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唐初三语文教学案2010-3-1 力年级语文总复习指导材料 第六课《往事依依 1、以注释为主,识记生字词 七年级上册1-3单元复习提纲 2、读书的名言及故事参见附七、八 第七课《幼时记趣》 上,主篇目 1、以注释为主,识记生字词 1.34 自行增补 复习目标1 2、熟读课文,直译全文 第八课《十三岁的际通 以注释为主,识记生字词 诵写其中的精彩语段 第一课《为你打开一扇门》 第九课 伟人的细胞》以注释为主,识记生字词 1、以注释为主,识记生字词 《请读欣赏》之《修改作文》识记修改文章需要用的一些符号(共6个) 2、课后第三题:诵写“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 的智慧”。 名着推荐与阒读◇《汤婚·紫亚历险记》 第二课《紫星》 以注释为主,识记生字词 2、识记:题目、作者、主人公、主人公的形象、与主人公有关的事件及人物 1、以注释为主,识记生字词 3、汤姆索亚人物形象分析:是一个典型的“顽童”形象 2、了解作者巴金 ①生性顽皮、有点叛逆,喜恶作剧、喜出风头。②天真活泼、有勇有谋、乐观自信、心地善 3、课后第四题:诵写课文第三 良、乐于助人。③有正义感、有侠义精神、有男子气概。④向往自由,喜欢冒险 4、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参见附 人物形象的塑造意义:作者塑造这个人,创作这部小说是要唤起人们对当时现实生活中盛行 第三课《冰心诗四首》诵写 的资产阶级庸俗、虚伪和贪婪的社会风气以及死板的教育制度的注意 ★★课本回顾 第四课《“诺曼底”号通难记》 1、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作者马克·吐温,是19世纪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文 中记叙了主人公汤姆和哈克、蓓姬等小伙伴们惊险、有趣的美国生活。他们为了摆脱繁重的课业 2、了解雨果,见课下注释① 和呆板的课堂,用冒险实现自己的理想,用冒险改变自己的环境。在探险的过程中充分的表现了 3、了解表达方式、描写方法、小说知识,参见附二、三、四 主人公的聪明、勇敢、正直、真诚、乐观、具有一般孩子没有的想像力和叛逆精神的形象特征 第五课《古代寓言二则》 2、《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被认为是马克·吐温的姊妹篇。马克·吐温出 身寒微心系下层民众,受到敬重,被称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请说说你喜欢的故事情节,并说 以注释为主, 说理由 2、两则语言蕴含的道理 如:他和蓓姬在洞中历险时坚定勇敢友爱 3、诵写寓言二则 恐怖的威胁的困境时,没有绝望、等待命 心,并不断安慰、鼓励、关心蓓姬,一个 这一点,实在让人钦佩 5、熟知的成语寓言故事 又如:他去墓地探险,勇敢、正直、聪明。他目睹了一起凶杀案,汤姆勇敢地站了出来,指证凶 郑人买履、滥竽充数、买椟还珠、郢书燕说、自相矛盾、守株待兔 《诵读欣赏》 3、在《海盗”生活》这个片段中,写了汤姆、乔、哈克三个小“海盗”在杰克逊岛的清晨生活, 充分的表现了三个少年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酣畅心境 《古代诗词三首》 4、在《洞中历险》这个片段中描写了汤姆和蓓姬在洞中经历了黑暗、孤独、饥饿的痛苦和死亡 怖的威胁的困境 2、诗中的典故如:归雁 5、马克·吐温这个笔名取自密西西比河上的水手的行话,意思是“十二英尺深”指水的深度足以 3、词的知识,参见附六 使航船通行无阻。1865年,他因幽默故事《卡拉韦拉斯县驰名的跳蛙》一举成名,成为闻名全国 《泰戈尔诗三首》以注释为主,识记生字词 的文学幽默大师 1、眉头一皱 一一形容略一思考,猛然想出了一个主意。2、满招损 —自满会招致损失,谦虚可以得到益处。答案:1、计上心来2、谦受益
高唐初三语文教学案 2010-3--1 1、眉头一皱, ——形容略一思考,猛然想出了一个主意。2、满招损, ——自满会招致损失,谦虚可以得到益处。答案:1、计上心来 2、谦受益 1 九年级语文总复习指导材料 七年级上册 1—3 单元复习提纲 [课 时] 1 课时 [复习内容] 1、七年级上册,主要篇目:1---3 单元 2、以讲读课文为主(其余篇目练习自行增补) [复习目标] 1、基础字词 2、基础诵读内容 3、文学、文化常识 4、相关课外知识 第一课 《为你打开一扇门》 1、以注释为主,识记生字词 2、课后第三题:诵写“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 的智慧”。 第二课 《繁星》 1、 以注释为主,识记生字词 2、 了解作者巴金 3、 课后第四题:诵写课文第三段。 4、 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参见附一 第三课 《冰心诗四首》诵写 第四课 《“诺曼底”号遇难记》 1、 以注释为主,识记生字词 2、 了解雨果,见课下注释① 3、 了解表达方式、描写方法、小说知识,参见附二、三、四 第五课 《古代寓言二则》 1、 以注释为主,识记生字词 2、 两则语言蕴含的道理 3、 诵写寓言二则 4、 课后题二、三 5、 熟知的成语寓言故事 郑人买履、滥竽充数、买椟还珠、郢书燕说、自相矛盾、守株待兔 等 《诵读欣赏》 一、 《古代诗词三首》 1、 诵写 2、 诗中的典故 如:归雁 3、 词的知识,参见附六 二、 《泰戈尔诗三首》 以注释为主,识记生字词 第六课 《往事依依》 1、 以注释为主,识记生字词 2、读书的名言及故事 参见附七、八 第七课 《幼时记趣》 1、以注释为主,识记生字词 2、熟读课文,直译全文 第八课 《十三岁的际遇》 1、 以注释为主,识记生字词 2、 诵写其中的精彩语段 第九课 《伟人的细胞》 以注释为主,识记生字词 《诵读欣赏》之《修改作文》 识记修改文章需要用的一些符号(共 6 个) 名著推荐与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 1、 以注释为主,识记生字词 2、 识记: 题目、作者 、主人公、主人公的形象、与主人公有关的事件及人物 3、汤姆 索亚人物形象分析:是一个典型的“顽童”形象 ①生性顽皮、有点叛逆,喜恶作剧、喜出风头。②天真活泼、有勇有谋、乐观自信、心地善 良、乐于助人。③有正义感、有侠义精神、有男子气概。④向往自由,喜欢冒险。 人物形象的塑造意义:作者塑造这个人,创作这部小说是要唤起人们对当时现实生活中盛行 的资产阶级庸俗、虚伪和贪婪的社会风气以及死板的教育制度的注意。 ★★★课本回顾 1、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作者马克·吐温,是 19 世纪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文 中记叙了主人公汤姆和哈克、蓓姬等小伙伴们惊险、有趣的美国生活。他们为了摆脱繁重的课业 和呆板的课堂,用冒险实现自己的理想,用冒险改变自己的环境。在探险的过程中充分的表现了 主人公的聪明、勇敢、正直、真诚、乐观、具有一般孩子没有的想像力和叛逆精神的形象特征。 2、《哈克贝利• 芬恩历险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被认为是马克•吐温的姊妹篇。马克•吐温出 身寒微心系下层民众,受到敬重,被称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请说说你喜欢的故事情节,并说 说理由。 如:他和蓓姬在洞中历险时坚定勇敢友爱的精神。当他面临着黑暗、孤独、饥饿的痛苦和死亡、 恐怖的威胁的困境时,没有绝望、等待命运的安排,而是积极与困难抗争,对脱离困境充满了信 心,并不断安慰、鼓励、关心蓓姬,一个孩子做到这一点,实在让人钦佩。 又如:他去墓地探险,勇敢、正直、聪明。他目睹了一起凶杀案,汤姆勇敢地站了出来,指证凶 手卓依。 3、在《“海盗”生活》这个片段中,写了汤姆、乔、哈克三个小“海盗”在杰克逊岛的清晨生活, 充分的表现了三个少年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酣畅心境。 4、在《洞中历险》这个片段中描写了汤姆和蓓姬在洞中经历了黑暗、孤独、饥饿的痛苦和死亡、 恐怖的威胁的困境。 5、马克·吐温这个笔名取自密西西比河上的水手的行话,意思是“十二英尺深”指水的深度足以 使航船通行无阻。1865 年,他因幽默故事《卡拉韦拉斯县驰名的跳蛙》一举成名,成为闻名全国 的文学幽默大师
