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藏经精译 原著华佗 主编王晓萍
编译说明 477 编译说明 (中藏经)原题汉·华佗撰。华佗,字元化,为后汉沛国焦人(今安徽亳县),精通儒学与医 学。史书记载,其“晓养性之术,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华氏精于医药、针灸与外科手术。后 因得罪权贵,被曹操杀害。 华佗医术高明,生前著有医书,只可惜未能流传下来。据陈寿《三国志·华佗传)说:“佗临 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现在流传的《中藏 经),据考证系后人托名之作。但其中确实保存了部分华佗学术思想和医疗方法,这可以从与 其年代相近的古医籍,如王叔和《脉经》及孙思邈《千金要方)中得到印证,所以很有可能是由其 弟子依据华佗的部分残篇或遗意整理而成。由于该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故一向为历代医 家所推崇。 (中藏经)共分三卷,上卷主要论述四时阴阳、寒热虚实、脏腑诸证等基本理论,共29篇;中 卷侧重讨论痹证、中风、痈疽、水肿等杂病诸候,以及察色按脉决死生之法,共20篇;下卷载诸 病治疗药方六十首。全书以阐述脏象理论为核心,深人探索了诊断、用药的方法,是古医籍中 最具临床参考价值的著作之一,所以对后世有极深远的影响。 《中藏经》文字古奥,经义深遂,与现代语言有很大距离。为了更好地普及中医药知识,特 将其全文译为白话,以助后学。为了保持原著的学术思想,语译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 法,各篇篇首加题解,概括介绍本篇内容。古代病名、药名等专用术语照录原文不变,个别需解 释或注明的字词用括弧标出。药物剂量一律遵照原著。此次语译选用了公认较好的清·嘉庆 十三年(公元1808年)湖阳孙星衍刻平津馆丛书为蓝本,参阅了(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和日本 宽保二年刊本,以及近年出版的吴昌国、李聪甫校注本。语译时参考了(黄帝内经)、(脉经)、 《千金要方》等有关医籍。还根据《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增加了药方三卷,虽系后人补人,但因 其有一定实用价值,故附录于后。 由于译者水平有限,可供参考的资料较少,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译者
卷上 卷上 人法于天地论第 题解〕法:取法。天地自然界。本篇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出人类的生命活动和疾 病的发生规律,与自然界阴阳变化的法则是相一致的。人类欲健康长寿,必须遵循自然变化规 律 【原文】 人者,上寡天,下委地阳以辅之,阴以佐之。天地顺则人气泰,天地逆则人气否0 是以天地有四时五行寒暄②动静;其变也,喜为雨怒为风,结为霜,张为虹。此天地之常 也。人有四肢五脏、呼吸寤寐;精气流散,行为荣,张为气,发为声。此人之常也。 阳施于形阴慎于精,天地之同也。失其守,则蒸而热发,否而寒生,结作瘿瘤,陷作痈 疸,盛而为喘减而为枯。彰于面部,见于形体。天地通塞,一如此矣。故五纬④盈亏,星辰差 忒,日月交蚀彗孛飞走,乃天地之灾怪也;寒暄不时则天地之蒸否也;土起石立,天地之瘤 赘也;山崩土陷则天地之痈痘也;暴风疾雨则天地之喘乏也;江河竭耗,则天地之枯焦也。 鉴者决之以药,济之以针,化之以道佐之以事。故形体有可救之病,天地有可去之灾 人之危厄死生,禀于天地。