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的视觉器官包括复眼和单眼两大类。 (1)复眼 昆虫的成虫和不全变态的若虫及稚虫一般都具有1对复眼。复眼 位于头部的侧上方(颅侧区),大多数为圆形或卵圆形,也有的呈肾形(如天牛)。 低等昆虫、穴居昆虫及寄生性昆虫的复眼常退化或消失。复眼是由若干个小眼组 成的。 (2)单眼 昆虫的单眼又可分为背 单眼和侧单眼两类。单眼只能辨别光的 方向和强弱,而不能形成物像。背单眼 具有增加复眼感受光线刺激的反应,某 些昆虫的侧单眼能辨别光的颜色和近距 离物体的移动。 (3)了解昆虫眼的类型的意义 单眼的有无、数目和位置常被用作 分类特征。复眼的大小、形状、小眼面 的数量也是昆虫分类的重要依据。 3、昆虫的口器 口器是昆虫的摄食器官。一般由上 唇、上颚、下颚、下唇和舌5部分组成。 上唇和舌属于头壳的构造,上颚、下颚 和下唇是头部的3对附肢。 (1)口器的类型 各种昆虫因食性和取食方式不同, 形成了不同的口器类型。咀嚼式口器是最基本、最原始的类型,其它类型口器都 是由咀嚼式口器演化而来的。 咀嚼式口器 咀嚼式口器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坚硬而发达的上颚,用以咬碎食 物,并将其吞咽下去。咀嚼式口器的构造:上唇、上颚、下颚、下颚须、下唇、 下唇、舌(图1-7)。 刺吸式口器 刺吸式口器不仅具有吮吸液体食物的构造,而且还具有刺入动 植物组织的构造,因而能刺吸动物的血液或植物的汁液。半翅目、同翅目及双翅 目蚊类等的口器属于刺吸式口器。刺吸式口器 的主要特点是:上颚和下颚延长,特化为针状 的构造,称为口针;下唇延长成分节的喙,将 口针包藏于其中,食窦和前肠的咽喉部分特化 成强有力的抽吸机 构——咽喉唧筒(图 1-8)。 嚼吸式口器 嚼吸式口器兼有咀 嚼固体食物和吸食 液体食物两种功能, 为一些高等蜂类所 特有。 锉吸式口器 锉吸式口器为蓟马 图 1-7 昆虫的咀嚼式口器 A.头部纵切面 B.上唇 C-D.左右上颚 E-F. 左右下颚 G.下唇 图 1-9 锉吸式口器 1.头部前面观 2.头部及喙纵切面 3. 喙横切面 4.上颚 5.下颚 图 1-8 昆虫的刺吸式 口器
昆虫的视觉器官包括复眼和单眼两大类。 (1)复眼 昆虫的成虫和不全变态的若虫及稚虫一般都具有1对复眼。复眼 位于头部的侧上方(颅侧区),大多数为圆形或卵圆形,也有的呈肾形(如天牛)。 低等昆虫、穴居昆虫及寄生性昆虫的复眼常退化或消失。复眼是由若干个小眼组 成的。 (2)单眼 昆虫的单眼又可分为背 单眼和侧单眼两类。单眼只能辨别光的 方向和强弱,而不能形成物像。背单眼 具有增加复眼感受光线刺激的反应,某 些昆虫的侧单眼能辨别光的颜色和近距 离物体的移动。 (3)了解昆虫眼的类型的意义 单眼的有无、数目和位置常被用作 分类特征。复眼的大小、形状、小眼面 的数量也是昆虫分类的重要依据。 3、昆虫的口器 口器是昆虫的摄食器官。一般由上 唇、上颚、下颚、下唇和舌5部分组成。 上唇和舌属于头壳的构造,上颚、下颚 和下唇是头部的3对附肢。 (1)口器的类型 各种昆虫因食性和取食方式不同, 形成了不同的口器类型。咀嚼式口器是最基本、最原始的类型,其它类型口器都 是由咀嚼式口器演化而来的。 