初三语文教学案2010-3-1 第十谋《社戏 作用 意义相关的短语 1、以注释为主,识记生字词 形式上音节整齐 奏感强 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2、诵写:课后第五题“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于是赵庄便真的在眼前了”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 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第十一课《端午日》 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用 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 以注释为主,识记生字词 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2、了解传统节日及相关名称、风俗、诗词等 6设问: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 第十二课《本命年的回想 作用:引起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 1、以注释为主,识记生字词 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 2、二十四节气 脉络清晰 3、古代年龄的称谓,参见附五 7反问: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 第十三课《中秋咏月诗三首 打感叹号 1、诵写《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 于月的古诗,参见附九 8拟人:作用:使事物人格化,使语言富有神采 9反复:由二个相同的词语或句式构成反复作用:主要起强调作用 、《对联副 ★答题方式:这一句采用了“…的修辞手法,…、(作用)论述了…“(内容 1、诵写 2、了解 种类(见教参) 表达方式 《走进图书馆》读书卡片的做法 是指写文章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介绍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常用的表达方 式有5种,即: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和说明。记叙文主要以记叙和描写为主,其中 有说明、抒情和议论:说明文主要以说明为主,也有叙述、议论甚至描写:议论文以议论为主 附:扩展学习目录 兼有记叙、说明或是抒情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 、常用修辞手法作用 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 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 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 四、 小说知识 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 五、古代年岁的别称 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 六、词的有关知识 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表现手法 七、有关读书的名言 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 八、有关名人好读书的故事 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 十、幼时记趣·综合能力测试 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小说塑造人物的种种手法,如散文抒发情感的种种手 法等,尽量抓到得分点 常用修辞手法作用 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 (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1)叙述。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 作用: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用在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 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 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最常用的还是生动形象, 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 2借代: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 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夸张: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 作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读者的强烈共鸣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 眉头一皱 一一形容略一思考,猛然想出了一个主意。2、满招损 自满会招致损失,谦虚可以得到益处。答案:1、计上心来2、谦受益
高唐初三语文教学案 2010-3--1 1、眉头一皱, ——形容略一思考,猛然想出了一个主意。2、满招损, ——自满会招致损失,谦虚可以得到益处。答案:1、计上心来 2、谦受益 2 第十课《社戏》 1、以注释为主,识记生字词 2、诵写:课后第五题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于是赵庄便真的在眼前了” 第十一课 《端午日》 1、 以注释为主,识记生字词 2、 了解传统节日及相关名称、风俗、诗词等 第十二课 《本命年的回想》 1、 以注释为主,识记生字词 2、二十四节气 3、古代年龄的称谓,参见附五 第十三课 《中秋咏月诗三首》 1、 诵写《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 2、 积累关于月的古诗,参见附九 《诵读欣赏》 一、《对联六副》 1、 诵写 2、 了解对联的种类 (见教参) 二、《走进图书馆》读书卡片的做法 附:扩展学习目录 一、常用修辞手法作用 二、表达方式 三、描写知识 四、小说知识 五、古代年岁的别称 六、词的有关知识 七、有关读书的名言 八、有关名人好读书的故事 九、月古诗名句 十、幼时记趣·综合能力测试 一、常用修辞手法作用 1 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作用: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用在 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 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最常用的还是生动形象。 