据当时 西欧土地的三分之一,政治上与世俗王权分庭抗礼,在思想文化方面形成一元垄断:城市是
探究活动课 “黑暗”的西欧中世纪——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 一、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西欧重要封建国家的基本发展线索,特别 是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的政治特点;为理解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如何从封建制度下萌生与发 展,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并能够参照中国 7 至 17 世纪(约唐朝至清朝早期)的政治历史, 分析西欧封建社会长期分裂的原因。 培养收集、阅读、分析、比较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建立研究小组,分工合作的能力;实践 有效表达自己观点的文字表达、口头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法指导) (1)确定选题 帮助学生明确本课的活动目的、活动任务。 建议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指导学生在广泛阅读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确定本组总结 报告的最佳选题。 (2)收集资料 以课本背景资料为主,指导学生进一步搜集相关资料,广泛阅读。建议教师组织学生确立具 体研究计划、结题计划。 (3)分析资料 教师向学生明确阅读讨论的要求及其评判标准,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小组代表在课上做阅读 讨论报告,对阅读材料进行归纳总结。 (4)成果展示 可以各种方式,评比展示各小组的文字总结报告。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参与本课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西欧封建制度是中古欧洲历史的一项核心内容,西欧 封建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在整个中古时期,罗马天主教在经济上占据当时 西欧土地的三分之一,政治上与世俗王权分庭抗礼,在思想文化方面形成一元垄断;城市是
文明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在许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根源因素 有很多就是城市造成的。英国的等级代表制在制约封建王权、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斗争 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西方近代议会制度的起源。 2)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使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优势,并以此增强学习的兴趣。 分析与建议 1.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安排在学生学习完前两个单元后进行,在学生掌握“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 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以阅读、研讨历史素材的学习方式,对西欧封建社会的基 本发展线索,特别是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的政治特点进行探究。从而为下一单元“近代西方资 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因此,建议教师要从教材的章节结构 为切入点,宏观把握本课在本册课本中的地位,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引领学生体味课本 编排的体例特点 在学生已建构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的知识基础上,教师 可从学生的知识储备入手,以“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是什么?”为思考题,引入本课的活动。 2.活动形式 本课为探究活动课,在活动的准备阶段,学生主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教师首先要指导 学生广泛阅读背景资料及其搜集的相关资料,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 确定好选题,教师协调各组的选择,确定各小组的发言时间、发言稿的撰写等事宜。建议教 师在此阶段要对学生在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上,做适度的指导。若课时允许,可用专门的课时 来进行资料的搜集和分析,以解决本课难点。 在活动的成果展示阶段,对学生的活动成果要及时用各种方式展示出来。建议教师组织学生 将活动各阶段的照片、发言代表的发言稿、教师及学生评语等以各种形式展出,例如:可出 黑板报、活动课专刊、制作成网页发布在学校的网站上等 3.史学方法 通过本课活动,使学生学会获取史料、运用史料的基本方法。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新闻评论中 寻找史料,并运用它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应该是本课学习活动所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建议 教师应首先对此有较深厚的知识功底,熟悉各类资料的查询方法,特别是利用计算机网络的 查询优势进行查询的方法。其次,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史料鉴别和比较的指导,认真分析 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并能够参照中国7至17世纪(约唐朝至清朝早期)的政治历史 分析西欧封建社会长期分裂的原因 、案例设计 (一)教学设计