阴之病也,来亦缓而去亦缓;阳之病也,来亦速而去亦速。阳生 于热热而舒缓;阴生于寒寒则拳急。寒邪中于下,热邪中于上,饮食之邪中于中。 人之动止,本乎天地。知人者必有验于天,知天者必有验于人。天合于人,人法于天。见 天地逆从,则知人衰盛。人有百病,病有百候,候有百变,皆天地阴阳逆从而生。苟能穷究乎 此,如其神耳! 【注释】 ①否(p痞):满闷,不舒畅。 ②暄(xuan宣):温暖 ③慎:生成、充实。 ④五纬金、木、水、火、士五星总称。 ⑤孛(b贝):星的一种。 ⑥喘乏:喘息气短。 ⑦拳:挛缩。 【译文 人类的生命活动,上承苍天的惠赐,下靠大地的养育,又得大自然阴阳变化的辅佐。天地 和谐风调雨顺,人体气机就通畅,身体健康平安;天地逆乱,灾害频生,人体气机也随着不顺 畅,而发生各种疾病。 所以,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有木、火土、金、水五行的生克。四季变化形成 气候的寒冷与温暖五行生克构成事物的运动和静止。大自然的变化,温和时就降为雨露,愤 怒时则形成狂风,收敛时凝结为冰箱,舒张时幻化为彩虹,这些都是大自然正常的现象。人与 自然是相应的,天有四时五行,人相应有四肢五脏;天有冷与暖,人有呼与吸;天有动与静,人有
中医经典名著精译丛书中藏经精译 醒与寐。天地之气有升降交通,人体也是如此。精气流注,布散全身,循行往复,荣养颜色,伸 张而形成正气,宣发而成为声音,这些都是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阳气布施于外在形态,阴气生成为内在真精,这是自然界共同的规律。人体如果失去内在 真精的守藏,阴阳就失去了平衡而发生疾病。或者阳气蒸腾上亢而发热,或者阴津闭塞不通而 生寒,或者血气郁结而成瘿瘤或者气机下陷而为痈疽,或者形盛体胖而喘促,或者消瘦衰弱而 千枯。疾病的征兆,或表现于面部或见诸于形体。天地之气的升降交通发生闭塞,也像人体 样会出现异常现象。所以,五星(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运行轨道的盈亏星辰(二十 八宿等众星)排列的差错,太阳与月亮的缺蚀彗星的飞行等,就预示着自然界将有灾害与怪异 发生。寒暖违背时令,过冷或过热,好比天地之气不正常的蒸腾与闭塞;耸立的土丘与石头,好 比天地长的瘤赘;山崩地陷,好比是天地发生的痈疽;疾风暴雨,好比是天地的咳嗽喘气;江河 干涸,好比是天地的焦枯。对于病患者明智的人就会用针灸、药物去解救他们,用道理去开导 他们用身边的事物去向他们解释说明。所以人体的疾病是可以救治的,自然界的灾害是可以 避免的。 人所遭受的危险与困厄,生存与死亡,都禀承于天地。人的疾病若属于阴性则发病迟缓痊 愈也慢;属于阳性的病,起病多急促痊愈也快。阳病的发生多因为有热,人有热则表现为肢体 舒张,筋骨弛缓;阴病的发生多因为有寒,人有寒则表现为肢体拳缩筋骨拘挛。寒邪多从腰腿 下部侵犯人体热邪多从头面上部侵犯人体,饮食之邪多从胃脘中部侵犯人体。 人的起居、动静、休止,以天地阴阳变化为根本。知道人的情况,就必定可以从自然界得到 验证;知道自然界的规律,也必定可以从人身上得到验证。因为人与自然休戚相关天合于人, 人法于天,所以看到自然变化的顺逆就可预测到人体的盛衰。人有上百种疾病,病有上百种 证候,证候有上百种变化,都从天地阴阳顺逆而生。如果能够研究透彻这个道理,就会像神仙 样了。 阴阳大要调神论第 题解〕阴阳大要:指阴阳变化基本规律。调神调适精神。本篇论述了自然界阴阳的类 别、属性,及其盛衰变化的规律即阴阳理论的大要。指出人要按照阴阳变化的规律调适精神 与身体,才能健康长寿,否则就会短命。 【原文】 天者阳之宗,地者阴之属。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天地之间,阴阳辅佐者人也。