2 借代: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3 夸张: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作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 读者的强烈共鸣 4 对偶:它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5 排比: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 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6 设问: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 作用:引起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 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 脉络清晰。 7 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 打感叹号。 作用: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起强调作用 8 拟人:作用:使事物人格化,使语言富有神采 9 反复:由二个相同的词语或句式构成反复..作用:主要起强调作用 ★ 答题方式:这一句采用了… …的修辞手法, …....(作用)论述了… …(内容). 二、表达方式 是指写文章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介绍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常用的表达方 式有 5 种,即: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和说明。记叙文主要以记叙和描写为主,其中兼 有说明、抒情和议论;说明文主要以说明为主,也有叙述、议论甚至描写;议论文以议论为主, 兼有记叙、说明或是抒情。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 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 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 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抑扬结合、 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 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 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表现手法 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 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 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小说塑造人物的种种手法,如散文抒发情感的种种手 法等,尽量抓到得分点。 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 (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1)叙述。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 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 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 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 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 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
高唐初三语文教学案2010.3-1 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注意:①描写人物、事件和场面都可以用 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应该以正面描写为主,侧面描写为辅。② 勺方法就是写作手法中的衬托手法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三)从描写的手法(粗细)分:细节描写和白描 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1、细节描写:就是对描写对象进行浓墨重彩、精雕细琢的描绘,像工笔画一样,纤毫毕现纤毫 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毕肖。·作用:能使描写对象的特征真实、具体、形象,更有感染力 三、描写知识概览 2、白描:跟“细节描写”刚好相反,它是一种不设喻,少修饰,以“叙”代“描”的描写手法。 作用:少而出神入化,彰显描写对象个性 什么是描写 描写,又叫描绘或摹写或描述或摹状貌,是对人物、景物(环境)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特征进行具1·要具体真切:2、抓住特征:3目的明确 体、生动、形象的描摹和刻画。它是常用的五种表达方式之一,是记叙文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表达 方式之一(另一种是记叙):在说明文中是一种说明方法 四、小说知识 描写的分类及作用 丶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香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一)、按描写对象分为: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也叫环境描写)。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肖像描写(包括外貌和神态或神情两小类)语言描写、行动描写(行为 人物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 和动作)和心理描写。 情节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肖像描写:是描绘人物的外部特征,包括对人物身材、容貌、姿态、服饰、仪表、风( 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度、生理特征、声调等特点的描写 例:《孔乙己》开端部分叙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两种不同身份、地位的酒客(短衣帮、长衫主 作用:表现人物个性品质 顾)来往的情景,交代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背景,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人物的 *行动描写:是描摹人物的举止、行为的特点 出场作下铺垫 作用:表现人物的思想品格,行为习惯,揭示人物性格。 