文明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在许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根源因素 有很多就是城市造成的。英国的等级代表制在制约封建王权、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斗争 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西方近代议会制度的起源。 (2)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使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优势,并以此增强学习的兴趣。 二、分析与建议 1.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安排在学生学习完前两个单元后进行,在学生掌握“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 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以阅读、研讨历史素材的学习方式,对西欧封建社会的基 本发展线索,特别是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的政治特点进行探究。从而为下一单元“近代西方资 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因此,建议教师要从教材的章节结构 为切入点,宏观把握本课在本册课本中的地位,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引领学生体味课本 编排的体例特点。 在学生已建构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的知识基础上,教师 可从学生的知识储备入手,以“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是什么?”为思考题,引入本课的活动。 2.活动形式 本课为探究活动课,在活动的准备阶段,学生主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教师首先要指导 学生广泛阅读背景资料及其搜集的相关资料,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 确定好选题,教师协调各组的选择,确定各小组的发言时间、发言稿的撰写等事宜。建议教 师在此阶段要对学生在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上,做适度的指导。若课时允许,可用专门的课时 来进行资料的搜集和分析,以解决本课难点。 在活动的成果展示阶段,对学生的活动成果要及时用各种方式展示出来。建议教师组织学生 将活动各阶段的照片、发言代表的发言稿、教师及学生评语等以各种形式展出,例如:可出 黑板报、活动课专刊、制作成网页发布在学校的网站上等。 3.史学方法 通过本课活动,使学生学会获取史料、运用史料的基本方法。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新闻评论中 寻找史料,并运用它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应该是本课学习活动所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建议 教师应首先对此有较深厚的知识功底,熟悉各类资料的查询方法,特别是利用计算机网络的 查询优势进行查询的方法。其次,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史料鉴别和比较的指导,认真分析 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并能够参照中国 7 至 17 世纪(约唐朝至清朝早期)的政治历史, 分析西欧封建社会长期分裂的原因。 三、案例设计 (一)教学设计
本课关于教师教法的问题: 本课为探究活动课,建议教师不仅要注重活动成果的展示,更要注重成果展示前的准备过程。 这一思想也应体现在对学生的评价中;不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要注意教师在活 动中每一个环节的主导作用。对活动课的每一个环节,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提出指 导性意见。特别是在成果展示前的阶段,在资料的收集及阅读、选题的确定等环节中,教师 要随时把握学生的活动进展,对进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进行指导和帮助其解决。例 如,在确定选题时,教师要帮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实际,结合可能找到的最佳资料,确 定一个合适的选题,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搜集资料的途径、整理资料的方法、以及运用资料 表达自己观点的方法。若课时允许,可安排1至2课时进行指导。在发言稿的撰写过程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史实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符合史实,言之有物。语言要简 洁流畅,富有学科特色。 建议教师还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仅要发挥能力较强学生的作用,还要关注 能力较弱学生的情况,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绪变化,使所有的学生都能以积极、饱满的精神 状态投入到活动中。实际上,每一位学生的能力均有潜力可挖,只不过每个人的能力体现在 不同的方面,教师应尽力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他们能力的平台,使他们在展示能力的过程 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自信。