咀嚼式口器 咀嚼式口器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坚硬而发达的上颚,用以咬碎食 物,并将其吞咽下去。咀嚼式口器的构造:上唇、上颚、下颚、下颚须、下唇、 下唇、舌(图1-7)。 刺吸式口器 刺吸式口器不仅具有吮吸液体食物的构造,而且还具有刺入动 植物组织的构造,因而能刺吸动物的血液或植物的汁液。半翅目、同翅目及双翅 目蚊类等的口器属于刺吸式口器。刺吸式口器 的主要特点是:上颚和下颚延长,特化为针状 的构造,称为口针;下唇延长成分节的喙,将 口针包藏于其中,食窦和前肠的咽喉部分特化 成强有力的抽吸机 构——咽喉唧筒(图 1-8)。 嚼吸式口器 嚼吸式口器兼有咀 嚼固体食物和吸食 液体食物两种功能, 为一些高等蜂类所 特有。 锉吸式口器 锉吸式口器为蓟马 图 1-7 昆虫的咀嚼式口器 A.头部纵切面 B.上唇 C-D.左右上颚 E-F. 左右下颚 G.下唇 图 1-9 锉吸式口器 1.头部前面观 2.头部及喙纵切面 3. 喙横切面 4.上颚 5.下颚 图 1-8 昆虫的刺吸式 口器
类昆虫所特有,能吸食植物的汁液或软体动物的体液,少数种类也能吸人血(图 1-9)。 虹吸式口器 虹吸式口器为多数鳞翅目成虫所特有。 舐吸式口器 舐吸式口器为双翅目蝇类所特有,如家蝇、花蝇、食蚜蝇等。 几种幼虫的口器 多种昆虫的幼期常常由于取食方式和生活环境与成虫不 同,口器的构造也发生了变异。鳞翅目幼虫的口器属于变异咀嚼式口器,取食固 体食物;脉翅目幼虫的口器为捕吸式口器或称双刺吸式口器;蝇蛆的口器为刮吸 式口器。 (2)口器类型与害虫防治的关系 昆虫的口器类型不同,为害方式也不同,因此对其采取防治的方法也应不同。 掌握昆虫口器的构造类型,不仅可以了解害虫的为害方式,而且对于正确选用农 药及合理施药也有重要意义。同时,熟悉害虫的口器类型与被害特征后,即使害 虫已经离开寄主,也可以根据被害状大致判明害虫的类别。 三、昆虫的胸部 胸部是昆虫的第2体段,位于头部之后。 (一)胸部的基本构造 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由前向后依次分别称为前胸、中胸和后胸。每一胸节 各具足1对,分别称为前足、中足和后足。大多数昆虫在中、后胸上还各具有1 对翅,分别称为前翅和后翅。中、后胸由于适应翅的飞行,互相紧密结合,内具 发达的内骨和强大的肌肉。中、后胸又称为具翅胸节或简称翅胸。昆虫胸部每一 胸节都是由4块骨板构成,即背板、腹板和两个侧板。骨板按其所在胸骨片部位 而各有名称,如前胸背板、中胸背板、后胸背板等。前胸背板在各类昆虫中变异 很大,中、后胸背板为具翅胸节背板。侧板是胸部体节两侧背、腹板之间的骨板。 腹板为胸节腹面两侧板之间的骨板。多数昆虫的前胸腹板一般都不发达,多为一 块小形的骨片。各骨板又被若干沟划分成一些骨片,这些骨片也各有名称,如小 盾片等,其形状、大小常作为昆虫分类的依据。 (二)胸足 1、胸足的构造(成虫) 昆虫的胸足是胸部行动的附肢,着生在 各节的侧腹面,基部与体壁相连,形成一个 膜质的窝,称为基节窝。成虫的胸足一般由 6节组成,自基部向端部依次分为基节、转 节、腿节、胫节、跗节和前跗节(图1-10)。 