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语言描写:是描写人物个性化的鲜活口语。分三种形式:独白,对话(白),会话(群白) 例:《孔乙己》发展部分叙写孔乙己第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刻画孔乙己 作用:言为心声,它能表现特定情景(况)下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活动特点 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揭示其贫困潦倒、自欺欺人、迂腐可笑、死要面子、好逸恶劳的 心理描写:是描写人物所思、所想、所感的过程的描写。按人称分为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思想性格, 作用:它是人物描写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一种方式,能最鲜明、最直接、最真实可信的表现人物的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例:孔乙己》高潮部分叙写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侧面反映 2、环境描写 丁举人的横行霸道、心横手辣和正面描写孔乙己的身残气微,表现其悲惨遭遇,从而深刻的揭露 环境描写,又叫景物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社会背景和活动环境的描摹和刻画。分为社会环境描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写、场面(景)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三大类 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①社会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所处的社会状态或活动区域的格局、情形等的描写 例:《孔乙己》结局部分以“大约”“确实”这样一组意味深长的词句,不仅为孔乙己的悲惨 作用:交代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为人物活动设置特定的舞台(平台),为人物出场烘托出特定命运增添了悲剧意味,还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思考 的气氛,为展现人物性格铺垫(奠定特定的环境基础) 环境主要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场面描写:是对要刻画的人物或与要刻画的人物紧密相关的活动进行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渲染气氛、衬托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发 作用:通过对人物活动场面的间接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特定的舞台(平台),为人物出场烘托展 出特定的气氛,为展现人物性格铺垫(奠定特定的环境基础) 例1:《孔乙己》高潮部分通过描写秋天悲凉的景象,澶染了凄凉的气氛,预示着孔乙己即将 ③自然景物描写:是对人的活动以外的自然物的描写。分为动景、静景和动静景结合 死亡的悲惨结局 作用:衬托人物或作者特定的感情,烘托特定的气氛,表现人物特定的品质 例2:《我的叔叔于勒》高潮和结局部分通过描写两处对比鲜明海上景象,分别衬托出人物欢 (二)按描写的角度分为正面(直接)描写和侧面(间接)描写 快和失落、沮丧的心情 正面(直接)描写:是直接对要描写的对象进行描写 例3:《在烈日和暴雨下》全文极力描写烈日、狂风暴雨,不仅步步亦趋地推动着情节发展 作用:能更直接、更鲜明、更具体、更真实的表现要描写对象的特点 还表现了拉车人牛马不如的悲惨命运,更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炎凉 2、侧面(间接)描写:是通过用“烘云托月”的手法和方式,来达到以“虚”写“实”的描写目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故事背景,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容 例:《孔乙己》开端部分通过描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来往酒客的情形,交代了当时阶级对立 作用:主要是为了使要表现的人的性格、物的状貌、景的美丑,更鲜明,更真实可信,更具体,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场作下了铺垫 更有感染力 1、眉头一皱 一一形容略一思考,猛然想出了一个主意。2、满招损 —自满会招致损失,谦虚可以得到益处。答案:1、计上心来2、谦受益
高唐初三语文教学案 2010-3--1 1、眉头一皱, ——形容略一思考,猛然想出了一个主意。2、满招损, ——自满会招致损失,谦虚可以得到益处。答案:1、计上心来 2、谦受益 3 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 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 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 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三、描写知识概览 一、什么是描写? 描写,又叫描绘或摹写或描述或摹状貌,是对人物、景物(环境)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特征进行具 体、生动、形象的描摹和刻画。它是常用的五种表达方式之一,是记叙文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表达 方式之一(另一种是记叙);在说明文中是一种说明方法。 二、 描写的分类及作用 (一)、按描写对象分为: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也叫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肖像描写(包括外貌和神态或神情两小类)、语言描写、行动描写(行为 和动作)和心理描写。 *肖像描写:是描绘人物的外部特征,包括对人物身材、容貌、姿态、服饰、仪表、风(气) 度、生理特征、声调等特点的描写。 作用:表现人物个性品质。 *行动描写:是描摹人物的举止、行为的特点。 作用:表现人物的思想品格,行为习惯,揭示人物性格。 *语言描写:是描写人物个性化的鲜活口语。分三种形式:独白,对话(白),会话(群白)。 作用:言为心声,它能表现特定情景(况)下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活动特点。 *心理描写:是描写人物所思、所想、所感的过程的描写。