在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中,教师要积极促使小组成员 间的团结合作,倡导合作学习的学习氛围,使各小组本着扬长避短的原则,发挥每一位组员 的优势,合理分工,共同努力 活动最后,建议教师要做好总结和评价,根据学生的活动实际,灵活安排各种形式的总结评 价,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关于学生学法的问题 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以及学习能力均有所不同。就本课的内容、形式,建议教师在进 行学法指导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学习兴趣的培养:本课的学习活动将所学的历史知识与现实很好地结合起来,是运用历史知 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最好实例。可以说,本课学习成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本 课内容和形式产生兴趣的多少。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出来的,它需要 教师在平时进行点滴的培养。特别是历史课,教师应注意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融入平日的教 学。对时事政治、经济、文化的关注,并做出自己的分析、评论,还应纳入世界史的学习中 实际上,这是大多数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可以利用的一个最好的 切入点。 获取史料的基本方法:如课文所述,利用工具书、现代信息技术是获取史料的基本方法。在 浩如烟海的书籍、网络信息中寻找自己所需的资料,是一项必备的本领。师生间、生生间可 以就自己在图书馆、计算机网络信息中查询资料的经验进行交流,共同分享自己和他人的经 (二)教学案例
本课关于教师教法的问题: 本课为探究活动课,建议教师不仅要注重活动成果的展示,更要注重成果展示前的准备过程。 这一思想也应体现在对学生的评价中;不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要注意教师在活 动中每一个环节的主导作用。对活动课的每一个环节,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提出指 导性意见。特别是在成果展示前的阶段,在资料的收集及阅读、选题的确定等环节中,教师 要随时把握学生的活动进展,对进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进行指导和帮助其解决。例 如,在确定选题时,教师要帮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实际,结合可能找到的最佳资料,确 定一个合适的选题,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搜集资料的途径、整理资料的方法、以及运用资料 表达自己观点的方法。若课时允许,可安排 1 至 2 课时进行指导。在发言稿的撰写过程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史实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符合史实,言之有物。语言要简 洁流畅,富有学科特色。 建议教师还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仅要发挥能力较强学生的作用,还要关注 能力较弱学生的情况,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绪变化,使所有的学生都能以积极、饱满的精神 状态投入到活动中。实际上,每一位学生的能力均有潜力可挖,只不过每个人的能力体现在 不同的方面,教师应尽力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他们能力的平台,使他们在展示能力的过程 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自信。在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中,教师要积极促使小组成员 间的团结合作,倡导合作学习的学习氛围,使各小组本着扬长避短的原则,发挥每一位组员 的优势,合理分工,共同努力。 活动最后,建议教师要做好总结和评价,根据学生的活动实际,灵活安排各种形式的总结评 价,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关于学生学法的问题: 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以及学习能力均有所不同。就本课的内容、形式,建议教师在进 行学法指导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学习兴趣的培养:本课的学习活动将所学的历史知识与现实很好地结合起来,是运用历史知 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最好实例。可以说,本课学习成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本 课内容和形式产生兴趣的多少。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出来的,它需要 教师在平时进行点滴的培养。特别是历史课,教师应注意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融入平日的教 学。对时事政治、经济、文化的关注,并做出自己的分析、评论,还应纳入世界史的学习中。 实际上,这是大多数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可以利用的一个最好的 切入点。 获取史料的基本方法:如课文所述,利用工具书、现代信息技术是获取史料的基本方法。在 浩如烟海的书籍、网络信息中寻找自己所需的资料,是一项必备的本领。师生间、生生间可 以就自己在图书馆、计算机网络信息中查询资料的经验进行交流,共同分享自己和他人的经 验。 (二)教学案例
