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化螟 枯鞘丛 枯心团 白穗
二化螟 枯鞘丛 枯心团 白穗
生活史、习性: 1、世代及影响世代的因素 世代:二化螟:1-5代/年 、三化螟:2-7代/年 影响因素:①海拔:越高越少;②温度(发育起点温度):二化10.7℃, 三化16℃(世代多);③食物:二化螟食性杂,茭白为食,增加一代 2、 越冬 二化螟:以老熟幼虫(46龄)在稻草,稻桩,茭白,杂草中越冬,春天 为害小麦,数量与稻草、稻桩有关,稻根长,其数量多,耐低温。 三化螟:几乎绝大部分以幼虫在稻桩中越冬,抗逆力差,4一20℃经3天 死亡率95%,同样条件下,三化螟只有4.8%,春季多雨及灌水死亡率均 很高
二、生活史、习性: 1、世代及影响世代的因素 世代:二化螟:1-5代/年 三化螟:2-7代/年 影响因素:①海拔:越高越少;②温度(发育起点温度):二化10.7℃, 三化16℃(世代多); ③食物:二化螟食性杂,茭白为食,增加一代 2、越冬: 二化螟:以老熟幼虫(4-6龄)在稻草,稻桩,茭白,杂草中越冬,春天 为害小麦,数量与稻草、稻桩有关,稻根长,其数量多,耐低温。 三化螟:几乎绝大部分以幼虫在稻桩中越冬,抗逆力差,-4~-20℃经3天 死亡率95%,同样条件下,二化螟只有4.8%,春季多雨及灌水死亡率均 很高
3、习性: 成虫: 均昼伏夜出,上灯的蛾子大部分没有产卵,羽化后23天产卵量占50%以 上,100-200粒/♀; 产卵部位: (1)喜欢在叶色浓绿的水稻植株上产卵,聚产; (2)水稻生育期,以分蘖期和孕穗期最喜产卵。 二化螟:第一代秧苗期,下部叶子顶尖下面;第2、3代,一般在离水面2 寸叶鞘上产卵; 三化螟:秧苗期,分蘗期,叶尖1-2寸正面中部;圆杆期后,产于第2、3 叶片背面中脉一侧;
3、习性: ◼ 成虫: 均昼伏夜出,上灯的蛾子大部分没有产卵,羽化后2-3天产卵量占50%以 上,100-200粒/♀; ◼ 产卵部位: (1)喜欢在叶色浓绿的水稻植株上产卵,聚产; (2)水稻生育期,以分蘖期和孕穗期最喜产卵。 二化螟:第一代秧苗期,下部叶子顶尖下面;第2、3代,一般在离水面2 寸叶鞘上产卵; 三化螟:秧苗期,分蘖期,叶尖1-2寸正面中部;圆杆期后,产于第2、3 叶片背面中脉一侧;
幼虫: 又叫蚁螟,刚孵化的一龄幼虫; (1)入侵: 二化螟:一般是蚁螟吐丝下垂落到稻株上叶鞘缝隙钻入,有时也可直接从 茎杆上入侵,先出现枯鞘,一个叶鞘内常有多头幼虫,2龄后分散,转株 为害2-5次。 三化螟:吐丝下降及爬行选择适当部位入侵,在不同生育期入侵方式和入 侵率有很大差别,近水面叶鞘叶脉之间,蚁螟蛀入后大量取食之前,失在 叶鞘与茎节间适当部位作环状切断,咬断大部分维管束,切口较整齐,褐 色,形成“断环”,几天后出现青枯,白穗,枯心团
◼ 幼虫: 又叫蚁螟,刚孵化的一龄幼虫; (1)入侵: 二化螟:一般是蚁螟吐丝下垂落到稻株上叶鞘缝隙钻入,有时也可直接从 茎杆上入侵,先出现枯鞘,一个叶鞘内常有多头幼虫,2龄后分散,转株 为害2-5次。 三化螟:吐丝下降及爬行选择适当部位入侵,在不同生育期入侵方式和入 侵率有很大差别,近水面叶鞘叶脉之间,蚁螟蛀入后大量取食之前,失在 叶鞘与茎节间适当部位作环状切断,咬断大部分维管束,切口较整齐,褐 色,形成“断环”,几天后出现青枯,白穗,枯心团
(2)为害: 秧苗 枯心苗 分蘖期 园杆期→不抽穗 孕穗期→形成白穗 有转株为害现象 蛹 枯鞘丛 枯心团 白穗 在稻株茎杆中化蛹,头向下,化蛹前幼虫失在茎上咬一个 羽化孔,仅留一薄层膜为壁
(2)为害: ◼ 秧苗 ◼ 分蘖期 ◼ 园杆期→不抽穗 ◼ 孕穗期→形成白穗 ◼ 有转株为害现象 ◼ 蛹: 在稻株茎杆中化蛹,头向下,化蛹前幼虫失在茎上咬一个 羽化孔,仅留一薄层膜为壁。 枯心苗 枯鞘丛 枯心团 白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