基节:基节是胸足的第1节,通常与侧 板的侧基突相支接,形成关节窝,为牵动全 足运动的关节构造。基节常较短粗,多呈圆 锥形。 转节:转节是足的第2节,一般较小,转节一般为1节,只有少数种类如蜻蜓 等的转节为2节。 腿节:腿节常为足中最强大的一节,末端同胫节以前后关节相接,腿节和胫 节间可作较大范围活动,使胫节可以折贴于腿节之下。 胫节:胫节通常较细长,比腿节稍短,边缘常有成排的刺,末端常有可活动 的距。 跗节:跗节通常较短小,成虫的跗节分为 2-5个亚节,各亚节间以膜相连, 图 1-10 棉蝗前足的基本构造
类昆虫所特有,能吸食植物的汁液或软体动物的体液,少数种类也能吸人血(图 1-9)。 虹吸式口器 虹吸式口器为多数鳞翅目成虫所特有。 舐吸式口器 舐吸式口器为双翅目蝇类所特有,如家蝇、花蝇、食蚜蝇等。 几种幼虫的口器 多种昆虫的幼期常常由于取食方式和生活环境与成虫不 同,口器的构造也发生了变异。鳞翅目幼虫的口器属于变异咀嚼式口器,取食固 体食物;脉翅目幼虫的口器为捕吸式口器或称双刺吸式口器;蝇蛆的口器为刮吸 式口器。 (2)口器类型与害虫防治的关系 昆虫的口器类型不同,为害方式也不同,因此对其采取防治的方法也应不同。 掌握昆虫口器的构造类型,不仅可以了解害虫的为害方式,而且对于正确选用农 药及合理施药也有重要意义。同时,熟悉害虫的口器类型与被害特征后,即使害 虫已经离开寄主,也可以根据被害状大致判明害虫的类别。 三、昆虫的胸部 胸部是昆虫的第2体段,位于头部之后。 (一)胸部的基本构造 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由前向后依次分别称为前胸、中胸和后胸。每一胸节 各具足1对,分别称为前足、中足和后足。大多数昆虫在中、后胸上还各具有1 对翅,分别称为前翅和后翅。中、后胸由于适应翅的飞行,互相紧密结合,内具 发达的内骨和强大的肌肉。中、后胸又称为具翅胸节或简称翅胸。昆虫胸部每一 胸节都是由4块骨板构成,即背板、腹板和两个侧板。骨板按其所在胸骨片部位 而各有名称,如前胸背板、中胸背板、后胸背板等。前胸背板在各类昆虫中变异 很大,中、后胸背板为具翅胸节背板。侧板是胸部体节两侧背、腹板之间的骨板。 腹板为胸节腹面两侧板之间的骨板。多数昆虫的前胸腹板一般都不发达,多为一 块小形的骨片。各骨板又被若干沟划分成一些骨片,这些骨片也各有名称,如小 盾片等,其形状、大小常作为昆虫分类的依据。 (二)胸足 1、胸足的构造(成虫) 昆虫的胸足是胸部行动的附肢,着生在 各节的侧腹面,基部与体壁相连,形成一个 膜质的窝,称为基节窝。成虫的胸足一般由 6节组成,自基部向端部依次分为基节、转 节、腿节、胫节、跗节和前跗节(图1-10)。 基节:基节是胸足的第1节,通常与侧 板的侧基突相支接,形成关节窝,为牵动全 足运动的关节构造。基节常较短粗,多呈圆 锥形。 转节:转节是足的第2节,一般较小,转节一般为1节,只有少数种类如蜻蜓 等的转节为2节。 腿节:腿节常为足中最强大的一节,末端同胫节以前后关节相接,腿节和胫 节间可作较大范围活动,使胫节可以折贴于腿节之下。 胫节:胫节通常较细长,比腿节稍短,边缘常有成排的刺,末端常有可活动 的距。 跗节:跗节通常较短小,成虫的跗节分为 2-5个亚节,各亚节间以膜相连, 图 1-10 棉蝗前足的基本构造