1.课题准备 (1)知识准备 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了解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2)研究方法 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通过对历史素材的阅读与研讨,利用所读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完成 论题“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再进一步明确:阅读与搜集的历史素材范围。除课本提 供的素材外,还可以从哪些方面、以何种方式广泛收集历史资料。如讨论交流法(确定课题 等);资料调査法(利用网络、书籍等资料信息)等。 2.活动实施 (1)分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按照实际情况自由组合,以4—7人为宜,将小组人员 分工情况上交教师。 (2)收集资料:除课本已有的素材外,各小组按照教师所介绍的资料收集方法,多渠道地收 集历史素材,并注意记录素材的原始来源 (3)分析资料:通过阅读——分析—归纳——总结等环节,对所收集的历史资料进行综合 分析。指导学生通过材料认识到:西欧各国封建制度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大体存在三种类 型:英法是一种类型,即由封建割据走向中央集权,由分裂走向统一,最终形成单一民族国 家的类型;德意两国是另一种类型,即在中世纪始终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由于大封建主或 城市贵族势力强大王权微弱,或被外族侵占等原因,没有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这个 任务留到近代才解决;西葡两国是第三种类型,即在中世纪被阿拉伯帝国柏柏尔人所征服, 经过七百多年长期艰苦的收复失地运动,最后到15世纪末才把阿拉伯人赶出去,西班牙形成 王国,葡萄牙则成为独立的国家。西班牙、葡萄牙虽然最后也形成统一国家,但是走过的道 路与英法不同 4)小组内交流:以小组交流的形式,对论题“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确定分论点及论 据,并以文字稿的形式准备出本小组的探究活动成果 3.成果展示 将活动各阶段的照片、发言代表的发言稿、教师及学生评语等以各种形式展出,例如:可出 黑板报、活动课专刊、制作成网页发布在学校的网站上等 四、活动资源库 法兰克王国的建立和扩张
1.课题准备 (1)知识准备 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了解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2)研究方法 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通过对历史素材的阅读与研讨,利用所读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完成 论题“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再进一步明确:阅读与搜集的历史素材范围。除课本提 供的素材外,还可以从哪些方面、以何种方式广泛收集历史资料。如讨论交流法(确定课题 等);资料调查法(利用网络、书籍等资料信息)等。 2.活动实施 (1)分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按照实际情况自由组合,以 4—7 人为宜,将小组人员 分工情况上交教师。 (2)收集资料:除课本已有的素材外,各小组按照教师所介绍的资料收集方法,多渠道地收 集历史素材,并注意记录素材的原始来源。 (3)分析资料:通过阅读──分析──归纳──总结等环节,对所收集的历史资料进行综合 分析。指导学生通过材料认识到:西欧各国封建制度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大体存在三种类 型:英法是一种类型,即由封建割据走向中央集权,由分裂走向统一,最终形成单一民族国 家的类型;德意两国是另一种类型,即在中世纪始终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由于大封建主或 城市贵族势力强大王权微弱,或被外族侵占等原因,没有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这个 任务留到近代才解决;西葡两国是第三种类型,即在中世纪被阿拉伯帝国柏柏尔人所征服, 经过七百多年长期艰苦的收复失地运动,最后到 15 世纪末才把阿拉伯人赶出去,西班牙形成 王国,葡萄牙则成为独立的国家。西班牙、葡萄牙虽然最后也形成统一国家,但是走过的道 路与英法不同。 (4)小组内交流:以小组交流的形式,对论题“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确定分论点及论 据,并以文字稿的形式准备出本小组的探究活动成果。 3.成果展示 将活动各阶段的照片、发言代表的发言稿、教师及学生评语等以各种形式展出,例如:可出 黑板报、活动课专刊、制作成网页发布在学校的网站上等。 四、活动资源库 法兰克王国的建立和扩张
法兰克(意为勇敢的、自由的)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散居在莱茵河下游,其中,居住在三 角洲的称萨利克(海滨)法兰克人,居住在两岸平原的称里普阿尔(河畔)法兰克人。3世纪, 法兰克人越过莱茵河进入高卢。4世纪,以罗马同盟者的资格定居在高卢东北部。5世纪下半 期到6世纪初,在克洛维(465-511)统率下,经过不断的武力扩张,建立法兰克王国,占 有了罗马在高卢的绝大部分领土。克洛维原是萨利克(海滨)法兰克人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领, 为人有才能,但凶狠、残暴,在战争中不断加强自己的权力。486年,在苏瓦松(今法国北部) 附近击溃素有“罗马人之王”美称的西罗马将领夏格里斯,夺得塞纳河和卢瓦尔河之间的土 地,为法兰克国家奠定了基础。在苏瓦松分享战利品时,克洛维曾要求在自己份外的一只精 致、美丽的广口瓶,这是违犯部落习惯的,因为军事首领只能同普通战士一样通过抽签分享 战利品,所以当一个战士用战斧击碎了那只瓶子,并说:“除了你自己抽中的那份东西以外, 这只瓶子你一点也拿不到手”时,克洛维只好默然离去。