按人称分为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作用:它是人物描写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一种方式,能最鲜明、最直接、最真实可信的表现人物的 个性品质和“心理”状态。 2、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又叫景物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社会背景和活动环境的描摹和刻画。分为社会环境描 写、场面(景)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三大类。 ①社会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所处的社会状态或活动区域的格局、情形等的描写。 *作用:交代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为人物活动设置特定的舞台(平台),为人物出场烘托出特定 的气氛,为展现人物性格铺垫(奠定特定的环境基础)。 ②场面描写:是对要刻画的人物或与要刻画的人物紧密相关的活动进行描写。 *作用:通过对人物活动场面的间接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特定的舞台(平台),为人物出场烘托 出特定的气氛,为展现人物性格铺垫(奠定特定的环境基础)。 ③自然景物描写:是对人的活动以外的自然物的描写。分为动景、静景和动静景结合。 *作用:衬托人物或作者特定的感情,烘托特定的气氛,表现人物特定的品质。 (二)按描写的角度分为:正面(直接)描写和侧面(间接)描写 1、正面(直接)描写:是直接对要描写的对象进行描写。 *作用:能更直接、更鲜明、更具体、更真实的表现要描写对象的特点。 2、侧面(间接)描写:是通过用“烘云托月”的手法和方式,来达到以“虚”写“实”的描写目 的。 *作用:主要是为了使要表现的人的性格、物的状貌、景的美丑,更鲜明,更真实可信,更具体, 更有感染力。 注意:①描写人物、事件和场面都可以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也可以二者结合。但通常情况下, 应该以正面描写为主,侧面描写为辅。②侧面描写的方法就是写作手法中的衬托手法。 (三)从描写的手法(粗细)分:细节描写和白描。 1、细节描写:就是对描写对象进行浓墨重彩、精雕细琢的描绘,像工笔画一样,纤毫毕现,纤毫 毕肖。 *作用:能使描写对象的特征真实、具体、形象,更有感染力。 2、白描:跟“细节描写”刚好相反,它是一种不设喻,少修饰,以“叙”代“描”的描写手法。 *作用:少而出神入化,彰显描写对象个性。 三、描写的要求 1、要具体真切;2、抓住特征;3 目的明确。 四、小说知识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 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人物 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 情节 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开端 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例:《孔乙己》开端部分叙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两种不同身份、地位的酒客(短衣帮、长衫主 顾)来往的情景,交代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背景,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人物的 出场作下铺垫。 发展 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例:《孔乙己》发展部分叙写孔乙己第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刻画孔乙己 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揭示其贫困潦倒、自欺欺人、迂腐可笑、死要面子、好逸恶劳的 思想性格。 高潮 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例:《孔乙己》高潮部分叙写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侧面反映 丁举人的横行霸道、心横手辣和正面描写孔乙己的身残气微,表现其悲惨遭遇,从而深刻的揭露 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结局 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例:《孔乙己》结局部分以“大约”、“确实”这样一组意味深长的词句,不仅为孔乙己的悲惨 命运增添了悲剧意味,还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思考。 环境 主要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自然环境 描写自然景观,渲染气氛、衬托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发 展。 例 1:《孔乙己》高潮部分通过描写秋天悲凉的景象,渲染了凄凉的气氛,预示着孔乙己即将 死亡的悲惨结局。 例 2:《我的叔叔于勒》高潮和结局部分通过描写两处对比鲜明海上景象,分别衬托出人物欢 快和失落、沮丧的心情。 例 3:《在烈日和暴雨下》全文极力描写烈日、狂风暴雨,不仅步步亦趋地推动着情节发展, 还表现了拉车人牛马不如的悲惨命运,更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炎凉。 社会环境 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故事背景,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容。 例:《孔乙己》开端部分通过描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来往酒客的情形,交代了当时阶级对立、 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场作下了铺垫
高唐初三语文教学案2010-3-1 五、古代年岁的别称 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破瓜之年”亦谓六十 四岁。《通俗编》又云:“若吕岩赠张泊诗:‘功成当在破瓜年,则八八六十四岁”。有室之年,男 总角:指童年。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故“有室之年”就是结婚之年。语出《礼·曲礼上》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杖家之年:指五十岁 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杖乡之年:指六十岁 褪,垂髫总发。” 杖国之年:指七十岁 束发:指青少年。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杖朝之年:八十岁 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以上称谓,皆出于《王制》 及笄:指女子15岁。