可以活动。有的昆虫如蝗虫等的跗节腹面有较柔软的垫状物,称为跗垫,可用于 辅助行动。 前跗节:前跗节是足的最末一节,在一般昆虫中,前跗节退化而被两个侧爪 所取代。 全变态类昆虫的幼虫胸足的构造简单,跗节不分节,前跗节仅为1爪,节间 膜较发达,节间通常只有单一的背关节,只有脉翅目、毛翅目等幼虫在腿节与胫 节间有两个关节突。部分鞘翅目幼虫的胫节和跗节合并,称为胫跗节。 2、胸足的类型 昆虫胸足的原始功能为行动器官,但在 各类昆虫中,由于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 活方式,而特化成了许多不同功能的构造。 胸足的构造类型可以作为分类和了解昆虫 生活习性的依据之一。常见的昆虫胸足类型 有以下几种(图1-11)。 步行足 步行足是昆虫中最普通的一类胸 足。一般比较细长,适于步行。 跳跃足 跳跃足的腿节特别发达,跳跃足多 为后足所特化,用于跳跃。如蝗虫、螽斯等 的后足。 开掘足 开掘足形状扁平,粗壮而坚硬。如 蝼蛄、金龟子等在土中活动的昆虫的前足。 捕捉足 捕捉足的基节通常特别延长,用以 捕捉猎物、抓紧猎物,防止其逃脱。如螳螂、 螳蛉、猎蝽等的前足。 携粉足 携粉足是蜜蜂类用以采集和携带 花粉的构造,由工蜂后足特化而成。 游泳足 游泳足多见于水生昆虫的中、后 足,呈扁平状,生有较长的缘毛,用以划水。 如龙虱、仰蝽、负子蝽等的后足。 抱握足 抱握足为雄性龙虱所特有。 攀援足 攀援足为虱类所特有。 此外,蜂类的前足尚有清洁触角的净角器。 (三)翅 1、翅的基本构造 昆虫的翅通常呈三角形,具有3条边和3 个角。翅展开时,靠近头部的一边,称为前 缘;靠近尾部的一边,称为内缘;在前缘与 内缘之间、同翅基部相对的一边,称为外缘。 前缘与内缘间的夹角,称为肩角;前缘与外 缘间的夹角,称为顶角;外缘与内缘间的夹 角,称为臀角(图1-12)。 2、翅的变异(变化) 翅的变化包括翅的有无或退化、形状和 质地的变化三个方面。 图 1-11 昆虫胸足的类型 A. 步行足 B. 跳跃足 C. 开掘足 D. 捕捉足 E. 携粉足 F. 游泳足 G. 抱握足 H. 攀援足 图 1-12 翅的模式构造
可以活动。有的昆虫如蝗虫等的跗节腹面有较柔软的垫状物,称为跗垫,可用于 辅助行动。 前跗节:前跗节是足的最末一节,在一般昆虫中,前跗节退化而被两个侧爪 所取代。 全变态类昆虫的幼虫胸足的构造简单,跗节不分节,前跗节仅为1爪,节间 膜较发达,节间通常只有单一的背关节,只有脉翅目、毛翅目等幼虫在腿节与胫 节间有两个关节突。部分鞘翅目幼虫的胫节和跗节合并,称为胫跗节。 2、胸足的类型 昆虫胸足的原始功能为行动器官,但在 各类昆虫中,由于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 活方式,而特化成了许多不同功能的构造。 胸足的构造类型可以作为分类和了解昆虫 生活习性的依据之一。常见的昆虫胸足类型 有以下几种(图1-11)。 步行足 步行足是昆虫中最普通的一类胸 足。一般比较细长,适于步行。 跳跃足 跳跃足的腿节特别发达,跳跃足多 为后足所特化,用于跳跃。如蝗虫、螽斯等 的后足。 开掘足 开掘足形状扁平,粗壮而坚硬。如 蝼蛄、金龟子等在土中活动的昆虫的前足。 