可是,只过一年,他就在检阅军队 时,故意责备那个战士没保管好武器,当众用战斧劈开了战士的头颅,这意味着他已由军事 首长转化为真正的国王了。493年,他与笃信基督教的勃艮第公主结婚。496年,他在斯特拉 斯堡附近击败了原居住莱茵河中上游的阿勒曼尼人,占领了他们原住地的北部。这年圣诞节, 他率3000亲兵在兰斯教堂接受基督教洗礼,成为日耳曼人第一个基督教徒国王,实现了法 兰克王权和教会结合的重要政治步骤,他因此提高了地位和声望。在教会支持下,500年,他 加兵勃艮第人。510年,在普瓦提埃附近击败西哥特人,不但占据了卢瓦尔河以南地区,还南 进波尔多。为独占胜利果实,他又用阴谋和武力,降服或铲除了其他法兰克王公,当他45岁 时,在悲叹自己成为孤单一人声中,死于巴黎。克洛维死后,他的子孙又先后征服图林根 勃艮第王国,合并高卢东南的普罗旺斯和西南角的加斯科尼。在此期间,法兰克人也从原始 社会末期氏族制度解体和阶级开始产生的阶段,过渡到农村公社,在农村公社解体的过程中 法兰克社会封建化。法兰克王国成为西欧最强大的国家。 查理曼帝国的分裂 查理曼死后,他的儿子“虔诚者”路易继承皇位,为争夺分布全国的皇室领地、政权和臣属 父子纷争,兄弟相残,贵族叛乱,中央政权已徒有其名。路易死后(840),他的三个儿子罗 退耳、日耳曼人路易和秃头查理,重又厮杀起来,直到843年,正式缔结凡尔登条约,帝国 三分:斯海尔德河和缪斯河以西地区,归秃头查理,称西法兰克王国:莱茵河以东地区,归 日耳曼人路易,称东法兰克王国:介于东西法兰克之间,北起北海,南至意大利中部,包括 罗讷河流域,归罗退耳,罗退耳并承袭皇帝称号。后来,东西法兰克和罗退耳领有的北部意 大利,分别发展为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 英吉利王国形成 不列颠最早的居民是伊比利亚人,公元前700年左右,凯尔特人从欧洲大陆进入不列颠,罗 马军队曾三次侵入不列颠,一度加以占领,但5世纪初,为抵御日耳曼人,撤回了驻军。约 449年,盎格鲁·萨克森人来到不列颠,他们征服凯尔特人的过程持续了150年左右。起初盎 格鲁·萨克森人建立起许多小国,7世纪初,并为七个王国,经过兼并战争,到829年威塞克 斯国王把各王国联合在自己政权之下,开始形成统一国家,从此才有英吉利这个名称。阿尔 弗雷德(849—899)是9世纪后半期英格兰威塞克斯国王。他19岁起就随其兄与入侵的丹麦 军队作战,在对丹麦人作战中继承了王位,后来他进占伦敦,被一切不接受丹麦统治的英吉 利人拥戴为国王。他一面纳贡赎买以削弱丹麦人的控制,一面加固要塞,修建堡垒,筹建骑 兵队配合自由农民组成的步兵,使用兵船并筹建海上舰队,终于扭转了战局,扼制住丹麦军
法兰克(意为勇敢的、自由的)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散居在莱茵河下游,其中,居住在三 角洲的称萨利克(海滨)法兰克人,居住在两岸平原的称里普阿尔(河畔)法兰克人。3 世纪, 法兰克人越过莱茵河进入高卢。4 世纪,以罗马同盟者的资格定居在高卢东北部。5 世纪下半 期到 6 世纪初,在克洛维(465—511)统率下,经过不断的武力扩张,建立法兰克王国,占 有了罗马在高卢的绝大部分领土。克洛维原是萨利克(海滨)法兰克人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领, 为人有才能,但凶狠、残暴,在战争中不断加强自己的权力。486 年,在苏瓦松(今法国北部) 附近击溃素有“罗马人之王”美称的西罗马将领夏格里斯,夺得塞纳河和卢瓦尔河之间的土 地,为法兰克国家奠定了基础。在苏瓦松分享战利品时,克洛维曾要求在自己份外的一只精 致、美丽的广口瓶,这是违犯部落习惯的,因为军事首领只能同普通战士一样通过抽签分享 战利品,所以当一个战士用战斧击碎了那只瓶子,并说:“除了你自己抽中的那份东西以外, 这只瓶子你一点也拿不到手”时,克洛维只好默然离去。可是,只过一年,他就在检阅军队 时,故意责备那个战士没保管好武器,当众用战斧劈开了战士的头颅,这意味着他已由军事 首长转化为真正的国王了。493 年,他与笃信基督教的勃艮第公主结婚。496 年,他在斯特拉 斯堡附近击败了原居住莱茵河中上游的阿勒曼尼人,占领了他们原住地的北部。这年圣诞节, 他率 3 000 亲兵在兰斯教堂接受基督教洗礼,成为日耳曼人第一个基督教徒国王,实现了法 兰克王权和教会结合的重要政治步骤,他因此提高了地位和声望。在教会支持下,500 年,他 加兵勃艮第人。510 年,在普瓦提埃附近击败西哥特人,不但占据了卢瓦尔河以南地区,还南 进波尔多。为独占胜利果实,他又用阴谋和武力,降服或铲除了其他法兰克王公,当他 45 岁 时,在悲叹自己成为孤单一人声中,死于巴黎。克洛维死后,他的子孙又先后征服图林根、 勃艮第王国,合并高卢东南的普罗旺斯和西南角的加斯科尼。在此期间,法兰克人也从原始 社会末期氏族制度解体和阶级开始产生的阶段,过渡到农村公社,在农村公社解体的过程中, 法兰克社会封建化。法兰克王国成为西欧最强大的国家。 查理曼帝国的分裂 查理曼死后,他的儿子“虔诚者”路易继承皇位,为争夺分布全国的皇室领地、政权和臣属, 父子纷争,兄弟相残,贵族叛乱,中央政权已徒有其名。路易死后(840),他的三个儿子罗 退耳、日耳曼人路易和秃头查理,重又厮杀起来,直到 843 年,正式缔结凡尔登条约,帝国 三分:斯海尔德河和缪斯河以西地区,归秃头查理,称西法兰克王国;莱茵河以东地区,归 日耳曼人路易,称东法兰克王国;介于东西法兰克之间,北起北海,南至意大利中部,包括 罗讷河流域,归罗退耳,罗退耳并承袭皇帝称号。后来,东西法兰克和罗退耳领有的北部意 大利,分别发展为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 英吉利王国形成 不列颠最早的居民是伊比利亚人,公元前 700 年左右,凯尔特人从欧洲大陆进入不列颠,罗 马军队曾三次侵入不列颠,一度加以占领,但 5 世纪初,为抵御日耳曼人,撤回了驻军。约 449 年,盎格鲁·萨克森人来到不列颠,他们征服凯尔特人的过程持续了 150 年左右。起初盎 格鲁·萨克森人建立起许多小国,7 世纪初,并为七个王国,经过兼并战争,到 829 年威塞克 斯国王把各王国联合在自己政权之下,开始形成统一国家,从此才有英吉利这个名称。阿尔 弗雷德(849—899)是 9 世纪后半期英格兰威塞克斯国王。他 19 岁起就随其兄与入侵的丹麦 军队作战,在对丹麦人作战中继承了王位,后来他进占伦敦,被一切不接受丹麦统治的英吉 利人拥戴为国王。他一面纳贡赎买以削弱丹麦人的控制,一面加固要塞,修建堡垒,筹建骑 兵队配合自由农民组成的步兵,使用兵船并筹建海上舰队,终于扭转了战局,扼制住丹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