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下寿:六十岁 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中寿:八十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上寿:一百岁 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以上称谓,出于《庄子》 弱冠:指男子20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花甲重开:一百二十岁 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古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而立:指30岁。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此外,还有把六十岁以上的人统称为“者老”,八十岁以上的人称为“大妻”。亦有泛称老人为“龙 青憎》:“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钟”、“潦倒之年”的。《广韵》:“龙钟,竹也,老者如竹枝摇曳,不治禁持。潦者,路之流水也 不惑:指40岁。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其颠倒阻滞,如人之遭际,故云。” 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不满周岁一一糨褓 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花甲:指60岁。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 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女孩7岁一一髫年: 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 处看人七 男孩8岁——龆年 古稀:指70岁。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幼年泛称一一总角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后汉书·吕强传》 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10岁以下一一黄口: 服戎,功成皓首。” 13-15岁—舞勺之年 黄发: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如《诗·鲁颂·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15-20岁一一舞象之年 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黃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2岁(女) 鲐背: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13岁(女)一豆蔻年华 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 15 及笄之 期颐:指百岁。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拭《次韵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20岁(女)—桃李年华 也谈古代年岁的别称 24岁(女)花信年华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朝,称为“汤饼之期”。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 初度:指小儿周岁。语出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至30岁(女)一一半老徐娘 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 20岁(男 龆龀:指儿童。语出《韩诗外传》卷一:“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30岁(男)一—而立之年 齿 岁(男)一一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教数之年:指儿童九岁。 50岁一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外傅之年:指儿童十岁。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舞勺之年:指儿童十三岁 70岁—一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以上皆出自《记》 80岁——杖朝之年 破瓜之年:指十六岁女子 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 100岁—一期顾 这是旧时文人将“瓜”字拆为二八字以纪年。《通俗编·妇女》:“宋谢幼词:“破瓜年纪小腰身 1、眉头一皱 一一形容略一思考,猛然想出了一个主意。2、满招损 自满会招致损失,谦虚可以得到益处。答案:1、计上心来2、谦受益
高唐初三语文教学案 2010-3--1 1、眉头一皱, ——形容略一思考,猛然想出了一个主意。2、满招损, ——自满会招致损失,谦虚可以得到益处。答案:1、计上心来 2、谦受益 4 五、古代年岁的别称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 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 15 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 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 15 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 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 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 20 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 20 岁行冠礼,表示已经 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 30 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 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 40 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 40 岁的代称。