捕捉足 捕捉足的基节通常特别延长,用以 捕捉猎物、抓紧猎物,防止其逃脱。如螳螂、 螳蛉、猎蝽等的前足。 携粉足 携粉足是蜜蜂类用以采集和携带 花粉的构造,由工蜂后足特化而成。 游泳足 游泳足多见于水生昆虫的中、后 足,呈扁平状,生有较长的缘毛,用以划水。 如龙虱、仰蝽、负子蝽等的后足。 抱握足 抱握足为雄性龙虱所特有。 攀援足 攀援足为虱类所特有。 此外,蜂类的前足尚有清洁触角的净角器。 (三)翅 1、翅的基本构造 昆虫的翅通常呈三角形,具有3条边和3 个角。翅展开时,靠近头部的一边,称为前 缘;靠近尾部的一边,称为内缘;在前缘与 内缘之间、同翅基部相对的一边,称为外缘。 前缘与内缘间的夹角,称为肩角;前缘与外 缘间的夹角,称为顶角;外缘与内缘间的夹 角,称为臀角(图1-12)。 2、翅的变异(变化) 翅的变化包括翅的有无或退化、形状和 质地的变化三个方面。 图 1-11 昆虫胸足的类型 A. 步行足 B. 跳跃足 C. 开掘足 D. 捕捉足 E. 携粉足 F. 游泳足 G. 抱握足 H. 攀援足 图 1-12 翅的模式构造
(1)翅的有无 无翅亚纲的昆虫,属原始无翅。有翅亚纲的昆虫,也有后生无翅的。外寄生 的食毛目、虱目和蚤目;拈翅目的雌虫,介壳虫的雌虫是无翅的。许多目中都有 无翅的类型(如直翅目、革翅目、缨翅目、鞘翅目、鳞翅目等)。有的昆虫在不 同季节或世代出现无翅型(如蚜虫等)。 (2)翅的长短 短翅型:直翅目、革翅目、鞘翅目中有些种类具有短翅型;飞虱中季节性出 现短翅型。 平衡棒:双翅目,介壳虫的后翅。 (3)翅的类型 昆虫翅的主要作用是飞行,一般为膜质。但不少昆虫由于长期适应其生活条 件,前翅或后翅发生了变异,或具保护作用,或演变为感觉器官,质地也发生了 相应变化。翅的质地类型是昆虫分目的重要依据之一。翅的主要类型有以下几种 (图1-13)。 膜翅 膜翅的质地为膜质,薄而透明,翅 脉明显可见。如蜂类、蜻蜓等的前后翅;甲虫、 蝗虫、蝽等的后翅。 复翅 复翅的质地较坚韧似皮革,翅脉大 多可见,但一般不司飞行,平时覆盖在体背和 后翅上,有保护作用。蝗虫等直翅目昆虫的前 翅属此类型。 鞘翅 鞘翅的质地坚硬如角质,翅脉不可 见,不司飞翔作用,用以保护体背和后翅。甲 虫类的前翅属此类型,故甲虫类在分类上统称 为鞘翅目。 半鞘翅 半鞘翅的基半部为皮革质,端半 部为膜质,膜质部的翅脉清晰可见。蝽类的前 翅属此类型,故蝽类昆虫在分类上统称为半翅 目。 鳞翅 鳞翅的质地为膜质,但翅面上覆盖 有密集的鳞片。如蛾、蝶类的前、后翅,故该 类昆虫在分类上统称为鳞翅目。 毛翅 毛翅的质地也为膜质,但翅面上覆盖一层较稀疏的毛。如石蛾的前、 后翅,该类昆虫在分类上称为毛翅目。 缨翅 缨翅的质地也为膜质,翅脉退化,翅狭长,在翅的周缘缀有很长的缨 毛。如蓟马的前、后翅,该类昆虫在分类上称为缨翅目。 平衡棒 平衡棒为双翅目昆虫和雄蚧的后翅退化而成,形似小棍棒状,无飞 翔作用,但在飞翔时有保持体躯平衡的作用。捻翅目雄虫的前翅也呈小棍棒状, 但无平衡体躯的作用,称为拟平衡棒。 3、翅脉和翅室 翅面在分布有气管的部位加厚,就形成了昆虫的翅脉。翅脉的主要作用是加 固翅膜。翅脉在翅面上的分支与排列形式称为脉序或脉相。昆虫的脉序是分类鉴 定的重要依据,还可以通过脉序的比较追溯昆虫的演化关系。人们对现代昆虫和 古代昆虫化石的翅脉加以分析、比较,归纳概括为模式脉序,作为鉴别和描述昆 图 1-13 翅的类型 A. 同翅 B. 半鞘翅 C. 等翅 D. 毛翅 E. 缨翅 F. 鳞 翅 G. 鞘翅 H. 膜翅 I. 平 衡棒 J. 复翅