得其 阳者生,得其阴者死。阳中之阳为高真阴中之阴为幽鬼。故钟于阳者长,钟于阴者短。 多热者阳之主,多寒者阴之根。阳务其上阴务其下。阳行也速,阴行也缓。阳之体轻,阴 之体重。阴阳平,则天地和而人气宁;阴阳逆则天地否而人气厥。故天地得其阳则炎炽得其 阴则寒凛。 阳始于子前,未于午后;阴始于午后,末于于前。阴阳盛衰各在其时,更始更末,无有休 息。人能从之亦智也。《金匮)日:秋首养阳春首养阴。阳勿外闭,阴勿外侵。火出于木,水 生于金,水火通济,上下相寻。人能循引,永不湮沉。此之谓也 呜乎凡愚岂知是理!举止失宜,自致其罹④。外以风寒暑湿内以饥饱劳役为败欺残正 体,消亡正神,缚绊其身,死生告陈。 殊不知脉有五死气有五生。阴家脉重阳家脉轻。阳病阴脉则不永,阴病阳脉则不成
卷上 阳候多语,阴证无声。多语者易济,无声者难荣。阳病则旦静阴病则夜宁。阴阳运动得时而 行。阳虚则暮乱,阴虚则朝争;朝暮交错,其气厥模。 死生致理,阴阳中明。阴气下而不上日断络,阳气上而不下曰绝经。阴中之邪日浊,阳中 之邪日清。火来坎户@,水到离扃∞;阴阳相应,方乃和平。阴不足则济之以水母,阳不足则助 之以火精。阴阳济等,各有攀陵⑧。上通三寸③,曰阳之神路;下通三寸,日阴之鬼程。阴常宜 损,阳常宜盈;居之中者,阴阳匀停。是以阳中之阳,天仙赐号;阴中之阴,下鬼持名。顺阴者多 消灭,顺阳者多长生。逢斯妙趣,无所不灵。 【注释 ①钟:聚集。 ②(金匮》:代医经名 ③相寻:相互连属。 ④罹(离):患病。 ⑤死生告陈:本书第四十二篇作“死无告陈”。 ⑥坎户:坎为八卦之一,属水。坎户即水之门户。 ⑦离扃(jing炯)∷离为八卦之一,属火;扃,门户。离扃即火之门户。 ⑧孿陵:上升与下落。 ⑨三寸:指丹田。上三寸指上丹田,在脑中;下三寸指下丹田,位脐下三寸。 【译文】 天为阳之宗始,地为阴之总属。阳主生化,阴主衰亡。人处于天地之间,受阴阳两者的影 响,如果得到天地之阳气就生长壮大若得天地之阴气就衰弱死亡。得阳中之阳者,就可成为 高人、真人;得阴屮之阴者就成为幽灵鬼魂。所以,人偏重于阳者就长寿,偏重于阴者就短命。 阳主热,阴主寒;阳趋向上,阴趋于下;阳行迅速,阴行迟缓;阳之体轻,阴之体重。阴阳平 衡,则天地和顺人得安宁;阴阳失常则天地上下不能交通,人气升降厥逆反乱。所以,天地之 气得阳则炽热得阴则寒冷。 阳气始盛于仲冬之前渐衰于仲夏之后;阴气始盛于仲夏之后,渐衰于仲冬之前。阴阳的 盛衰消长,各有其时间与规律,始末更替,无有休止。人若能顺从自然规律,调适精神与身体 才是明智者。古代的医经《金匮》说:初秋时养阳,初春时养阴,养阳者勿使腠理外闭;养阴者勿 受外邪侵袭。肝木生心火,肺金生肾水,水火互相既济,心肾上下交通,人体才健康。人若能遵 循这个道理去做就会长生不死所谓会养生指的就是这些。 唉!愚霰的人怎能懂得这个道理呢?生活举止失宜,只能自己招致疾病。他们外受风寒 暑湿的侵袭,内则任凭饥饱劳碌的损害,不顾后果,一味地贪求私欲,使身体遭到摧残,精神倍 受损伤,致使疾病缠身,直到死去也没有告白伸冤的地方。 人们不知道,脉有五死气有售邮心脉来滑和平卵珠者生;若脉来前曲后居, 如操带钩者死。肺脉来轻静柔和如落榆荚者生;若散虚无根,如模鸡羽者死。肝脉来起伏柔 韧,如按长竿末梢者生;若脉来劲急,如新张弓弦者死。脾脉来濡润柔和,如鸡足踏地者生;若 脉来坚锐,如雀之尖嘴,鸟之足爪,屋之漏雨,水之流失者死。肾脉来坚实有力连续不断者生 若脉来坚硬而不接续如按弹石者死。患阴性病者脉沉宜重取;患阳性病者脉浮,宜轻取。阳 病得阴脉,阴病得阳脉,皆为逆证,人多不能长久。阳病多言语,阴病无声音,多语者易治,无声 者难医。阳病者天明时平静阴病者半夜间安宁。阴阳的运动变化,各按时间进行。阳虚者黄 昏时逆乱,阴虚者黎明时交争;如早晚时间交错,是气机逆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