应璩《答 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 50 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 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花甲:指 60 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 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 70 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 服戎,功成皓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 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 《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 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拭《次韵 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也谈古代年岁的别称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朝,称为“汤饼之期”。 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 初度:指小儿周岁。 语出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 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 龆龀:指儿童。 语出《韩诗外传》卷一:“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 龀齿……” 教数之年:指儿童九岁。 外傅之年:指儿童十岁。 舞勺之年:指儿童十三岁。 以上皆出自《记》。 破瓜之年:指十六岁女子。 这是旧时文人将“瓜”字拆为二八字以纪年。《通俗编·妇女》:“宋谢幼 词:‘破瓜年纪小腰身’。 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破瓜之年”亦谓六十 四岁。《通俗编》又云:“若吕岩赠张泊诗:‘功成当在破瓜年’,则八八六十四岁”。有室之年,男 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故“有室之年”就是结婚之年。语出《礼·曲礼上》。 杖家之年:指五十岁。 杖乡之年:指六十岁。 杖国之年:指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以上称谓,皆出于《王制》。 下寿:六十岁。 中寿:八十岁。 上寿:一百岁。 以上称谓,出于《庄子》。 花甲重开:一百二十岁。 古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此外,还有把六十岁以上的人统称为“耆老”,八十岁以上的人称为“大耋”。亦有泛称老人为“龙 钟”、“潦倒之年”的。《广韵》:“龙钟,竹也,老者如竹枝摇曳,不治禁持。潦者,路之流水也, 其颠倒阻滞,如人之遭际 ,故云。” 另: 不满周岁——襁褓; 2~3 岁——孩提; 女孩 7 岁——髫年; 男孩 8 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 岁以下——黄口; 13~15 岁——舞勺之年; 15~20 岁——舞象之年; 12 岁(女)——金钗之年; 13 岁(女)——豆蔻年华, 15 岁(女)——及笄之年; 16 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 岁(女)——桃李年华; 24 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 至 30 岁(女)——半老徐娘; 20 岁(男)——弱冠; 30 岁(男)——而立之年; 40 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 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 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 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 岁——杖朝之年; 80~90 岁——耄耋之年; 90 岁鲐背之年; 100 岁——期颐
高唐初三语文教学案2010.3-1 六、词的有关知识 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一一李苦禅 唐五代多称为“曲,杂曲,曲子词”等,自宋以后称词也叫“乐章,乐府,诗余,长短句”等。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一一阮元 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句子长短不一,起于五代与唐,流行于宋的一种文学体裁。原是配乐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一陆游 有人把词称为“诗余”。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词是长短句,但是全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一朱熹 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 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词的种类词大致可分为三类:(1小令:(2中调:(3)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一一蒲松龄 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2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一《三国志》 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 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单调的词往往就是一首小令。它很象一首诗,只不过是长短句罢了。例如 2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一届原 渔歌子 30、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一一陶渊明 唐张志和 3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一一朱熹 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箸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3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一一庄子 双调的词有的是小令,有的是中调或长调。双调就是把一首词分为前后两阕。两阕的字数相等或3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一一诸葛亮 甚本上相等,平仄也同。这样,字数相等的就象一首曲谱配着两首歌词。不相等的,一般是开头34、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一《礼记》 内两三句字数不同或平仄不同,叫做“换头”。双调词中最常见的形式。例如 八、有关名人好读书的故事 吲读书:梁代时彭城人刘绔,“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获折之,燃获为灯”,发奋读书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苏矩吹火读书:“少不得父意,常与仆夫杂处,而好学不倦。每欲读书,总无灯烛,尝于马既中 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昔火照书诵焉,其苦如此。” 