(1)翅的有无 无翅亚纲的昆虫,属原始无翅。有翅亚纲的昆虫,也有后生无翅的。外寄生 的食毛目、虱目和蚤目;拈翅目的雌虫,介壳虫的雌虫是无翅的。许多目中都有 无翅的类型(如直翅目、革翅目、缨翅目、鞘翅目、鳞翅目等)。有的昆虫在不 同季节或世代出现无翅型(如蚜虫等)。 (2)翅的长短 短翅型:直翅目、革翅目、鞘翅目中有些种类具有短翅型;飞虱中季节性出 现短翅型。 平衡棒:双翅目,介壳虫的后翅。 (3)翅的类型 昆虫翅的主要作用是飞行,一般为膜质。但不少昆虫由于长期适应其生活条 件,前翅或后翅发生了变异,或具保护作用,或演变为感觉器官,质地也发生了 相应变化。翅的质地类型是昆虫分目的重要依据之一。翅的主要类型有以下几种 (图1-13)。 膜翅 膜翅的质地为膜质,薄而透明,翅 脉明显可见。如蜂类、蜻蜓等的前后翅;甲虫、 蝗虫、蝽等的后翅。 复翅 复翅的质地较坚韧似皮革,翅脉大 多可见,但一般不司飞行,平时覆盖在体背和 后翅上,有保护作用。蝗虫等直翅目昆虫的前 翅属此类型。 鞘翅 鞘翅的质地坚硬如角质,翅脉不可 见,不司飞翔作用,用以保护体背和后翅。甲 虫类的前翅属此类型,故甲虫类在分类上统称 为鞘翅目。 半鞘翅 半鞘翅的基半部为皮革质,端半 部为膜质,膜质部的翅脉清晰可见。蝽类的前 翅属此类型,故蝽类昆虫在分类上统称为半翅 目。 鳞翅 鳞翅的质地为膜质,但翅面上覆盖 有密集的鳞片。如蛾、蝶类的前、后翅,故该 类昆虫在分类上统称为鳞翅目。 毛翅 毛翅的质地也为膜质,但翅面上覆盖一层较稀疏的毛。如石蛾的前、 后翅,该类昆虫在分类上称为毛翅目。 缨翅 缨翅的质地也为膜质,翅脉退化,翅狭长,在翅的周缘缀有很长的缨 毛。如蓟马的前、后翅,该类昆虫在分类上称为缨翅目。 平衡棒 平衡棒为双翅目昆虫和雄蚧的后翅退化而成,形似小棍棒状,无飞 翔作用,但在飞翔时有保持体躯平衡的作用。捻翅目雄虫的前翅也呈小棍棒状, 但无平衡体躯的作用,称为拟平衡棒。 3、翅脉和翅室 翅面在分布有气管的部位加厚,就形成了昆虫的翅脉。翅脉的主要作用是加 固翅膜。翅脉在翅面上的分支与排列形式称为脉序或脉相。昆虫的脉序是分类鉴 定的重要依据,还可以通过脉序的比较追溯昆虫的演化关系。人们对现代昆虫和 古代昆虫化石的翅脉加以分析、比较,归纳概括为模式脉序,作为鉴别和描述昆 图 1-13 翅的类型 A. 同翅 B. 半鞘翅 C. 等翅 D. 毛翅 E. 缨翅 F. 鳞 翅 G. 鞘翅 H. 膜翅 I. 平 衡棒 J. 复翅
虫脉序的标准。(图1-14) (1)翅脉种类 翅脉可分为纵脉和横脉两种。纵 脉是从翅基部伸向翅边缘的脉;横脉 是两条纵脉之间的短脉,与早期气管 分布无关。 纵脉包括以下的翅脉: 前缘脉 C 位于翅的最前方,通 常是一条不分支的凸脉,一般较强 壮,并与翅的前缘合并。 亚前缘脉 Sc 位于前缘脉之后, 通常分为2支,分别称为第1亚前缘脉 (Sc1)和第2亚前缘脉(Sc2)。 径脉 R 通常是最发达的脉,共 分5支。 中脉 M 位于径脉之后,近于翅 的中部。 肘脉 Cu 位于中脉之后。 臀脉 A 在臀褶之后的臀区内, 通常有3条,即1A、2A、3A。 轭脉 J 仅存在于具有轭区的昆虫中,在臀脉之后,仅2条,较短。 横脉 多根据所连接的纵脉来命名。常见的横脉有: 肩横脉(h),连接C和Sc脉,位于近肩 角处; 径横脉(r),连接R1与R2; 分横脉(s),连接R3与R4或R2+3与R4+5; 径中横脉(r-m),连接R4+5与 M1+2; 中横脉(m),连接m2与m3; 中肘横脉(m-cu),连接M3+4与Cul等。 (2)翅脉的变化 在现代昆虫中仅少数毛翅目昆虫的 脉序与假想脉序相近似,而绝大多数种类 有或多或少的变化,或增加或减少,或合 并或完全消失。 (3)翅室 翅室:是翅面被翅脉划分成的小区。 翅室四周完全为翅脉所封闭的,称为 闭室;有一边不被翅脉封闭而向翅缘开放 的,则称为开室。翅室的名称就以它前缘 的纵脉名称来表示。 4、翅的连锁 前翅发达,并用作飞行器官的昆虫, 如同翅目、鳞翅目、膜翅目等后翅不发达, 在飞行时,后翅必须以某种构造挂连在前翅上,用前翅来带动后翅飞行,二者协 图 1-14 脉序 A. 假象原始翅脉 B. 较通用的假象脉序 图 1-15 昆虫翅的连锁 A. 翅抱连锁(菜粉蝶) B-C. 翅 缰连锁(B 雄虫,C 雌虫) D. 翅 卷褶连锁(蝉)E. 翅钩列连锁(胡 蜂) F. 翅轭连锁
虫脉序的标准。(图1-14) (1)翅脉种类 翅脉可分为纵脉和横脉两种。纵 脉是从翅基部伸向翅边缘的脉;横脉 是两条纵脉之间的短脉,与早期气管 分布无关。 纵脉包括以下的翅脉: 前缘脉 C 位于翅的最前方,通 常是一条不分支的凸脉,一般较强 壮,并与翅的前缘合并。 亚前缘脉 Sc 位于前缘脉之后, 通常分为2支,分别称为第1亚前缘脉 (Sc1)和第2亚前缘脉(Sc2)。 径脉 R 通常是最发达的脉,共 分5支。 中脉 M 位于径脉之后,近于翅 的中部。 肘脉 Cu 位于中脉之后。 臀脉 A 在臀褶之后的臀区内, 通常有3条,即1A、2A、3A。 轭脉 J 仅存在于具有轭区的昆虫中,在臀脉之后,仅2条,较短。 横脉 多根据所连接的纵脉来命名。常见的横脉有: 肩横脉(h),连接C和Sc脉,位于近肩 角处; 径横脉(r),连接R1与R2; 分横脉(s),连接R3与R4或R2+3与R4+5; 径中横脉(r-m),连接R4+5与 M1+2; 中横脉(m),连接m2与m3; 中肘横脉(m-cu),连接M3+4与Cul等。 (2)翅脉的变化 在现代昆虫中仅少数毛翅目昆虫的 脉序与假想脉序相近似,而绝大多数种类 有或多或少的变化,或增加或减少,或合 并或完全消失。 (3)翅室 翅室:是翅面被翅脉划分成的小区。 翅室四周完全为翅脉所封闭的,称为 闭室;有一边不被翅脉封闭而向翅缘开放 的,则称为开室。翅室的名称就以它前缘 的纵脉名称来表示。 4、翅的连锁 前翅发达,并用作飞行器官的昆虫, 如同翅目、鳞翅目、膜翅目等后翅不发达, 在飞行时,后翅必须以某种构造挂连在前翅上,用前翅来带动后翅飞行,二者协 图 1-14 脉序 A. 假象原始翅脉 B. 较通用的假象脉序 图 1-15 昆虫翅的连锁 A. 翅抱连锁(菜粉蝶) B-C. 翅 缰连锁(B 雄虫,C 雌虫) D. 翅 卷褶连锁(蝉)E. 翅钩列连锁(胡 蜂) F. 翅轭连锁