三叠就是三阕,四叠就是四叠。三叠、四叠的词很少见 常林带经軿:汉末常林,“性好学,带经耕锄。其妻常自馈饷之,林虽在田野,其 这里就不举例了 李密牛角挫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 七、有关读书的名言 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 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一一孔子 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一韩愈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一孔子 衠澂儲光: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孔子 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杜甫 映雪: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一朱熹 书: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一欧阳修 屈原洞中苦读: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一刘彝 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一荀子 伟大诗人。 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落仲淹断齑划嘲: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 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一刘向 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一一岳飞 司马光警比勵志: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 1、眉头一皱 一一形容略一思考,猛然想出了一个主意。2、满招损 自满会招致损失,谦虚可以得到益处。答案:1、计上心来2、谦受益
高唐初三语文教学案 2010-3--1 1、眉头一皱, ——形容略一思考,猛然想出了一个主意。2、满招损, ——自满会招致损失,谦虚可以得到益处。答案:1、计上心来 2、谦受益 5 六、词的有关知识 唐五代多称为“曲,杂曲,曲子词”等,自宋以后称词也叫“乐章,乐府,诗余,长短句…”等。 词: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句子长短不一,起于五代与唐,流行于宋的一种文学体裁。原是配乐 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 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 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 有人把词称为“诗余”。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词是长短句,但是全 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 词的种类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 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 单调的词往往就是一首小令。它很象一首诗,只不过是长短句罢了。例如: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双调的词有的是小令,有的是中调或长调。双调就是把一首词分为前后两阕。两阕的字数相等或 基本上相等,平仄也同。这样,字数相等的就象一首曲谱配着两首歌词。不相等的,一般是开头 的两三句字数不同或平仄不同,叫做“换头”。双调词中最常见的形式。例如: 踏莎行 郴州旅舍 [宋]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 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三叠就是三阕,四叠就是四叠。三叠、四叠的词很少见, 这里就不举例了 七、有关读书的名言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荀子 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0、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3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3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34、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八、有关名人好读书的故事 刘绮燃荻读书:梁代时彭城人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折之,燃荻为灯”,发奋读书。 苏廷吹火读书:“少不得父意,常与仆夫杂处,而好学不倦。每欲读书,总无灯烛,尝于马厩中, 借火照书诵焉,其苦如此。” 常林带经耕锄:汉末常林,“性好学,带经耕锄。其妻常自馈饷之,林虽在田野,其相敬如宾。” 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 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 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 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 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 家。 匡衡凿壁偷光: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 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 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囊萤映雪: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 书;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屈原洞中苦读: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 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 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 伟大诗人。 范仲淹断齑划粥: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 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 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司马光警枕励志: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